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彈弓」如何射「大雕」
▲海灣戰爭中,「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並沒有能夠 成功地攔截「飛毛腿」導彈。
▲以色列「鐵穹」導彈防禦系統。
▲以色列「箭」式反導系統。
▲以色列「大衛彈弓」中程導彈攔截系統。
不過,信仰篤定的以色列人卻用另外一種方式傳承著先祖的精神。本月初,以色列政府宣布,「大衛彈弓」中程導彈攔截系統投入全面運行。在現代尖端科技的加持下,當年助大衛一戰成名的原始冷兵器化身新型導彈攔截「神器」,繼續護佑猶太子孫。
「體系縫隙」催生「特色彈弓」
如果說以色列是世界上地緣環境最惡劣的國家之一,相信沒有人會表達不同意見。在經歷了五次中東戰爭和無數次局部衝突後,這片用鮮血澆築而成的狹小國土仍處於重重包圍之中。面對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國土防禦力量特別是反導力量建設始終是以色列軍隊建設的首選。
1991年,在海灣戰場上被肆意蹂躪的薩達姆,向以色列發射了39枚「飛毛腿」導彈,而美國的「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並未成功將其攔截,大多數導彈都落在有「經濟首都」之稱的特拉維夫附近。終於,潛在威脅成為現實的「夢魘」。猶太人似乎由此看穿了「愛國者」只愛美國的「真相」,便傾注所有熱情和心血,趕在新世紀的曙光還未灑滿耶路撒冷土地之時,打造出了第一支屬於自己的反導作戰力量——2000年10月,主要防禦遠程導彈威脅的「箭」式反導系統正式開始戰備值班。
可是,撐傘只能遮住天上的雨滴,卻擋不住地面濺起的泥濘。「箭」攔得住「高大上」的導彈,對「低慢小」的火箭彈卻束手無策。無論是西南邊的哈馬斯,還是北邊的真主黨,製造簡單、價格便宜的火箭彈和迫擊炮都是他們襲擾「鄰居」的第一選項。特別是在一牆之隔的加沙地帶,攥著「土炮」的游擊隊更是讓東邊的人民日夜遊走在生死的邊緣。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起,至少有上萬枚各類炮彈砸在了以色列狹小的國土上。火箭彈畫下的「緊箍咒」把越來越多的以色列人圈了進去。於是,2011年4月,能夠攔截短程火箭彈和榴彈炮彈、獨具特色的「鐵穹」系統正式服役。
從「箭」到「鐵穹」,光陰流轉,以色列初步建立起了世界上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高低搭配的國家導彈防禦體系。但是,對手不會停下腳步。近在咫尺的黎巴嫩逐步裝備了最大射程達300公里的近程導彈,敘利亞更擁有了最大射程達160公里的遠程火箭炮。在此背景下,以軍引以為傲的「國盾」明顯變得「低端夠不上,高端不划算」。
任何戰略能力上的「縫隙」都可能成為撬開國家安全大門的支點。宿敵環伺的以色列必定深知這一點,加緊研發主要用於攔截遠程火箭彈和近中程導彈的防禦系統。「大衛彈弓」系統入役,為以色列的「國家盾牌」補齊了最後一環:向下能摧毀「鐵穹」鞭長莫及的遠程火箭,向上能攔截「愛國者」和「箭」的漏網之彈。
「取捨有道」打造「國家盾牌」
或許是嘗到了「鐵穹」的甜頭,又或許是兩者的任務類型太過相似,「大衛彈弓」幾乎被認為是放大版的「鐵穹」。當然,如果是簡單地複製「鐵穹」,並不符合以色列發展反導系統的初衷。相對於前輩,除了相應數據上的擴充外,「大衛彈弓」最大的不同在於對彈藥進行了徹底重設。其所採用的「斯塔納」攔截導彈具有實惠、靈活、省心的突出優點。
「實惠」指「斯塔納」單價只有「愛國者」PAC-3導彈的兩成不到。相對於遠程火箭彈和近程導彈,這樣的攔截成本確實比較實惠。加上美國「慷慨無私」的持續援助,就算是以色列這樣的小國,也玩得起此前只有大國才有實力參與的「反導遊戲」。
「靈活」指「斯塔納」能夠與「愛國者」PAC-2共架發射。這無形中增強了攔截系統的靈活性,一旦「大衛彈弓」發射裝置或雷達設施被對手定點摧毀,以軍能夠迅速用「愛國者」發射裝置豎起複仇的旗幟。
「省心」指「斯塔納」採用了複合制導方式,攔截精度顯著提高。其中,毫米波主動雷達導引頭更是使其具備「發射後不用管」的優點,這對於時刻面臨飽和攻擊的以色列來說,無疑意義重大。
當然,「大衛彈弓」也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只能攔截彈道相對固定的目標,如果面對具有一定電子對抗能力或導彈變軌能力的對手,系統效率會急速下降。另外,受限於雷達性能,其對彈道導彈的攔截能力也不算太強。但這些都不足以影響「大衛彈弓」達成主要作戰目標。事實上,這種突出主要威脅的裝備發展思路始終貫穿著以軍反導體系建設。比如,「箭」的逆向追蹤敵方發射陣地坐標的能力,「鐵穹」的快速部署能力等都有不錯的表現。雖然以軍的反導體系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美國的資助和幫扶,存在較大的技術依賴,但無論如何,在誘人的「美國製造」面前,以色列並沒有迷失自己,而是緊貼實際需求打造了一套極具自身特色、針對性極強的反導體系。畢竟,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以戈止武」方可「天下歸心」
毫無疑問,「大衛彈弓」的入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手的火力威脅。如果安裝速度跟得上,那麼以色列的國家安全形勢將得到很大改善。不過,滿懷家國情仇的猶太人在反導能力上的探索絕不會就此止步。
一方面,以軍將進一步拓展反導系統的部署層次和範圍。目前,以色列的國家導彈防禦體系還僅限於大陸範圍內,以軍已多次表示要建立海基導彈攔截系統,將防禦邊界繼續前推,從而把海上經濟區納入反導系統的保護之下。果敢的以色列人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是說說而已,搬到海上的「鐵穹」並沒有暈船,在實驗中表現出了一如既往的高水準。相信不久之後,「海鐵穹」將在地中海為以色列撐起一方新的保護傘。此外,「大衛彈弓」所採用的「斯塔納」攔截導彈具備海陸空多平台發射能力,結合以色列較強的無人機研發實力,未來很可能發展空中攔截系統,從而最終形成多維部署、立體攔截的反導態勢。
另一方面,以軍將尋求成本更低的攔截手段。此前,以色列就曾考慮過與美國合作研發成本更低的激光武器用於反導。畢竟,相對於技術含量高、價格不菲的中遠程彈道導彈,便宜量足的火箭彈和近程導彈才是觸手可及的現實威脅。面對動輒上百枚的「火箭雨」,無論是「鐵穹」還是「大衛彈弓」,作戰消耗都不容小覷。
以前用「箭」來攔遠火,成本太貴感覺吃虧;後來撐起「鐵穹」,還是感覺不太放心;現在,裝上「大衛彈弓」,以色列人終於有了居家過日子的安全感。「過去,當國內防空警報響起時,人們都是慌亂擁擠地奔向就近的防空設施;現在,防空警報似乎成為以色列人民觀看煙花表演的伴奏,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往屋頂上爬,有些甚至帶上沙灘椅和啤酒。」從以色列媒體的報道中不難發現,涵蓋高中低空的多層次導彈防禦體系對於以色列的意義絕不止於軍事範疇,更為有「導彈陰影」的以色列人撐起了心理上的「金鐘罩」。
然而,事實卻是,世界上不存在武俠小說里刀槍不入的「金鐘罩」,也並沒有絕對突破不了的導彈防禦系統。任何武器裝備都只是一種手段。不知猶太人何時才能明白,真正固若金湯的只有人心。如果希望打造「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最好的方式不是狂熱地磨刀鑄盾、彎弓射鵰,而是真正尋求改善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解放軍報
鏈接
以色列軍事力量
以色列國防軍始建於1948年,它為保衛國家參加了5次重大的戰爭,是世界上身經百戰的武裝部隊之一。目前,以色列軍隊現役18萬人,其中正規部隊為陸軍12萬人,編為3個地區司令部,1個國內前線司令部,裝備有「梅卡瓦」主戰坦克;海軍6500人,基地設在海法、阿瑟多德、埃拉特;空軍3.7萬人,裝備作戰飛機446架,武裝直升機133架,包括F-15、F-16、AH-64等先進戰機。准軍事部隊約8050人。預備役:42萬人。以色列被認為擁有多達100枚核彈頭。
※以色列「大衛彈弓」第1次實戰無疾而終,浪費了兩枚導彈
※以色列首用「大衛彈弓」 俄介入磋商 以方拒絕了俄方提出的將伊朗在敘利亞軍事力量撤至敘以邊境100公里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