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懷瓘:《書斷》
張懷瓘書法
張懷瓘·書斷
張懷瓘(guàn),中國唐代書畫理論家,活動於開元時,海陵(今江蘇省泰州市)人。曾官鄂州司馬,開元中任翰林院供奉。工書,擅長真、行、小篆、八分。著有《書議》1卷,品評真、行、章、草4體及各家的等第,併兼論各種書體的作法;《書估》1卷,評價書法的價值;《書斷》3卷。此外尚著有《文字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評書藥石論》等,均為書法理論著作。又著有《畫斷》,是評論繪畫的著作,已佚。
書斷序
昔庖犧氏畫卦以立象,軒轅氏造字以設教,至於堯舜之世,則煥乎有文章。其後盛於商、周,備夫秦、漢,固夫所由遠矣。文章之為用,必假乎書;書之為征,期合乎道。故能發揮文者,莫近乎書。若乃思賢哲於千載,覽陳跡於縑簡,謀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及夫身處一方,含情萬里,標拔志氣,黼藻精靈,披封睹跡,欣如會面,又可樂也。
爾其初之微也,蓋因象以瞳矓,眇不知其變化。範圍無體,應會無方。考沖漠以立形,齊萬殊而一貫。合冥契,吸至精。資運動於風神,頤浩然於潤色。爾其終之彰也,流芳液於筆端,忽飛騰而光赫。或體殊而勢接,若雙樹之交葉;或區分而氣運,似兩井之通泉。庥蔭相扶,津澤潛應。離而不絕,曳獨繭之絲;卓爾孤標,竦危嶧之石。龍騰鳳翥,若飛若驚。電烻<火霍><火蒦>,離披爛熳。翕如電布,曳若星流。朱焰綠煙,乍合乍散。飄風驟雨,雷怒霆激,呼籲可駭也。信足以張皇當世,軌範後人矣。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折規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固其發跡多端,觸變成態。或分鋒各讓,或合勢交侵。亦猶五常之與五行,雖相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豈物類之能象賢,實則微妙而難名。詩云:「鐘鼓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是之謂也。使夫觀者玩跡探情,循由察變,運思無已,不知其然。瑰寶盈矚,坐啟東山之府;明珠曜掌,頓傾南海之資。雖彼跡已緘,而遺情未盡。心存目想,欲罷不能。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
且其學者,察彼規模,采其玄妙,技由心付,暗以目成。或筆下始思,困於鈍滯;或不思而制,敗於脫略。心不能授之於手,手不能受之於心。雖自己而可求,終杳茫而無獲,又可怪矣。及乎意與靈通,筆與冥運。神將化合,變出無方。雖龍伯挈{敖黽}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圖應籙之帝,不能抑其高。幽思入於毫間,逸氣彌於宇內。鬼出神入,追查捕微,則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夫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固不可恃才曜識,以為率爾可知也。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難,千有餘年,數人而已。昔之評者,或以今不逮古,質於醜妍。推察疵瑕,妄增羽翼。自我相物,求諸合己。悉為鑒不圓通也。亦由蒼黃者唱首,冥昧者唱聲。風議混然,罕詳孰是。及兼論文字始祖,各執異端,臆說蜂飛,竟無稽古,蓋眩如也。
懷瓘質蔽愚蒙,識非通敏。承先人之遺訓,或紀錄萬一。輒欲芟夷浮議,揚榷古今。拔狐疑之根,解紛挐之結。考窮乖謬,敢無隱於昔賢;探索幽微,庶不欺於玄匠。爰自黃帝史蒼頡,迄於皇朝黃門侍郎盧藏用,凡三千二百餘年,書有十體源流,學有三品優劣,今敘其源流之異,著十贊一論;較其優劣之差,為神、妙、能三品。人為一傳,亦有隨事附者,通為一評,究其臧否,分成上、中、下三卷,名曰《書斷》。其目錄如此,庶儒流君子,知小學亦務焉。
〖卷上〗
古文 大篆 籀文 小篆
八分 隸書 章書 行書
飛曰 草書 作書九人
附者四人 贊十首 論一首
〖卷中〗
三品總目 優劣 神品十二人
傳附九人 妙品三十九人
〖卷下〗
能品三十五人 傳附二十九人
凡一百七十四人 評一首
書斷上
○古文
案古文者,黃帝史蒼頡所造也,頡首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孝經援神契》雲「奎主文章,蒼頡仿象」是也。夫文字者,總而為言,包意以名事也。分而為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得之自然,備其文理。象形之屬,則謂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聲、會意之屬,則謂之字。字者,言孳乳寢多也。題之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舒也,著也,記也。著明萬事,記往知來。名言諸無,宰制群有。何幽不貫,何往不經。實可謂事簡而應博,豈人力哉!《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夫至德之道,化其性於未然之前;結繩之教,懲其罪於已然之後。故大道衰而有書,利害萌而有契。契為信不足,書為言立征。書契者,決斷萬事也。凡文書相約束皆曰契。契亦誓也,諸侯約信曰「誓」。故《春秋傳》曰:「王叔氏不能舉其契。」是知契者,書其信誓之言,而盟之濫觴,君臣之大約也。亦謂刻木剖而分之,君執其左,臣執其右,即昔之銅虎竹使,今之銅魚,並契之遺象也。皇甫謐曰:「黃帝史蒼頡造文字,記言行,策藏之,名曰『書契』。」故知黃帝導其源,堯、舜揚其波,是有虞、夏、商、周之書,神化曲謨,垂範萬世。及周公相成王,申明禮樂,以加朝祭服色尊卑之節,又造《爾雅》,宣尼、卜商,增益潤色,釋言暢物,略盡訓詁。及秦用小篆,焚燒先典,古文絕矣。漢文帝時,秦博士伏勝獻《古文尚書》,時又有魏文侯樂人竇公,年二百八十歲,獻古文《樂書》一篇。以今文考之,乃《周官》之《大司樂》章也。及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壁內石函中得《孝經》、《尚書》等經。宣帝時,河內女子壞老子屋,得古文二篇。晉咸寧五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安厘王冢,得冊書千餘萬言,或寫《春秋經傳》、《易經》、《論語》、《夏書》、《周書》、《瑣語》、《大曆》、《梁丘藏》、《穆天子傳》、及《魏史》至安厘王二十年,其書隨世變易,已成數體。其《周書》論楚事者最妙,於是古文備矣。甄酆刪定舊文,製為六書,一曰古文,即此也,以壁中書為正。周幽王時,又有省古文者,今汲冢書中多有是也。滕公冢內得石銘,人無識者,惟叔孫通云:「此古文科斗書也。」科斗者,即上古之別名也。(衛恆《古文贊》云:「黃帝之史,沮誦、蒼頡。眺彼鳥跡,始作書契。紀綱萬事,垂法立制。觀其措筆綴墨,用心精專。中正循檢,矩折規旋。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矯然特出,若龍騰於川。淼爾下頹,若雨墜於天。信黃唐之遺迹,為六藝之范先。篆、籀蓋其子孫,隸草乃其曾玄。」)蒼頡,即古文之祖也。贊曰:「邈邈蒼公,軒轅之始。創製文字,代彼繩理。粲若星辰,郁為綱紀。千齡萬類,如掌斯視。生人盛德,莫斯之美。神章靈篇,自茲而起。」
○大篆
案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雲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為「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甄酆定六書,三曰「篆書」;八體書法,一曰「大篆」。又《漢書·藝文志》云:「史籀十五篇。」並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謂之史書,凡九千字。秦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書。又漢元帝、王遵、嚴延年並工史書是也。秦焚書,惟《易》與史篇得全。《呂氏春秋》云:「蒼頡造大篆。」非也。若蒼頡造大篆,則置古文何地?所謂籀、篆,蓋其子孫是也。(蔡邕《大篆贊》云:「體有大篆,巧妙入神。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放尾,長翅短身。延頸負翼,狀似凌雲。」)史籀,即大篆之祖也。
贊曰:「古文玄胤,太史神書。千類萬象,或龍或魚。何詞不錄,何物不儲。懌思通理,從心所如。如彼江海,大波洪濤。如彼音樂,干戚羽旄。」
○籀文
案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甄酆定六書,二曰「奇字」是也。其跡有《石鼓文》存焉,蓋諷宣王畋獵之所作,今在陳倉。李斯小篆,兼采其意。史籀,即籀文之祖也。贊曰:「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蒼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迹石鼓。」
○小篆
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異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並六國,斯時為廷尉,乃奏罷不合秦文者,於是天下行之。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其銘題鐘鼎,乃作符印,至今用焉。則《離》之六二:「黃離元吉,得中道也。」斯雖草創,遂造其極矣。(蔡邕《小篆贊》云:「龜文斜列,櫛比龍鱗。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縕。若絕若連,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遠而望之,象鴻鵠群游,絡繹遷延。研桑不能數其詰曲,離婁不能睹其隙間。般、垂揖讓而辭巧,籀、誦拱手而韜翰。摛華艷於紈素,為六藝之范先也。」)李斯,即小篆之祖也。
贊曰:「李君創法,神慮精微。鐵為肢體,虯作驂騑。江海淼漫,山嶽巍巍。長風萬里,鸞鳳于飛。」
○八分
案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又蕭子良云:「靈帝時,王次仲飾隸為八分。」二傢俱言後漢,而兩帝不同。且靈帝之前,工八分者非一,而雲方廣,殊非隸書。既言古書,豈得稱隸。若驗方廣,則篆、籀有之。變古為方,不知其謂也。案《序仙記》云:「王次仲,上穀人,少有異志,少年入學,屢有靈奇。年未弱冠,變蒼頡書為今隸書。始皇時官務煩多,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出在檻外,翻然長引,至於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又魏《土地記》云:「沮陽縣城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又楊固《北都賦》云:「王次仲匿術於秦皇,落雙翮而衝天。」案數家之言,明次仲是秦人,既變蒼頡書,即非效程邈隸也。案蔡邕《勸學篇》「上谷王次仲初變古形」是也。始皇之世,出其數書,小篆古形,猶存其半。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減八分之半,然可雲子似父,不可雲父似子,故知隸不能生八分矣。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式。」或云:「後漢亦有王次仲,為上谷太守,非上穀人。」又楷隸初制,大范幾同,故後人惑之,學者務之,蓋其歲深,漸若八字分散,又名之為八分。時人用寫篇章,或寫法令,亦謂之章程書。故梁鵠雲「鍾繇善章程書」是也。夫人才智有所偏工,取其長而舍其短。諺曰:「韓詩鄭易掛著壁。」且二王八分,即掛壁之類,唯蔡伯喈乃造其極焉。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贊曰:「仙客遺範,靈姿秀出。奮研揚波,金相玉質。龍騰虎踞兮勢非一,交戟橫戈兮氣雄逸,楷之為妙兮備華實。」
○隸書
案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為衙縣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名「隸書」。蔡邕《聖皇篇》云:「程邈刪古立隸文。」甄酆六書,其四曰「佐書」是也。秦造隸書,以赴急速,為官司刑獄用之,余尚用小篆焉。漢亦因循,至和帝時,賈魴撰《滂喜篇》,以《蒼頡》為上篇,《訓纂》為中篇,《滂喜》為下篇,所謂《三蒼》也,皆用隸字寫之,隸法由茲而廣。酈道元《水經》曰:「臨淄人發古冢,得銅棺,前版外隱起為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隸書,證知隸字出古,非始於秦時。」若爾,則隸法當先於大篆矣。案胡公者,齊哀公之弟靖胡公也。五世六公,計一百餘年,當周穆王時也。又二百餘歲,至宣王之朝,大篆出矣。又五百餘載,至始皇之世,小篆出焉,不應隸書而效小篆。然程邈所造書籍共傳,酈道元之說未可憑也。案八分則小篆之捷,隸亦八分之捷。漢陳遵字孟公,京兆杜陵人,哀帝之世,為河南太守,善隸書,與人尺牘,主皆藏之以為榮,此其創開隸書之善也。爾後鍾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極焉。(蔡邕《隸書勢》曰:「鳥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崇茲簡易。修短相副,異體同勢。煥若星陳,郁若雲布。纖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鍾虡設張,庭燎飛煙;似崇台重宇,層雲冠山。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成公綏《隸書勢》曰:「蟲篆既繁,草稿近偽。適之中庸,莫尚於隸。」)程邈,即隸書之祖也。贊曰:「隸合文質,程君是先。乃備風雅,如聆管弦。長毫秋勁,素體霜妍。摧鋒斂折,落點星懸。乍發紅焰,旋凝紫煙。金芝瓊草,萬世芳傳。」
○章草
案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衛恆、李誕並云:「漢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誰。」蕭子良云:「章草者,漢齊相杜操始變稿法。」非也。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隋,漸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創之義,謂之「草書」,惟君長告令臣下則可。後漢北海敬王劉穆善草書,光武器之。明帝為太子,尤見親幸,甚愛其法。及穆臨病,明帝令為草書尺牘十餘首,此其創開草書之善也。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魏文帝亦令劉廣通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惟張伯英造其極焉。韋誕云:「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惟劉氏之法,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超然絕後,獨步無雙。」(崔瑗《草書勢》云:「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章草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周旋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絕險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望之若崎。鸞企鳥峙,志意飛移。狡獸暴駭,將奔未馳。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鬱,放逸生奇。螣蛇赴穴,頭沒尾垂。機要微妙,臨時從宜。」)懷瓘案: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呼史游草為章,因張伯英草而謂也。亦猶篆周宣王時作,及有秦篆,分別而有大小之名。魏晉之時,名流君子,一概呼為草,惟知音者,乃能辨焉。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案杜度在史游後一百餘年,即解散隸體,明是史游創焉。史游,即章草之祖也。贊曰:「史游制草,始務急就。婉若回鸞,攖如舞袖。遲回縑簡,勢欲飛透。敷華垂實,尺牘尤奇。並功惜日,學者為宜。」
○行書
案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王愔云:「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昔鍾元常善行押書。」是也。爾後王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獻之常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觀其騰煙煬火,則回祿喪精;覆海傾河,則玄冥失馭。天假其魄,非學之功。若逸氣縱橫,則羲謝於獻;若簪裾禮樂,則獻不繼羲。雖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為遒拔。夫古今人民,狀貌各異,此皆自然妙有,萬物莫比。惟書之不同,可庶幾也。故得之者先稟於天然,次資於功用;而善學者乃學之於造化,異類而求之。固不取乎似本,而各挺之自然。(王珉《行書狀》云:「邈乎嵩、岱之峻極,爛若列宿之麗天。偉字挺特,奇書秀出。揚波騁藝,余好宏逸。虎踞鳳跱,龍伸蠖屈。資胡氏之壯傑,兼鍾公之精密。總二妙之所長,盡眾美乎文質。詳覽字體,究尋筆跡。粲乎偉乎,如圭如璧。宛若盤螭之仰勢,翼若翔鸞之舒翮。或乃放手飛筆,雨下風馳。綺靡婉娩,縱橫流離。」)劉德升,即行書之祖也。贊曰:「非草非真,發揮柔翰。星斂光芒,雲虹照爛。鸞鶴嬋娟,風行雨散。劉子濫觴,鍾、胡瀰漫。」
○飛白
案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並云:「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徑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王僧虔云:「飛白,八分之輕者。」雖有此說,不言起由。按漢靈帝熹平年詔蔡邕作《聖皇篇》,篇成,詣鴻都門上,時方修飾鴻都門,伯喈待詔門下,見役人以堊帚成字,心有悅焉,歸而為飛白之書。漢末魏初,並以題署宮閣。其體有二,創法於八分,窮微於小篆,自非蔡公設妙,豈能詣此?可謂勝寄冥通,縹眇神仙之事也。張芝草書,得易簡流速之極;蔡邕飛白,得華艷飄蕩之極。字之逸越,不復過此二途。邇後羲之、獻之,並造其極,其為狀也,輪囷蕭索,則《虞頌》以嘉氣非雲;離會飄流,則《曹風》以麻衣似雪:盡能窮其神妙也。衛恆祖述飛白,而造散隸之書,開張隸體,微露其白,拘束于飛白,蕭灑於隸書,處其季孟之間也。(劉彥祖《飛曰贊》云:「蒼頡觀鳥,悟跡興文。名繁類殊,有革有因。世絕常妙,索草鍾真。爰有飛白,貌艷藝珍。若乃較析毫芒,纖微和惠。素翰冰鮮,蘭墨電制。直准箭飛,屈擬蠖勢。」)梁武帝謂蕭子云言:「頃見王獻之書,白而不飛,卿書飛而不白,可斟酌為之,令得其衷。」子云乃以篆文為之,雅合帝意。既括鏃而藉羽,則望遠而益深。雖創法於八分,實窮微於小篆。其後歐陽詢得之。蔡伯喈,即飛白之祖也。贊曰:「妙哉飛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潤色斯文。絲縈箭激,電繞雪雰。淺如流霧,濃若屯雲。舉眾仙之奕奕,舞群鶴之紛紛。誰其覃思,於戲蔡君。」
○草書
案草書者,後漢徵士張伯英之所造也。梁武帝《草書狀》曰:「蔡邕云:『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余疑不然。創製之始,其閑者鮮,且此書之約略,既是蒼黃之世,何粗魯而能識之?」又云:「杜氏之變隸,亦由程氏之改篆。其先出自杜氏,以張為祖,以衛為父,索為伯叔,二王為兄弟,薄為庶息,羊為仆隸者。」懷瓘以為諸侯爭長之日,則小篆及楷隸未生,何但於草。蔡公不宜至此,誠恐後誣。案杜度漢章帝時人,元帝朝史游已作草,又評羊薄等,未曰知書也。歐陽詢與楊駙馬書章草《千文》,批後云:「張芝草聖,皇象八絕。並是章草,西晉悉然。迨乎東晉,王逸少與從弟洽變章草為今草,韻媚宛轉,大行於世,章草幾將絕矣。」懷瓘案,右軍之前,能今草者不可勝數,諸君之說,一何孟浪。欲杜眾口,亦猶躡履減跡,扣鍾銷音也。又王愔云:「稿書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際者。」非也。案稿亦草也,因草呼稿,正如真正書寫而又塗改,亦謂之草稿,豈必草行之際,謂之草者。蓋取諸渾沌,天造草昧之意也,變而為草法此也。故孔子曰「禪諶草創之」是也。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成,上官氏見欲奪之。又董仲舒欲言災異,草稿未上,主父偃竊而奏之,並是也。如淳曰:「所作起草為稿。」姚察曰:「草猶粗也,粗書為本曰『稿』。」蓋草書之文,祖出於此;草書之先,因於起草。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繼能,羅暉、趙襲亦法此藝。襲與張芝相善,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然伯英學崔、杜之法,溫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而隔行。唯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者起自張伯英,即此也。實亦約文該思,應指宣言,列缺施鞭,飛廉縱轡也。伯英雖始草創,遂造其極。(索靖《草書狀》云:「聖皇御世,隨時之宜。蒼頡既工,書契是為。損之草隸,以崇簡易。草書之狀也,宛若銀鉤,飄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於是多才之英,篤藝之彥。役心精微,躭思文憲。守道兼權,觸類生變。離析入體,靡形不判。聘辭放手,雨行冰散。高音翰厲,溢越流漫。著絕藝於紈素,垂百代之殊觀。」)張伯英,即草書之祖也。
贊曰:「草法簡略,省繁錄微。譯言宣事,如矢應機。霆不暇發,電不及飛。徵士已沒,道愈光輝。明神在享,其靈有歇。斯藝漫流,終古無絕。」
論曰:夫卦象所以陰騭其理,文字所以宣載其能。卦則渾天地之竊冥,秘鬼神之變化;文能以發揮其道,幽贊其功。是知卦象者,文字之祖,萬物之根。眾學分鑣,馳騖不息。或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也。固須原心反本,無漫學焉。今欲稽其濫觴,不可遵諸子之非,棄聖人之是。
先賢說文字所起,與八卦同作,又雲八卦非伏羲自重。夫《易》者太古之書,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彌綸乎天地,錯綜乎四時,究極人神,盛德大業也。子曰:「學以聚之,問以辨之。」蓋欲討論根源,悉其枝派。自仲尼沒而微言絕,諸儒之說,是或不經。左丘明恥之,愧無獨斷之明,以釋天下之惑。孔安國云:「宓羲造書契,代結繩。」非也。厥初生人,君道尚矣。應而不求,為而不恃,執大象也。迨乎伏羲氏作,始定人道,辨乎臣子,伏而化之,結繩而治。故孔子曰:「三皇伯世,葉神無文。洛書糾命,頡字胥分。」又班固云:「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並是也。《易》曰:「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離者,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地,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理,蓋取諸此也。」庖犧、神農氏沒,軒轅氏作,始造圖書、禮樂、度數、甲子、律歷。自開闢之事,皆先聖傳流於口,黃帝已後,紀錄言之。無幾,故《春秋》、《國語》唯發明五帝。太史公敘黃帝、顓頊以下事。孔子撰書,始自堯、舜,尚年月闕然。詩人所述,起乎虞氏,其可知也。巢、燧之時,淳一無教,故言上古昔者,俱是伏羲、神農之時;言後世聖人者,即黃帝、堯、舜之際。《易》曰:「上古結繩以理,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此猶太陽一照,眾星沒矣。《史記》及《漢書》皆云:「文王重八封為六十四卦。」又《帝王世紀》及孫盛等以為神農、夏禹重之,並非也。夫八卦雖理象已備,尚隱神功。引而伸之,始通變吉凶,成其妙用,觸類而長,天下之能事畢矣。故《易》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伏羲自重之驗也。又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六位而成章。」又伏羲自重之驗也。若以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謂伏羲,即昔者聖人之作《易》也,謂誰矣?則知伏羲自重八卦,不造書契,煥乎可明,不至疑惑也。
又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安國云:「河圖、八卦,是洛之九疇。」馬融、王肅、姚信等並云:「得河圖而作《易》。」禮含文嘉曰:「伏羲則龜書,乃作八卦。」並乘流而逝,不討其源,滋誤後生,深可嘆息。去聖久矣,百家眾言,自古非一。正史之書,不經宣尼筆削,則未可全是,況儒者臆說耶?悠悠萬載,是非互起。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一人措虛,百人傳實。按龍圖出河、龜書出洛,今或雲「法龍圖而作卦」,或雲「則龜書而畫之」,假欲遵之,何者為是?案《左傳》庖犧氏有龍瑞,以龍紀官,非得八卦,八卦若先列於河圖,又文王等重之,則伏羲何功於《易》也?又夫子不言因圖而畫卦,自黃帝堯、舜及周公攝政時皆得圖書,河以通乾出天包,雒以流川吐地符,是知有聖人膺運,則河、雒出圖、書,何必八卦九疇。九疇者,天始錫禹,而黃帝已獲洛書。《易》曰:「蓍龜神物,聖人則之。」然伏羲豈則蓍龜而作《易》?言聖人者,通謂後世《易》經三古,不獨指伏羲也。夫蓍龜者,或悔吝有憂虞之象,或得失有吉凶之徵,或否泰有陰陽之辭,或剛柔有變通之理。若河圖、洛書者,或天地彝倫之法,或帝王興亡之數,或山川品物之制,或治化合神之符,故聖人則之而已。孔子曰:「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是也。
故知文字之作,確乎權輿,十體相沿,互明創革,萬事皆始自微漸,至於昭著。《春秋》則寒暑之濫觴,爻畫則文字之兆朕。其十體內或先有萌牙,今取其昭彰者為始祖。夫道之將興,自然玄應。前聖后聖,合矩同規。雖千萬年,至理斯會。天或垂範,或授聖哲,必然而出,不在考其甲之與乙耶!案道家相傳,則有天皇、地皇、人皇之書,各數百言,其文猶在,像如符印,而不傳其音指。審爾則八卦已為雲孫矣,況古文乎!且戎狄異音各貌,會於文字,其指不殊。禽獸之情,悉應若是,觀其趣向,不遠於人,其有知方來,辨音節,非智能而及,復何所學哉!則知凡庶之流,有如草木鳥獸之類,或蘊文章,又霹靂之下,乃時有字。或錫貺之瑞,往往銘題。以古書考之,皆可識也,夫豈學之於人乎!又詳釋典,或沙劫已前,或他方怪俗,云為事況,與即意無殊。是知天之妙道,施於萬類一也,但所感有淺深耳,豈必在乎羲、軒、周、孔將釋、老之教乎!況論篆、籀將草、隸之後先乎!縷而分之則如彼,總而言之其若此也。(出《法書要錄》)
書斷中
我唐四聖,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武聖皇帝、高宗天皇大聖皇帝,鴻猷大業,列乎冊書。多才能事,俯同人境。翰墨之妙,資以神功。開草、隸之規模,變張、王之今古。盡善盡美,無得而稱。今天子神武聰明,制同造化。筆精墨妙,思極天人。或頌德銘勛,函耀金石;或恩崇惠縟,載錫侯王。赫矣光華,懸諸日月,然猶進而不已。惟奧惟玄,非區區小臣所敢揚述。
神品二十五人
大篆一人:史籀。
籀文一人:史籀。
小篆一人:李斯。
八分一人:蔡邕。
隸書三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
行書四人:王羲之、鍾繇、王獻之、張芝。
章草八人:張芝、杜度、崔瑗、索靖、衛瓘、王羲之、王獻之、皇象。
飛白三人:蔡邕、王羲之、王獻之。
草書三人:張芝、王羲之、王獻之。
○妙品九十八人
古文四人:杜林、衛宏、邯鄲淳、衛恆。
大篆四人:李斯、趙高、蔡邕、邯鄲淳。
小篆五人:曹喜、蔡邕、邯鄲淳、崔瑗、衛瓘。
八分九人:張昶、皇象、邯鄲淳、韋誕、鍾繇、師宜官、梁鵠、索靖、王羲之。
隸書二十五人:張芝、鍾會、蔡邕、邯鄲淳、衛瓘、韋誕、荀輿、謝安、羊欣、王洽、王珉、薄紹之、蕭子云、宋文帝、衛夫人、胡昭、曹喜、謝靈運、王僧虔、孔琳之、陸柬之、褚遂良、虞世南、釋智永、歐陽詢。
行書十六人:劉德升、衛瓘、王珉、謝安、王僧虔、胡昭、鍾會、孔琳之、虞世南、阮研、王洽、羊欣、薄紹之、歐陽詢、陸柬之、褚遂良。
章草八人:張昶、鍾會、韋誕、衛恆、郗愔、張華、魏武帝、釋智永。
飛白五人:蕭子云、張弘、韋誕、歐陽詢、王廙。
書二十二人:索靖、衛瓘、嵇康、張昶、鍾繇、羊欣、薄紹之、鍾會、衛恆、荀輿、桓玄、謝安、孔琳之、王珉、王洽、謝靈運、張融、阮研、王僧虔、歐陽詢、虞世南、釋智永。
○能品一百七人
古文四人:張敞、衛覬、衛瓘、韋昶
大篆五人:胡昭、嚴延年、韋昶、班固、歐陽詢
小篆十二人:衛覬、班固、皇象、張弘、許慎、韋誕、傅玄、蕭子云、劉紹、張弘、范曄、歐陽詢
八分三人:毛弘、左伯、王獻之。
隸書二十三人:衛恆、張昶、王廙、庾翼、郗愔、王濛、衛覬、張彭祖、阮研、陶弘景、王修、王褒、王恬、李式、傅玄、楊肇、王承烈、庾肩吾、薛稷、孫過庭、高正臣、釋智果、盧藏用。
行書十八人:宋文帝、司馬攸、釋智永、蕭子云、蕭思話、齊高帝、陶弘景、漢王元昌、王導、王承烈、孫過庭、高正臣、裴行儉、王智敬、王修、盧藏用、薛稷、釋智果。
章草十五人:羅暉、趙襲、徐幹、庾翼、張超、王濛、衛覬、崔寔、蕭子云、杜預、陸柬之、歐陽詢、王承烈、王知敬、裴行儉。
飛白一人:劉邵。
草書二十五人:王導、何曾、楊肇、郗愔、庾翼、司馬攸、李式、宋文帝、蕭子云、陸柬之、宋令文、齊高帝、謝朓、庾肩吾、蕭思話、范曄、孫過庭、梁武帝、王知敬、裴行儉、釋智果、盧藏用、高正臣、王廙、王愔。
右包羅古今,不越三品。工拙倫次,迨至數百。且妙之企神,非徒步聚。能之仰妙,又甚規隨。每一書之中,優劣為次;一品之內,復有兼并。至如神品,則李斯、杜度、崔瑗、皇象、衛瓘、索靖,各惟得其一;史籀、蔡邕、鍾繇得其二;張芝得其三;逸少、子敬並各得其五。考多之類少,妙之況神,又上下差降,昭然可悉也。他皆仿此。後所列傳,則當品之內,時代次之。或有紀名而不評跡者,蓋古有其傳,今絕其書,粗為斟酌,列於品第,但備其本傳,無別商榷。然十書之外,乃有龜、蛇、麟、虎、雲、龍、蟲、鳥之書,既非世要,悉所不取也。
○神品
周史籀,宣王時為史官,善書,師模蒼頡古文。夫蒼頡者,獨蘊聖心,啟冥演幽,稽諸天意,功侔造化,德被生靈,可與三光齊懸,四序終始,何敢抑居品列。始籀,以為聖跡湮滅,失其真本,今所傳者,才彷彿而已,故損益而廣之,或同或異,謂之為「篆」,亦曰「史書」。加之銛利鉤殺,自然機發,信為篆文之權輿,非至精,孰能與於此。窮物合數,變類相召,因而以化成天下也,故其稱謂無方,亦難得而備舉。今妙跡雖絕於世,考其遺法,肅若神明,故可特居神品。又作籀文,其狀邪正體,則《石鼓文》存焉。乃開闔古文,暢其戚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又婉潤焉。若取於詩人,則《雅》、《頌》之作也,亦所謂楷、隸曾高,字書淵藪。使放小學者,漁獵其中,籀大篆、籀文入神。秦李斯,楚上蔡人,少從孫卿學帝王術,西入秦,位至丞相。胡亥立,趙高譖之,要斬,夷三族。斯妙大篆,始省改之以為小篆。著《蒼頡》七篇,雖帝王質文,世有損益,終以文代質,漸就澆漓。則三皇結繩,五帝畫象,三王肉刑,斯可況也。古文可為上古,大篆為中古,小篆為下古。三古為實,草、隸為華。妙極於華者羲、獻,精窮於實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今《泰山》、《嶧山》、《秦望》等碑,並其遺迹,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代之法式。斯小篆人神,大篆入妙也。
後漢杜度,字伯度,京兆杜陵人,御史大夫延年曾孫。章帝時為齊相,善章草,雖史游始草書,傳不紀其能,又絕其跡。創其神妙,其唯杜公。韋誕云:「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張芝自謂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誠則尊師之辭,亦其心肺間語。伯英損益伯度章草,亦猶逸少增減元常真書,雖潤色精於斷割,意則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質素之風,俱不及其師也。然各為今古之獨步。蕭子良云:「本名操,為魏武帝諱,改為度。」非也。案蔡邕《勸學篇》云:「齊相杜度,美守名篇。」漢中郎不應預為武帝諱也。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駰。子玉官至濟北相,文章蓋世,善章草,師於杜度,點畫之間,莫不調暢。伯英祖述之,其骨力精熟過之也。索靖乃越制特立,風神凜然,其雄勇過之也。以此有謝於張、索。(一本云:「師於杜度,媚趣過之,點畫精微,神變無礙,利金百鍊,美玉天姿,可謂冰寒於水也。」)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隱謂之草賢。晉平苻堅,得摹子玉書。王子敬云:「張伯英極似之。」其遺迹絕少,又妙小篆,今有《張平子碑》。以順帝漢安二年卒,年六十六。子玉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張芝,字伯英,敦煌人,父煥,為太常,徙居弘農華陰。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時稱「張有道」,實避世潔白之士也。好書,凡家之衣帛,皆書而後練。尤善章草書,出諸杜度。崔瑗云:「龍驤豹變,青出於藍。」又創為今草,天縱尤異,率意超曠,無惜是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至於蛟龍駭獸,奔騰拏攫之勢,心手隨變,窈冥而不知其所如,是謂達節也已。精熟神妙,冠絕古今,則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識,不可以勤求。若達士游乎沉默之鄉,鸞鳳翔乎大荒之野。韋仲將謂之「草聖」,豈徒言哉!遺迹絕少,故褚遂良云:「鍾繇、張芝之跡,不盈片素。」韋誕云:「崔氏之肉,張氏之骨。」其章草《金人銘》可謂精熟至極;其草書《急就章》,字皆一筆而成,合於自然,可謂變化至極。羊欣云:「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並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其行書則二王之亞也。又善隸書。以獻帝初平中卒。伯英章草、草、行入神,隸書入妙。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父棱,徐州刺史,有清行,謚貞定。伯喈官至左中郎將,封高陽侯。儀容奇偉,篤孝博學,能畫,又善音律,明天文、數術、災變。卒見問,無不對。工書絕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又創造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真異能之士也。董卓用天下名士,而邕一日七遷,光照榮顯,顧寵彰著。王允誅卓,收伯喈,付廷尉,以獻帝初平三年死於獄中,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伯喈八分、飛白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女琰,甚賢明,亦工書。魏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祖皓,至德高世。父迪,黨錮不仕。元常才思通敏,舉孝廉尚書郎,累遷尚書僕射、東武亭侯。魏國建,遷相國。明帝即位,遷太傅。繇善書,師曹喜、蔡邕、劉德升。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雖古之善政遺愛,結於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人!其行書則羲之、獻之之亞,草書則衛、索之下,八分則有《魏受禪碑》,稱此為最。太和四年薨,八十矣,元常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吳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人也,官至侍中。工章草,師於杜度。先是有張子並,於時有陳良輔,並稱能書。然陳恨瘦,張恨峻,休明斟酌其間,甚得其妙,與嚴武等稱八絕,世謂沉著痛快。抱朴云:「書聖者,皇象。」懷瓘以為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雖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則實而不朴,文而不華,其寫《春秋》,最為絕妙。八分雄才逸力,乃相亞於蔡邕,而妖冶不逮,通議傷於多肉矣。休明章草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
晉衛瓘,字伯玉,河東安邑人。父覬,魏侍郎。瓘弱冠仕魏為尚書郎,入晉為尚書令。善諸書,引索靖為尚書郎,號一台二妙。時議放手流便過索,而法則不如之。嘗云:「我得伯英之筋,恆得其骨,靖得其肉。」伯玉采張芝法,取父書參之,遂至神妙。天姿特秀,若鴻雁奮六翮,飄飄乎清風之上。率情運用,不以為難。後為侍中、司空。楚王瑋矯詔害之。元康元年卒,七十二。章草入神,小篆隸、行、草入妙。
索靖,字幼安,敦煌龍勒人,張伯英之離孫。父湛,北地太守。幼安善章草書,出於韋誕,峻險過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雪嶺孤松,冰河危石,其堅勁則古今不逮。或雲「楷法則過於衛瓘。」,然窮兵極勢,揚威耀武,觀其雄勇,欲陵於張,何但於衛。王隱云:「靖草書絕世,學者如雲。」是知趣者皆然,勸不用賞。時人云:「精熟至極,索不及張;妙有餘姿,張不及索。」蕭子良云:「其形甚異,又善八分,韋、鍾之亞。」《毋丘興碑》是其遺迹也。大安二年卒,年六十,贈太常。章草入神,草入妙。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祖正,尚書郎。父曠,淮南太守。逸少骨鯁高爽,不顧常流,與王承、王沉為王氏三少。起家秘書郎,累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初度浙江,例有終焉之志。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贈金紫光祿大夫,加常侍。尤善書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然割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亦猶鐘鼓云乎,雅、頌得所。觀夫開襟應務,若養由之術,百發百中,飛名蓋世,獨映將來。其後風靡雲從,世所不易,可謂冥通合聖者也。隸、行、草書、章草、飛白俱入神,八分入妙。妻郗氏,甚工書。有七子,獻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並工草隸。凝之妻謝道韞有才華,亦善書,甚為舅所重。
獻之字子敬,逸少第七子,累遷中書令,卒。初娶郄曇女,離婚後,尚新安愍公主。無子,唯一女,後立為安僖皇后。後亦善書,以後父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尤善草隸,幼學於父,次習於張,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觀其逸志,莫之與京。至於行、草興合,如孤峰四絕,迥出天外,其峭峻不可量也。爾其雄武神縱,靈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或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察其所由,則意逸乎筆,未見其止。蓋欲奪龍蛇之飛動,掩鍾、張之神氣。惜其陽秋尚富,縱逸不羈。天骨未全,有時而瑣。人有求書,罕能得者。雖權貴所逼,了不介懷。偶其興會,則觸遇造筆,皆發於衷,不從於外,亦由或默或語,即銅鞮伯華之行也。初謝安請為長史,太康中,新起太極殿,安欲使子敬題榜,以為萬世寶,而難言之,乃說韋仲將題凌雲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子敬五六歲時學書,右軍潛於後掣其筆,不脫,乃嘆曰:「此兒當有大名。」遂書《樂毅論》與之。學竟,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如大則尤直而少態,豈可同年。唯行、草之間,逸氣過也。及論諸體,多劣於右軍。總而言之,季孟差耳。子敬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八分入能。或謂小王為小令,非也。子敬為中書令,太康十一年卒於官,年四十三。族弟珉代居之,至十三年而卒,年三十八。時謂子敬為大令,琰為小令。
○妙品
秦胡毋敬,本櫟陽獄吏,為太史令,博識古今文字,亦與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學篇》七章,覃思舊章,博採眾訓。時趙高為中車府令,善史書,教始皇少子胡亥書及獄律法令,亥私幸之,作《爰歷》篇六章。漢興,總合為《蒼頡篇》。
後漢杜林,字北山,扶風茂陵人,涼州刺史,鄴之子,位至司空,尤工古文,過於鄴也。故世言小學由杜公。嘗於西河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寶玩不已,每困厄,自以為不能濟於亂世,常抱經嘆曰:「古文之學,將絕於此。」初衛宏方造林,未見,則暗然而服。及會面,林以漆書示宏曰:「常以此道將絕,何意東海衛君復能傳之,是道不墜於地矣。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豈虛也哉!」光武建平中卒。靈帝時,劉陶刪定古文、今文《尚書》,號《中文尚書》,以北山本為正。陶亦工古文,是謂「就有道而正」焉。衛宏,字次仲,東海人,官至給事中。修古學,善屬文,作《尚書訓指》。師於杜林,後之學者,古文皆祖杜林、衛宏也。
曹喜,字仲則,扶風平陵人,明帝建初中為秘書郎。篆隸之工,收名天下。蔡邕云:「扶風曹喜,建初稱善。」衛恆云:「喜善篆,小異於李斯。」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庭師淳而不及也。善懸針、垂露之法,後世行之。仲則小篆、隸書入妙,雖賀彥先沉潛,乃青雲之士也。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人。桓靈之時,以造行書擅名。雖以草創,亦豐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胡昭、鍾繇並師其法,世謂鍾繇行押書是也。而胡書體肥,鍾書體瘦,亦各有君嗣之美。
師宜官,南陽人。靈帝好書,征天下工書於鴻都門,至數百人,八分稱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時空至酒家,書其壁以售之,觀者雲集,酤酒多售,則鏟去之。後為袁術將命,《鉅鹿》、《耿球碑》,術所立,是宜官書也。
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少好書,受法於師宜官,以善八分知名。舉孝廉為郎,靈帝重之,亦在鴻都門下。遷幽州刺史。魏武甚愛其書,常懸帳中,又以釘壁,以為勝宜官也。時邯鄲淳亦得次仲法,淳宜為小字,鵠宜為大字,不如鵠之用筆盡勢也。
張昶,字文舒,伯英季弟,為黃門侍郎。尤善章草,家風不墜,奕葉清華,書類伯英,時入謂之「亞聖」。至如筋骨天姿,實所未逮。若華實兼美,可以繼之。衛恆云:「姜孟穎、梁孔達、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皆張之弟子,各有名於世,並不及文舒。」又極工八分,況之蔡公,長幼差耳。華岳廟前一碑,建安十年刊也。《祠堂碑》昶造並書。後鍾繇鎮關中,題此碑後云:「漢故給事黃門侍郎、華陰張府君諱昶,字文舒,造此文。」又題碑頭云:「時司隸校尉、侍中、東武亭侯、潁川鍾繇字元常書。」又善隸,以建安十一年卒。文舒章草入妙,隸入能。
魏武帝姓曹氏,諱操,字孟德,沛國譙人。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年六十六薨。張華云:「漢安平崔瑗子寔、弘農張芝弟昶並善書,而魏武亞焉。」子植,字子建,亦工書。
邯鄲淳,字子淑,潁川人。志行清潔,才學通敏。初為臨淄王傅,累遷給事中。書則八體悉工,師於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隸書。自杜林、衛宏以來,古文泯絕,由淳復著。衛恆云:「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閑理不如淳也。」梁鵠云:「淳得次仲法,韋誕師淳而不及也。」袁昂云:「應規入矩,方圓乃成。」張華云:「邯鄲淳善隸書。」子淑古文、小篆、八分、隸書併入妙。
胡昭字孔明,潁川人。少而博學,不慕榮利,有夷、皓之節。甚能史書,真、行又妙。衛恆云:「昭與鍾繇並師於劉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鍾瘦,書牘之跡也,動見模楷。」羊欣云:「胡昭得其骨,索靖得其肉,韋誕得其筋。」張華云:「胡昭善隸書,茂先與荀勖共整理記籍,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鍾、胡為法。」嘉平二年公車征,會卒,年八十九。孔明隸行入妙,大篆入能。
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於張芝,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尤精題署。明帝時凌雲台初成,令誕題榜,高下異好,宜就加點正,因致危懼,頭鬢皆白。既以下,戒子孫無為大字楷法。袁昂云:「仲將書如龍挐虎踞,斂拔弩張。」張華云:「京兆韋誕子熊、潁川鍾繇子會,並善隸書。」初青龍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成,詔令仲將大為題署,以為永制。給御筆墨,皆不任用。因曰:「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流紈體素,不妄下筆。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建勁丈之勢,方寸千言。」然真跡之妙,亞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八分、隸、章、飛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將,亦工書;子熊,字少季,亦善書。時人云:「名父之子,不有二事。」世所美焉。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人,官至中散大夫。奇才不群,身長七尺八寸,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未嘗見其疾聲朱顏。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恬靜寡慾,學不師受,博覽該通,以為君子無私,心不惜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叔夜善書,妙於草制,觀其體勢,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筆墨。若高逸之士,雖在布衣,有傲然之色。故知臨不測之水,使人神清;登萬仞之岩,自然意遠。鍾會譖康,就刑,年四十四,太學生三千人請為師,不許。
鍾會,字士季,元常少子,官至司徒。咸熙元年,衛瓘誅之,年四十。書有父風,稍備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隸書,遂逸致飄然,有凌雲之志,亦所謂「劍則幹將、莫耶」焉。會嘗詐為荀勖書,就勖母鍾夫人取寶劍。會兄弟以千萬造宅,未移居,勖乃潛畫元常形像,會兄弟入見,便大感慟。勖畫亦會之類也。會隸、行、草、章草入妙。吳處士張弘,字敬禮,吳郡人,篤學不仕,恆著烏巾,時號「張烏巾」。並善篆、隸,其飛白妙絕當時,飄若雲遊,激如驚電,飛仙舞鶴之態,有類焉。自作飛白序勢,備說其美也。歐陽詢曰:「飛白張烏巾冠世,其後逸少、子敬,亦稱妙絕。」敬禮飛白入妙,小篆入能。
晉張華,字茂先,范陽人。父平,後漢漁陽太守。茂先官至司空壯武公,博涉群書,盈萬餘卷。高才達識,天文、數術,無所不精。善章草書,體勢尤古。度德比義,嵇叔夜之倫也。
衛恆,字巨山,瓘之仲子,官至黃門侍郎。瓘嘗云:「我得伯英之筋,恆得其骨。」巨山善古文,得汲冢古文,論楚事者最妙。恆嘗玩之,作《四體書勢》,並造散隸書。元康中,楚王瑋害之,年四十。古文、章草、草書入妙,隸入能。弟宣,善篆及草,名亞父、兄。宣弟庭,亦工書。子仲寶、叔寶,俱有書名。四世家風不墜也。
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恆之從女,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也。隸書尤善規矩,鍾公云:「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右軍少常師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為中書郎,亦工書。先有扶風馬夫人,大司農皇甫規之妻也,有才學,工隸書。夫人寡,董卓聘以為妻,夫人不屈,卓殺之。
王廙,字世將,琅琊臨沂人。祖覽。父正,尚書郎。導從父之弟也。官至平南將軍、荊州刺史、侍中,逸少之叔父。工於草、隸、飛白,祖述張、衛遺法,自過江,右軍之前,世將書與荀勖畫為明帝師。其飛白,志氣極古,垂鵰鶚之翅羽,類旌旗之卷舒。時人云:「王廙飛白,右軍之亞。」永昌元年卒,年四十七。世將飛白入妙,隸入能。
郄愔,字方回,高平金鄉人。父鑒,太尉,草書卓絕,古而且勁。方回官至司空。善眾書,雖齊名庾翼,不可同年。其法遵於魏氏,尤長於章草。纖能得中,意態無窮,筋骨亦勝。王僧虔云:「郄愔章草,亞於右軍。」太元六年卒,年七十二。方回章草入妙,草、隸入能。妻傅氏,善書。子超,字景興,小字嘉賓,亦善書。
王洽,字敬和,導第四子。理識明敏,拜駙馬都尉,累遷中書令。書兼諸法,於草尤工。落簡揮毫,有郢匠乘風之勢。雖卓然孤秀,未至運用無方。而右軍云:「弟書遂不減吾。」飾之過也。昇平三年卒,年四十四。敬和隸、行、草入妙。妻荀氏,亦善書。
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十八征著作郎,辭疾,寓居會稽,與王逸少、許詢、桑門支遁等游處十年,累遷尚書僕射。太元十年卒,贈太傅,謚文靖公,年六十六。人皆比之王導,謂文雅過之。學草、正於右軍,右軍云:「卿是解書者,然知解書者尤難。」安石尤善行書,亦猶衛洗馬,風流名士,海內所瞻。王僧虔云:「謝安得入能書品錄也。」安石隸、行、草入妙。兄尚,字仁祖。弟萬,字萬石,並工書。
王珉,字季琰,洽之少子,官至中書令。工隸及行、草,金劍霜斷,崎嶔歷落,時謂小王之亞也。自導至珉,三世善書,時人方之杜、衛二氏。嘗書四疋素,自朝操筆,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無誤字。子敬戲云:「弟書如騎騾,駸駸欲度驊騮前。」斯可謂弓善矢良,兵利馬疾,突圍破的,難與爭鋒。隸、行入妙。妻汪氏,善書。兄珣,亦善書。
桓玄者,溫之子,為義興太守,篡晉,伏誅。嘗慕小王,善於草法。譬之於馬,則肉翅已就,蘭筋初生。畜怒而馳,日可千里。洸洸赳赳,實亦武哉。非王之武臣,即世之刺客。列缺吐火,共工觸山,尤剛健倜儻。夫水火之性,各有所長。火能外光,不能內照;水能內照,不能外光。若包五行之性,則可謂通矣。嘗與顧愷之論書,至夜不倦。愷之,字長康,善書,小名虎頭,時人號為三絕:痴、書、畫也。(彥遠案:長康三絕者,才絕、畫絕、痴絕,書非痴數也。)
宋文帝,姓劉,諱義隆,彭城人,武帝第三子。善隸書,次及行、草,規模大令,自謂不減於師,雖庶幾德音,引領長望,尚遼遠矣。然才位發揮,亦可謂「倬彼雲漢,為章於天」。時論以為天然勝羊欣,工夫恨少。是亦天然可尚,道心唯微,探索幽遠,若泠泠水行,有岩石間真聲。帝隸書入妙,行、草入能。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官至中散大夫、義興太守。師資大令,時亦眾矣。非無雲塵之遠,若親承妙旨,入於室者,唯獨此公。亦猶顏回與夫子,有步驟之近。扌戚若嚴霜之林,婉似流風之雪。驚禽走獸,絡繹飛馳。亦可謂王之藎臣,朝之元老。沈約云:「敬元尤善於隸書,子敬之後,可以獨步。」時人云:「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今大令書中,風神怯者,往往是羊也。元嘉十九年卒,年七十三。敬元隸、行、草入妙。時有丘道護,親師於子敬,殊劣於羊欣。謝綜亦善書,不重敬元,亦憚之云:「力少媚好。」又有義興康昕與南州惠式道人,俱學二王,轉以己書貨之,世人或謬寶此跡,亦或謂為羊。歐陽通云:「式道人,右軍之甥,與王無別。」
薄紹之,字敬叔,丹陽人,官至給事中。善書,憲章小王,風格秀異,若干將出匣,光芒射人;魏武臨戎,縱橫制敵。其行、草倜儻,時越羊欣。若用力取之,則真正懸隔。敬叔隸、行、草入妙。
謝靈運,會稽人。祖玄,父煥。靈運官至秘書監、侍中、康樂侯,模憲小王,真、草俱美。石蘊千年之色,松低百尺之柯。雖不逮師,歙風吐雲,簸蕩川岳,其亦庶幾。虞和云:「靈運,子敬之甥,故能書,特多王法。」王僧虔云:「子敬上表多在中書雜事中。靈運竊寫,易其真本,相與不疑。」元嘉初,帝就索,始進。親聞文皇說此。元嘉十年,年四十九,以罪棄廣州市。隸、草入妙。
孔琳之,字彥琳,會稽山陰人。父廞。彥琳官至祠部尚書。善草、行,師於小王,稍露筋骨。飛流懸勢,則呂梁之水焉。時稱曰:「羊真孔草。」又以縱快比於桓玄。王僧虔云:「孔琳之放縱快利,筆跡流便,二王已後,略無其比。但工夫少,太自任,故當劣於羊欣。」斯言俞矣。景平元年卒,年五十五。行、草入妙。妻謝氏,亦善書。
齊王僧虔,琅琊臨沂人。曾祖洽,父曇首。官至司空。善書,宋文帝見其書素扇,嘆曰:「非唯跡逾子敬,方當器雅過之。」後孝武欲擅書名,僧虔不敢顯跡,大明之世,常用掘筆書,以此見容。虞龢云:「僧虔尋得書術,雖不及古,不減郄家所制。」然述小王尤尚古,宜有豐厚淳樸,稍乏妍華。若溪澗含水,岡巒被雪,雖甚清肅,而寡於風味。子曰:「質勝文則野。」是之謂乎?永明三年卒。僧虔隸、行入妙,草入能。(一本云:「隸、行、草入妙。」)子慈,亦善隸書。謝超宗嘗問慈曰:「卿書何當及尊公?」慈曰:「我之不得仰及,猶雞之不及鳳。」時人以為名答。
張融,字思光,吳郡人。祖禕,父暢。思光官至司徒左長史。博涉經史,早標孝行,書兼諸體,於草尤工,而時有稽古之風,寬博有餘,嚴峻不足,可謂有文德而無武功。然齊、梁之際,殆無以過。或有鑒不至深,見其有古風,多誤寶之,以為張伯英書也。而拓本大行於世。
梁蕭子云,字景喬,晉陵人。父嶷,景喬官至侍中。少善草、行、小篆,諸體兼備,而創造小篆飛白,意趣飄然。點畫之際,若有騫舉。妍妙至極,難與比肩。但少乏古風,抑居妙品。故歐陽詢云:「張烏巾冠世,其後逸少、子敬又稱絕妙爾。飛而不白,蕭子云輕濃得中,蟬翼掩素,游霧崩雲,可得而語。」其真、草少師子敬,晚學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備,名蓋當世,舉朝效之。其肥鈍無力者,悉非也。今之謬賞,十室九焉。梁武帝擢與二王並跡,則若牝雞仰於鸞鳳,子貢賢於仲尼。雖絕唱於彼朝,未曰陽春白雪。以太清三年卒。景喬隸書、飛白入妙,小篆、行、草、章草入能。子特,字世達,亦善書,位至太子舍人,先景喬卒。
阮研,字文幾,陳留人,官至交州刺史。善書,其行、草出於大王,甚精熟。若飛泉交注,奔競不息,時稱蕭、陶等各得右軍一體,而此公筋力最優,比之於勇,則被堅執銳,所向無前;喻之於談,則緩頰朵頤,離堅合異,有李信、王離之攻伐,無子貢、魯連之變通。其隸則習於鍾公,風神稍怯。庾肩吾云:「阮居今觀古,窺眾妙之門,雖師王祖鍾,終成別構一法矣。然遲速之對,可方於陸柬之。」則意此公性急,亦猶枚皋文章敏疾,長卿製作淹遲,各一時之妙也。行、草入妙,隸書入能。
陳永興寺僧智永,會稽人。師遠祖逸少,歷記專精。攝齊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轡,大海安波。微尚有道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氣調下於歐、虞,精熟過於羊、薄。智永章草、草書入妙,隸入能。兄智楷,亦工草。丁覘亦善隸書,時人云:「丁真永草。」
皇朝歐陽詢,長沙汨羅人,官至銀青光祿大夫、率更令。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高麗愛其書,遣使請焉。神堯嘆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彼觀其跡,固謂其形魁梧耶?」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有龍蛇戰鬥之象,雲務輕濃之勢。風旋電激,掀舉若神。真、行之書,雖於大令亦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奇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自羊、薄以後,略無勍敵。唯永公特以訓兵精練,議欲旗鼓相當。歐以猛銳長驅,永乃閉壁固守。以貞觀十五年卒,年八十五。飛白、隸、行、草入妙,大小篆、章草入能。子通,亦善書,瘦怯於父。薛純陀亦效詢草,傷於肥鈍,乃通之亞也。
虞世南,字伯施,會稽餘姚人。祖儉,梁始興王諮議。父荔,陳太子中庶子。世南受業於吳郡顧野王門下,讀書十年,國朝拜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永興公。太宗詔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有一於此,足為名臣,而世南兼之。其書得大令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臭味羊薄,不亦宜乎。是則東南之美、會稽之竹箭也。貞觀十二年卒,年八十一。伯施隸、行書入妙。然歐之與虞,可謂智均力敵,亦猶韓盧之追東郭兔也。論其眾體,則虞所不逮。歐若猛將,深入時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選,罕有失辭。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族子纂,書有叔父體則,而風骨不繼。楊師道、上官儀、劉伯庄並立,師法虞公,過於纂矣。張志遜又纂之亞也。
褚遂良,河南陽翟人。父亮,銀青光祿大夫、太常卿。遂良官至尚書左僕射、河南公。博學通識,有王佐才,忠讜之臣也。善書,少則服膺虞監,長則祖述右軍。真書甚得其媚趣,若瑤台青鎖,窅映春林,美人嬋娟,不任羅綺。增華綽約,歐、虞謝之。其行、草之間,即居二公之後。顯慶四年卒,年六十四。遂良隸、行入妙。亦嘗師授史陵,然史有古直,傷於疏瘦也。
陸柬之,吳郡人,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虞世南之甥。少學舅氏,臨寫所合,亦猶張翼換羲之表奏,蔡邕為平子後身。而晚習二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跡,猶有怯懦。總章已後,乃備筋骨。殊矜質樸,恥夫綺靡。故欲暴露疵,同乎馬不齊髦,人不櫛沐。雖為時所鄙,「回也不愚」。拙於自媒,有若通人君子。尤善運筆,或至興會,則窮理極趣矣。調雖古澀,亦猶文王嗜昌蒲{艹俎},孔子蹙頞而嘗之,三年乃得其味。一覽未窮,沉研始精。然工於效仿,劣於獨斷,以此為少也。隸、行入妙,章草書入能。(一本云:「隸、行、草、章草併入能。」)(出《法書要錄》)
書斷下
△能品
漢張敞,字子高,河東平陽人,官至京兆尹。善古文,傳之子吉,吉傳之杜鄴,杜鄴傳其子林。吉子靖,字伯松,博學文雅,過於子高。三王以來,古文之學蓋絕,子高精勤而習之。其後杜林、衛宏為之嗣。子高好古博雅,有緝熙之美焉。
嚴延年,字次卿,東海人,河南太守。雅工史書,規模趙高,時稱其妙。後以罪棄市。
後漢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官至中郎將。工篆,李斯、曹喜之法,悉能究之。昔李斯作《蒼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漢興,閭里書私合之,想謂《蒼頡篇》,斷六十字為一章,凡五十五章。至平帝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未央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作《訓纂篇》二十四章,以纂續《蒼頡》也。孟堅乃復續十三章。和帝永初中,賈魴又撰《異字》,取固所續章而廣之為三十四章,用《訓纂》之末字以為篇目,故曰《滂熹篇》,言滂沱大盛。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備矣。明帝使孟堅成父彪所述《漢書》。永平初受詔,至章帝建初二十五年而成,以竇憲賓客,繫於洛陽獄,卒。年六十三。大小篆入能。
徐幹,字伯張,扶風平陵人,官至班超軍司馬。善章草書,班固與超書稱之曰:「得伯張書,稿勢殊工,知識讀之,莫不嘆息。實亦藝由已立,名自人成。」後有蘇班,亦平陵人也。五歲能書,甚為張伯英所稱嘆。
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官至太尉、南閣祭酒。少好古學,喜正文字,尤善小篆,師模李斯,甚得其妙。作《說文解字》十四篇,萬五百餘字。疾篤,令子沖詣闕上之。安帝末年卒。
晉呂忱,字伯雍,博識文字,撰《字林》五篇,萬二千八百餘字。《字林》則《說文》之流。小篆之工,亦叔重之亞也。
張超,字子並,河間鄭人,官至別部司馬。工章草,擅名一時。字勢甚峻,亦猶楚共王用刑失節,不合其宜。吳人以皇象方之,五原范曄云:「超草書妙絕。」
崔寔,字子真,瑗之子也。博學有俊才,為五原太守。章草雅有父風,良冶良弓,斯焉不墜。張茂先甚稱之。
羅暉,字叔景,京兆杜陵人,官至羽林監。桓帝永壽年卒。善草,著聞三輔。張伯英自謂方之有餘,與太僕朱賜書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朱賜,亦杜陵人,時稱工書也。
趙襲,字元嗣,京兆長安人,為敦煌太守。與羅暉並以能草見重關西,而矜巧自與,眾頗惑之。與張芝素相親善。靈帝時卒。敦煌有張越,仕至梁州刺史,亦善草書。
左伯,字子邑,東萊人。特工八分,名與毛弘等列,小異於邯鄲淳。亦擅名漢末,尤甚能作紙。漢興,用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故蕭子良答王僧虔書云:「左伯之紙,妍妙輝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神盡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然子邑之八分,亦猶斥山之文皮,即東北之美者也。
張紘,字子綱,廣陵人。善小篆,官至侍御史。年六十一卒。孔融與子綱書曰:「前勞筆跡,乃多為篆。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觀其人。」融之此言,不易而得。紘之小篆,時頗有聲。
毛弘,字大雅,河南武陽人。服膺梁鵠,研精八分,亦成一家法。獻帝時為郎中,教於秘書,建安末卒。
魏衛覬,字伯儒,河南安邑人,官至侍中。尤工古文、篆、隸,草體傷瘦,筆跡精絕。魏初傳曰,古文者篆,出於邯鄲淳,伯儒嘗寫淳《古文尚書》,還以示淳,淳不能別。年六十二卒。伯儒古文、小篆、隸書、章草併入能。子孫皆妙於書。
晉何曾字穎考,陳郡陽夏人。官至太保,咸寧四年卒,年八十餘。工於稿草,時人珍之也。一雲,穎考善草書,甚有古質,少於風味。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是之謂乎?
傅玄,字休奕,北地范陽人。祖燮,漢漢陽太守。父干,魏扶風太守。休奕少孤貧,博學善屬文,解鐘律,性剛直,不容人之短。舉秀才,為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善於篆、隸,見重時人,雲得鍾、胡之法。休奕小篆、隸書入能。時王允之善草、隸,官至衛將軍。又張嘉善隸書,羊欣云:「嘉師於鍾氏,勝王羲之在臨川也。」嘉字子勝,官至光祿大夫。時又有皇甫定,年七歲,善史書,從兄謐深奇之。
劉紹,字彥祖,彭城人,官至御史中丞、遷侍中。善小篆,工飛白,雖不及張、毛,亦一時之秀。作《飛白勢》。永和八年卒。小篆、飛白入能。柳詳亦善飛白,彥祖之亞也。
楊肇,字季初,滎陽宛陵人,官至折衝將軍、荊州刺史。工於草、隸,咸寧元年卒。潘岳誄云:「草隸兼善,尺牘必珍。翰動若飛,紙落如雲。」亦猶甘茂不能自通,借餘光於蘇代。安仁之誄,抑其然乎?季初隸、草入能。
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度即六世祖。祖畿,魏僕射。父恕,幽州刺史。並善行、草。預博學,官至鎮南將軍、當陽侯。父祖三世善草書,時人以衛瓘方之,稱杜預三世焉。
齊獻王攸,字大猷,河內人,武帝母弟。善尺牘,尤能行、草書。蘭芳玉潔,奇而且古。才望出武帝之右。帝用荀勖言,出都督青州。上道,憤怒嘔血。咸寧四年卒,年三十六。行、草入能。
李式,字景則,江夏鍾武人,官至侍中。衛夫人之猶子也。甚推其叔母善書。右軍云:「李式,平南之流,亦可比庾翼。」咸熙三年卒,年五十四。隸、草入能。許靜民善題宮觀額,將方直之體,其草稍乏筋骨,亦景則之亞也。
王導,字茂弘,琅琊臨沂人。祖覽,父載。導行草兼妙,然疏柯迥擢,寡葉危陰,雖賢有餘,而才不足。元、明二帝並工書,皆推難於茂弘。王愔云:「王導行、草見貴當世。」咸寧五年卒,年六十四。行、草入能。有六子,恬、洽書皆知名矣。
張彭祖,吳郡人,官至龍驤將軍。善隸書,右軍每見其緘牘,輒存而玩之。夷、齊雖賢,若仲尼不言,未能高舉。亦猶彭祖附青雲之士,不泯於茲。
韋弘,字叔思,位至原州刺史。弟季,字成為,平西將軍,善隸書。
王濛,字仲祖,太原晉陽人,官至長山令。女為皇后。贈光祿大夫、晉陽侯。善隸書,法於鍾氏,狀貌似而筋骨不備。永和三年卒,年三十九。隸、章草入能,衛臻、陶侃亞也。
王恬,字敬預,導之子,官至後將軍、會稽內史。工於草、隸,當世難與為比。永和五年卒,年三十六。張翼善隸書,尤長於臨仿。率性而運,復非工,劣於敬預也。(時戴安道隱居不仕,總角時以雞子汁投白瓦屑作《鄭玄碑》文,自書刻之。文既奇,隸書亦妙絕。又有康昕,亦善隸書,王子敬常題方山庭殿數行,昕密改之,子敬後過不疑。又為謝居士題畫,以示子敬。子敬嘆能,以為西河絕矣。昕字君明,外國人,官至臨沂令。)
庾翼,字稚恭,潁川鄢陵人,明穆皇后弟,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善草、隸書,名亞右軍。兄亮,字元規,亦有書名。嘗就右軍求書,逸少答云:「稚恭在彼,豈復假此。」嘗復以章草答亮,示翼,乃大服。因與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因喪亂遺失,嘗謂人曰妙跡永絕。今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永和九年卒,年四十一。
王修,字敬仁,濛之子也,著作郎。善隸,求右軍書,乃寫《東方朔畫贊》與之。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始王導愛好鍾氏書,喪亂狼狽,猶衣帶中盛《尚書宣示帖》。過江後與右軍,乞敬仁,敬仁亡,其母見此書平生所好,遂以入棺。殷仲堪亦敬仁之亞也。
韋昶,字文休,誕兄涼州刺史康之玄孫,官至潁州刺史、散騎常侍。善古文、大篆,見王右軍父子書,云:「二王未足知書也。」又妙作筆,子敬得其筆,稱為絕世。
宋蕭思話,蘭陵人,父源。思話官至征西將軍、左僕射。工書,學於羊欣,得其體法。行、草連岡盡望,勢不斷絕,雖無奇峰壁立之秀,亦可謂有功矣。王僧虔云:「蕭令法羊欣,風流媚態,殆欲不減。筆力恨弱。」袁昂云:「羊真、孔草、蕭行、范篆,各一時之妙也。」然上方琳之不足,下方范曄有餘。喻之於玄,蓋緇緅間耳。孝建二年卒,年五十。時有丘道護,善隸書,便書素。時司馬珣之為吳興,羊欣弟倫為臨安令,欣吳興看弟,珣之乃以道護素書《洛神賦》示欣,欣嗟咨其工,以為勝己。道護,烏程人也,官至相國主簿。時有張昶,亦善草書,官至征北將軍也。
范曄,字蔚宗,順陽人也。父泰。曄官至太子詹事。工於草、隸,小篆尤精。師範羊欣,不能雋拔。永嘉二十年伏誅。諸葛長民亦善行、草,論者以為曄之流也。長民官至前將軍,義熙八年伏誅。時又有張休,善隸書。初羊欣愛子敬正隸法,其崇仰以右軍之體微古,不復見貴。休始改之,世乃大行。休字弘明,官至豫章太守也。
齊高帝,姓蕭氏,諱道成,字紹伯,蘭陵人。善草書,篤好不已。祖述子敬,稍乏風骨。嘗與王僧虔賭書,書畢,曰:「誰為第一?」對曰:「臣書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謂善自謀矣。」然太祖與簡穆賭書,亦猶雞之搏狸,稍不自知量力也。年五十六崩。太子賾,亦善書,倫字世調,多才藝,善隸書,始變古法,甚有娟好,過諸昆弟。倫子確,字仲正,才兼文武,甚工草、隸,為侯景所殺。(太子賾後當有誤。)
謝朓,字玄暉,陳留人,官至吏部郎中。風華黼藻,當時獨步。草書甚有聲,草殊流美。薄暮川上,餘霞照人。春晚林中,飛花滿目。詩曰:「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是之謂矣。顏延之亦善草書,乃其亞也。
梁武帝,姓蕭氏,諱衍,字叔達,蘭陵中都里人,丹陽尹順之之子。好草書,狀貌亦古,乏於筋骨,既無奇姿異態,有減於齊高矣。年八十六崩。子綱、綸、繹,並有書名也。
庾肩吾,字叔慎,新野人,官至度支尚書。才華既秀,草、隸兼善,累紀專精,遍探名法,可謂贍聞之士也。變態殊妍,多慚質素,雖有奇尚,手不稱情,乏於筋力。「文勝質則史」,是之謂乎!嘗作《書品》,亦有佳致。大寶元年卒。肩吾隸、草入能。子信,亦工草書。時有殷鈞、范懷約、顏協等,並善隸書,有名於世。
陶弘景,字通明,秣陵人,隱居丹陽茅山。善書,師祖鍾、王,采其氣骨,然時稱與蕭子云、阮研等各得右軍一體。其真書勁利,歐、虞往往不如。隸、行入能。
周王褒,字子深,琅琊臨沂人。曾祖儉,齊侍中大尉。祖騫,梁侍中。父規,並有重名。子深,官至司空。工草、隸,師蕭子云,而名亞子云。躡而蹤之,相去何遠。雖風神不峻,亦士君子之流也。
隋永興寺僧智果,會稽人也,煬帝甚喜之。工書銘石,甚為瘦健,嘗謂永師云:「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夫筋骨藏於膚內,山水不厭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傷於淺露。若吳人之戰,輕進易退,勇而非猛,虛張誇耀,毋乃「小人儒」乎?果隸、行、草入能。時有僧述、僧特,與果並師智永。述困於肥鈍,特傷於瘦怯。
皇朝漢王元昌,神堯之子也。尤善行書,金玉其姿,挺生天骨,襟懷宣暢,灑落可觀。藝業未精,過於奔放,若呂布之飛將,或輕於去就也。諸王仲季,並有能名。韓王、曹王,即其亞也。曹則妙于飛白,韓則工於草、行。魏王、魯王,即韓王之倫也。
高正臣,廣平人,官至衛尉少卿。習右軍之法,脂肉頗多,骨氣微少,修容整服,尚有風流,可謂「堂堂乎張」也。睿宗甚愛其書。懷瓘先君與高有舊,朝士就高乞書,馮先君書之。高會與人書十五紙,先君戲換五紙以示高,不辨。客曰:「有人換公書。」高笑曰:「必張公也。」終不能辯。宋令文曰:「力則張勝,態則高強。」有人求高書一屏障,曰:「正臣故人在申州,書與仆類,可往求之。」先君乃與書之。自任潤州、湖州,筋骨漸備,比見蓄者,多謂為褚後。任申、邵等州,體法又變,幾合於古矣。陸柬之為高書告身,高常嫌,不將入帙,後為鼠所傷,持示先君曰:「此鼠甚解正臣意耳。」風調不合,一至於此。正臣隸、行、草入能。
裴行儉,河東人,官至兵部尚書。工草書,行及章草併入能。有若搢紳之士,其貌偉然,華袞金章,從容省闥。
王知敬,洛陽人,官至太子家令。工草及行,尤善章草,入能。膚骨兼有,戈戟足以自衛,毛翮足以飛翻,若翼大略,宏圖摩霄,殄冠則未奇也。房僕射玄齡與此公同品。房行、草亦風流秀穎,可與亞能。又殷侍御仲容,善篆、隸,題署尤精,亦王之雁行也。
宋令文,河南陝人,官至左衛中郎將。奇姿偉麗,身有三絕,曰書、畫、力,尤於書備兼諸體。偏意在草,甚欲究能。翰簡翩翩,甚得書之媚趣。若與高卿比權量力,則騶忌之類徐公也。
王紹宗,字承烈,江都人。父修禮。越王友道雲孫也。承烈官至秘書少監。清鑒遠識,才高書古,祖述子敬,欽羨柬之。其中年小真書,體象尤異,沉邃堅密,雖華不逮陸,而古乃齊之。其行、草及章草次於真。晚節之草,則攻乎異端,度越繩墨,薰蕕同器,玉石兼儲。苦以敗為瑕,筆乖其指。嘗與人云:「鄙夫書翰無功者,特由微水墨之積習,常清心率意,虛神靜思以取之。每與吳中陸大夫論及此道,明朝必不覺已進。陸於後密訪知之,嗟賞不少。將余比虞君,以虞亦不臨寫故也。但心准目想而已。聞虞眠布被中,恆手畫肚,與余正同也。」阮交州斷割不足,陸大夫蕪穢有餘。此公尤甚於陸也。又曾謂所親曰:「自恨不能專有功,褚雖以過,陸猶未及。」承烈隸、行、章草入能。兄嗣宗,亦善書,況之二陸,則少監可比德於平原矣。
孫虔禮,字過庭,陳留人,官至率府錄事參軍,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至於用筆,雋拔剛斷,尚異好奇,然所謂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書,亞於草矣。嘗作《運筆論》,亦得書之指趣也。與王秘監相善,王則過於遲緩,此公傷於急速。使二子寬猛相濟,是為合矣。雖管夷吾失於奢,晏平仲失於儉,終為賢大夫也。過庭隸、行、草入能。
薛稷,河東人,官至太子少保。書學褚公,尤尚綺麗,媚好膚肉,得師之半,可謂河南公之高足,甚為時所珍尚。雖似范睢之口才,終畏何曾之面質。如聽言信行,亦可使為行人;觀行察言,或見非於宰我。以罪伏誅。稷隸、行入能。魏草書亦其亞也。
盧藏用,字子潛,京兆長安人,官至黃門侍郎。書則幼尚孫草,晚師逸少,雖闕於工,稍閑體範。八分之制,頗傷疏野。若況之前列,則有賓士之勞;如傳之後昆,亦有規矩之法。子潛隸、行、草入能。
自陳遵、劉穆之起濫觴於前,曹喜、杜度激洪波於後,群能間出,角立挺拔。或秘象天府,或藏器竹帛。雖經千載,歷久彌珍。並可耀乎祖先,榮及昆裔。使夫學者發色開華,靈心警悟,可謂琴瑟在耳,貝錦成章。或得之於齊,或失之於楚。足為龜鏡,自可韋弦。此皆天下之聞人,入於品列,其有不遭明主以展其材,不遇知音以揚其業,蓋不知矣。亦猶道雖貴,必得時而後動。有勢而後行,況瑣瑣之勢哉!
評曰:蓋一味之嗜,五性不同;殊音之發,契物斯失。方類相襲,且或如彼,況書之臧否、情之愛惡無偏乎?若毫釐較量,誰驗準的;推其大率,可以言詮。觀昔賢之評書,或有不當。王僧虔云:「亡從祖中書令筆力過子敬者。」「君子周而不比」,乃有黨乎?
梁武帝云:「鍾繇書法,十有二意。世之書者,多師二王。元常逸跡,曾不睥睨。競巧趣精細,殆同機神。逸少至於學鍾勢巧,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譬猶楚音習夏,不能無楚。」子敬之不逮真,亦劣章草。然觀其行、草之會,則神勇蓋世。況之於父,猶擬抗行;比之鐘、張,雖勍敵,仍有擒猛之勢。夫天下之能事,悉難就也。假如效蕭子云書,雖則童孺,但至效數日,見者無不雲學蕭書。欲窺鍾公,其牆數仞,罕得其門者。小王則若驚風拔樹,大力移山,其欲效之,立見僵仆,可知而不可得也。右軍則雖學者日勤,而體法日速。可謂鑽之彌堅,仰之彌高。其諸異乎?莫可知也已則優斷矣。右軍云:「吾書比之鐘、張,終當抗衡,或謂過之。張學猶當雁行。」又云:「吾真書勝鍾,草故減張。」羊欣云:「羲之便是少推張學。」庾肩吾云:「張功夫第一,天然次之;天然不及鍾,功夫過之。」
懷素以為杜草蓋無所師,鬱郁靈變,為後冊楷則,此乃天然第一也。有遒變杜君草體,以至草聖。天然所資,理在可度;池水盡墨,功又至焉。太傅雖習曹、蔡,隸法藝過於師。青出於藍,獨探神妙。右軍開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損古法,裁成今體。進退憲章,耀父含質。推方履度,動必中庸。英氣絕倫,妙節孤峙。然此數公,皆藉因循。至於變化天然,何獨許鍾而不言杜。亦由杜在張前一百餘年,神蹤罕見,縱有佳者,難乎其議,故世之評者言鍾、張。夫鍾、張心晤手從,動無虛發,不復修飾,有若生成。二王心手或違,因斯精巧。發葉敷華,多所默綴。是知鍾、張得之於未萌之前,二王見之於已然之後。然庾公之評未有焉。故常文休云:「二王自可,未能足之書也。」或以此為累,然草、隸之間,已為三古。伯度為上古,鍾、張為中古,羲、獻為下古。王僧虔云:「謝安殊自矜重,而輕子敬之術。嘗為子敬書嵇中散詩,子敬或作佳書與之,意必珍錄,乃題後答之,亦以為恨。」或雲,安問子敬:「君書何如家君?」答云:「固當不同。」安云:「外論殊不爾。」又云:「人那得知此?」乃短謝公也。羊欣云:「張字形不及古,自然不如小王。」虞龢云:「古質而今妍數之常,愛妍而薄質人之情。鍾、張方之二王,可謂古矣,豈得無妍質之殊?父子之間,又為今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並以小王居勝,達人通論,不其然乎?」羊欣云:「右軍古今莫二。」虞龢云:「獻之始學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於筆絕章草,殊相擬類,筆跡流澤,婉轉妍媚,乃欲過之。」王僧虔云:「獻之骨勢不及父,媚趣過之。」蕭子良云:「崔、張以來,歸美於逸少。仆不見前古人之跡,計亦無過之。」孫過庭云:「元常專工於隸書,伯英猶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羲、獻兼之,並有得也。」夫椎輪為大輅之始,以椎輪之朴,不如大輅之華。蓋以拙勝工,豈以文勝質。若謂文勝質,諸子不逮周、孔,復何疑哉?或以法可傳,則輪扁不能授之於子。是知一致而百慮,異軌而同奔。鍾、張雖草創稱能,二王乃差池稱妙。若以居先則勝,鍾、張亦有所師,固不可文質先後而求之。蓋一以貫之求其合,天下之達道也。雖則齊聖躋神,妙各有最。若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無施,則逸少第一;若章草古逸,極致高深,則伯度第一;若章則勁骨,天縱草則,變化無方,則伯英第一;其間備精諸體,唯獨右軍。次至大令。然子敬可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逸少可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然此五賢,各能盡心,而際於聖。或有侮毀,亦猶日月之蝕,無損於明。白雲在天,瞻望悠邈。固同為終古獨絕,百世之模楷。高步於人倫之表,棲遲於墨妙之門。不可以規矩其形,律呂其度。鵬摶龍躍,絕跡霄漢,所謂得玄珠於赤水矣。其或繼書者,雖百世可知。
然史籀、李斯,即字書累葉之祖。其所製作,並神妙至極,蓋無等夷;八分書則伯喈制勝,出世獨立,誰敢比肩。至如崔及小張、韋、衛、皇、索等,雖則同品,不居其最。並不備載較量,然各峻彼雲峰,增其海派,使後世資瞻仰而露潤焉。趙壹有貶草之論,仍笑重張芝書為秘寶者。嗟夫!「道不同,不相為謀。」夫藝之在己,如木之加實,草之增葉。繪以眾色為章,食以五味而美。亦猶八卦成列,八音克諧,聾瞽之人,不知其謂。若知其故,耳想心識,自該通審,其不知,則聾瞽者耳。庾尚書以臧否相推,而列九品,升阮研與衛瓘、索靖、韋誕、皇象、鍾會同居第三等,此若棠杜之樹,植橘柚之林。又抑薄紹之與齊高帝等三十人同為第七等,亦猶屈鹽梅之量,處掾屬之伍。李夫人以程邈居第一品,且書傳所載,程創為隸法。其於工拙,蔑爾無聞,遺迹又無,何以知其品第?又雲梁氏石書雅勁於韋、蔡。以梁比蔡,豈不懸絕。又張昶,伯英之弟,妙於草、隸、八分,混兄之書,故謂之「亞聖」。衛恆兼精體勢,時人云得伯英之骨,並居第四,仍與漢王同流。又黜桓玄、謝安、蕭子云、釋智永、陸柬之等與王知敬同居第五等,若此數子,豈與埒能?耆好不同,又加之以言,況可盡之於剛柔消息,貴乎適宜,形象無常,不可典要,固難平也。蕭子云言欲作《二王論草、隸法》,言不盡意,遂不能成。又云:「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所言不得盡其妙者,事事皆然。」誠哉是言也!
「藝成而下,德成而上。」然書之為用,施於竹帛,千載不朽,亦猶愈沒沒而無聞哉!萬事無情,勝寄在我。苟視跡而合趣,或循干而得人。雖身沉而名飛,冀托之以神契。每見片善,何慶如之。懷瓘恨不果游目天府,備觀名跡,徒勤勞乎其所未聞,祈求乎其所未見。今錄所聞見,粗如前列。學慚於博,識不迨能。繕奇纘異,多所未盡。且如抱絕俗之才,孤秀之質,不容於世,或復何恨?故孔子曰:「博學深謀而不遇者眾矣,何獨丘哉!」然識貴行藏,行忌明潔。至人晦跡,其可盡知?
開元甲子歲,廣陵卧疾,始焉草創。其觸類生變,萬物為象,庶乎《周易》之體也;其一字褒貶,微言勸戒,竊乎《春秋》之意也;其不虛美,不隱惡,近乎馬遷之書也。冀其眾美,以成一家之言。雖知不知為上,然獨善之與兼濟,取捨其為孰多?童蒙有求,思盈半矣。且二王既沒,書或在茲。語曰:「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何必備能而後為評。歲洎丁卯,薦筆削焉。(出《法書要錄》)
???????
《書估》----------------------------------------------------
有好事公子,頻紆雅顧,問及自古名書,頗為定其差等,曰:「可謂知書矣。」夫丹素異好,愛惡罕同。若鑒不圓通,則各守封執。是以世議紛糅,何不制其品格,豁彼疑心哉!且公子貴斯道也,感之,乃為其估。貴賤既辨,優劣瞭然,因取世人易解,遂以王羲之為標準。如大王草書字直一百,五字乃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真正。偏帖則爾,至如《樂毅》、《黃庭》、《太師箴》、《畫贊》、《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為國寶,不可計以字數。或千或萬,惟鑒別之精粗也。他皆仿此。近日有鍾尚書紹京,亦為好事,不惜大費,破產求書,計用數百萬錢,惟市得右軍行書五紙,不能致真書一字。崔、張之跡,固乃寂寥矣。惟天府之內,僅有存焉。如小王書所貴合作者,若稿行之間,有興合者,則逸氣蓋世,千古獨立,家尊才可為其弟子爾。子敬年十五、六時,常白逸少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頗異諸體。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逸少笑而不答。及其業成之後,神用獨超,天姿特秀。流便簡易,志在驚奇。峻險高深,起自此子。然時有敗累,不顧疵瑕,故減於右軍行書之價。可謂子為神俊,父得靈和。父子真行,固為百代之楷法。然文質相沿,立其三估;貴賤殊品,置其五等。三估者,篆、籀為上估,鍾、張為中估,羲、獻為下估。上估但有其象,蓋無其跡;中估乃曠世奇蹟,可貴可重。有購求者,宜懸之千金。或時不尚書,薰蕕同器,假如委諸衢路,猶可字償千金。其杜度、崔瑗,可與伯英價等,然志乃尤古,力亦微大,惟妍媚不逮於張芝。衛瓘可與張為弟,索靖則雄逸過之。且如右軍真書妙極,又人間切須,是以價齊中估。古遠稀世,非無降差。崔、張,玉也;逸少,金也。大賈則貴其玉,小商乃重其金。膚淺之人,多任其耳,但以王書為最,真、草一概,略無差殊,豈悟右軍之書,自有十等:
黃帝史 周宣史 鍾繇
張芝 王羲之 崔瑗
衛瓘 索靖 王獻之
──以上九人第一等。
蔡邕 張昶 荀勖
皇象 韋誕 鍾會
度德比義,崔、張之亞也,可微劣右軍行書之價。
──以上六人第二等。
曹喜 邯鄲淳 羅暉
趙襲 崔寔 劉德升
師宜官 梁鵠 胡昭
荀爽 張彭祖 張弘
傅玄 魏武帝 曹植
吳孫皓 孫權 應璩
徐幹 張昭 嵇康
何曾 衛覬 杜預
楊肇 樂廣 劉恢
司馬攸 衛恆 衛夫人
衛玠 李式
王敦 郗鑒 郗愔
韋昶 桓玄 王翼
王導 王洽 王珉
謝安 庾翼等,或奇材見拔,或絕世難求,並庶幾右軍草書之價。
──以上四十三人第三等。
張嘉 庾亮 郗超
王珣 戴若思 衛瓘
僧惠式 王修 張翼
戴安道 王玄之 王凝之
王徽之 王操之 孫興公
王允之 宋文帝 宋孝武
康昕 王僧虔 謝靈運
羊欣 薄紹之 孔琳之
蕭思話 張永 蕭子良
齊高帝 蕭子云等,互有得失,時見高深,絕長續短,智永力勁,可敵右軍草書三分之一。
──以上二十九人第四等。
張越 張融 陶弘景
阮研 毛喜 僧智永
虞世南 歐陽詢 褚遂良等,可敵右軍草書四分之一,
──以上九人第五等。
以上率皆估其甚合者。其不會意,數倍相懸。大凡雖則同科,物稀則貴。今妍古雅,漸次陵夷。自漢及今,降殺百等。貴遠賤近,淳漓之謂也。凡九十六人,列之如右。五等之外,蓋多賢哲。聲聞雖美,功業未遒。空有望於屠龍,竟難成於畫虎。不入流品,深慮遺材。天寶十三載正月十八日。
《二王等書錄》----------------------------------------------------
夫翰墨之美,多以身後騰聲。二王之書,當世見貴,獻之嘗與簡文帝十紙,題最後云:「下官此書甚合作,顧聊存之。」此書為桓玄所寶,玄愛重二王,不能釋手,乃選縑素及紙書正行之尤美者,各為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雖甚狼狽,猶以自隨。將敗,並投於江。晉代裝書,真、草渾雜,背紙皺起。范曄裝治,微為小勝。宋孝武又使徐爰治護十紙為一卷,明帝科簡舊秘,並遣使三吳鳩集散逸,詔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等更加編次,咸以二丈為度。二王縑素書珊瑚軸二帙二十四卷,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卷,又紙書玳瑁軸五帙五十卷,並金題玉躞織成帶。又扇書二卷,又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卷,並旃檀軸。又紙書戲字一帙十二卷,並書之冠冕也。自此以下,別有三品書,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並旃檀軸。其新購獲者為六帙一百二十卷,既經喪亂,多所遺失。齊高帝朝,書府古迹惟有十二帙,以示王僧虔,仍更就求能者之跡。僧虔以帙中所無者,得張芝、索靖、衛伯儒、吳大皇帝、景帝、歸命侯、王導、王洽、王珉、張翼、桓玄等十卷;其與帙中所同者,王恬、王珣、王凝之、王徽之、王允之並奏入秘閣。梁武帝尤好圖書,搜訪天下,大有所獲,以舊裝堅強,字有損壞,天監中,敕朱異、徐僧權、唐懷允、姚懷珍、沈熾文析而裝之,更加題檢,二王書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並珊瑚軸織成帶,金題玉躞。侯景篡逆,藏在書府,平侯景後,王僧辯搜括,並送江陵。承聖末,魏師襲荊州,城陷,元帝將降,其夜,乃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並大小二王遺迹,遣後閣舍人高善寶焚之。吳越寶劍,並將斫柱,乃嘆曰:「蕭世誠遂至於此,文武之道,今夜窮乎!」歷代秘寶,並為煨燼矣。周將于謹、普六茹忠等捃拾遺逸凡四千卷,將歸長安。大業末,煬帝幸江都,秘府圖書,多將從行,中道船沒,大半淪棄,其間得存,所余無幾。弒逆之後,並歸宇文化及。至遼城,為竇建德所破,並皆亡失。留東都者,後入王世充。世充平,始歸天府。貞觀十三年,敕購求右軍書,並貴价酬之。四方妙跡,靡不畢至。敕起居郎褚遂良、校書郎王知敬等,於玄武門西長波門外科簡,內出右軍書相共參校,令典儀王行真裝之。梁朝舊裝紙見存者,但裁剪而已。右軍書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紙,裝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真書五十紙,一帙八紙,隨本長短為度;行書二百四十紙,四帙四十卷,四尺為度;草書二千紙,八帙八十卷,以一丈二尺為度,並金縷雜寶裝軸織成帙。其書每縫皆用小印印之,其文曰「貞觀」。大令書,不之購也,天府之內,僅有存焉。古之名書,歷代帝王莫不珍貴。齊、宋已前,大有散失。及梁武帝鳩集所獲,尚不可勝數,並珊瑚軸織成帙,金題玉躞。二王書大凡一萬五千紙,元皇帝狂悖,焚燒將盡。文皇帝盡價購求,天下畢至。大王真書惟得五十紙,行書二百四十紙,草書二千紙,並以金寶裝飾。今天府所有,真書不滿十紙,行書數十紙,草書數百紙,共有二百一十八卷。張芝一卷,張昶一卷,並旃檀軸錦褾而已。既所不尚,散在人間,或有進獻,多堆於翰林雜書中,玉石混居,薰蕕同器,然書性不易,不以寶之則工,棄之則拙。豈徒書也,人亦如之,用舍行藏,言行之間,不可玷缺。亦猶蘭桂雖在幽隱,不以無人知而不芳也。往在翰林中,見古鐘二枚,高二尺,圍尺余,上有古文三百許字,記夏禹功績,字皆紫磨金鈿,光彩射人,似大篆,而神彩驚人,非其時,不敢聞奏,然棄於泥土中,久與瓦礫同也。然濫吹之事,其來久矣。且如張翼及僧惠式效右軍,時人不能辯。近有釋智永臨寫草帖,幾欲亂真。至如宋朝多學大令,其康昕、王僧虔、薄紹之、羊欣等亦欲混其臰味,是以二王書中多有偽跡。好事所蓄,尤宜精審。儻所寶同乎燕石,翻為有識所嗤也。乾元三年五月日。
《書議》----------------------------------------------------
昔仲尼修書,始自堯舜。堯舜王天下,煥乎有文章。文章發揮,書道尚矣。夏殷之世,能者挺生。秦漢之間,諸體間出。玄猷冥運,妙用天資。追虛捕微,鬼神不容其潛匿;而通微應變,言象不測其存亡。奇寶盈乎東山,明珠溢乎南海。其道有貴而稱聖,其跡有秘而莫傳。理不可盡之於詞,妙不可窮之於筆。非夫通玄達微,何可至於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敘而論之。夫草木各務生氣,不自埋沒,況禽獸乎?況人倫乎?猛獸、鷙鳥,神彩各異。書道法此,其古文、篆、籀,時罕行用者,皆闕而不議。議者真正稿草之間,或麟鳳一毛,龜龍片甲,亦無所不錄。其有名跡俱顯者一十九人,列之於後:
崔瑗 張芝 張昶 鍾繇 鍾會
韋誕 皇象 嵇康 衛瓘 衛夫人
索靖 謝安 王導 王敦 王廙
王洽 王珉 王羲之 王獻之
然則千百年間,得其妙者,不越此數十人。各能聲飛萬里,榮擢百代,雖逸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風神蓋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學;其理隱而意深,固天下寡於知音。昔為評者數家,既無文詞,則何以立說,何為取象其勢。彷彿其形,似知其門,而未知其奧,是以言論不能辨明。夫於其道不通,出其言不斷,加之詞寡典要,理之研精,不述賢哲之殊能,況有丘明之新意,悠悠之說,不足動人。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令瞭然。若與面會,則有智昏菽麥,混白黑於胸襟;若心悟精微,圖古今於掌握。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夫誦聖人之語,不如親聞其言;評先賢之書,必不能盡其深意。有千年明鏡,可以照之不陂;琉璃屏風,可以洞徹無礙。今雖錄其品格,豈獨稱其材能。皆先其天性,後其習學。縱異形奇體,輒以情理一貫,終不出於洪荒之外,必不離於工拙之間。然智則無涯,法固不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真書
逸少第一 元常第二 世將第三
子敬第四 士季第五 文靜第六
茂弘第七
行書
逸少第一 子敬第二 元常第三
伯英第四 伯玉第五 季琰第六
敬和第七 茂弘第八 安石第九
章書
子玉第一 伯英第二 幼安第三
伯玉第四 逸少第五 士季第六
子敬第七 休明第八
草書,伯英創立規範,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然其法太古,質不剖斷,以此為少也。有椎輪草意之妙,後學得漁獵其中,宜為第一。
草書
伯英第一 叔夜第二 子敬第三
處沖第四 世將第五 仲將第六
士季第七 逸少第八
或問曰:「此品之中,諸子豈能悉過於逸少?」答曰:「人之材能,各有長短。諸子於草,各有性識,精魄超然,神彩射人。逸少則格律非高,功夫又少,雖圓豐妍美,乃乏神氣,無戈戟銛銳可畏,無物象生動可奇,是以劣於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舉世莫之能曉,悉以為真、草一概。若所見與諸子雷同,則何煩有論。今製品格,以代權衡。於物無情,不饒不損。惟以理伏,頗能面質。冀合規於玄匠,殊不顧於聾俗。夫聾俗無眼有耳,但聞是逸少,必闇然懸伏,何必須見?見與不見,一也。雖自謂高鑒旁觀,如三載嬰兒,豈敢斟量鼎之輕重哉!伯牙、子期,不易相遇。造章甫者,當售衣冠之士,本不為于越人也。然草與真有異,真則字終意亦終,草則行盡勢未盡。或煙收霧合,或電激星流。以風骨為體,以變化為用。有類雲霞聚散,觸遇成形;龍虎威神,飛動增勢。岩谷相傾於峻險,山水各務於高深。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鬱結之懷。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觀之者似入廟見神,如窺谷無底。俯猛獸之牙爪,逼利劍之鋒芒。肅然危然,方知草之微妙也。子敬年十五六時,嘗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且法既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獨絕也。世人雖不能甄別,但聞二王,莫不心醉。是知德不可偽立,名不可虛成。然荊山之下,玉石參差。或價賤同於瓦礫,或價貴重於連城。其八分即二王之右也。子敬歿後,羊、薄嗣之。宋、齊之間,此體彌尚,謝靈運尤為秀傑。近者虞世南亦工此法,或君長告令,公務殷繁,可以應機,可以赴速。或四海尺牘,千里相聞,跡乃含情,言惟敘事。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鄰於神化。然此論雖不足搜索至真之理,亦可謂張皇墨妙之門。但能精求,自可意得,思之不已,神將告之。理與道通,必然靈應,有志小學,豈不勉歟!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今仆雖不能其事,而輒言其意。諸子亦有所不足:或少運動及險峻,或少波勢及縱逸,學者宜自損益也。異能殊美,莫不備矣。然道合者,千載比肩,若死而有知,豈無神交者也?逸少草有女郎材,無丈夫氣,不足貴也。賢人君子,非愚於此,而智於彼,知與不知,用與不用也。書道亦爾,雖賤於此,或貴於彼,鑒與不鑒也。智能雖定,賞遇在時也。嵇叔夜身長七尺六寸,美音聲,偉容色,雖土木形體,而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加以孝友溫恭,吾慕其為人。常有其草寫《絕交書》一紙,非常寶惜,有人與吾兩紙王右軍書不易。近於李造處見全書,瞭然知公平生志氣,若與面焉。後有達志者,覽此論,當亦悉心矣。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論人才能,先文而後墨。羲、獻等十九人皆兼文墨。乾元元年四月日張懷瓘述。
《文字論》-----------
論曰:文字者總而為言,若分而為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為「字」。題於竹帛,則目之曰「書」。文也者,其道煥焉。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嶽、四瀆,地之文也;城闕、朝儀,人之文也。字之與書,理亦歸一。因文為用,相須而成。名言諸無,宰制群有。何幽不貫,何遠不經,可謂事簡而應博。範圍宇宙,分別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殖,是以八荒籍矣。紀綱人倫,顯明政體。君父尊嚴,而愛敬盡禮;長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闡典、墳之大猷,成國家之盛業者,莫近乎書。其後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世之賢達,莫不珍貴。時有吏部蘇侍郎晉、兵部王員外翰,俱朝端英秀,詞場雄伯,謂仆曰:「文章雖久游心,翰墨近甚留意。若此妙事,古來少有知者,今擬討論之。欲造《書賦》,兼與公作《書斷》後序。王僧虔雖有賦,王儉制其序,殊不足動人。如陸平原《文賦》,實為名作,若不造其極境,無由伏後世人心。若不知書之深意與文若為差別,雖未窮其精微,粗知其梗概。公試為薄言之。」仆答曰:「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若精意玄鑒,則物無遺照,何有不通?」王曰:「幸為言之。」仆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然須考其發意所由,從心者為上,從眼者為下。先其草創立體,後其因循著名。雖功用多而有聲,終性情少而無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靈台,必乏神氣。其形悴者,其心不長。狀貌顯而易明,風神隱而難辨。有若賢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則可知,行不可見。自非冥心玄照,閉目深視,則識不盡矣。可以心契,非可言宣。」別經旬月,後見乃有愧色。云:「書道亦大玄妙,翰與蘇侍郎初並輕忽之,以為賦不足言者,今始知其極難下語,不比於《文賦》。書道尤廣,雖沉思多日,言不盡意,竟不能成。」仆謂之曰:「員外用心尚疏。在萬事皆有細微之理,而況乎書。凡展臂曰尋,倍尋曰常,人間無不盡解。若智者出乎尋常之外,入乎幽隱之間,追虛捕微,探奇掇妙,人縱思之,則盡不能解。用心精粗之異,有過於是。心若不有異照,口必不能異言,況有異能之事乎?請以此理推之。」後見蘇云:「近與王員外相見,知不足賦也。說雲引喻少語,不能盡會通之識,更共觀張所商榷先賢書處,有見所品藻優劣,二人平章,遂能觸類比興,意且無限,言之無涯,古昔已來,未之有也。若其為賦,應不足難。」蘇且說之,因謂仆曰:「看公於書道無所不通,自運筆固合窮於精妙,何為與鍾、王頓爾遼闊?公且自評書至何境界,與誰等倫?」仆答曰:「天地無全功,萬物無全用。妙理何可備該?常嘆書不盡言。仆雖知之於言,古人得之於書。且知者博於聞見,或能知;得者非假以天資,必不能得。是以知之與得,又書之比言,俱有雲塵之懸。所令自評,敢違雅意?夫鍾、王真、行,一今一古,各有自然天骨,猶千里之跡,邈不可追。今之自量,可以比於虞、褚而已。其草諸賢未盡之得,惟張有道創意物象,近於自然,又精熟絕倫,是其長也。其書勢不斷絕,上下鉤連,雖能如鐵並集,若不能區別二家,尊幼混雜,百年檢探,可知是其短也。夫人識在賢明,用在斷割。不分涇渭,余何足雲。仆今所制,不師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跡在塵壤,而志出雲霄。靈變無常,務于飛動。或若擒虎豹,有強梁拏攫之形;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探彼意象,如此規模。忽若電飛,或疑星墜。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於鋒芒。如觀之,欲其駭目驚心,肅然凜然,殊可畏也。數百年內,方擬獨步其間,自評若斯,仆未審如何也。」蘇笑曰:「令公自評,何乃自飾。文雖矜耀,理亦兼通。達人不己私,盛德亦微損。」其後仆賦成,往呈之,遇褚思光、萬希庄、包融並會。眾讀賦訖,多有賞激。蘇謂三子曰:「晉及王員外俱造《書賦》,歷旬不成。今此觀之,固非思慮所際也。」萬謂仆曰:「文與書被公與陸機已把斷也,世應無敢為賦者。」蘇曰:「此事必然也。」包曰:「知音省文章,所貴言得失。其何為競悅耳而諛面也已?賦雖能,豈得盡善。無今而乏古,論書道則妍華有餘,考賦體則風雅不足。才不共梁,已來並轡,未得將宋已上齊驅。此議何如?」褚曰:「誠如所評。賦非不能,然於張當分之中,乃小小者耳。其《書斷》三卷,實為妙絕。猶蓬山滄海,吐納風雲;禽獸魚龍,於何不有。見者莫不心醉,後學得漁獵其中,實不朽之盛事。」
《六體書論》--------------------
大篆 小篆 八分 隸書 行書 草書
臣聞形見曰象,書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深於物,墨不能曲盡於心, 慮以圖之,勢以生之,氣以和之,神以肅之,合而裁成,隨變所適, 法本無體,貴乎會通。觀彼適蹤,悉其微旨,雖寂寥千載,若面奉徽 音。其趣之幽深,情之比興,可以默識,不可言宣。亦猶冥密鬼神有 矣,不可見而以知,啟其玄關,會其至理,即與大道不殊。夫《經》 是聖文,尚傳而不秘;書是妙跡,乃秘而不傳。存歿光榮,難以過此, 誠不朽之盛事。
大篆者,史籀造也。廣乎古文,法於鳥跡,若鸞風奮翼、虯龍掉 尾,或花萼相承,或柯葉敷暢,勁直如矢,宛曲若弓,銛利精微,同 乎神化。史籀是其祖,李斯、蔡邕為其嗣。
小篆者,李斯造也。或鏤纖屈盤,或懸針狀貌。鱗羽參差而互進, 珪壁錯落以爭明。其勢飛騰,其形端儼。李斯是祖,曹喜、蔡邕為嗣。
八分者,王次仲造也。點畫發動,體骨雄異,作威投戟,騰氣揚 波,貴逸尚奇,探靈索妙。可謂蔡邕為祖,張昶、皇象為子,鍾繇、 索靖為孫。
隸書者,程邈造也。字皆真正,曰真書,大率真書如立,行書如 行,草書如走,其於舉趣蓋有殊焉。夫學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習 真書,而罕能至,其最難也。鍾繇法於大篆,措思神妙,得其古風。 亦有不足,傷於疏瘦。王羲之比鍾繇,鋒芒峻勢多所不及。子增損 則骨肉相稱,潤色則婉態妍華,是乃過也。王獻之遠減於父,鋒芒往 往直筆而已,鋒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婉態者若蛟龍之姿盤游。夫物 負陰而抱陽,書亦外柔而內剛,緩則乍纖,急則若滅,修短相異,岩 谷相傾,險不至崩,跌不至失,此其大略也。可謂元常為兄,逸少為 弟,子敬為息。
行書者,劉德升造也。不真不草,是曰行書。晨雞踉蹌而將飛, 暮鴉聯翩而欲下。貴其家承躡不絕,氣候通流。逸少則動合規儀,調 諧金石,天姿神縱,無以寄辭。子敬不能純一,或行草雜糅,便者則 為神會之間,其鋒不可當也,宏逸遒健,過於家尊。可謂子敬為孟, 逸少為仲,元常為季。
草書者,張芝造也。草乃文字之末,而伯英創意,庶乎文字之先。 其功鄰乎篆籀,探於萬象,取其元精,至於形似,最為近也。字勢生 動,宛若天然,實得造化之姿,神變無極。然草法貴在簡易,而此公 傷子太簡也。逸少雖損益合宜,其子風骨精熟,去之尚遠。伯英是 其祖,逸少、子敬為嗣。
若乃無所不通,獨質天巧,耀今抗古,百代流行,則逸少為最。 所以然者,古質今文,世賤質而貴文,文則易俗,合於情深,識者必 考之古,乃先其質而後其文。質者如經,文者如緯,若鍾、張為枝幹, 二王為華葉,美則美矣,如彼桃李,戛兮鏗兮,合乎宮徴;磊落崑山 之石,嵯峨碧海之波,奔則激電飛空,頓則懸流注壑;雖貫珠之一一, 亦行雁之聯聯;隸之於希微,見之於無物。或儼兮其容,或敦兮若朴, 或渙兮若冰之將釋,然後為得矣。故學真者不可不兼鍾,學草者不可 不兼張,此皆書之骨也。如不參二家之法,欲求於妙,不亦難乎!若 有能越諸家之法度,草隸之規模,獨照靈襟,超然物表,學乎造化, 創開規矩,不然不可不兼於鍾、張也。蓋無獨斷之明,則可詢於眾議; 舍短從長,固鮮有敗書,亦探諸家之美,況不理其祖先乎!
臣數對龍顏,承聖旨修書,擬教皇於小學,亦在幼年,又承諸王 學書,不習古本,今不逮古,理在不疑。如學文章,只讀今人篇什, 不涉經籍,豈或偉器。又如不知東都,惟須指示洛陽之道;日行遠近, 隨其筋力。若令蹇者引去,自然不越其前。亦猶跼驥于于櫪下,關鴛 雛於籠中,而望其遼遠,實謂難乎!若使其出籠去櫪,刷勁翮、振蘭 筋、乘長風、躡修路,可以摩霄逐日,豈惟千里萬里哉!如人面不同, 性分各異,書道雖一,各有所便。順其情則業成,違其衷則功棄,豈 得成大名者哉!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遠,用近則中物而深人,為勢 有餘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為勢已盡矣。
然執筆亦有法,若執筆淺而堅,掣打勁利,掣三寸而一寸著紙, 勢有餘矣;若執筆深而束,牽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已盡矣。其故何也? 筆在指瑞,則掌虛運動,適意騰躍頓挫,生氣在焉;筆居半則掌實, 如樞不轉,掣豈自由,轉運旋迴,乃成稜角。筆既死矣,寧望字之 生動。獻之年甫五歲,羲之奇其把筆,乃潛後掣之不脫,幼得其法, 此蓋生而知之。是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 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好事之人,廣求名書以教其子,察其所入,便遣習之,亦如商人 以停百貨,色目既眾,必有善於人者,所貴多本,本立而道生,貧者 咨嗟,必不能遂伏。惟陛下有萬國之富,而同庶人之貧,天府妙書, 寶惜何用?若恐損污真跡,拓本亦可師模。寸有所長,自古大有佳手, 各稟異氣,亦可參詳。伏願每季之間一兩度,悉召諸王,遍示古迹, 商榷諸家工拙,必大開悟心靈,習其所便,從此豹變,冰寒於水, 昔有誠言,況復天人神縱者哉,豈可許鍾、張、二王獨高於往日也!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於終身。夫士人示書謂 之設寶,縱一聽鈞天之樂,睹明月之珠,競何益於人也。若順其性, 得其法,則何功不克,何業不成。侍書之人,唯宜指陳妙理,亦如 侍講敷演聖旨。
當今大化滂流,四表無事,士無棄置,官盡材 能。臣及弟懷瓌叨同供奉,臣謹進懷瓌書 大、小篆及八分,臣書真、行、草合成六體。自書契之作三干余年, 子孫支分優劣懸隔,今考其神妙,舍彼繁蕪。當道要書,用此六體; 當道要字,行此干文,比而觀之,見其始末,探賢哲之深旨,知變 化之所由,臣敢罄庸愚,謹獻《書論》。
《評書藥石論》-----------------------------
臣聞率土作貢,任其所有,率身事主,罄其所 能,心存口念,無所避就。況今蕩然不諱,忠臣義 士,咸肆其辨,可謂開大達之道。陛下亦以臣知於 書也。論於書道,是臣之職,知而不說,用臣何為? 臣之所言,不敢不盡。
假如欲學文章,必先覽經籍子史。其上才者,深 酌古人之意,不拾其言。故陸士衡雲:「或襲故而彌 新。」美其語新而意古。其中才者,采連文兩字,配 言以成章,將為故實,有所典據。其下才者,模拓 舊文,回頭易尾,或有相呈新制,見模拓之文,為之 愧赧。其無才而好上者,但寫之而已。書道亦然, 臣雖不工書,頗知其道。聖人不凝滯於物,萬法無 定,殊途同歸,神智無方而妙有用,得其法而不著, 至於無法,可謂得矣,何必鍾、王、張、索而是規 模?道本自然,誰其限約。亦猶大海,知者隨性分 而挹之。先哲有雲,言相攻失以崇於德,故上下無 所不通。若面是腹非,護左忌右,則匿惡之名尋聲而 至。
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 今之書人,或得肉多筋少之法,薰蕕同器,十年不 分,寧知不有藏其智能,混其體法,雷同賞遇,或使 之然。至如馬之群行,驥子不出其外,列施銜策, 方知逸足,含識之物,皆欲骨肉相稱,神貌冷然。 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馬為駑胎,在人為肉疾,在書 為墨豬。推其病狀,未即已也,非醫緩不能為之。 惟題署及八分,則肥密可也,自此之外,皆宜蕭散, 恣其運動。然能之至難,鑒之不易,精察之者,必 若庖丁解牛,目無全形,析支分理。其有一點一 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結字俊秀,類 於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 妙也。是日無病,勤而行之益佳。其有方闊齊平, 支體肥腯,布置逼仄,有所不容,稜角且形。況復 無體象,神貌昏懵,氣候蔑然,以濃為華者,書之困 也。是日病甚,稍須毒藥以攻之。古文、篆、籀, 書之祖也,都無角節,將古通今,理亦可明。蓋欲方 而有規,圓不失矩,亦猶人之指腕,促則如指之拳, 賒則如腕之屈,理須裹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 也,豈日壯哉側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棱 角,是乃病也,豈曰力哉!
夫良工理材,斤斧無跡;才子序事,潛及其 間;書能入流,含於和氣,宛與理會,曲若天成, 刻角耀鋒,無利餘害;萬事拙者易,能者難,童蒙 書有稜角,豈謂能也,共入相知。若始疏而終密者 則大同,始密而終疏者則大異。故小人甘以壞,君 子淡以成,耀俗之書,甘而易入,乍觀肥滿,則悅心 開目,亦猶鄭聲之在聽也。又若臣之事主,獻小利 敘小能,則非大材,治理無用。諂諛者必有順情之 說,忠讜者必有逆耳之言,雖知其忠而不親者,以忤 其意也;雖知其諂而不忍疏者,以會於情巾也。唯明 主聖王,則能復思審察,勉聽古言,親近忠良,增益 明聖,是以遠大圖,無以淺近取。稜角者書之弊薄 也,脂肉者書之滓穢也,嬰斯疾弊,須訪良醫,滌盪 心胸,除其煩憒。古人妙跡,用思沉鬱,自非冥 搜,不可得見。
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覽則混於愚智,研味 則駭於心神,百靈儼其如前,萬象森其在矚,雷電興 滅,光影糾紛,考無說而究情,察無形而得相,隨變 恍惚,窮探杳冥,金山玉林,、殷於其內,何奇不有, 何怪不儲。無物之象,藏之於密,靜而求之或存,躁 而索之或失,雖明目諦察而不見,長策審逼而不知, 豈徒倒薤、懸針、偃波,垂露而己哉,是知之也。蓋 粗以言詮,而假於詞說,若精以心了,則無寄詞。心 之通微,貫之而已,其得之者,心手相應,如輪扁之 斫輪,固言說所不能。是以鍾、張、二王亦無言說。 雞鶴常鳥,知夜知晨,則眾禽莫之能及,非蘊他智, 所稟性也。臣之愚性,或有近於雞鶴乎!
昔文武皇帝好書,有詔特賞虞世南;時又有歐 陽詢、褚遂良、陸柬之等;或逸氣遒拔,或雅度溫 良,柔和則綽約呈姿,剛節則堅斷執操,揚聲騰氣, 四子而己。雖人已潛靈,而書方曜跡,考能錄異, 頓越數朝,是知君臣之間,榮辱相及也。帝者務遵 賢貴道,亦有邀虛譽以自飾,聲實相半,足稱賢君。 知道味者,樂在其中矣,如不知者,妨手觀賞,百未 減一,但不能割其少分耳。厭飫生前之樂,辜負身 後之名,使達人君子議之,豈不惑哉!且堯舜之 主,德不被於今時,聞者欣而戴之;桀紂之君,毒不 流於今日,聞者怒而怨之。名固不可不存,德固不可 不立,當今聖化洋溢,四海晏然,俗且還淳,書未返 朴。今之書者,背古名跡,豈有同乎?視昔觀今, 足為龜鏡,可以目擊。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複本 之謂也。書復於本,上則注於自然,次則歸乎篆 籀,又其次者,師於鍾、王。夫學鍾、王,尚不繼 虞、褚,況冗冗者哉!
自草隸之作,《書斷》詳矣,從宋、齊以後,陵夷 至於梁、陳,執剛者失之於上,處卑者惑之於下,肥 鈍之弊,於斯為甚。貞觀之際,崛然又興,亦至於 今,則脂肉稜角,兼有相沿,千載書之季葉,亦可謂 澆漓之極。物極則返,陰極則陽,必俟聖人以通其 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或可應,庸夫儕賢 哲之功;道或可行, 明主納芻蕘之議: 皆謂得於時 也。陛下宏開至德,講論六藝,邁蹤上古,化行堯舜 之風,書盛漢魏之日。臣願天下之事,悉欲盡美盡 善,寧以書道獨能謝於前代乎?然大道不足崇.而書 法亦當正,若忽之,則工拙一也,若存之,亦當年妙 有。固富有之謂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伏願下明敕以 召之,必使草澤蒙恩。庶涓涓之流成河海,菱艾之蕕 為蘭杜。豈非盛事,豈不美矣!
往者屈也,來者伸也,不爾,非今之體悉不敢 來,或有過之人,亦不敢進!夫風者教也,風以動 之,教以化之。故天下之風,一人之化,若不悔 示,已謂得其玄珠,瓦釜鐘鳴,布鼓雷吼。至若曲 情順旨,必無過患,臣深知之,不忍為也。志士含 忠抱義,百鍊不銷,人皆有死,無所追悔。貞觀之 時,文臣無限,謇謇者魏徵,文皇重之,良史書之, 後代美之。夫簡兵則觸目而是,擇將則萬不得一。 故與眾同者俗物,與眾異者奇材,書亦如是。為將之 明,不必披圖講法,精在料敵制勝;為書之妙,不必 憑文按本,專在應變,無方皆能,遇事從宜,決之於 度內者也。且軍之興亡,由將之明暗,人之成敗, 在師之賢愚。智不居心,則不知道,不知道則無以訓 人。師之與將,人之耳目,耳目不明,其可知也。 是以君子慎其所從,白沙在泥,與之同黑,狂者東 走,逐者非一。京邑翼翼,四方取則,俗風且行, 舉國相斆,迷游忘返,深浪何歸?仁覆子育,豈不顧 念。伏願天醫降葯,醒悟昏沉,導彼迷津,歸於正 道,弊風一變,古法恆流,神而化之,默而通之。反 掌而盛行之,則是冀夫天府之內有聖朝妙書,宛然得 千百數載已前氣象,比肩鍾、王,列美竹帛,微臣所 願足矣,陛下之能事畢矣。
古人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雖 陳愚見,寧望可行,非臣所知,事出聖斷。人皆欲 順己,不欲從人者,情也,唯明者能以理割之。且 聲利之大端,貴師所共有,其生也風猷可嘉,當代擅 美;其功也徽烈可紀,身後垂名,亦人情之何遠。 語曰:人心間不容針。臣謂此言之良者,上下其道 一也。有一善,身之榮;有一惡,身之恥;恐後代議 今之書,雖不足累於明時,終非有益。昔伊尹以烹飪 干主,意不專乎食。臣以小學諷君,道豈止乎書。 臣伏岩藪久,無榮望干預求進,亦非公卿薦聞,陛下 天聽低回,旁羅草澤,選材於棄木,擢臣於翰林,是 策勵駑鈆,敢不竭力,兢惶一疑命,恐塵天鑒之明。 鴻飛冥冥,無患飲啄。譬如為樹、置之於野,則繁 柯茂葉,蓋其所蔭,取之於材、則梁棟輪轅,適時為 用。臣違親事主,移孝於忠,忠不竭誠,孝可知矣。 侍奉日近,輒有評論,隱而不言,臣之罪也i言而不 隱、干犯天威,冀增涓塵,無所顧念,不能隨眾碌 碌、辜負國恩。人皆取容,寧免危懼;行於正道、不 敢忘主。區區之心,願重聖察,不能愚直之至,故獻 《評書藥石論》雲。
[說明]張懷瓘《評書藥石論》 一文見載於《書苑菁華》卷十二和《佩文齋書畫譜》卷六。
書 斷_譯文及註解:
《書斷》上卷敘述古文、大篆、籀文(zhòu,古代的一種字體。中國春秋戰國時流行於秦國,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稱「大篆」)、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等10種書體的源流和發展概況,每體都有一編贊,實際上是比較系統地論述字體的發展變化的歷史。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以書體分論。神品25人(除各體重複外,得12人),妙品98人(除各體重複外,得39人),能品107人(除各體重複外,得35人)。前列姓名,後為小傳,傳中又附錄38人。各品諸小傳以時代為次序,全書最後有《總評》一篇,創稿於開元甲子(724),脫稿於丁卯(727)。諸傳徵引繁博,資料豐富,自謂「不虛美,不隱惡,近乎馬遷(司馬遷)之書也」,可見作者撰寫態度是比較嚴肅的。唐張彥遠編輯《法書要錄》,輯錄這部書的全文,可見此書在唐代已得到重視。近人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謂此書徵引繁博,頗多佚聞,其評論亦極有斟酌。
[原文]昔庖羲氏畫卦以立象①,軒轅氏造字以設教②。至於堯、舜之世,則煥乎有文章。其後盛於商、周,備夫秦、漢,固其所由遠矣。文章之為用,必假乎書,書之為征,期合乎道,故能發揮文者,莫近乎書。若乃思賢哲於千載,覽陳跡於縑簡③,謀猷在覿④,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⑤。及夫身處一方,含情萬里,摽拔志氣,黼藻情靈,披封睹跡,欣如會面,又可樂也⑥。
[注釋]①庖羲氏:即伏羲氏,他是傳說中的中國古代部落首領。相傳他創八卦為天地立象。②軒轅氏:即黃帝,相傳他命史官倉頡創製文字,從而開始了華夏民族教化的歷史。③縑(jiān)簡:縑,jiān,雙絲的細絹。絹帛與竹簡。④謀猷在覿:謀猷(yóu),謀劃,計策。覿,dí,看見,顯現。⑤作事粲然,言察深衷:做事明朗清晰,語言文字表白內心深處。⑥摽(biāo)拔:顯揚,發揚。黼藻:黼,fǔ,古代禮服上繡的黑白相間的花紋。藻,華麗的文辭。披封:開卷,拆封。
[譯文]古時候庖羲氏畫八卦以立萬象,軒轅氏創造文字以施教化。到了堯舜時代,光華燦爛在於有了文字。以後,盛於商、周,而完備於秦漢,因此文字的歷史很久遠了。文字被使用,必須藉助於書寫,而書寫的法則恰恰符合宇宙人生的規律,所以能發揮文字的性能功用的,莫過於書寫了。如果你追慕古代賢人哲士,只須看一下他們留下的縑帛簡冊,從中便可以看到他們的宏謀遠圖,行為處事和發自內心的言論,雖歷千載而昭然在目,這是多麼值得崇尚!至於身處一方,情懷萬里,弘揚志氣,則可以借書法抒發情性。打開書作,欣然如會面,這自然是賞心樂事呀。
[原文]爾其初之微也,蓋因象以瞳,眇(miǎo,遠,高)不知其變化,範圍無體,應會無方,考沖漠以立形,齊萬殊而一貫,合冥契,吸至精,資運動於風神,頤浩然於潤色 ⑦。爾其終之彰也,流芳液於筆端,忽飛騰而光赫,或體殊而勢接,若雙樹之交葉,或區分而氣運,似兩井之通泉,麻蔭相扶,津澤潛應,離而不絕,曳獨繭之絲,卓爾孤標,竦危峰之石,龍騰鳳翥(zhù,鳥向上飛),若飛若驚,電,離披爛熳,翕如電布,曳(yè)若星流,朱焰綠煙,乍合乍散,飄見驟雨,雷怒霆激,呼籲可駭也,信足以張皇當世,軌範後人矣⑧。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⑨;矩折規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⑩。固其發跡多端,觸變成態,或分鋒各讓,或合勢交侵,亦猶五常之與五行⑾,雖相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豈物類之能象賢,實則微妙而難名。《詩》云:「鐘鼓欽欽,鼓瑟鼓瑟,笙磬同音⑿。」是之謂也。使夫觀者玩跡探情⒀,循由察變,運思無已,不知其然。瑰寶盈矚⒁,坐啟東山之府;明珠曜掌,頓傾南海之資。雖彼跡已緘,而遺情未盡,心存目想⒂,欲罷不能,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 。
[注釋]⑦爾其初之微也:爾其,連詞,表示承接。微,不顯露,不清晰。指文字創立及書法剛出現時的情形。沖漠:空寂虛靜。⑧電烻:電烻,電閃之光。,火盛時火苗閃爍的樣子。張皇:擴大,張狂。⑨磔髦竦骨:磔髦(zhé-máo),即磔毛,謂毛髮四張。《爾雅·釋器》:「髦,毛也。」 竦骨,凸露骨骼。此句指下筆鋪毫而見骨力。裨短截長:裨,bì,補益也。此句謂截取有餘,以補不足。⑩耀質含章:指外觀質樸,內含文采。⑾五常:封建禮教稱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五種關係,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五行: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即水、火、木、金、土,常以此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⑿鐘鼓欽欽:指鐘鼓之聲。笙磬同音:磬,qìng。言笙磬之聲和諧。⒀玩跡探情:玩味書跡,體探情韻。循由察變:遵循原由,省察變化。⒁瑰寶盈矚:喻滿眼珠寶。瑰寶,亦作寶,指特別珍貴的物品。東山之府:漢吳王劉濞收藏財物的庫房。晉左思《吳都賦》:「窺東山之府,則寶溢目。」⒂心存目想:凝目注視,用心思索。
[譯文]文字書寫的早期,大概是因為物象的模糊,不知字形應有的變化,沒有一定的體式,應變也沒有一定規則,書家在恬靜虛寂的心境中去體驗和把握字形,將千種形態萬種變化統一於法度,合乎自然情趣,含天地之精華運於筆端,顯示出書家的風度神采,在筆墨中表現出書家的浩然正氣。文字書寫的成熟階段,字體之美表現得更鮮明了。筆端流出的芬芳墨汁,飛騰而光亮。或者體有異而勢相接,就像兩棵樹枝葉交通;或者體勢相異而神氣貫通,就像兩口井溝通著一股泉水。筆墨之間猶如疏密錯落的樹下光影,隱隱相應;如獨繭抽絲,離而不斷;如危峰上的石頭,卓爾不群;如龍騰鳳舞,若飛若驚;如電光閃耀,燦爛輝煌。快如閃電,奔如流星;紅焰綠煙,忽合忽散;急風驟雨,雷霆震動,這是多麼令人驚駭呀!真足以光大當世,規範後人!至於下筆鋪毫骨力顯現,截長補短,有如那忠臣直言上諫,忠心匡主之氣節;方折和圓轉,避密就疏,其神氣就像孝子的心性;外形質樸內含光華,有剛有柔,就像才智哲士深知進退。下筆雖有多種方式,卻隨時變化成各種形態。點畫或各相避讓,或交錯組合。這就像「五常」和「五行」,它們相生相剋,相反相成,這是無法用相似的物態來形容的,實在是微妙得難以名狀。《詩經》說:「鐘鼓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就是這個意思。即使那些觀賞者玩味書跡,探索情由,省察其變化,儘管凝神專註,也不知其然。面對如此墨寶,鑒賞者寧可傾其家財而求。雖然墨寶已被封存,而情思未已,神往心馳,不能自控,不是書法藝術美妙到極點,怎麼能夠使人忘情到此種境地呢?
[原文]且其學者,察彼規模,采其玄妙①,技由心付,暗以目成②,或筆下始思,困於鈍滯,或不思而制敗於脫落③,心不能授之於手,手不能受之於心,雖自己而可求,終杳茫而無獲,又可怪矣④。及乎意與靈通,筆與冥運⑤,神將化合,變出無方⑥,雖龍伯系鰲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圖應籙纂之帝,不能抑其高⑦,幽思入於毫間,逸氣彌於宇內,鬼出神人,追虛補微,則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⑧。夫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固不可恃才曜識⑨,以為率爾可知也;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難,千有餘年,數人而已。昔之評者,或以今不逮古,質於醜妍⑩,推察疵瑕,妄增羽翼,自我相物,求諸合己,悉為鑒不圓通也11;亦由倉黃者唱首,冥昧者繼聲12,風議混然,罕詳孰是13;及兼論文字始祖,各執異端,臆說蜂飛,意無稽古,蓋眩如也14。
[注釋]①察彼規模:觀察那些法書典範。玄妙:深奧的道理。②暗以目成:暗,默,背地裡。目成:所見。③制:製作,創作。脫落:輕漫,失敗。④杳茫:即渺茫。⑤筆與冥運:筆與書法的內在規律相契合而運行。⑥變出無方:謂變化無窮。⑦龍伯系鰲(áo):龍伯為古代神話中的巨人,身長數十丈,力大無窮,一釣而連六鰲。雄圖應篆之帝:雄圖,遠大抱負,宏偉的謀略。應籙(lù):順應符命,古時以此為帝王之兆。籙,帝王的所謂天賜符命之書。⑧筌蹄:筌,捕魚的竹器,這裡指得魚忘筌。蹄,動物的腳,這裡指得兔忘蹄。《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⑨恃才曜(yào)識:自負其才,炫耀其識。⑩今不逮古:逮,dài,及,達到。謂今不如古。⑾鑒不圓通:鑒,鑒識,審辨。圓通,靈活多變,周密暢達。⑿倉黃:同倉皇,匆促。此處有「浮躁」之意。冥昧:猶蒙昧。⒀罕詳孰是:很少詳察什麼是對的。⒁臆說:主觀無根據的說法。稽古:考古。眩:迷惑,迷亂。
[譯文]有些學習書法的人,觀察法書典範,揣摩其中的奧妙,自以為眼觀即成。結果,要麼意在筆後,團於遲鈍;要麼不加思考就創作,信筆寫去,因筆墨疏慢而失敗。心不能指揮手,乎不聽心使喚,雖然自我感覺良好,終究一無所獲,這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等到意與靈相通,筆與書法的內在規律暗合,如有神助,變化無窮,雖有龍伯之勇力,帝王的權威,也不能掩蓋書法的崇高。意念進入筆端,逸氣充斥宇內,神出鬼沒,無處不到,這並不是用得魚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所能形容的。人從小學習書藝,到老了才能說出個大概來,所以不能有了一點知識就到處炫耀,認為一學就會,沒有什麼了不起。何況了解一門知識不容易,掌握就更難了,千餘年來,享名於世的也僅有數人而已。過去有的評論家,認為今不如古,以好看與否為標準,挑剔別人作品中的缺陷,妄增證據,以個人的標準看待事物,尋找合乎自己趣味的,這都是由於在賞鑒上水平不高,不能客觀地去分析問題而造成的。也有人不負責任地倡導某種風格,糊塗的人跟著附和,議論紛紛,很少有人能辨是非。有些人論及文字的起源,各執己見,謬說迭起,毫無考古依據,這都是非常糊塗的。
[原文]懷瓘質蔽愚蒙,識非通敏,承先人之遺訓,或紀錄萬一,輒欲芟夷浮議,揚榷古今15,拔狐疑之根,解紛孥之結16。考窮乖謬,敢無隱於昔賢;探索幽微,庶不欺於玄匠17。爰(yuán)自黃帝、史籀、倉頡,迄於皇朝黃門侍郎盧藏用,凡三千二百餘年18,書有十體源流,學有三品優劣,今敘其源流之異,著十贊一論;較其優劣之差,為神、妙、能三品,人為一傳,亦有隨事附著,通為一評,究其臧否19;分成上、中、下三卷,名曰《書斷》。其目錄如後,庶業儒君子知小學有矜式焉20。
卷上: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作書九人,附者四人,贊十首,論一首。
卷中:三品總目、優劣,神品十二人,傳附九人,妙品三十九人。
卷下:能品三十五人,傳附二十九人。
凡一百七十四人,評一首。
[注釋]⒂芟夷浮議:芟:shān,割草,引申為除去。剷除沒根據的議論。揚榷古今:評論古今書法。⒃狐疑:多疑無決斷。紛孥(nú):混亂錯雜。⒄考窮乖謬:考察所有的荒謬理論。玄匠:大家,巨匠。⒅黃門侍郎:官名。秦開始設置,唐開元元年改門下省為黃門省,其負責人即為黃門侍郎。盧藏用:唐幽州范陽人,或作京兆長安人,字子潛。官至黃門侍郎、尚書右丞。⒆臧否:善惡,得失。⒇庶:副詞,希望,但願。業儒:以儒學為業。小學:指文字學。矜式:尊重效法,猶示範。
[譯文]懷瓘資質愚鈍,見識不廣,秉承先人遺訓,有的可能僅記錄萬一,每想剷除沒有根據的議論,評論古今,清除模糊認識的根源,消解紛亂的癥結。所以研究各種荒謬的論點,更不敢隱瞞前賢的觀點;探索幽微的道理,但願對大師無欺。從黃帝、史籀、倉頡,到本朝黃門侍郎盧藏用,共三千二百多年。書法有十種體勢的起源及流變,學書好壞有三品,今述說它們的源流的不同,寫成十贊一論;比較它們優劣的差別,為神、妙、能三品,每人為一傳記,也有隨事附錄的,總為一評論,考究其得失,分成上、中、下三卷,名為《書斷》。其目錄如後,希望能為儒學的君子們知道小學有可尊崇效法之處。
延伸閱讀:《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
《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紙本,縱46.7厘米,橫37.7厘米,北京文物局藏。
此幅作品參用楷、行、章草諸書體,錄唐代張懷瓘《論用筆十法》。書體變化適意,用筆自如,圓勁飛動,韻致朴茂。
釋文:
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
偃仰向背:謂兩字並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離合之勢。陰陽相應:謂陰為內,陽為外,斂心為陰,展筆為陽,須左右相應。鱗羽參差:謂點畫編次無使齊平,如鱗羽參差之狀。峰巒起伏:謂起筆蹙衄,如峰巒之狀,殺筆亦須存結。真草偏枯:謂兩字成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謂之偏枯,須求映帶,字勢雄媚。邪真失則:謂落筆結字分寸點畫之法,須依位次。遲澀飛動:謂勒鋒磔筆,字須飛動,無凝滯之勢,是得法。射空玲瓏:謂煙感識字,行草用筆,不依前後。尺寸規度:謂不可長有餘而短不足,須引筆至盡處,則字有凝重之態。隨字變轉:謂如《蘭亭》「歲」 字一筆,作垂露;其上「年」字,則變懸針;又其間一十八個「之」字,各別有體。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宋·李廌《德隅齋畫品》
※元·佚名《書法三昧》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500例
TAG:聞是書畫 |
※《陳家壩印象》文/張懷理
※張懷瓘書法美學理論
※國漫神作《一人之下》里的老天師和張懷義誰更強?細節說明了答案
※《一人之下》中張之維和張懷義究竟誰更強?作者親自給出了答案!
※十張懷舊老照片
※《一人之下》:如果張懷義回了龍虎山,必死無疑!
※《一人之下》:張懷義不回龍虎山的原因,張楚嵐只猜對一半!
※《一人之下》兼修龍虎山功法與八絕技,張懷義讓老天師自嘆弗如!
※一人之下:張楚嵐開始闖關!張懷義規劃的路線圖,唐門是第一站
※第二批版號公示,中宣部張懷海:將出台行業管理條例
※《一人之下》:為何張懷義不能回龍虎山?還記得田老的態度嗎?
※中宣部要出手了!張懷海:儘快出台針對未成年人沉迷網遊規範性文件
※《一人之下》甲申之亂的背後真相,張懷義早就說出來了!
※一人之下:張懷儀一句話揭露了張楚嵐的困境!異人應該何去何從?
※一人之下:田老為何死不承認見過張懷義?不只是為了保護張懷義!
※新《倚天》硬核來襲:打造全新武俠模式,這張懷舊牌打對了
※眼科名家張懷安:近視眼中醫治療六法,你是屬於哪一種?
※一人之下張懷義在張楚嵐身上種下守宮砂,都是為了張楚嵐這好老婆
※慈禧讓張懷芝炮轟洋人大使館,張懷芝不想干啊,還是找了慈禧的緋聞男友才救了一命
※一人之下:張懷義為何傳功給馮寶寶,這與炁體源流又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