漢字的起源與演變500例
基本介紹
它們整齊規範,並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中國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國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時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凈,接著鋸削磨平。然後,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鑽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後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出現的裂紋就稱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結果,並把占卜是否應驗也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應驗之後,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官方檔案保存下來。
詳細介紹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體紛紛誕生。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但是在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裡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 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總數約有一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個左右。這三千餘個漢字可以組成無窮多的片語,進而組成各種各樣的句子。漢字產生以後,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目前,考古學者共發掘甲骨16萬餘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碎塊。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的各種文字總計為四千多個,其中經過學者們考證研究的約有三千個,在三千餘字裡面,學者們釋讀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餘的或者不可釋讀,或者學者們分歧嚴重。儘管如此,通過這一千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大致了解有關商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了。甲骨文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漢字又經歷了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製的。
一
最早的文字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出現的,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表意字是中國漢語形成歷史中最早的一種文字,漢字經歷了表意字,表音兼表意,變音字,三個歷程。其中表意字是指根據所概括內容的意義 所創造的字,在漢字的初始階段,沒有筆畫,沒有字母,從畫圖和實物記事慢慢發展,很自然的把依靠最多的意義首先融入字體。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繫。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它們整齊規範,並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最初的甲骨文,已經具有很大程度的抽象意義。而埃及等文明古國均無此程度,這是為什麼呢?許多科學家認為:1.還有更早的文字沒有被發現;2.甲骨文一開始就是有抽象意義的。如果是後者,那麼為什麼埃及等文明古國均無此高度?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凈,接著鋸削磨平。然後,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鑽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後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出現的裂紋就稱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結果,並把占卜是否應驗也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應驗之後,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官方檔案保存下來。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後來如秦時的小篆與秦隸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鐘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至今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將文字統一。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
但是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範,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稱之為——「漢隸。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鬆自如。西漢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楷書」尤為盛行,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草書」的起源,亦如行書,或其他書體,無法確指始於何時。史記說:「戰國時,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蓋草書之祖起於。」據此故有草書緣起於草稿之話,可見戰國時即已有草書的形成。因為起於草稿的字體,為了發揮速寫功能,較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寫成,顧名思義而為草書。但此種草書,僅能說是古篆(當時使用的字體)的草稿,真正草書的開始發現,則始自漢初,其演變過程,自應是先有「章草」,而後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體了。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 ,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範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被畢升改進為活字印刷術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宋體為什麼有這些特點?當然是因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榮的宋代,雕刻製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說用長方形的木板雕刻製版。木板上都有紋路,製版一般都是橫向,這樣刻制字的橫向線條和木紋一致,比較結實;而刻制字的豎向線條時和木紋交叉,容易斷裂。因此字體的豎向線條較粗,橫向較細。橫向線條即使比較結實,在端點也容易磨損,因此端點也較粗。橫平豎直,當然為為了雕刻製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製版是一個非常費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現手寫體的那些特點,則刻字必然比橫平豎直要大得多,這點大家做個簡單的實驗就知道,windows的記事本中輸入或粘貼一段漢字,分別把字體設置為宋體9號和楷體9號,看看哪個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於木板的紋路,要雕刻變化多端的曲線難度也會更大。而且每張木板只能印刷兩頁,一本書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費事費力,木板也會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會太大。而要在這麼小的反刻字上表現出手寫體那些變化多端,圓潤細膩的特點難度大家可想而知,橫平豎直當然是最好的選擇。由上可以看出,宋體的這些特點無一不是因印刷而產生,適應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筆的手寫體是大不相同。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後來人們又模仿宋體字的結構、筆意,改成筆畫粗細一致、秀麗狹長的印刷字體,這就是仿宋體「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其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誌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黑體字又稱方體或等線體,沒有襯線裝飾,字形端莊,筆畫橫平豎直,筆跡全部一樣粗細。漢字的黑體是在現代印刷術傳入東方後依據西文無襯線體中的黑體所創造的。由於漢字筆劃多,小字黑體清晰度較差,所以一開始主要用於文章標題。但隨著制字技術的精進,已有許多適用於正文的黑體字型。在中文中,沒有襯線的字體通常稱為黑體,這時這個詞的範疇和無襯線字體(Sans-serif)是類似的。所以在中文字體中常用「黑體」,在西文中常用「無襯線體」的稱呼。而宋體就可以被稱作襯線字體。 「黑體」在日文中被稱為Goshikku-tai(直譯即「哥特體」)。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字,或文字,它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這些符號刻或寫出來的具體形象就是字體。書,包含書寫、字體之義。漢字的符號在演化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字體。
漢字從象形圖畫向抽象符號過渡,直至形成規範文字的過程源遠流長,連綿不斷,其軌跡鮮明而生動,總的趨勢是由繁而簡,由圓而方,更便於書寫和印刷。
在6000年以前的山東大汶口文化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與後來的象形文字是一脈相承的。
漢字的形成與發展也有個過程,從象形圖畫文字到秦統一文字為小篆,期間,經歷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等朝代。以殷商甲骨文、殷周金文、石鼓文、秦刻石、楚簡書、帛書為代表。隸書始於秦,興盛於漢,兩漢400年間,字體的發展很快,現有的字體在當時幾乎都出現了。隸書體蠶頭燕尾,一筆不苟,書寫速度較慢,因此不是處處用它,在竹簡、木牘上書寫一些不需要莊重、規整的日常文書時,便用一種比較隨意的寫法,這就是當時的「行書」——「簡牘體」。為使書寫更便捷又形成了「章草」,這一「行」一「草」,都是隸書的快寫體。便逐漸推動了正統隸書筆法和形體的改革,到晉魏之際,終於改成了取代隸書的新的正統書體——楷書。楷書從漢末萌芽到唐代最後定型,期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而行、草書早早地在晉代已成熟。
最初是字體的發展,字體既定之後,不同的字體運用在書法藝術中時,便形成千姿百態的字體或書體。書法從書體上來分,主要有:真(正、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其風格流派亦多種多樣,今天常見及常用的行、楷書體有:鍾(繇)、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古代的文字,廣義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戰國時期通行於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至小篆稱古文。從隸書至現在通行的文字稱今文。狹義的古文專指戰國時通行的文字。
1、甲骨文
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也叫「契文」、「卜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為商代使用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4000年的歷史。於1899年開始在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被發現,以後陸續發掘,先後出土達十餘萬片,後又在陝西發現了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們能見到的較早的文字,也是我國最早的書法瑰寶。已知的單字總數4600左右,其中1700字已可識。甲骨文還沒有完全定型。
2、金文
亦稱「鐘鼎文」,即鑄或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通行於商、周(包括春秋、戰國)兩代,尤以周鼎最盛。鍾多屬於樂器,鼎多屬於禮器。上面的銘文,都是天子的令德、諸侯的言論和功績、士大夫被人稱讚的品格的記錄。距今3000多年。金文的形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殷代金文和甲骨文相近,周朝初期逐漸整齊雄偉,到戰國末期則和小篆類似。
3、大篆
或叫籀文。距今2800年前,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籀」是人名,太史是官名,故稱「籀文」或「史籀 」。字體多重疊。春秋戰國時通行於秦國。石鼓文即這種字體的代表。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上的籀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共十件,分刻著十首為一組的四言詩,內容是記述國君遊獵的情況。唐初在天興(今陝西寶雞市)三畤原出土,後經五代之亂,一石字已磨滅,其餘九鼓也文多殘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距今2200年前,在籀文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字體是籀文簡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李斯的意見,推行統一文字政策,以小篆為正字,淘汰其他異體字。小篆形體勻圓齊整,存世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秦代以篆書為主,以用途劃分為秦書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以漢字以形體論,不外大篆、小篆、古隸三種而已。
5、隸書
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以便書寫。開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晉衛恆《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作書,曰隸書。」程邈將當時這種書寫體加以搜集整理,後世遂有程邈創隸書的傳說 。在字形構造上,早期保留篆書字跡較多,後發展成為筆勢、結構與小篆完全不同的兩種字體,它打破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基礎,標誌著漢字演進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6、草書
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來發展成為「章草」。草書產生具體時間尚無定論,後漢蔡邕說:「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峰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唐代張懷瓘在《十體書斷》中說:「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救,因草創之意,為之草書。」草書先有章草,而後才有今草。
章草:張懷瓘說:「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章草的特點是字畫有波(捺的折波,捺筆),字與字之間無牽連。
今草:相傳張芝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為「今草」,即一般所稱的草書。
狂草:到唐朝,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成為狂草。
7、楷書
也叫「正書」、「正楷」、「真書」。為了糾正草書漫無標準,和減省漢隸的波折而成的。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做楷模,故名。始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現在。相傳三國鍾繇是對楷書的加工整理有巨大功績的人。
8、行書
篆書隸化以後,在隸書成熟定形過程中出現了草化和楷化,在草化和楷化的同時出現了一種中間書體,即行書體。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的結構、點畫近於楷書,它的筆法又有草書自然、流暢、簡便的特點。它寫起來比楷書方便快捷、靈活多變,認起來又比草書清晰易辯,因而受到人們廣泛的歡迎,直到今天還是最通行的一種字體。相傳行書為漢末書法家劉德升所創,其實在此之前,它久已萌芽。
漢字演變500例
漢字演變500例(一 A----E)
漢字演變500例 (二 F---K)
111
漢字演變500例 (中)
156
1
1
漢字演變500例(下)
1
1
圖文來自網路
※元·佚名《書法三昧》
※祝枝山草書《岳陽樓記》
※唐僧建初書法《大遍覺法師塔銘》《基公塔銘》古籍、舊拓
※孫曉雲《書法有法》
※趙孟頫書《文賦》
TAG:聞是書畫 |
※冬奧會的起源-譯文-0711
※世界上最古老的蜥蜴化石將其起源提前7500萬年
※《幻想新國度3》2名主角的起源故事 將於2019年發售
※巧克力的神秘起源向前提前了1500年
※248000歲磨牙被發現!人類起源在哪裡?專家稱爭論沒有意義
※Q1002-量子志·貳·單電子雙縫干涉與起源
※2023年!藍色起源計劃登月 不枉貝佐斯每年賣10億美元亞馬遜股票支持
※距今620萬年化石揭示蘇門答臘兔起源之謎
※快樂的襪子 起源於1983年的鹿特丹
※貝索斯旗下藍色起源計劃對每位乘客收費20-30萬美元
※3-5-2陣型歷史起源以及優劣勢分析
※史上最神秘宗教:起源於波斯,存在1000多年,摧毀元明清三朝
※《龍騰:起源》巨龍平原野戰8796次堪稱奇蹟
※二十八星宿竟起源於印度?專家:起源於6000年前的這裡
※世界上幾乎絕種的5大瀕危動物,圖2起源於中國,數量不到1000隻!
※4600年歷史!愛琴海島上發現的金字塔揭示古希臘文明的起源
※北大教授:中國漢字的起源有多久遠?9000年前的文字告訴你答案!
※世界最大淡水珍珠在荷蘭賣出317萬 起源於中國有300年歷史
※十二星座的起源和意義,2019年你的星座運勢吧!
※起源於中國!這碗4000年前的麵條實物讓質疑者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