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作者:雲武 來源:醫者雲武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人們說,最近我身體濕氣重,感覺不舒服。如果問其如何感覺是濕氣重了?回答的可能會是五花八門,大多都會提到:有口氣、沒胃口、頭昏沉,肢體沉……


從字面上理解,「濕」是與「干」相對應的,是沾了水的或含有水分多的意思。濕氣究竟是什麼?是不是感受了潮濕就一定會引起濕氣重?我們來看看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一、濕從何來


當濕超過了人體耐受性的情況,用古人的話說:「濕變成六淫之一的濕邪時候,也就對人體構成了威脅,變成了致病因素。」在《黃帝內經》中,對於邪氣侵犯人受不受病有兩個說法:一個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另一個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前者是說人的自身底子厚,實力強,對於病邪的侵犯也就是相冒犯,不會造成影響;後者與俗話說的「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表達的意思相當,總在不好的因素影響下,最終也會有防不勝防的患病之時。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明代的醫學家戴思恭講:「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湩酪,或飲酒後寒氣拂郁,多自內出。」說的是濕可以由生活、工作環境從外侵害人體,也可以由體內飲食生冷乳酪,或酒後感寒產生。


在《醫學入門》里,李梴也說:「風寒暴暑傷,人便覺;濕氣熏襲,人多不知。有自外入者,長夏鬱熱,山澤熏氣,冒雨形濕,汗透沾衣,多腰腳腫痛。有自內得者,生冷酒面滯脾,生濕鬱熱,多肚腹腫脹。西北人多內濕,東南人多外濕。」


這裡講了濕可以感受天氣之濕所傷,也可由地理環境的濕所傷,這兩者稱之為「外濕」;還可以因為生活起居、飲食習慣不當所傷,這稱之為「內濕」。且由於濕邪侵犯人的特點是多不引起人的注意,加上現代人生活起居無常,隨地坐卧,飲食生冷任性,加之空調電扇助力,貽害無窮。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二、濕生的因素


(一)天之濕


古人認識自然規律,對於天時格外重視,不違天時的思想遍布古代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說的是自然界的天氣中含有這六種氣候因素——風、寒、暑、濕、燥、火,濕屬於其中一種。古人用天干地支紀年法,天干表示五行,又叫五運;風、寒、暑、濕、燥、火等用地支來表示,叫六氣,合起來叫五運六氣,說白了也就是天時。


按照古人的陰陽思維方法, 一年有四季,四季有六氣,一季里也可再分四季,同理,一個月,一旬,甚至一天都可有四季,這也間接表達了六氣不僅僅是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里影響人。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二)地之濕


中國幅員遼闊,中國地勢「天不足西北」說的是西北山高,「地不滿東南」講的是東南海深。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山澤通氣」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各個地方有的四季分明,有的偏乾熱,有的地方偏濕熱,有的地方偏溫暖,有的地方偏寒冷。


總體來說,江海湖河等有水的地方較其他地方濕重,當然自認為乾燥的地方也不是沒有濕,就如人工作生活環境里的室內,也存在濕度大的情況。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三)飲食之濕


古往今來,人們總結的容易生濕的食品,首當其衝是酒,傳統上是白酒,現在酒的品種日益豐富,尤其是有了啤酒,生濕能力大為增強。其次是乳酪,生冷飲食,各種瓜果蔬菜以及各種生鮮魚肉之品。特別一提的是涼拌面,自古就講有人「常吃麵食即可以生濕」,現在加上一個涼拌吃法也就更容易預見將來了。


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網路信息的發展迅速,人們飲食習慣隨著視野的開放而變得日益豐富。但由於健康醫療知識的普及教育程度良莠不齊,使得飲食上面不能正確選擇適宜自己體質的,加之學習西方人飲食習慣,攝入大量奶油、乳酪、黃油等物品,攝入能量多過高,體內有熱,更喜貪涼,從而助濕,遺禍百端。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三、濕傷的表現


在《黃帝內經》里,無論《百病始生篇》講:「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還是《陰陽應象大論》說:「濕盛則濡瀉」和「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還是《六元正紀大論》的「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都是講人受濕傷害的表現。


1.「因於濕,首如裹」,說的是濕邪向上侵犯人的頭部,令人感覺頭重如裹,如同加蒙上了一層東西,頭沉而不清醒。


2.「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說的是地之濕氣傷人,始於足下;「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痺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得之於濕地也」,這段講了長期跟水密切接觸的人受了濕侵害,在肌肉上的會表現出麻木不仁,甚至肌肉萎縮。而《陰陽應象大論》里則更明確地表達了濕侵犯人的主動攻擊性:「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濕氣說明了濕的動能作用,它不是靜止不動的,會導致人體出現皮肉筋脈麻木、酸軟疼痛,關節屈伸不利、四肢痿軟等癥狀。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3.「中盛臟滿,是中氣之濕也」與「脾虛多病濕」,說的是一回事兒:脾胃消化功能長期疲於勞作,光顧了為了滿足自己口腹之慾而不念及脾胃功能的耐受力,脾胃累過了必然招致害生於恩。人體易出現濕重痞塞腫滿,常有腹脹,沒有胃口,口腔粘膩,四肢睏倦,嚴重的甚至出現「諸濕腫滿」的肉腫如泥,按而不起,有的也會出現「濕盛則濡瀉」,也就是拉肚子,在排泄物中可望見一些泡沫樣物質。


4.「何以知中濕?當喜汗出不可止。腎主濕,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如肺為涕,入腎為唾」,這是扁鵲《難經》所記載的,說的是當你出現愛出汗而不止,愛哭泣,愛流口水,愛流鼻涕,愛唾唾液等癥狀的時候,是濕邪侵犯了心,肝,脾,肺,腎等臟器功能的表現。濕是水,也屬於腎功能負責的範疇,它不僅僅是受脾胃功能所管。


5.望舌苔,以清晨剛起床時觀察的最為準確。正常的舌苔應該是薄白而潤澤。舌苔一旦出現發白,發膩,發滑了,就要引起注意了,表明體內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了。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6.望形體,中醫認為,肥人多濕,瘦人多火。肥胖屬於脂肪多的人,自然水分含量也高,濕也就屬於過多的。


7.濕傷人導致的外感發熱,往往是汗出而不退熱,這跟感受寒涼導致發燒的無汗表現,截然不同。


8.濕傷人,人不容易出現口渴。


這些濕傷人的表現,可以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常常監測,防微杜漸,如果有了相應的癥狀就要積極進行防治。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四、濕的防治


中醫認為水濕的代謝主要依靠肺、脾、腎三個臟器的功能,當出現液有餘的時候,要注意循證這三個臟腑的功能是否正常,然後尋求解決的方法。

肺主皮毛,避免冒淋風雨,遠行涉水,久著濕衣,坐卧濕地。比如常有人運動完之後,經常穿著濕衣服休息,不分場地席地而坐,再喝點冰的冷飲,這就會直接生濕,也容易導致肺受寒,損傷肺的功能。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脾主運化,負責消化吸收,避免多食生冷,酒酪濕面,暴飲暴食,思慮傷脾。比如生活中常見有些人在飲酒之後或者熱燙飲食之後,再來份冰品,直接給脾胃的消化製造負擔,久之必然累及脾運化水濕功能。


腎主骨,避免久處寒涼,坐卧濕冷,殫精竭慮,傷精耗血。比如常見有些愛美人士無論溫度高低,都穿著極為單薄,暑熱就空調,寒冬凍美麗,但帶來的結果往往是筋骨受寒,關節疼痛。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實在不可避免得了疾病,得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生救治。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五、常用除濕品宜忌


中醫常用除濕的方法,不外乎發汗和利小便,常用的有:


1.薏米,選米白微青色為好,雖然薏米是糧食作物但屬性微寒,體質寒涼或者有寒濕的不適宜常食用。

2.生薑,屬性溫散,對於感濕後手腳涼的更適宜,可以和大棗同時煮了服,避免發汗太過。


3.赤小豆,屬性酸平,常用來消熱毒癰腫,如果用於除濕,常和桑白皮一起煎煮,無論單用還是合用,都不可以常服。如古人講,驢吃了赤小豆腿腳變輕快,人吃多了身體則變沉重。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4.白扁豆,屬性溫;黑扁豆,屬性涼,除濕用白扁豆。


5.白茯苓,屬性甘淡平緩,小便不通暢的人較為適宜,尿頻的人不適宜。另外有大便乾的人也不宜使用,因為利小便實大便的緣故。


6.蒼朮,與姜類似,屬性溫緩,味苦香,除濕寬中,發汗。颳去粗皮,淘米水浸泡後再使用。除濕良品,用量適度。


7.白朮,與姜類似,屬性溫緩,味甘香,健脾除濕,止汗。去蘆頭,颳去皮,再使用。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本文於2017年3月發表在《中國之韻》雜誌


體內濕氣重如何解決?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濕氣重的表現


1.舌頭形態有異,如舌體肥大,舌頭邊沿有齒痕。或是舌苔不是正常的紅潤而是顏色發黃髮白,比較厚實,這都是濕氣重比較明顯的表現。


2.在正常作息的情況下出現臉色晦暗,發黃,或是早晨起來時眼皮腫,有下眼袋。


3.飲食作息沒有變化,體重卻明顯增加,甚至還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4.大便稀爛不成形,大便完了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或是每次大便都感覺便不幹凈。


5.精神不振,經常無精打采,怎麼睡都覺得不足夠。

濕氣重怎麼破?俗話說,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小編以下給大家推薦2款去濕氣的食譜。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山藥豆腐湯(圖片來源:資料圖)


1.山藥豆腐湯


山藥去皮切丁,豆腐沸水燙一下後切丁。


燒熱油鍋,加入山藥丁稍稍翻炒。


加入適量水,煮沸後加入豆腐丁,待再次煮沸後加入鹽和麻油即可。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五穀雜糧(圖片來源:資料圖)


2.紅豆薏米綠豆粥


紅豆、薏米和綠豆分別洗凈,放在清水中浸泡至少2個小時。


鍋內一次加入足夠的水,放入泡過的紅豆、薏米和綠豆。


不斷攪拌,至原材料煮熟軟爛後即可加入冰糖食用。


百病之源:濕氣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一、濕氣——萬惡之邪


現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郁,所以大便無法正常。為什麼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醫里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食,現在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很虧,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濕氣。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乾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濕氣比較重,寒濕襲人。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乾燥的時候來得痛快。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以前僅僅盛行於我國西南的川菜,現在風行全國?就是因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濕邪比較重的西南一帶人需要用它來化解體內的濕氣,現在,全國人體內都有濕氣了,都需要辛辣來化解,於是大家本能地愛上了川菜。


二、判斷濕氣的方法


有病的人體內,是頑固的濕邪;貌似健康的人體內,也有濕邪埋伏在那裡伺機行事。那麼,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1、看大便:


什麼樣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黃色的,圓柱體;香蕉形的,很通暢。」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3)如果不便於觀察馬桶,也可以觀察手紙。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乾淨了。但體內有濕的人,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三到五張才能擦乾淨。


(4)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濕氣粘膩性讓大便粘在腸子上,被腸子吸收,而不讓它排出體外。這樣,糞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醫生往往就病論病,而不明白病根在於體內的濕氣,胡亂治療,這是更可怕的事情。


2、看起床的狀態: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在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那麼,不用看舌頭,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里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三、排除體內濕氣的方法


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剋星,是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凶。只要濕邪少了,一切所謂的現代病都會遠離我們,一切噁心、慢性的疾病也會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對付濕邪,祛除濕邪呢?



中醫是怎麼認識「濕」的



1、喝薏米紅小豆粥(用豆漿機做):


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養血,古籍里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夏天正好是暑氣連天的時候,內濕外也濕,用這兩味葯正好能起到一個養血、祛濕的作用。


關於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有意思。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腫就是水腫。周圍十個裡面起碼有五六個身體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臃腫。在中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淺而已。去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所以,治療水腫必用赤小豆,而實踐證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經常有人自作聰明:「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時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結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個美啊!」


「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為什麼?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都稠了。味道雖然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湯,有禁忌嗎?其實,這個湯是養生佳品,沒有什麼副作用,但針對不同的人,則可以適當地做一些加減法。


有的人體質偏寒,裡面可以加一點溫補的食物,像桂圓、大棗都可以;有的人失眠,體內也有明顯濕膩的感覺,那就加一些蓮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經,可以把薏米去掉,熬點赤小豆湯,再加上一些薑片、大棗、紅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緩解疼痛。關節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養血除痹。


平日思慮傷神、勞心過度而運動量少的人,往往臉上沒有血色,精神也不夠充沛,甚至心悸、貪睡,感覺頭重如裹,心中空虛。這是體內有濕加上心氣不足的表現,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一些桂圓同煮。桂圓甘溫,能開胃健脾、安神補血,能振奮心陽、溫補心氣,使人精神飽滿、中氣十足。而且,單純的薏米赤小豆湯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圓後,就變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僅驅散我們體內的濕氣,而且給我們的心帶來生機與溫暖。我們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圓粥吧,它特別適合強勞力勞動者,也很適合中老年人。


年輕人容易出現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濕熱內擾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湯洗臉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中加上百合與蓮子同煮飲用。百合能潤肺、養顏,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蓮子最能養心、清心火,同時又能健脾、補腎。當然,如果感覺湯沒有什麼味道,還可以加點冰糖。


如果著涼感冒了,或是體內有寒,胃中寒痛,食慾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幾片生薑。生薑性溫,能溫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薑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變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湯里加點調味品,最好放紅糖,紅糖是性溫的。需要注意的是,婦女產後保養時,喝赤小豆薏米湯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點大棗,大棗對溫中、健脾、養血是非常適宜的。


腎虛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一些黑豆。因為黑色入腎,豆的形狀也跟腎十分相似,以形補形,是補腎的佳品。


現在人們常說的腳氣病,是典型的濕熱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點碎黃豆,用熬出來的湯泡腳,這是治腳氣的一個小秘方。


如果咳嗽,還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見方的小塊兒,加入薏米赤小豆湯中同煮,可以潤肺、化痰、止咳。


學會薏米赤小豆湯的加減變化,使用得當可以對生活中大部分常見病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2、運動排汗平衡荷爾蒙祛濕:


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濕氣;特別是夏天不要開空調、風扇,身體裡面的汗一定要出來,否則你的濕氣太重,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的。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3、用艾草:藥店有賣的,點燃後在關元穴烤即可。


4、少鹽,幫助腎排水。


5、適當午睡。


6、戒煙戒酒。


7、早上吃上三片姜。


8、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9、避開環境中的濕。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


水分攝取要適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蟬友圈佛旅網 的精彩文章:

身上筋結散,體內百病除!實用教學
廚房裡的中醫,健康可以這樣吃!
四次滅佛歷史,驚人雷同結局:因果不虛,警醒後世來者

TAG:蟬友圈佛旅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對中醫的認識
中醫對健康的認識
帶你一起認識佛醫:佛醫對病因的認識
正確認識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上海:對「被需要」的心態怎樣認識
歷史上 項羽和虞姬是怎麼認識的
山林中這常見的藤狀植物你認識嗎,據老中醫說它對治療風濕腳氣
路邊這被當成雜草的植物,你認識么?中醫說它可是止血消炎的好葯
中醫對手腳冰涼的認識!
中藥解析——我們是怎樣學習和認識中草藥的
認識你的氣質
正確認識艾滋病 艾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認識自己,是認識世界的槓桿
這就是你認識的我
雕塑是假的?王中軍內心的苦:我怎麼認識了她
腦卒中的認識誤區
中醫怎麼治脂肪肝:從脾認識脂肪肝
中醫對夢機制的認識
好文,怎麼認識自己的「貪」
認識神與認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