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朝歷史:失敗還是成功?忽必烈東征日本解讀

元朝歷史:失敗還是成功?忽必烈東征日本解讀

日本作為彈丸之國,儘管在近現代成為世界強國,但是在古代的歷史當中,日本也是需要像中原王朝稱臣的,不過在元朝歷史當中,日本就沒有怎麼配合,這也導致忽必烈東征日本的決心的付出!


據《元史》卷二八《外夷一》載:「日本在東海之東,古稱倭奴國。或雲惡其舊名,故改名日本」。事實上,白樸詞中所言的「倭奴」古名,源自漢代。公元57年,日本列島南部的「倭王」遣使朝貢,欲借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故求漢皇賜封,而光武帝賜其為「倭奴王」。直到唐代咸亨年間,這受封於漢朝的「倭奴國」才改稱「日本」,漸有自立門戶之意。繼續查閱《元史》,不難發現,白樸詞中的中日之戰,有過兩次,且發生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原本,忽必烈沒有打算東征日本,至元三年到九年間(1266—1269),還屢屢派使臣出使日本,有通好睦鄰之意。當時,對於鐵蹄踏遍歐亞、一條馬鞭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國而言,根本沒有把彈丸之地的日本國放在眼裡,以為日本必將臣服。於是乎,他沒有揮動馬鞭進軍,而是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豈料好幾次使臣東渡,要麼因風浪巨大無法抵達,要麼則因日本方面不作回應而不了了之,到後來,日本更直接拒絕忽必烈的使臣登陸,並明確聲稱不會向元朝納貢稱臣。忽必烈原本只是圖一「虛名」,讓所謂「海內之國無不臣服」的聲名成為事實,並非真心想要日本的朝貢之禮;所以還一直耐著性子,按兵不動。多次遣使東渡,卻屢遭拒絕之後,忽必烈忍無可忍,終於發兵日本了。

元朝歷史:失敗還是成功?忽必烈東征日本解讀



至元十一年(1274)十月三日,元軍大小戰艦900艘、28000名士兵、15000名水手等,在都元帥蒙古人忻都、左副元帥高麗人洪茶丘、右副元帥山東人劉復亨等的率領下進攻日本。高麗國王也派金方慶率領大軍隨同出征。這次戰役以元軍佔領日本兩島後,又莫名奇妙地撤軍而草草結束。至元十八年(1281),元軍再次東征日本,用兵達十萬之眾。而這一次則更為詭異,因為海上突起風暴,元軍尚未登陸,已全軍覆沒。還有一種說法,則是稱元軍諸將不和,無法統令行軍,最終不得不以全線撤軍收場。這兩次東征日本,元軍撤軍原因至今眾說紛紜,無法確定。而白樸詞中的「薏苡又何冤」,就正是認為元軍東征日本之所以失敗,源於諸將失和、群臣猜忌而致軍心瓦解。


「薏苡」的典故,仍是出自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史事。《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稱,馬援征伐越南時,曾聽說當地有一種「薏苡」的植物,其果實(即薏仁)可食用,有輕身健體的功效;服用後還可以避南方瘴氣之害。於是歸國途中,他便將這種植物的種子載了整整一車回來,以便在國內種植推廣。可當時卻有大臣向皇帝誣告,稱馬援載回國的車子里,曾經載有滿滿一車的珠寶。白樸詞中的「薏苡又何冤」,正是以馬援之冤代指元軍內部的猜忌失和,也間接地暗示了元軍東征日本失敗之因。

此後,忽必烈雖還有東征之意,但因種種客觀原因,及群臣諫勸,最終未能再舉戰事。元朝人大都認為,沒有必要為此彈丸之國大興討伐之事;且元軍只擅騎兵攻伐,並不擅海上征戰。白樸曾作有《西江月》詞一首,為之感嘆道:「白石空銷戰骨,清泉不洗飛埃。五雲多處望蓬萊,鞭石誰能過海。」


忽必烈兩次入侵日本內幕 因何失敗?


忽必烈向高麗人提出的或許是最苛煩的要求,是協助他與日本建立聯繫。在長達四個世紀的歷史時期內,日本島國的大部分地區在很大程度上處於與中國完全隔絕的狀態。由於9世紀中葉佛教在中國遭受迫害,日本與中國逐漸疏離,直至最後決定幾乎完全切斷與中國的貿易和文化聯繫。對於忽必烈來說,如果能與日本重建朝貢關係,就能在漢人心目中樹立自己的高大形象,這將是其他任何方法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急於博取漢人讚賞的心態,促使他決定一定要與這個日出之國建立聯繫。但直到那時為止,蒙古將領還從未參加過海戰。而此時忽必烈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要跨海降伏這個島國。雖然他並沒有打算髮起一場海戰,但是他降伏日本的計劃最終導致了悲慘的結局。


高麗人不喜歡日本人,但是他們並不熱衷在忽必烈控制日本的計劃中擔當中介的角色。自從1223年以來,高麗沿海地區就一直遭受著被稱為"倭寇"的日本海盜的襲擊和搶掠。日本海盜利用高麗遭受蒙古入侵而無暇防備的機會,大肆侵擾高麗的沿海地區,直至1263年。但是高麗王室認識到,日本海盜的行為並不是由日本政府或者日本軍事政權支持或認可的,因而沒有對日本宣戰。它僅僅派遣使者抗議日本海盜的襲擊。一旦日本海盜獲悉蒙古人已經征服了高麗,而朝鮮半島戰事已消除,他們便停止了襲擊。因此,高麗人並無特別的興趣幫助蒙古人與日本建立聯繫。


然而,忽必烈另有想法。在1266年的秋天,他派遣使節向日本人通報了新朝在中國建立的消息,並請他們向新皇帝進貢。高麗人負責幫助使團橫渡海峽。負責接待忽必烈使團的高麗人試圖勸阻他們執行使命,並警告他們說,日本列島附近的海面風急浪高,氣候惡劣,異常危險。事實上,高麗人根本不想被捲入蒙古和日本的關係之中。高麗人的恫嚇終於奏效,蒙古使者對充滿危險的赴日旅程感到氣餒,於是匆匆返回中國。

他們的報告激怒了忽必烈,他也認為高麗人不值得信賴。在1267年的夏天,他給高麗王廷寫了一封措詞嚴厲的信,斥責他的"屬民"不僅不協助他的使節,反而阻撓他們前往日本。他決心排除高麗人的干擾,再做嘗試。


1268年,他再次派遣使團前往日本,這一次高麗人比較合作。特使中包括一位禮部官員和一位兵部官員。忽必烈指示他們向日本人通告他已經登基的消息,並向他們表明,日本應該向他稱臣納貢。


日本人並不歡迎蒙古使團,他們的行動正好為在政策上一意孤行的忽必烈提供了進攻日本的借口。位於京都的日本皇室實際上非常軟弱無力,真正的權力掌握在鎌倉幕府手中。幕府里,幕府執權北條時宗是最終的決策者,而他並不打算順服蒙古。自恃擁有驍勇善戰的武士階層,憑藉偏居大洋、易守難攻的日本列島,他和他的前任執權北條政村一樣,斷然拒絕了蒙古使者的建議。忽必烈在信函中曾提到日本天皇是一個"小國國君"。在初步討論了應該如何回復忽必烈這封信之後,幕府決定乾脆直接把蒙古使者遣送回國,連隻言片語也不回復。雖然朝廷官員已經起草了一封和解信並抄寄了一份給幕府請求批准,但幕府執權沒有批准寄出公函。忽必烈並不為日本政府的反應所動,在1271年初再次派遣使團帶著同樣的信息赴日。負責護送蒙古使節的高麗人秘密地警告日本人,他們將面臨蒙古人的軍事威脅。可是日本人再次拒絕蒙古使節進入王廷。在返國途中,蒙古使節抓住了兩個日本漁民,把他們帶回中國。忽必烈熱情款待了日本漁民,命令他們請求他們的統治者對中國皇帝和蒙古大汗表示適當的尊敬,儘快派遣使者前來進貢。然後他派人護送他們經高麗返國。可是,日本方面對忽必烈釋放被扣留的日本漁民沒有任何反應。

元朝歷史:失敗還是成功?忽必烈東征日本解讀


此時,忽必烈確實已被日本人的"傲慢"弄得茫然失措,心煩意亂。他決不允許他們一直這樣公然蔑視他,反抗他。他的雙重角色,無論是作為蒙古大汗還是作為中國皇帝,都不能容忍被一個小國如此羞辱。蒙古風俗要求適當招待外國使節,而中國傳統則要求所有國家接受中國皇帝為天下共主。這樣明晰的天命意味著,忽必烈不能繼續容忍他的使節在日本受到怠慢。


然而,在決定動武之前,他再一次派遣使節到達日本。他選派的特使趙良弼(1217-1286)於1272年春出發,並於同年的10月在九州島東岸的今津町登陸。當他覲見日本天皇的要求被粗魯地拒絕後,他發出了最後通牒:日本天皇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對忽必烈的信函作出反應。日本天皇願意對蒙古作出一個平和的模稜兩可的回答,但幕府拒絕任何妥協。鎌倉的武士佔了上風,他們把中國特使驅逐出境。幕府的粗暴無禮被描述為"等同於宣戰"。趙良弼於1273年6月返回中國,向忽必烈報告了日本的風土民情,可能還包括防務情況。趙良弼描述了他在日本受到的羞辱,這深深地激怒了忽必烈。他不能再耽延,因為耽延只會使日本人更加肆無忌憚。在趙良弼返回前幾個月,蒙古人剛剛在襄陽取得了征宋戰役的重大勝利,因此忽必烈可以抽調一小部分軍隊前去征討日本。同時,他的對日戰役也是他征宋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也是必要的。日本人一直積極地與忽必烈的夙敵南宋開展貿易活動。擊敗日本人,他便能切斷兩個勁敵之間的聯繫,從而削弱南宋。


忽必烈的征日準備工作已經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他命令高麗人製造船隻,運送他的軍隊橫跨日本海,從日本列島的最南端發起攻擊。1274年11月,他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漢人、女真人組成的一萬五千人的軍隊和六千至八千名滿心不悅的高麗士兵(他們並不想參加這場戰役),由大約七千名高麗水手引導,從合浦(在現在的韓國釜山附近)出發開往日本。蒙古軍分乘三百艘大船和四百到五百艘小船,首先在對馬島和壹岐島登陸,輕易地蕩平了駐守在那裡的日軍。但是,忽必烈派往日本的軍隊無論規模上還是實力上都不足以徹底掃平日本列島。他肯定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能力。


最關鍵的戰鬥自然將在九州進行。雖然日本人知道蒙古大軍正在開過來,但是他們的準備工作做得還很粗略。他們的經濟狀況無法在九州維持一支規模可觀的軍隊,他們也沒有一個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政權去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投入戰鬥。他們根本無法對付蒙古人的遠程武器,包括十字弓和各種各樣的彈射器。他們的指揮官缺乏實戰經驗,與身經百戰的蒙古統帥無法相比。日本軍隊長於肉搏,但是蒙古軍隊習慣於以組織嚴密的小組為單位集體作戰,這種戰術是日本人所不熟悉的。所以,當蒙古軍於11月19日在九州東岸的博多登陸時,日本人處於絕對的劣勢。蒙古軍在進軍之前鼓樂齊鳴,其戰陣和攻擊方法使得日本人毫無招架之力。第一晚的戰鬥就使日本軍隊遭受了人員和裝備的重大損失。他們的殘兵敗將更是不堪一擊。潰敗看來是在所難免了,那天晚上,唯一使他們大難不死的是無邊的黑暗。

元朝歷史:失敗還是成功?忽必烈東征日本解讀



但大自然為日本人提供了更好的保護。就在同一天晚上,海面突然起了風暴。高麗水手馬上對蒙古將領說,他們必須回到船上,把船開往海上,直到風暴消退。否則,他們的船隻就會與岸邊的岩石相撞而沉沒,那樣,他們將失去唯一的撤退工具。蒙古人勉強同意了,並開始從博多撤退。一些日本人追擊並殺死了一些正在撤退的蒙古兵。然而,那天晚上蒙古兵遭受的大多數傷亡都發生在海上。狂風、巨浪和礁石把幾百艘船隻擊成了碎片。根據一些記載,蒙古軍有一萬三千人因此喪生。日本人因這場風暴而大難不死。蒙古人的遠征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結束,殘餘的蒙古軍駛回了老家,向忽必烈報告了這次慘敗。


由於大汗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征服南宋的戰役中,他無法騰出手來立即向日本人復仇。相反,1275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遣了一個使團,由杜世忠和何文著帶領,要求日本稱臣,以免再度興師入侵日本。日本當局正因為最近的軍事勝利而趾高氣揚,並相信他們的神拯救了他們,於是把不幸的使節處死,進一步加深了與中國王朝的嫌隙。對蒙古人來說,再沒有什麼比這種行徑更可恨的了。忽必烈決不能允許這樣一種暴行逃過懲罰。但是,直到好幾年後他才騰出手來再次興兵討伐日本。


13世紀70年代中葉,忽必烈已經平定了高麗,甚至把他們變成了征日戰役中的幫手,儘管高麗人並不情願這樣做。但他無法以同樣的手法降伏日本人。他在別處有更多需要操心的事情,特別是對他的帝國領土完整的現實威脅。中亞向他的政治權威提出了更加嚴重的挑戰。他必須首先解決那個地區的問題,然後再回過頭來對付日本人。


1279年,當最後一位宋帝蹈海淹死以後,忽必烈終於騰出手來,把他的注意力放在征服日本上。而高麗人作為征日戰爭的重要依靠力量,也需要時間從1274年的那次遠征中恢復元氣。那次戰爭嚴重破壞了高麗經濟。蒙古人不僅強征了大批糧食,消耗了大量的當地居民的物資,而且徵召了大批成年高麗男性為這次遠征服役,只留下很少壯勞力耕田。因而,造成了糧食短缺現象,以至於忽必烈需要定期向高麗供應食物來紓困。即使到了13世紀80年代末,他仍在向高麗提供救濟糧。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問題,忽必烈仍決心要進攻日本,而這次行動是失敗的,其後果是災難性的。


1280年,忽必烈已經做好了再次發動侵日戰爭的準備。他開始徵兵,調集糧草。1279年,他最後一次派遣使節去勸說日本人改變態度。然而,北條時宗聲稱這批使者是由間諜組成的,因此把他們全部砍頭。為了報復,忽必烈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遠征。在1280年早春以前,入侵方案已經全部布置就緒。遠征軍的統帥構成也仔細地進行了平衡,包括一個蒙古人,一個漢人和一個高麗人。高麗人洪茶丘擔任這次戰役的海軍統帥,因為高麗國王堅持要由高麗人指揮海軍中的本國水手。忽必烈選擇不久前剛剛投降蒙古的南宋將領范文虎擔任遠征軍漢軍指揮,忻都為蒙古軍指揮。在當年年底之前,忽必烈已經指定了十萬大軍由范文虎和忻都指揮。他向他們發放了軍餉,提供了盔甲。高麗國王組織了一支一萬人的軍隊,並提供了一萬五千名水手,九百艘船隻以及糧食供應等。出於對高麗積極協助的感激,忽必烈特別指示他的軍隊,在穿越高麗國土開往海岸的途中,不得擾民。第二年,忽必烈又向他的軍隊補充了大量給養,包括軍餉、盔甲和弓箭等。不過,福建安撫沿海都置制使蒲壽庚提供了唯一一條不協調的記錄。他說,蒙古人要求他和他的百姓修造兩百隻船。而實際上,他們只建造了五十隻船。他聲稱,兩百隻船的建造任務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他對蒙古人不合理索求船隻的含蓄批評,只不過是眾多抱怨征日行動中的一個聲音罷了。


元軍統帥部組織了對日本海島兩翼夾擊的突襲。四萬名士兵從中國北部乘高麗船隻開往壹岐島,與從福建泉州開往那裡的十萬蒙古大軍會合。他們計劃從那裡出發,聯合攻擊日本其他地區。根據中國方面的報告,這次遠征一開始就有不祥之兆。這些預兆包括在海上看見了蛇,並聞到海水中發出的硫黃氣味。而事實也正是這樣,這次遠征計劃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偏差。各個方面的將領顯然在互相爭論不休。從南部乘坐中國船隻出發的部隊延誤了戰機,因為他們龐大的隊伍要求進行更複雜的後勤準備工作。從北方先期到達的軍隊,在高麗統帥的指揮下,等待了一段時期,終於"對中國艦隊主力部隊的到來"絕望了,於是,他們於6月10日攻佔了壹歧島。兩個星期之後,他們向九州本島進發。他們在宗像附近登陸,此處在日本人辛辛苦苦修建的主要防禦工事的北邊不遠處。同時,南部的中國軍隊終於完成了他們的準備工作,並且在得知他們的盟軍已經登陸以後,決定在九州與他們會師。他們在九州南部登陸,打算向北進攻,與其他元軍會合。憑藉如此強大的軍事機器,成功應該完全是唾手可得的。


然而這次遠征竟以悲慘的失敗而告終。在八月整整一個月期間,日本軍人成功阻止了由南、北兩路而來的蒙古軍隊,使他們無法突破日本人用牆垣構成的防線。元軍自身的缺陷也使得日本人的頑強抵抗更加有效。蒙古統帥和漢人統帥之間的緊張關係削弱了遠征軍的力量。占遠征軍絕大多數的漢人軍隊士氣低落,根本不願投入到這場艱苦的戰鬥中去。而且,他們在九州登陸以後,便發現自己處於危險境地,在受到敵人或自然災害的襲擊時無法有效保護自身免受傷害。他們駐紮在開闊地帶,沒有城堡、要塞或城鎮作為屏障。這些屏障一方面可以提供適當的保護,另一方面也可由此向敵人發動突襲。因而,他們很少主動進攻日本人。這兩支軍隊打了差不多兩個月,但雙方不分勝負。


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使得蒙古人取勝的希望徹底化為泡影。8月15日和16日,發生在東亞的典型仲夏颱風襲擊了九州沿岸。高麗水手覺察到風暴即將來臨,於是試圖把船開往公海躲避危險,但他們的努力失敗了。四萬名北方戰士中三分之一被狂風消滅了,而十萬名南方部隊在試圖逃脫時更有一大半葬身大海。被困在九州島的戰士或被屠殺,或被俘虜,或在企圖藉助留在岸邊的小船逃跑時被淹死。


對日本人來說,這次颱風絕不是一次意外事件。這是從神那裡刮來的保護日本的神風,因為他們的土地是受神保護的。這次蒙古人入侵的失敗使得自我膨脹的日本種族中心主義觀點一度甚囂塵上。對日本人來說,這次颱風說明,神決不會允許敵人征服和佔領他們的疆土。而對於蒙古人和忽必烈汗來說,這次失敗則是毀滅性的。忽必烈一生中還從未遭受過如此慘重的損失。


忽必烈並沒有汲取教訓。相反,他被這奇恥大辱激怒了,並頑固地堅持繼續進行第三次征服日本人的計劃。1283年,他下令商人在中國南方為再次遠征建造戰船。1285年,他招募女真人為這次戰役建造二百艘戰艦。同年晚些時候,忽必烈要求高麗人為這次進攻提供大量大米。但是,當他剛剛開始索要補給品和戰船的時候便遇到了反對。1283年,中國南方的商人抗議為這次遠征必須建造五百艘戰船的沉重負擔。1285年和1286年初,忽必烈收到了他的幕僚的幾個報告,都是勸阻他再次進攻日本的。1286年,面對巨大的反對聲浪,他表示讓步,因此,計劃中的這次戰役被迫中止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伍佰藝書畫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期死得最可惜的英才 他究竟是誰
全球最神秘八大墓穴:圖坦卡蒙詛咒真的存在嗎
23對抗了140多年的西北部落 清朝歷經三代皇帝最終征服
歷史之辯:趙匡胤提出遷都並非心血來潮
12個低調的高逼格公眾號,你值得擁有!

TAG:伍佰藝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何說,朱棣奪皇位,是歷史必然?3大觀點,解讀真相!
解讀:乙肝能根治嗎?最終答案是……
從戰爭角度解讀隋朝興亡史
《一人之下》張天師完全解讀:武功蓋世,大智若愚,但仍有凡念!
解讀長平之戰趙軍失敗的真正原因:趙括真的是罪魁禍首嗎?
這才是日本跟俄羅斯搞不好關係的死結!俄外長親自解讀原因
日本人爆笑解讀:我們被叫「小日本」是有原因的!
解讀:漢朝寡婦不愁再嫁,終極原因何在?
央行直接買股票?正反方激烈交鋒!這些約束下,央行效仿日本概率低,日本經驗就真的有效?看要點解讀
倘若俄日衝突,日方可抵擋多久?局座對此進行解讀
讀一萬本成功學,不如讀一本《道德經》,它解讀了成功的三大問題
陳年往事,再次解讀,為什麼竇唯說王菲與他結婚是陰謀?
解讀拿破崙的成功與失敗,為什麼最後寧死也沒有選擇獨裁
解讀《了凡四訓》:改命善書,這四句智慧箴言,早讀早受益!
《道德經》最經典章句解讀,精闢深刻,讀完讓你受益終身!
海賊王目前已經曝光的歷史文本解讀能力,沒有羅賓照樣可以翻譯!
讀圖時代,如何對歷史重新解讀?
解讀歷史人物,不殺功臣的趙匡胤,你了解嗎
解讀:《山海經》里的「異獸」,真實存在嗎?為何又神秘消失?
痛批周星馳惡搞?星爺:《西遊記》我沒讀完,喜劇重要的是搞笑,不是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