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要解》一生補處,海眾同歸
正聞熏習 柔軟質直
《彌陀要解》(34)
一生補處,海眾同歸
作者:樂觀
一、次第井然
前面講了,往生極樂國土的眾生,都是不會退轉,一生成佛,但是教導修行的次第並沒有亂。修行次第低的並沒有超越、混同於其它次第。如果是具足煩惱的凡夫,就不能和初果、見道的聖人同等次第;如果是不發菩提心的二乘,就不同於六度萬行的菩薩。三賢位的眾生,沒有破除無明,沒有證得法身,不與佛同體,叫做異生。如果是異生,就不能等同於證得法身的初地菩薩,登地菩薩與佛同生、性等。
從上向下來說,如果是念不退,已經證得了一分清凈法身,就不會退回到沒有破除無明的狀態;已經發菩提心,行不退的菩薩,也不會退回到僅見道的初果;位不退的聖人,絕對不再是煩惱深重的凡夫。所以上也不能妄稱下名。
如果超越等級自我誇耀,就會犯「未得言得,未證言證」的大妄語;如果修行進步了,就舍掉過去的稱呼。凡夫修行進步,就得到聖人的新名;破除一分無明,就得到初地的新稱。
二、圓融絕待
在所有的凡聖同居土中,只有極樂凈土的凡聖同居土,圓融超越一切,同時絕待而沒有分別。
圓融超越的意思從正報上來說,往生凡聖同居土的眾生,不是普通的凡夫,不是二乘,不是菩薩,更不是佛,所以稱為一切俱非。
絕待而沒有分別的意思是說,往生極樂與佛同體所以是佛,具足煩惱又是凡夫,說是凡夫,卻不再輪迴,說是一生補處,卻稱為凡夫,所以念佛法門真是不思議的妙門,無上的因緣,稱其為一切俱是。
十方佛土沒有與此相同的名相,沒有前面講的俱非俱是這種凡夫帶業往生的階位,沒有念佛往生的法門。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的心性極致,沒有持名念佛的奇特功勛,沒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就不會有極樂國土的殊勝。
一生補處佛位,與我們娑婆世界的妙覺菩薩彌勒菩薩、極樂世界的觀音菩薩相當。極樂凈土的人民,乃至此土的鸚鵡、八哥等,往生去了以後都是如此,一生成佛。因為念念即佛,所以不落賢聖次位,最終必然實證一生補處。所以極樂國土有很多一生補處,不可以用算數而知。圓證三不退,則圓轉五濁,圓見三身等,一切力用,皆在其中。
三、海會同歸
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這一代時教中,其他經都無此義,唯有《華嚴經》表明了一生圓滿成佛之因。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初見文殊菩薩,得根本智;然後到五十二位善知識那裡參學,得到差別智;而一生圓滿之因是在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等十大願王,最終導歸極樂世界,並非是在這個娑婆世界圓滿。當時,不只是善財一人,華藏海眾,都同聞共稟,普賢菩薩用求生凈土的法門,勸進華藏海眾。
《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我們凡夫從下下的境地轉生,到極樂凈土與上上品的一生補處在一起,不分高下,這就是念念即佛、不可思議的凈土宗。凡夫例登補處的義理,只有此經有,其他經無,所以說此經是極妙之談,不可測度的經。華嚴大經所講一生成佛的義理,末後宗旨也是導歸極樂凈土。
不但現在,古人華嚴合論,還說西方是權,華藏是實相,所以古今天下,信的人少,懷疑的多。雖有三、兩家注述,言辭太繁。缺少凡夫例登這麼殊勝的一生補處之理,念念即佛之宗,蕅益大師自謂別無他法,只有剖心瀝血讓我們相信而已。所以這部彌陀要解,字字皆是老人的心血,這是我們成佛的大事因緣,又是凈土法門的大事因緣,關係重大,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啊!
附原文:
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復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舍故稱。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一生補處者。此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複次。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大象佛學讀書會
微信:foxueziliao
點擊閱讀原文查閱
《彌陀要解》專欄
長按二維碼關注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8):2、五種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1)
※雲岡石窟20窟西立佛將獲重生
※韓國曹溪宗僧伽教育制度(三)
※《彌陀要解》 阿鞞跋致,三種不退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一生補處願
※這些人一口「香菜」也別碰,對你身體沒有補處可言,醫生都想攔著你
※那些一生補處 馬上就要成就的菩薩 沒有一個不修持這個神咒
※印光法師: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