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父親造反立汗馬功勞,卻被父皇一腳踢開,被侄子活活烤死
1399年,明朝建立的第33年,戰亂再起。燕王朱棣領一支兵,盔甲鏗鏘,一路南來,單刀直入,直逼京師(今南京)。宮中一把火起,建文帝玩了蒸發。朱棣擦把哈喇子,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明成祖。此役中,朱棣第二子朱高煦始終鞍前馬後,衝鋒陷陣。他經歷了靖難之役的全程,目睹了父親為權力一擲萬人頭顱的慘烈,更見證了登上權力頂峰後一呼百應的輝煌。
—他心動了,眼熱了,心動不如行動,他也準備效仿老爸,玩把靖難,登上權力寶座。
青年朱高煦劇照
史載,朱高煦「性兇悍」,言外之意即愛打架、愛惹事,這是他造反失敗後的史家之言。若沒這段變節歷史,他的工作簡歷大概會換成「王嫻於弓馬,長於治軍」。總之,朱二公子當年,是個爭強鬥狠的主兒。
這樣的主兒,在他那位準備造反的父親眼中,可是個高尖端人才。因此,朱元璋升天,朱棣讓他和哥哥進京給開國老總統上香時,心裡很忐忑,生怕朝廷一翻臉扣下朱老二做了人質。那樣一來,自己造反就少了個幫手。
朱高煦的舅父,當年三軍總司令徐達的長子徐輝祖,也瞄準了這位外甥。兩位小朱到了朝廷,徐輝祖馬上向建文帝提議:妹夫朱棣腦後生有反骨,早晚會炒了皇帝,自己去補漏洞,所以應趁機扣下倆小朱,要挾朱棣,尤其是朱二公子,「狙詐多智,以材武自負,善騎射」,是首要危險分子,應馬上予以扣留。
朱高煦果然不負舅父讚譽。在哥哥還渾渾噩噩鼾聲如雷時,狡猾無比的他早已得到消息,知道老舅出賣了自己,準備關自己禁閉,他當機立斷:偷渡出京!
這是個風險極大的事。朱二當年只有14歲,還是初中生的年齡,可他一點不怵,帶著肥胖又有足疾的大哥就想開溜。
開溜得講速度。朱高煦是個猛人,猛人自有猛辦法。他靠著外甥身份,大搖大擺地進入老舅府上,鑽入馬廄選了一匹駿馬,說是哥倆去觀景,遊山玩水。拉著馬出了徐府,他帶著大哥一躍上馬,快馬加鞭,疾馳而去。他覺得這樣缺乏傳奇,不夠刺激,又玩了把酷的:從南京到北京,1900多里,一個少年保護著殘疾的哥哥,憑藉一把劍,「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再次上演了一出過五關斬六將的好戲。
他們前腳已跑,建文帝這才醒悟過來,後悔了,趕緊派人去追。老舅徐輝祖也氣得直吹鬍子,派人去追。此時,二人已然杳如黃鶴,一去不返。
靖難之役的第一槍,不是永樂大帝打響的,是他家二小子發動的。兩個小朱風塵僕僕地跑回北平。朱棣一見,喜極而泣:「吾父子復得相聚,天贊我也!」他再無顧慮,放開手腳,豎起旗幟,大膽造反。
靖難之役的火炮,就此隆隆響起。
可以說,靖難之役如果沒有朱高煦參加,將會胎死腹中,朱棣也就不是明成祖而是一介叛賊,後人也就不會馬屁哄哄地讚美他「若漢之高帝、世祖,唐之文皇,宋之太祖。其寬仁大度,聰明文武,閎遠之規,乾剛之用,帝皆兼而有之」,提到他,大概也會記一筆「性兇悍」。
朱高煦成就了靖難之役,靖難之役也成就了他。27年後,他叛亂被殺,史書對他極盡詆毀,可他在靖難之役中的戰功卻難以抹殺。他的矯健,他的勇捷,他的伏兵出擊,他的奇襲戰術,透過歷史的雲煙,仍歷歷在目。
靖難中,有四場戰役至為關鍵。靖難軍都先敗後勝,戰果輝煌,而扭轉戰局的,就是朱二公子。在每次戰爭最險要時,他玩手陰的,帶著精騎橫擊而出,閃電偷襲,總能扭轉戰爭態勢。
白溝河之戰,政府軍60萬,名將全出,鬥志如山,劍光如電,直指北平,準備擒賊擒王,一舉摧毀朱棣老巢。朱棣急了,抄出箱底,抖落出十萬人馬,寒寒酸酸地衝上戰場,結果在政府軍的兩面夾擊下一觸即潰,勢如山崩。朱棣本人更是狼狽不堪,馬傷了,箭沒了,劍斷了,被追得上天入地無處可藏,險些成為戰俘營一員。
這時,朱二公子率數千鐵騎如潮水般衝來。朱高煦一馬當先,駿馬長槍,直撲而來,趁敵人的帥旗被風颳倒、人心惶惶之機與老爹合兵,混亂中將追著老爹跑的政府軍悍將一擊斬於馬下。南軍將士趕緊回撤。60萬人個個比賽逃跑,你擁我擠,馬踏人踩,死屍如山,輜重擁路,結果死者十數萬人。政府軍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靖難軍則第一次挺直了腰桿。這一場生死之戰,北軍賴之得勝。
同年,東昌戰鬥打響。此戰戰鬥之烈,失敗之慘,殺傷之多,都值得朱棣終生銘記。當時,屢勝後的靖難軍面對政府軍的圍攻,毫不在意,大有一種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氣概,結果卻悲摧地陷入埋伏,靖難第一功臣張玉戰死,朱棣故伎重演,派精騎沖入敵陣,卻被殺得大敗,只剩他單人獨馬,甩開腳板就跑,政府軍鐵流滾滾,緊緊追殺。一支生力軍閃擊而出,盔甲耀眼,又是朱高煦。他擊退南軍,把老爸從死神手上扯下,帶回軍營。
打到第四年,朱棣決定不再攻打沿途城市,直接沖向京師。政府軍也不傻,在靈璧(今安徽宿州)布防阻擊,準備拖垮靖難軍。雙方進行了一番苦戰後始終不分勝負。戰鬥進入白熱化,政府軍又來了援兵。南軍絕望之際,朱高煦率領伏兵衝出,殺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朱棣大喜,趁勢生擒對方將領37人,援軍主帥隻身逃走。此戰之後,江北無政府軍。朱棣,終於可以飲馬長江,萬舟競發,爭奪都城了。
可是在長江浦子口,朱棣大軍大敗。時當六月,頭頂烈日,一路征戰多年的靖難軍已成強弩之末。何況,對手是大舅子徐輝祖。無奈之下,朱棣灰心喪氣,準備接受建文帝意見,「且議和北還」,分疆而治。朱高煦的身影再次閃現在歷史雲煙中,帶著他新訓練的胡騎,沖了出來。朱棣一見,高興得鼻涕冒泡,告訴兒子:「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朱高煦果然奮勇作戰,殺退南軍。以至於朱棣一高興,拍著兒子的膀子,鼓勵道:「勉之!世子多疾!」話外之意,好好乾,將來太子的寶座,兒子你也有份兒,別灰心。
戰爭年代,朱高煦的功勞實在太大了,大到造反頭子朱棣沒有物質獎勵,竟然用太子之位誘惑。這,就奠定了悲劇的基礎。
當時的太子,是大公子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仁宗,他和兒子朱瞻基開創了「仁宣之治」,算得上一個很稱職的皇帝。可惜,朱高熾腿有些跛,身體不好,所以朱棣在戰場上有這樣一說。
然而,這話只是在戰場上說的,是朱棣哄那個勇猛兒子衝鋒陷陣時說的,一旦他坐穩江山,事情就變了。朱棣知道,朱高煦弓馬嫻熟,是個勇將,衝鋒陷陣,沒得說;可他脾氣暴躁,舉止輕浮,遇事欠考慮,江山給他,很可能被他弄砸了。
當時的朝臣也截然分成兩派,各挺一人。力挺朱高煦的多是靖難功臣,這些百戰將軍和朱高煦是生死之交,自然偏向戰友;力挺朱高熾的則是文人,代表人物就是文人領袖解縉。
最終,朱高煦這位靖難戰神在政界打了個大敗仗,原因非常簡單:朱高熾的燕王世子之位乃「太祖所立」,廢掉他,就是否定朱元璋。朱棣一直打著老爸的招牌才奪得侄子地位,當然不能否定老爸。
另外,朱棣不愛大兒子,卻特愛大兒子的兒子朱瞻基,逢人就誇自己有個好孫子,「英氣溢面」,十分得意。一次議論立儲時,朱棣提議立朱二。解縉馬上站出來反對,說朱老大更合適。朱棣很不高興,冷哼一聲告訴他,自己感到朱高煦更像自己。解縉一聽,忙應答道:「識子莫若父,但是,陛下難道沒想到自己的好聖孫嗎?」
據朱棣說,孫子朱瞻基出生時,自己曾夢見朱元璋授自己大圭,上面有「傳之子孫,永世其昌」的字樣—言外之意,自己的帝位是老爹夢中傳給自己的,不但傳給自己,還要傳給自己的孫子呢。也就是說,自己是真命天子;朱瞻基,將來也是真命天子。現在,解縉提起這件事,就是提醒皇帝:你要是讓朱高煦當皇帝,朱瞻基就無法做皇帝了。這溫柔的一擊,頓時擊中朱棣要害,立儲之事,花落老大。
無奈之下,朱棣只有食言,非常慚愧地封朱高煦為漢王。朱二很生氣,私下埋怨:「我何罪!斥萬里。」偏不肯去封地雲南。朱棣聽之任之,為了安慰兒子受傷的心靈,又允許他自建衛隊,這在當時是屬於破壞制度的行為,因為朱元璋明文規定,親王不可以有自己的私人武裝。
朱高煦眼睛一亮,急忙開始組建衛隊。他借這做幌子,「私選各衛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鍛造兵器,訓練士兵。這是幹什麼?明顯是想學父皇當年,也發動一場靖難之役,奪取天下,自己擔任總統。
朱棣知道後很驚訝,也很生氣,馬上收回允諾,命令朱高煦解散衛隊。朱高煦沒辦法,只有解散武裝,心裡卻很不甘,對手下人說:「像我這樣能幹,難道不能學習秦王李世民嗎?」這是在明顯暗示,自己將以李世民為榜樣幹掉大哥,接管這個江山。
他渴望得到帝位,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朝中大臣,誰反對他當皇帝,誰勸朱棣不要立他,他就恨誰,想盡辦法害死誰。解縉就是被他進讒言先流放後害死的。他的行為最終讓老爸也受不了了。朱棣把兒子降封到樂安(今山東濱州),住在一個小小的縣城裡,他心想,兒子無兵無糧,該不會興風作浪、想入非非了吧?
不久,朱棣病逝,朱高熾即位,誰知接管企業還不到一年,也病死了,朱瞻基順理成章當了國家元首,即宣德皇帝。朱高煦一聽,血壓直衝,認為機會來了。父皇在時,他不敢反;大哥登基不久就死,他來不及反;20多歲的侄兒登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自己再不反,還等到何時?
於是,他在小小的樂安城積極行動起來:奪下附近郡縣的官馬,做了軍馬,組成五支隊伍,他親自率領中軍。甚至,他還自立小朝廷,太師、尚書一應俱全,儼然另一個中央了。
這傢伙,在追求皇帝的寶座方面,有股持之以恆的狠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的整個行動過程就是他老爸當年起兵的山寨版,借口也一模一樣,就是上書指責朝廷有奸臣,自己起兵準備「清君側」。他見朝廷使臣,拍著桌子道:「永樂中信讒,削我護衛,徙我樂安。仁宗徒以金帛餌我,我豈能鬱郁居此!」朱棣如果知道兒子認真學習自己,大概只想打自己耳光了。
朱高煦想學老爹奪位,很不幸,他的這位宣德侄兒可不像他老爹當年的建文侄兒那樣優柔寡斷。這個侄兒精明得很,他一方面給老叔去了慰問信,告訴他自古以來謀反者多數沒有好下場,不如在家休養,自己仍會對叔叔「恩禮如初」,藉此穩住他;另一方面又暗暗調動軍馬,神不知鬼不覺,突然來到樂安城。等到朱高煦醒悟過來,樂安城已經被圍了個水泄不通。
中年朱高煦劇照
小小的樂安城,面對十幾萬大軍,怎麼守得住?朱高煦無奈,乖乖走出來,做了侄兒的俘虜,跪稟道:「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宣德將之廢為庶人,押到京城,享受戰俘待遇。
宣德給老叔弄了個小院,讓他夫妻住著,號為逍遙城。院內自由;院子外面,不許出去。
一次,宣德去看望叔叔。朱高煦見了皇帝,不但不迎接,還坐在地上,翻著白眼理也不理。宣德很不高興,批評他,一個親王,盤腿坐在地上,像什麼話。批評完畢,轉身欲走時,朱高煦出其不意,橫腳一掃,他的那位毫無防備的侄兒,咕咚一聲,仰面朝天,摔在地上,半天爬不起來。朱高煦見了,哈哈大笑起來。宣德被扶起來,感到很不爽。不爽的結果很嚴重:他命令士兵立即將這位俘虜叔叔處死。
宣德處死叔叔的方法別出心裁,也極其殘忍: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把叔叔蓋在裡面。朱高煦身高力壯,把缸頂了起來,眼看就要鑽出來。宣德又命人在缸上堆積木炭,點燃木炭,火焰熔化了銅缸,將朱高煦活活烤死。同一天,朱高煦「諸子皆死」,一個不留。
朱高煦的一生是個悲劇,靖難之役,是他光輝的起點,也是他悲劇的起點。他的老爸,那位他竭盡全力推上元首寶座的人,給他樹立了個光輝典範:要奪權,就造反。這粒種子深深埋在他心中,紮根,發芽,開花。如果朱棣知道自己的愛子會走上這條不歸路,自己的好聖孫會製造出如此駭人聽聞的刑戮,不知他會不會後悔,當初不該帶著這個二小子,在權力的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一家人坐在王府里,和和美美,其樂融融,該多好啊。
可是,在權力面前,血肉、親情,蕩然無存。靖難之時,朱棣開其端;靖難之後,朱高煦、朱高熾還有朱瞻基殿其後。不知朱高煦在缸里忍受著錐心蝕骨的痛苦時,是否會想到20多年前,他帶著大哥騎馬奔逃在死亡線上的情景。那一種親情的體會,已經很久違了吧?
春風十里,不如讀史。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taohistory),和T君一起讀歷史。
本文作者|余顯斌
文章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資治通鑒》里這段對話真相了:根本沒有什麼貞觀之治!|淘觀點
※一個打工青年,迫於生計當槍手,十年後成一代名相|淘人物
※皇帝下令抓人,人們竟爭先恐後去坐牢,這個將軍沒被抓還不高興
※狠心皇帝,處死了100多名侄子,為保愛子犧牲無數百姓|淘亂世
※日本製造中國首例驚天假鈔案,全國鈔票被銷毀,造假者無罪釋放
TAG:淘歷史 |
※父親造反成功,他學父親造侄子的反,誰知最後竟然被活活燙死
※他學老爹起兵造反,想篡奪兄長皇位,結果被侄子扣銅缸里活活燒死
※此人為父親立下汗馬功勞,卻被父親揚言要殺死,無奈只能造反!
※他替父造反成功後,不僅沒做上皇帝,還因一事被活活烤死
※朱棣兒子學他起兵造反,結果卻兵敗被俘,被侄子變成烤乳豬!
※朱棣死後,兒子效仿他爹造反,結果兵敗被侄子扣進缸里成了烤乳豬
※父親造反,成了千古一帝,兒子有樣學樣,卻被人活活燙死
※明朝作死王爺,造反失敗被寬恕還不知好歹絆皇帝一跤,最終被活烤
※岳父準備造反,女婿趕緊去告密,結果救了岳母和妻子一命
※君主立次子繼位,不久又後悔,長子以為父親看好他於是造反,結果卻把父親坑死
※太子造反弒父,父親臨死前只想吃一道菜,一說菜名,立即被殺!
※聽說老婆是天子之母,他立刻造反,結果兵敗被殺,妻子卻成了太后
※父親起兵造反,朝廷討伐,身死!兒子起兵造反,皇帝封王,賜皇姓
※皇帝許諾將此人立為太子,為何此人還要造反,最後被活活烤死
※老皇帝被兒子造反捉住,提一要求,兒子一聽,立馬將老皇帝處死
※李承乾為什麼舉兵造反?再不放手一搏,他就快被父皇廢黜了
※太子造反,皇帝臨死前想吃道菜,報出菜名後,兒子立馬把父親殺了
※老爸造反當了皇帝,兒子再造反,結果造反失敗,被裝進缸內燒死
※此人很羨慕當皇帝,學著造反,結果造反一年,就被自己的兒子殺死
※李淵兒子簡直要逆天,為助父親造反,硬給他灌醉塞了兩美女,父親睡醒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