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先達說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

陳先達說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



陳先達說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



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文/陳先達


民族文化傳承與文化傳播不同。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文化內部的源與流、繼承與創新關係;文化傳播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文化交往與文化吸取關係。民族文化重傳承,外來文化重借鑒。文化傳承的源流不斷,以國家的存在和統一為前提。自覺性和制度化是支撐一個民族文化源流不斷的兩大支柱。中國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而且是唯一沒有中斷的世界文明古國。在歷史上,中華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自發性、制度化和制度缺失並存,其中有不少歷史經驗和教訓可供總結。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最閃亮之處在於顯示了中國共產黨把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保護,提高到國家文化戰略層面。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民族優秀文化、對我們祖先以及對我們子孫後代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是真正把文化自信落到實處的重大措施。

01


文化自覺與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人類創造文化,必然同時出現文化傳承。如果每代人都從頭開始,文化就不可能積累,社會發展也必然陷於停滯。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在傳承和創造雙重張力下發展的。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既有自覺性的一面,又有自發性的一面;既有制度化的一面,又有缺少可靠制度保障的一面。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既呈現出總體的連續性和繼承性,也呈現出局部的大量著名經典只知其名並無其書,非物質文化技藝絕活傳統失傳,以及歷史上不少曾極一時之盛的學派因後繼無人而成為絕學。我們祖先留下了很多好東西,但也失去了很多好東西。中國歷史上的經典,包括經史子集以及文學藝術各類書籍,各種國寶級的文物和藝術珍品,經過兵、火、掠、盜,今人真正能看到的可能不得其半。這裡就存在一個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保護問題。


流傳久遠,保存較好的是儒學經典。中國封建社會雖歷經王朝更替,但儒學並未中斷。歷史上,曾與儒學同為顯學的墨家,作為學派就成為絕學。其他在戰國時期曾經活躍的不少學派,也是如此。原因在於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學的自覺傳承受到制度的支持,與封建社會制度高度結合。不管王朝如何更替,儒學作為封建社會官方的意識形態的地位沒有變。儒學的形態會變化,如援道入儒,或儒釋道融合,但封建社會儒學主導地位未變,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未變。尤其是自宋代科舉以《四書》為標準答案,《四書》《五經》成為中國讀書人必讀典籍。國家政權力量的導向,對儒家文化的自覺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其他學派則成為純學術領域,自發傳承。有其人則有其學,無其人則成絕學。這應該是文化自覺傳承觀念缺失的損失。


儒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導,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發揮了重大作用。儒學主張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主張民本、得人心者得天下、誅獨夫不為弒君等重要思想,對君權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它提倡的為學之道、為官之道、為人之道具有道德自律作用,培養了不少著名學者,也產生了不少有氣節與骨氣的諍臣和殺身成仁視死如歸的忠勇之士。文天祥臨刑時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


歷史上的讀書人,即所謂士、儒生,主要是通過直接閱讀經典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也是一種自覺傳承。這種自覺傳承對培養中國讀書人的人文素質和道德水平作用很大,讀書和明理的統一,發揮了儒學的教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有各種教育機構,除官學外,還有私塾、家塾,唐宋後書院興起,這都屬於文化的自覺傳承的載體。儒學得以傳承,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孔子首創私學,號稱弟子三千,賢徒七十二。孔子逝世後,儒學得以傳承,孔門弟子及其後學,與有力焉。


中國有修史的傳統,史書不僅包括為政之道和治亂得失,也包括文化的自覺繼承。統治者特別注意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治國理政的經驗,如唐代魏徵奉旨編纂的《群書治要》,就是一個突出例證。有些王朝注意編纂類書,如《冊府元龜》《太平御覽》,尤其是《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規模宏大,世所未有。


儒學自覺傳承的制度化包含兩面性,既有制約君權,弱化專制主義的一面;可統治者為了有利於統治往往強調另一面,即尊卑有序,忠君死節,不準犯上作亂,而對民本、仁政、王道,往往口惠而實不至,虛應故事者多,真正實踐者少;儒學有培養士子的人文道德境界,積極入世,為賢臣為良相為清官為良吏為君子的重大作用,但一旦制度化,成為官方錄用和科場考試標準答案時,往往異化為進入官場的敲門磚。十年寒窗,為的是金榜題名。當儒學的傳承與官員的升遷結合,儒學教義逐步被教條化、僵化和門面化,成為歷史的宿命。熟讀儒家經典人中的兩面人,即所謂假道學並不少見。這是儒學獨尊和功利化帶來的負面作用。


在歷史上文化傳承自覺中包括自發作用。中國是一個有豐富傳統優秀文化的國家。中國官員甚至高官中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詞大家不乏其人。中國官員文化修養高,能為官亦能為學,能為文兼能為詩。這與從小接受傳統儒學正統教育和自身文化修養有關。除正統儒學教育外,其他學派作為門派雖然沒有延續,但其中一些著名經典仍有傳流,為專家學者所研究,因而其思想得以保存。況且,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詩歌、小說、繪畫、筆記、野史,都提供精神食糧。這些與獲取功名無關。科場失意難入仕途者,往往在學術研究和傳承方面成就更大。這是一筆自發傳承中有價值的文化財富。

中國曾是一個文盲極多的國家。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文盲率仍然極高,教育極不普遍。文化經典自覺傳承由於教育不普及,文盲眾多而受到極大限制。普通百姓絕大多數不可能直接閱讀經典。他們是通過文化的自發社會功能,接受生活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傳統的道德規範、優良的風俗習慣、家教門風,戲曲,小說,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的規則、傳統節日和祭祀活動等日常的活的文化形態,通過人倫日用發揮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往往通過這種世俗化的方式自發傳承,成為我們民族成員精神構成的重要基因。但傳統文化世俗化的自發傳承,往往良莠不齊。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如何區分精華與糟粕,如何改變舊風俗舊觀念舊習慣,在舊制度下很難實現。中國近代一直為一些批評者詬病的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和國民性,並非中國人的特性,而是文化自發傳承中的壞東西的影響和流毒的積累。在文化傳承中應該提高擇優汰劣的自覺性。


毛澤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在中國人民獲得勝利之前,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如何對待自己文化遺產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只有當中國共產黨人掌握全國政權以後,重樹文化自信,才能自覺承擔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歷史責任,並通過制度化保障,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共享、登錄和保護制度。提高優秀文化傳承的自覺性,確立文化保障制度,有效防止中華文化資源的流失,這是對歷史上文化傳承中自發性和制度缺失經驗教訓的總結。


02


立德樹人,殊途同歸


當代中國,不是獨尊儒術的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內容豐富,包括各類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涉及政府眾多部門共同承擔的任務。但從國民教育角度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各個不同的教育層次、不同教育類別,非常必要,非常重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課程設置,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文主義精神,從兒童時抓起,逐步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質和價值理念。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優秀文化自覺傳承的有效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關係如何處理,是一個我們當前必須面對和正確處理的問題。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以儒學為核心內容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理論框架、基本範疇和概念,以及對不少問題的解釋上會出現理論差異性。如何調適兩者關係,立足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上狠下功夫,這應該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中國文化經典進課堂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各有功能,殊途同歸。政治理論教育具有極強的政治導向性和直接現實性,它的根本任務是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我們的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直接關係到我們高校辦什麼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大問題。傳統文化經典進課堂不能代替也不應削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導向功能,而要發揮它們的互補作用。


我們要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它的人文精神與高尚的道德規範和情操,是我們立德樹人的思想資源,決不會因為重視和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減少它的重要性。可以這樣說,我們的學生如果不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不可能成為當代社會主義條件下具有明確社會主義政治方向的中國人;如果不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培養,不可能成為具有中國優秀文化素質和道德教養的中國人。


思想政治課教員應該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要認真學習和鑽研一些中國的傳統經典著作,掌握它的精髓。我們自己不僅以其作為立身之本,還應該把它融入自己講授的課程中。在中國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包括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不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素養,不可能成為一個能結合中國文化特點和用中國話語闡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員。只要認真思考,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作為人類智慧與社會進步和人類道德進步的走向是相通的。就功能來說,它們都能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任何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員,都能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傳統美德與人文精神中,找到和發現與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理想、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相契合相一致的思想。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無血無肉無情無感完全非中國化的普遍的抽象的原理闡述,就會失去它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實,中華文化經典著作中的智慧思想,以及名文佳作、詩詞歌賦,都可以成為我們講政治課的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源。要學會用中國話講授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一定要有較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並具備善於精準靈活運用中華優秀文化資源的功力。


同樣,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講授者,不能輕視甚至拒斥馬克思主義,不應輕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其實,講授中國傳統文化,如果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滿足於停留在解字釋義的水平,就能發現馬克思主義,發現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威力,一旦應用它來理解與解釋中國傳統文化,就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使其充滿新時代的豐富內涵。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方法論指導是馬克思主義,而它的現實基礎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離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基礎,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就是一種歷史性存在,難以與現時代相適應。

只要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在我們的時代,已經有了新的理解和充滿現實的內容。「天人合一」已經突破傳統中的天命論雜質、提升為吸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包含的人與自然關係和人與社會關係的新內容,解決了原有命題中「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之爭的內在對抗;只有立足於當代社會主義實踐才能懂何者為故,何者為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過程中「革故鼎新」的本質和方向是什麼;不懂辯證唯物主義,就不懂「實事求是」為什麼能從古人倡導的一種治學態度而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不懂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它關於人民群眾的觀點,「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最多只能停留在封建社會口惠而實不至的所謂「王道」「仁政」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當代中國已上升為為人民服務和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主人的水平,而不單純強調水的載舟和覆舟功能,否則就無法超越封建社會統治者既離不開人民又害怕人民的兩難困境;離開辯證法,離開矛盾對立統一學說,不知合與分,和與斗的辯證關係,就會陷入另一種片面性。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得人心者得天下,這些古訓極好,為什麼中國歷代王朝總是一再重複弱本強枝、失去民心的錯誤呢?沒有唯物主義歷史觀,難以解釋清楚。因此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斷補充、拓展、完善,才能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這種態度在課堂上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不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南轅北轍,而是相得益彰,各自發揮特長和優勢,從不同方面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


個人的學術與信仰有其自由,但在當代中國,傳統儒學經典進課堂不是為了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熟讀儒學經典而不與時俱進的當代儒者,而是將他們培養成既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與思維方法,又通過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基本內核、人文精神和高尚道德的掌握,成為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質和道德教養,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現代人。而且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認同。


03


論據各異,智慧相通


我有位朋友是一位有成就的自然科學研究者。他向我提了個問題,如果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那我們這些以客觀外在世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家就用不著進行科學實踐,坐在家裡做足修養功夫不就行了嗎?這種困惑是建立在不理解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以及心學的精華所在。不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各自特點和運用邊界,就容易陷入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理論困境。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教員講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情心、惻隱心、憐憫心、羞恥心並非與生俱來的。政治理論課講世界的物質性,講規律客觀性,講物質世界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世界,世界在人產生之前早就存在;講要承認有天人之分,承認世界有主體與客體之分,它們只是在一定條件下統一的,而不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等等。如果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類就不必認識世界,也不必改造世界。心外無物,人類實踐和科學研究就沒有對象;心外無理,就不必探求和研究客觀規律。


可在講授儒學經典中會講到孟子的性善說,四端四心說,尤其是講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時,會講到離事而言理,強調理在事外;會講到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主張返回本心,致良知。講到良知是天性,是本心,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些是天性,內在於心,不假外求。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的是物質、客觀、實踐,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心學中,強調的是天理、天良、本心、良知和致良知,講到一念之動即是行,等等。如果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我看學生思想會越學越亂,頭腦變成跑馬場。要正確處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國傳統經典進課堂講授中出現的立論差異,就要講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政治理論和中華傳統文化既有相通之處,也會由於各自關注點不同而產生的論述的差異性。


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學。承認世界的客觀性、規律的客觀性,主張認識來源於實踐,否則,它就不能承擔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理論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特性,它重視客觀性、規律性和可驗證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求研究客觀經濟規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要求研究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規律,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研究世界的客觀本質和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重視物質世界、重視實踐活動、重視客觀規律,重視科學的認識論和能動反映論,這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作為科學世界觀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反對事理分離,離事而言理;反對心物分離,去物而言心。


中國傳統文化中同樣有本體論和認識論問題,儒學中的氣論、墨學中的認識論和邏輯學,老莊哲學中的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相通相似之處。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是以儒學為主導的人生倫理型文化,是重道德、重價值、重修養、重心性的學說。人不僅有對象性意識還有自我意識;對象性意識當然離不開對象,是一種反映性意識;可人的自我意識是人的內心世界。道德的本性是自律,人不可能離開人的內心世界而進行道德修養和道德自律。以心為體,重內心世界,強調修養是中國道德倫理型文化的立論依據。


心是什麼,我們無法按人體解剖學來理解這個中國哲學問題。按生理學,人有心臟,它是人的生理器官;心臟不是思維器官,人的思維器官是大腦。在中國哲學中,心是包括知情意,包括人的道德和價值在內的主體的能動的內心世界。它是人的身體和行為的真君,是主宰。惻隱心、羞恥心、辭讓心、孝心,諸如此類的所謂心,就是道德規範內化而形成的良知。良知,就是內心的道德;致良知,就是通過修養而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而知行合一就是道德實踐。一念之動就是行,必須慎獨排除雜念。人人有聖人之質,但不一定能成為聖人,因為人的天良容易為私慾所蔽,必須修心。只有正心才能誠意,才能修齊治平。這是「修心」說的意義所在。

當年毛澤東在師從楊昌濟先生時,熟讀泡爾生的倫理學。毛澤東寫於1917年的論文《心之力》就是從道德修養的視角看待心性之學的。文章劈頭就是,「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細微至發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萬物皆為思維心力所驅使。博古觀今,尤知人類之所以為世間萬物之靈長,實為天地間心力最致力於進化者也。夫中華悠悠古國,人文始祖,之所以為萬國文明正義道德之始創立者,實為塵世諸國中最致力於人類與天地萬物精神相互養塑者也。」「夫聞三軍可奪其帥,匹夫不可奪志。志者,心力者也」。


在中國成語中關於心字的成語甚多,這表示中國人對心的重視,對內心修養的重視。一個人,如果心術不正,沒有羞恥心,必然沒有道德底線,什麼壞事都能幹。百姓如此,當官為政者亦如此。《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修身的核心就是修心,即凈化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們不能離開中國哲學的語境抽象地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不能用各種關於宇宙起源和人類起源的學說來衡量「天人合一」「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之類的中國道德形而上學的哲學命題。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和科學認識論的觀點,無法認同「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萬物皆備於我」的哲學命題。可是當我們把它看成是一種人生境界和道德追求,看成對「止於至善」的終極道德價值的追求,看成是對作為「會思想的蘆葦」的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我們就能明白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陽明心學之所以被認為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華,就是因為它強調人的主體性,懂得致良知的修養功夫和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原則,對於糾正當代人過度物化,具有現實價值。


馬克思主義哲學反對唯心主義,但重視人的精神世界,反對庸俗的和機械的唯物主義。精神當然不能離開肉體,但精神的作用,即人的知情意和人的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捨生忘死,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毛澤東說,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毛澤東著名的《愚公移山》《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就是讚揚一種精神。讚揚愚公「挖山不止」的堅忍不拔精神、張思德的「為人民服務」精神、白求恩的「不遠萬里」而來的「真正共產主義者的精神」。列寧讚揚強調精神作用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是「聰明的唯心主義」,而把否定精神作用的庸俗唯物主義稱之為「愚蠢的唯物主義」。


在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上,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我們不贊成「以心為體」的思想超出道德修養和安身立命的範圍,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但我們高度重視「心」即人的精神的能動作用。只要我們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通和相異之處,知道它們各自的立論依據、各自的理論功能和適用邊界,就能找到一條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創造性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之路。


04


評「逆取順守,匡時救世」說


有種議論,認為今天大力倡導儒學經典進課堂,是為了把讀經作為糾正當代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道德失范、價值觀混亂的靈丹妙藥、救世良方,即所謂「逆取順守,匡時救世」。這種看法,肯定失之偏頗。


讀經並不能救世。中國歷史上並不缺乏讀經的年代。歷朝歷代的讀書人都是讀經的,當時所謂讀書主要就是讀經。尤其是宋以後以《四書》作為標準教科書,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可以說是自小從經中泡大的。舉國士子讀經,是當時的社會現實。誰能說那些經書讀的最好,在科舉中榮登金榜的人,就是道德水平最高的人呢?只要懂點中國歷史都知道,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士子中,確實有很多得儒學精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讀書人,但也有不少以弄權漁民為目的的大貪巨猾。《儒林外史》中塑造的嚴貢生嚴監生,以及魯迅先生《故鄉》中的魯四爺,不過是這類人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封建社會的貪污腐敗,雖嚴刑峻法,剝皮楦草,難以杜絕。這是社會制度的本質問題。它既不是讀經讀壞的,也不是單純讀經能讀好的。至於當今社會中出現的貪污腐敗、誠信缺失和道德失范問題,並非一些危言聳聽者所說的是傳統文化斷裂造成的,而是社會急劇轉變中法治建設和道德教育滯後導致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存在於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堅持從嚴治黨,堅決反對貪污腐敗。當然,這不是我們不需要「讀經」的理由,相反,中國文化經典中就包括古人治國理政、反貪懲腐的智慧;而且優秀文化經典進課堂,肯定有利於學生優良道德的養成,有助於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文化經典進課堂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一件大好事,必須做好、做實。

中國傳統儒學經典進課堂,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何教,如何學,這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一件大事。經典文本並不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簡單畫等號。毫無疑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於經典文本之中,但經典文本同樣存在糟粕、存在時代的局限性。把經典文本與優秀文化等同,以為讀經就等於傳授優秀傳統文化,無須辨析,只能接受,這是一種簡單化的看法。經典文本和從經典文本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存在差別。精華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總體性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它是各個學派經典文本的精華和中華民族生活實踐經驗的精鍊,如百花釀蜜,得其精華,而文本中的思想則可能精蕪雜陳。因此,中國經典文本進課堂,如果我們的教師不重視甚至拒斥馬克思主義作為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效果是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我們對待中國傳統經典的基本原則,也是提高優秀文化傳承自覺性的根本之道。儘管有些學者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進課堂是完全必要的。只有這樣,才不會把重視文化經典的學習理解為全國開展讀經運動。才能理解今天的閱讀經典不同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皓首窮經,不同於魯迅在《華蓋集·十四年的「讀經」》一文中大力抨擊的以守舊復古維護舊制度舊秩序抵制西學為目的的讀經。區別的關鍵就在於,中華文化經典進課堂大大有利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整個民族的素質和前途具有長遠的重要意義。這是實現百年樹人的長遠的教育和文化政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經國大計,而不是一時病急亂投藥的所謂「匡時救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解惑丨讀經典須貫穿的三條原則
張載:「四為」「六有」 澤被後世
讀經典須貫穿的三條原則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增強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進一步增強自覺性和堅定性 大力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
吳亦凡瘦身成功,秒變「撕漫男」,實力詮釋男明星的高度自覺性?
自覺性強從不討好別人的星座,過強的執行能力讓人妒忌
論女明星的自覺性,何炅爆關曉彤吃口味蝦只吃一顆
父母培養好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勝過給孩子報輔導班
如何才能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性?爸媽做好這3點能事半功倍
明星的自覺性:鹿晗這麼瘦也不敢多吃,加一勺飯都嫌多
經常上火怎麼辦?營養師:跟夏天這3個飲食有關,希望你有自覺性
夏天有這三個習慣的人,怪不得你經常上火了,望你有自覺性改掉!
孩子多大能養成自覺性?天天逼著寫作業,什麼時候是個頭
學姐血淚史:香港教你什麼叫「自覺性」-deadline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