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可行嗎,毛主席用五個字概括
魏延隨諸葛亮北上伐魏,多次要求讓他率領一萬名士兵,與諸葛亮分道進兵,在潼關會師,像當年的韓信一樣,諸葛亮沒有同意。魏延想出兵潼關,要走那一條路線呢?
《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守長安,諸葛亮在南鄭與屬下商討出兵魏國事宜。
魏延說:
「聽說夏侯楙年少,是魏國皇帝的女婿,膽怯而沒有謀略。今天給我精兵五千,運糧食的兵士五千,直接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向東,到了子午谷向北,不過十天就可以到達長安。
夏侯楙聽說我突然間來到,必然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等官吏,橫門的邸閣當中與老百姓家中有足可以供給軍隊所需的糧食。
等到在東方會師,差不多需要二十日左右的時間,丞相您從斜谷進兵,這個時間也完全可以到達。這樣一來,就可以一戰奪取咸陽以西。」
諸葛亮以為這個計劃太過冒險,不如從大道出發,這樣可以平穩地取得隴右,必定會安全取勝而沒有顧慮,因此不用魏延的計策。
子午谷奇謀是一個爭論了1700多年的公案。關於「此計」,以《魏略》最為詳盡。但該書是按司馬氏集團旨意著述的,因此諸葛亮受到了嚴重歪曲。
《魏略》稱,諸葛亮北伐,本來就是螳臂當車,取勝的唯一可能就是「子午谷奇謀」,可是諸葛亮不敢採納,結果以失敗告終。
平心而論,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實在是低估計了魏國的軍事力量。
魏延設想,蜀軍突然出現在城下,魏軍必棄城逃走,連守將夏侯楙(máo)從水上逃走都設計好了。可是在諸葛亮看來,倘若夏侯楙閉關拒戰,以逸待勞,後果不堪設想。
諸葛亮北伐的思想,是穩紮穩打,逐步推進。從蜀漢的國力與軍力而言,這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首先,子午谷崎嶇難行,魏延五千人馬平均日行百里,如此強度的行軍,士兵體力極度消耗,到長安城下已是強弩之末。
再次,子午谷奇謀依靠的是突然性。可是魏國在各道路上設有巡哨,魏延的奇謀也就失去了突然性。明末,闖王高迎祥曾率五萬兵馬走子午谷,經過艱難的十五天行軍,在快到谷口時,遭到孫傳庭的伏擊。結果,全軍覆沒,闖王被俘。
毛 主 席是舉世公認的大軍事家,1944年3月,他對子午谷奇襲,給出了「此計太懸危」的評語,可謂一針見血,一語中的。
魏延的這個計策到底可用不可用呢?如今是眾說紛紜。大致分為可行論與不可行論。
可行論認為:
劉備死後,蜀漢國五年沒有對魏國用兵,魏延突襲長安,具有戰役發起的突然性;關中地區魏國兵少,蜀軍以多擊少,可以不等魏國大軍增援之前就拿下關中地區;關中地區主將夏侯楙是皇帝的女婿,沒有作戰經驗,只是認為蜀國不會在這個方向用兵才來擔任主將的。
這種鍍金式的將軍遇到魏延,即便是不逃跑,也會因驚慌失措不能做出很好的應對,因而魏延的計策成功的可能性是個大概率事件。即便是不成功,蜀國不過損失區區一萬人,這要比街亭失守損失要少得多。
不可行論認為:
魏延的計策都是建立在自我設想的基礎上,一旦這些條件不能滿足就不會成功。
比如說子午谷難行,後來曹真行軍遇雨,一個月走了還不到一半的路,魏延十天能夠到達嗎?即便是到達,十天能攻下長安城嗎?
諸葛亮能在二十天內攻下陳倉、眉縣然後到達長安嗎?
夏侯楙一定會逃跑嗎?即便是逃跑,難道他不會將糧食燒掉嗎?
西涼的郭淮是一代名將,他難道能任憑你蜀郡在關中作戰而坐視不管嗎?
還有,司馬懿、曹真、張郃這在當時都是成名的軍事家和大將,他們難道不會建議像突襲上庸一樣派出一支快速部隊支援關中嗎?
所有這些條件有一項不能滿足,魏延的計策都行不通。
本文不討論這條計策可行還是不可行,僅僅從諸葛亮的角度,看一看他為什麼不用魏延的計策?
這當中包括兩個層面:軍事戰略層面和國家戰略層面。
先說軍事戰略
魏延的計策是建立在關中地區魏國兵少的基礎上,假如魏延計劃成功,後續計劃是什麼?難道魏國會等著你蜀漢國繼續進攻洛陽、許都嗎?
韓信當年走的的確是這條路線,而楚霸王項羽也的確在等著劉邦和韓信進入中原後一路向東進攻彭城(現徐州)。
但諸葛亮和魏延與韓信當年面對的形勢有兩點不同:
一是政權形式不同,二是軍事態勢不同。
政權方面,項羽這個天下共主只是名義上的,諸侯王都有相對的自主性,這就是劉邦一來,諸侯紛紛轉向劉邦的原因;而諸葛亮面對的是北方統一的政權魏明帝。
軍事態勢上,項羽遠在最東部的齊國作戰,中原地區兵力空虛,韓信奪取三秦後,幾乎是兵不血刃就跨過了中原,進入了楚國都城彭城。而諸葛亮面對的魏國,西部常備軍力有二十萬,隨時可以投入戰爭。
諸葛亮奪取魏國三郡,曹真統帥的魏軍張郃部能夠很快到達街亭,正是說明了這一點。這就是說,一旦魏延的計劃實施並得以成功,魏國西部的這二十萬大軍很快就會西出,這就形成了一種魏蜀兩國決戰的軍事形勢。
一旦進入決戰,形勢又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有人考證了三國最大的兵力情況,大致是魏國五十萬,吳國二十三萬,蜀國十一萬。
蜀國這十一萬兵力,必須要留在東線防守東吳一部分,南線防守少數民族地區一部分,留守京城一部分,以及各郡維護穩定一部分,這些都是必須的,不管是兩國間已經簽訂和約還是南方少數民族已經信服。蜀國剩下來能動用的兵力有六萬最多七萬。
假如進行決戰,魏國留出防守東吳的軍隊十萬,守衛京城及各地的十萬,可以投入決戰的是三十萬,是蜀國兵力的四倍多。後勤供應情況,關中地區經過李傕等人作亂和曹操征伐馬超、韓遂等人叛亂,人口已經非常稀少,靠當地征糧基本不行,何況這裡是魏國屬地,蜀國暫時佔領但不可能讓他們馬上歸附。
這就是說,蜀國必須要從自己的國土上運糧供給軍需,戰爭稍微拖延,則需要從成都運糧供應。
從漢中到潼關,不僅比魏國的洛陽到潼關距離長很多,道路也要難走得多。後來諸葛亮的北伐,有兩次就是因為糧食供應不繼而撤兵。這和當年劉邦不同,劉邦在三秦之地有民心基礎,除了漢中,三秦之地也是軍需供應基地,而彭越在項羽後方截斷糧道,項羽同樣面臨著供應困難。
軍事戰術選項,魏國可以直接攻潼關,還可以在潼關走當年曹操征馬超的路線,讓郭淮在後方截斷蜀國糧道,形成東西夾擊之勢;或者出武關,在正面進攻的同時,從上庸斜出,形成牽制力量;還可以兩路齊出,選項很多。
而蜀國選項少,只有守住潼關和武關一線,安撫關中之地。假如說蜀軍以攻代守繼續東進,諸葛亮還要進一步分兵,要留出兵力防備身後的郭淮,守衛剛剛佔領的陳倉和長安,還必須要留守潼關和武關,不知道蜀國還能不能有四萬部隊來和魏國的三十萬甚至更多的軍隊作戰?
假如採取魏延的奇謀並僥倖取勝,決戰是一定會進行的,因為魏國面臨的形勢是亡國,它必須要這樣做。
另外還有兩項疑問需要說明:
一是兵員補充
二是吳蜀聯手攻吳
蜀國沒有兵員補充,新兵不經過訓練不可能投入戰鬥,相反他還要增加運糧的保護部隊。還有就是俘虜兵,別說攻城總要損失一部分士兵,就是魏延一到,長安城馬上投降,這些俘虜兵也不能用。
當年關羽捉了于禁三萬兵,不僅不能用,還要消耗關羽的糧食,何況按魏延的說法,長安本來就兵少。蜀國和東吳聯手問題,可以說也不可能出現。除了兩家事前沒有達成一致,即便是已經達成協議,孫權要出兵,也會等到魏國出現敗亡徵兆的時候。
相反,如果蜀國被打敗,孫權還會對蜀國出兵,這是那個時候的政治。即便是孫權真心出兵,魏國東線有曹休、司馬懿、文聘等大將鎮守,也不至於形成危局。
這就是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無論是成功與否,都不可能讓蜀國的軍事形勢大好。
諸葛亮平生謹慎,顯然不會幹不一定成功,成功了也不一定有利的事情。
換句話說,與魏國決戰,蜀國和諸葛亮並沒有準備好。不僅是蜀國,魏國同樣也沒有準備好同蜀國的決戰,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街亭兵敗,魏國只是收復了失地就罷戰,而不是乘勝追擊,進軍漢中。
略同的戰例,夷陵之戰,劉備幾乎是單身逃回,但陸遜並沒有進攻永安,就是因為他並沒有這種戰略和戰役上的準備。蜀漢國滅亡後,東吳國又苟延殘喘十幾年,魏國為什麼不從蜀地順流而下滅亡東吳?同樣也是在軍事上並沒有準備好。
諸葛亮的戰略是,平取隴右。簡單說就是先奪取陳倉以西地區,等到這些地方歸附了,再出陳倉奪長安。這樣的戰略方針是能夠得到土地和人口,用最小的消耗獲取最大的利益。從下面這張北伐出兵示意圖可以看出,街亭在陳倉以北還有一段距離,諸葛亮為什麼不走陳倉近路?這可是當年韓信走過的成功的熟道吶!
諸葛亮北伐形勢圖(圖片來自網路)
說到底,就是諸葛亮要獲取南安、天水、安定這些街亭以北的地方。這些地方離魏國的心臟遠,丟掉了不是像長安那麼致命。即便是魏國要來爭奪,戰線拉長,全部山地作戰,困難的是魏國。
假如馬謖能在街亭擋住張郃,趙雲能在箕谷擋住曹真,諸葛亮在安定了三郡之後回兵作出奪陳倉的陣勢,魏軍在不能「一鼓作氣」拿下蜀軍之後,就會「再而衰,三而竭」。那時候,兩家就會在陳倉東西形成對峙。
當魏國十幾萬大軍不能夠曠日持久留在關中,供給困難逼迫他們必須撤走一部分兵力的時候,諸葛亮就可以分兵攻取涼州(平取隴右)。這是一種此長彼消的戰略,有了涼州的蜀國,兩家的疆域版圖就會迅速拉近。那時候再來爭奪關中,難道不是就出現「漢室可興」的曙光了嗎?
可惜魏延不理解諸葛亮的這一軍事戰略思想。馬謖也不理解這一軍事戰略思想。馬謖守街亭「下不據城」,而是跑到了山上,結果是汲道被斷,街亭丟失,兵敗被斬。
馬謖被殺前不少人給他講情,還搬出楚王殺子玉楚國丟失霸業,秦穆公赦免孟明視終於報復晉國的例子來說服諸葛亮。
憑諸葛亮的學問,難道這些歷史事件能不知道?都說是勝敗乃兵家常事,馬謖前面有功,又是受重用的荊州集團人士,諸葛亮還能沒理由赦免他?
關鍵在於,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防守部署,他擺出的是進攻陣勢,這在軍事戰略上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相通之處。馬謖的這次失敗,並不是兵家的那種「常事」,他逼迫諸葛亮做出的是戰略性的調整。
魏延於建興八年在陽谿戰勝了郭淮,官職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可以充分證明,如果符合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只要立功,諸葛亮是不吝嗇賞賜的。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要擺出一副大舉伐魏的架勢,讓魏延等人誤認為進攻目標就是中原呢?這就是與諸葛亮的國家戰略有關。
再來看看諸葛亮的國家戰略。
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漢國建國是最不具有合法性的。魏國從曹操開始,魏王是漢獻帝封的,曹丕這個皇帝是漢獻帝「禪讓」的,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層合法的外衣是披上了。歷史都說成是魏晉,我們不承認行嗎?
吳國孫權稱王,是「皇帝」曹丕封的。
那蜀國呢?劉備自稱漢中王,上表給漢獻帝,漢獻帝批准了嗎?有皇帝不提議,自己先要一個王號的合法政權嗎?但諸葛亮最聰明的地方在於,不承認這個曹魏政權!你這個「禪讓」是逼出來的,就是篡逆,將北伐定調為「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就是政治上立足。
戰爭年代,沒有武備隨時都會亡國,兵士要經過訓練才可以用,以戰代練,以攻代守,這就是諸葛亮的立國戰略。本博有《諸葛亮為什麼要連續北伐》一文,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此事,在此不再重複。
不管是誰願意不願意承認,諸葛亮都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如果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行,哪怕是有一半成功的可能性,諸葛亮也會在補充完善後實施,這不需要懷疑。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什麼會從褒斜道出發,直接走五丈原,進攻陳倉與長安之間的武功呢?這是因為,來自隴右的威脅已經大大減輕,東線孫權稱帝,魏、吳兩國也成勢不兩立之勢,戰事也逐漸多了起來。
曹真死後,魏國並沒有大舉進攻蜀國的部署,兩國交戰的規模也是維持在低於初次北伐的水平。
再有就是,諸葛亮是否已經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不如以前?但不管怎麼說,諸葛亮在戰略層面上的見識,肯定要高於魏延,他沒有採取子午谷奇謀,自有他的大局考量,而他所掌握的全面情況,也並不是我們今天能夠全面了解和把握的。
END
喜歡暢談三國的 歡迎加入
三國故事大咖群
※金庸筆下的酒鬼,最厲害的是喬峰還是令狐沖?
※古龍筆下的江湖:風月皎好,劍雨瀟瀟
※《三國異俠傳》玄龍幻劍卷二十:江東龍氣
※諸葛亮妻子是醜女?那又怎樣?堪稱忠義典範,中國好老婆好母親
TAG:三國迷醉 |
※子午谷奇謀爭論千年,魏延的想法可行嗎?毛主席五個字加以概括
※毛主席紀念堂六個大字是誰題寫的?
※毛主席紀念堂這六個字,原來是他寫的
※「毛主席紀念堂」這六個字是誰寫的?他的書法怎麼樣?
※毛主席用三個字評價鄧小平,周總理一看,連忙又添了一個字
※毛主席的五個「一輩子」,後人汗顏!
※他公然「侮辱」毛主席,毛主席只回了四個字
※鄉親們好奇:毛主席吃的是啥?毛主席的堂弟只說了一句話
※五八年戰神粟裕被批鬥,只因他的一句話,令毛主席瞬間改變主意
※賀子珍想與毛主席復婚,主席卻只說了一句話!
※蒙哥馬利問毛主席:劉少奇之後是誰?主席說了這樣十個字
※毛主席詞《蝶戀花》,創造了「九個神奇」!—趙新月講毛主席詩詞
※葉帥這首七律,毛主席只改了兩個字
※戰勝蔣介石就是這麼簡單!毛主席用8個字說明白
※毛岸英犧牲後,為何他瞞了兩個月才告訴毛主席?主席一句話惹人哭
※賀子珍和毛主席的6個兒女,他們都叫什麼名字?
※毛主席為何一直「批孔」,看懂這3句話,才明白毛主席的偉大
※他救過毛主席一命,兒子卻還是普通農名,毛主席破例給了兩個特權
※毛岸英犧牲後,墓碑上少了三個字,毛主席的一句話令人痛心
※他被毛主席三次寫詩稱讚,犧牲後,毛主席又含淚寫了輓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