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下水!展望中國航母的科研屬性
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強博士
近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即將下水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航空母艦是國之重器,是每一個負責任大國都必須擁有的武器裝備系統。從外觀上來看,中國首艘國產航母艦島上碩大的相控陣雷達天線著實很引人注目。
沒錯,航母是武器裝備,而且是複雜武器裝備系統中涉及空中打擊力量和海上巡邏力量的綜合性武器裝備系統,但是航母本身其實也是一款科研設備,是研究作戰理論、分析戰略戰役方法、甚至是發展太空探索技術的重要平台。本文就從航母的戰役戰法和太空探索兩個方面,詳細敘述航空母艦的科研屬性,同時對首艘國產中國航母進行期待和展望。
第一章:航空母艦的戰法科研屬性
航空母艦是一種以搭載的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隻。它們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鏖戰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橫行於冷戰時期,穿行在現代局部戰爭的熱點海域。如今,航空母艦已成為世界各大海軍強國的海上力量核心。回眸歷史,航空母艦的設計理念和作戰樣式在不斷地發生變革,而推動這些變革的正是在實際作戰或者實彈演習中總結的經驗教訓。航空母艦下水的同時,也必將引起人們對過往航母戰例的回顧一下和今後航母戰法的前瞻。
迄今為止世界上共有48艘航母沉沒,包括二戰期間在戰爭中沉沒的42艘航母和二戰後處於展示或試驗等目的擊沉的6艘航母。那些沉沒的48艘航空母艦用自己的鋼鐵之軀和無畏精神鑄就了今天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力量與勇氣。
第一節:危險,動於九天之上
1910年,有報道說在一艘漢堡-美國航線上航行的德國郵輪上,一架攜帶郵件的小型飛機將從前甲板上起飛進行郵件快遞試驗。這則消息啟發了美國的錢伯斯海軍上校。在他的組織下,同年11月4日,冬泳愛好者兼民間飛行愛好者伊利駕駛一架雙翼飛機從「伯明翰」巡洋艦的前甲板上的木質平台上成功起飛。
後來,伊利又駕駛飛機在「賓夕法尼亞」號的艦艉平台上成功降落。兩艘軍艦上分別長25.3米和30米的兩個平台撐起了航空母艦的大夢想。
停靠在賓夕法尼亞戰列艦上的O3U-3偵察機。賓夕法尼亞號在下水後到1941年12月之前一直是該艦隊的旗艦。
1927年,美國海軍接收了「列剋星敦」和「薩拉托加」兩艘航空母艦。上圖為CV-2,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
在眾人的嘲笑聲中,這兩艘當時被稱作「空有3.3萬噸的龐大身軀卻僅有8門203毫米小炮」的「笑話」認認真真地進行了9次航母攻防演練,確立了艦載機在未來海戰中的重要地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遠大於哪怕是戰列艦主炮的打擊範圍,來自空中的火力打擊將會使任何主力戰艦的火炮成為海戰中的配角。
帶有大量固定翼艦載機的CV-3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然而,這個結論固然沒有錯誤,但是在接下來的海戰中,航空母艦會發現,自己不僅僅是艦載機攻擊的發起者,也將成為敵方艦載機或陸上起降飛機的打擊對象。
CV-2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上圖頂部)和CV-3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上圖中部)以及CV-1蘭利號航空母艦(上圖中部靠下)的合影,攝於1929年的美國海軍Puget Sound 船廠。
實際上,二戰期間被擊沉的42艘航母中,有19艘與飛機的襲擊有關。
上圖為日本翔鶴號航母
日本瑞鶴號航母
艦載機的實戰表現成名於1942年5月8日。日本聯合艦隊的「翔鶴」、「瑞鶴」兩艘航空母艦與美國「列剋星敦」、「約克城」兩艘航空母艦在相距200海里的地方展開了史上第一次視距外的海空戰鬥。
美軍的82架艦載機重創「翔鶴」,逼退「瑞鶴」,日軍的69架艦載機則命中「列剋星敦」2枚魚雷和2顆炸彈,並最終引發航母燃油泄漏,讓其在烈火和爆炸中沉沒。「約克城」號也被俯衝轟炸機擊傷。上圖為列剋星敦號被命中位置的示意圖。
重創中的翔鶴號航母,約翰·漢密爾頓/繪
如果說那場將世界上60%的戰列艦和80%的戰列巡洋艦匯聚在不足1000平方千米的海域內進行生死搏殺的日德蘭大海戰是大艦巨炮時代的巔峰對決的話,那麼在中途島的美國航母戰鬥群與日本聯合艦隊的航母編隊之間的決戰則把航空母艦時代的對抗推向了高潮。
正在大阪附近海域航行的赤城號航空母艦,攝於1934年。注意上面的三菱B1M和B2M艦載機。
1942年6月4日,日本「赤城」、「加賀」、「飛龍」和「蒼龍」4艘艦隊航空母艦與美軍在中途島海域遭遇。這4艘航母加上前文提到的損傷嚴重的「翔鶴」、「瑞鶴」共6艘航母便是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時派出的全部航母力量,是日本聯合艦隊的主要作戰艦隻。而美軍用來迎戰的是「企業」號、「大黃蜂」號和剛剛修復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姊妹三艦對抗日本4艘主力航母的戰鬥異常慘烈。
CV-6企業號航空母艦
「企業」號的俯衝轟炸機兵分兩路攻擊「赤城」與「加賀」,併當即讓這兩艘參與過奪取上海制空權的戰鬥的航母成為2團火球。「約克城」號的俯衝轟炸機則絞殺了「赤城」號。「飛龍」號用2波次的空襲重創了「約克城」號之後,遭美國俯衝轟炸機的報復,與當日下午被擊沉。中途島海戰過後,日本4艘主力航空母艦沉沒,損失飛機330架,美國沉沒了1艘航母,損失飛機147架。該戰後來被評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美軍對二戰中發生的那些戰鬥詳細分析後,認定空中打擊是航母要面臨的首要威脅。「約克城」級航空母艦是太平洋戰爭前半段時期內美國與日本聯合艦隊搏擊的重要力量。首艦「約克城」號在1942年6月7日的中途島海戰中沉沒,「大黃蜂」則沉於同年10月27日的聖克魯斯海戰。這兩艘航母的沉沒方式極為類似,都是在遭受了日本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的狂轟濫炸後被艦艇發射的魚雷擊沉(擊沉前者的魚雷由伊-168潛艇發射,擊沉後者的魚雷由日本兩艘驅逐艦發射)。有不死稱號的「企業」號則撐到了戰爭勝利。這與「企業」號航母上的超強的損管能力不無關係。
另外,美國航母的設計特點從此戰之後得到了進一步確認。主動截擊的作戰思想成為航母防空作戰的主要依據。相對薄弱的上層甲板在損壞後可以快速修復。厚重的裝甲甲板則安裝在下層的機庫甲板上。這樣整個航母的重心位置較低,艦體有較好的穩定性。
而上層輕且易變形的結構則能充分吸收爆炸能量。而且,簡約的上層甲板設計能夠使航母容納更多艦載機,實現「全甲板大波次攻擊」的作戰理念。中途島之戰,證明了利用大量艦載機進行猛攻的戰鬥效能是很強的。
4艘沉沒的日本航母驗證了艦載機至上理論的正確性。從此,艦載機的數量成為一項衡量航母戰鬥力的重要指標。而繼承自英國「光輝」級航母的重型裝甲搭配少量艦載機的設計方案被拋棄了。
1942年8月24日下午,企業號在東所羅門海戰接連遭到日本轟炸機攻擊。相片拍下了企業號被第二枚炸彈擊中時的畫面。在爆炸煙霧後方,可見企業號右舷的防空炮座已被30秒前另一枚炸彈摧毀,而艦艉升降台亦受損冒煙。
第二節:威脅,來自大洋之淵
潛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展現了其破壞海上交通運輸的能力,僅德國潛艇就擊沉了英國2000多萬噸的商船。1939年10月,納粹德國的傳奇艇長普里恩率領U-47潛艇成功偷襲斯卡帕灣,擊沉了3萬噸級的「皇家橡樹」號戰列艦,向全世界海軍宣告了潛艇在突襲大型水面艦隻方面的巨大潛力。
在二戰中因各種原因沉沒的42艘各型航空母艦中,有17艘是被潛艇獵殺或是由潛艇給予致命一擊的,佔二戰沉沒航母的40.48%。
周身遍布鐵甲的重裝甲航空母艦「大鳳」號號稱能夠硬扛多波次的俯衝轟炸機的突襲,但是這個說法還沒來得及得到驗證,該艦就葬身在潛艇手中。
由「大和」級戰列艦改裝而成的鋼鐵怪獸「信濃」號也難逃潛艇的襲擊。見過大世面的「翔鶴」號在偷襲珍珠港、珊瑚海鏖戰和瓜達卡納爾群島的搏殺中都挺了過來,但卻栽到了潛艇的魚雷下。美軍的「約克城」號撐過了珊瑚海和中途島的兩輪空襲最終也沒能躲過潛艇魚雷的獵殺。在瓜島海戰中,日本伊-19號潛艇一次發射6枚魚雷,擊沉了「黃蜂」號航母,重創「北卡羅來納」戰列艦和「奧布萊恩」驅逐艦(4天後因傷勢太重艦體撕裂而沉沒)。
二戰期間不堪襲擾之苦的英國皇家海軍派出「勇敢」號和「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執行獵殺潛艇的任務。結果前者被潛艇一舉擊沉,後者雖僥倖逃過一劫但終究與飽經戰火的「鷹」號航空母艦一起中了德軍潛艇的埋伏葬身地中海海底。
這些沉沒的航母讓人們意識到了在航母編隊中反潛力量是不可或缺的。航母除了加強對潛搜索能力和自身的水下防護能力之外,還應依託龐大的艦載機力量變獵物為獵手。1943年上半年,在裝備雷達的陸基轟炸機的配合下,盟軍航母編隊的艦載機獵殺了150艘德軍潛艇,包括納粹海軍司令鄧尼茨的兒子在內的近3萬名潛艇官兵喪身大西洋,算是為航母扳回一局。
不過,同樣是吸取了二戰沉沒航母的經驗,美蘇兩國卻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美國更加註重航母編隊的反潛力量的構建。在編隊中引入了更多的專門用於反潛作戰的驅逐艦和大量用於預警搜索的艦載機。蘇聯則認識到了潛艇強大的突襲能力而對水面艦艇的建設有所減緩。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蘇聯有400艘水面艦艇退出現役,而大量潛艇開始潛伏在世界各大洋。上圖為蘇聯671型攻擊型核潛艇(北約綽號為「維克托級(V級)」核潛艇)
後來,古巴導彈危機爆發,衝突的烈度不足以啟動核導彈,這使得蘇聯的核潛艇只得繼續潛藏,而水面大型艦隻的缺失使蘇聯在這種劍拔弩張的態勢中處於下風。由此可見,潛艇、核導彈等武器系統雖然對航母有奇襲的作用,但是過早地拋出航母無用論的說法還是不夠中肯的。
現代核潛艇有著更強的隱蔽性和持久性,航母與其對抗面臨著發現不易、定位不易和毀傷不易三個難題。而潛艇也面臨著搜索能力強大,有衛星、反潛機、潛艇等多平台立體協同的航空母艦的威脅。未來,航母與潛艇的對抗將是持久的,而二戰中沉沒於潛艇襲擊中的17艘航母正是將勝利的天平重新撥回到平衡位置的游碼。
第三節:衛護,探索不沉之道
雖然整個二戰期間的海戰似乎都在證明著航母將成為海上霸主這一論點。但是戰列艦怎肯輕易退出歷史舞台呢。缺乏護航編隊保護的航母在突然近距離遭遇戰列艦的時候,無異於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突遇怒氣沖沖的莽漢。
1940年6月,英國皇家海軍「光榮」號航空母艦結束了幾個月的戰備巡航帶著疲憊的1200多名船員返港。
8日下午,德國「沙恩霍斯特」戰列巡洋艦發現「光榮」號。而此時帶著36架飛機的「光榮」號卻沒有派出一架用於偵察,甚至其桅杆頂的觀察崗哨也是空無一人。當「光榮」號終於察覺到事情不對頭的時候,「沙恩霍斯特」的9門280毫米主炮已經完成了三輪齊射,並貫穿了「光榮」號的中央甲板。67分鐘後,這艘曾被列入世界七大航母的「光榮」號沉入挪威海,成為二戰中唯一一艘被艦炮擊沉的大型艦隊航空母艦。
由此可見,航母的遠程預警是至關重要的。當然,近距搏鬥能力的缺失讓航母在與擁有大口徑艦炮的艦隻對抗的時候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加強裝甲的設計要回歸么?恐怕是不行的。「大鳳」號裝甲航母的載機數量只有52架,比輕裝甲的「翔鶴」號少了40%,這無疑會大大影響航母的戰鬥力。而大口徑艦炮的缺失讓航母需要回答一個尷尬的問題:在近距離搏鬥的時候,在艦載機摧毀對方戰鬥能力之前,航母究竟能撐過對方的幾輪重擊?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2005年5月14日得到了解答。這一天,CV-66「美國」號航空母艦在經受了25天的炮彈、魚雷、反艦導彈、水下爆破、自殺式小艇等多種武器的輪番攻擊後沉沒在大西洋底。數百套感測器忠實地記錄了航母在面對各種武器攻擊時的抗損性表現。這艘8萬噸級的航母在服役40年後,證明了現代航空母艦的抗擊打能力,並刷新了美軍在二戰時期獲得的航母抗常規武器打擊能力的數據。
實際上,美軍對航母抗核打擊能力的試驗要遠遠早於2005年的那次常規武器綜合試驗。1946年,美軍在比基尼環礁開展了代號為「十字路口行動」的核試驗,用於檢驗水面艦艇在核爆炸中的生存能力。包括「獨立」號輕型航母和「薩拉托加」號航母在內的95艘軍艦參與了本次行動。在7月1日上午的空爆中,兩艘航母受創但均未沉沒。25日,人類第一次水下核試驗在該區域進行。
核彈在水下27米處被引爆,而「薩拉托加」號距離爆心僅410米。核爆引起的巨浪壓塌了飛行甲板並在航母的左舷撕開一個大洞。大量海水湧入船艙。曾在這艘航母上服役的海軍官兵曾試著挽救它,但是終因輻射過於強烈而作罷。這艘曾榮獲7枚戰役之星勳章的航母在海面上堅持了7個半小時後最終沉入海底。與它在同一天沉沒的還有「阿肯色」號戰列艦、「歐根親王」號戰列巡洋艦還有它們的死對頭,日本聯合艦隊的「長門」號戰列艦。
按照距離核爆中心距離遠近順序排列:50 LSM-60登陸艦(0米);3 阿肯色號戰列艦(160米);8 SS-386潛艇(332米);10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410米);12 YO-160石油駁船(480米);7 長門號戰列艦(700米);41 鰹魚號潛艇(730米);2 天竺鯛號潛艇(780米);11 ARDC-13浮動干船塢(1050米);36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1600米)。
這次核試驗不僅給後人留下了「比基尼泳衣」和反對核試驗的呼聲,更讓航空母艦的抗損能力得到了充分檢驗。當然,也給反航母武器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如果沒能對航母實施直接命中式的打擊,即使是在近距離進行大當量的核爆炸也難以迅速擊沉航母。因此,反航母武器的打擊精度要足夠高。
1945年3月19日,富蘭克林號被兩枚炸彈擊中,引發連串爆炸,艦體大火。僅在一個月前,富蘭克林號方在美國完成維修,並在13日抵達烏利西,不料數日後便再遭重創。此時富蘭克林號向右舷傾側13度,傷員正預備轉移到旁邊的聖菲號。富蘭克林號雖嚴重受損,但最終免於沉沒,全因艦上損害管理得宜。
現代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被動式防禦能力定會讓二戰時期的航母嘆為觀止:23個水密隔斷層、2000多個水密隔艙、30個損管站點、10個防火艙、3層裝甲甲板、大量凱夫拉縴維裝甲防護區、可以在20分鐘內糾正15°側傾的系統。這些設計大多得益於當年沉沒的那些航母。前伸400多千米的立體化防衛圈和現代維護保養和損管體系能夠讓航母向不沉之路上穩步邁進。
迄今為止世界上共有48艘航母沉沒,包括二戰期間在戰爭中沉沒的42艘航母和二戰後處於展示或試驗等目的擊沉的6艘航母。每艘航母的背後都有一長串故事。當把這些長串擰成一股繩的時候,在繩子的另一端拴著的,就是現代航母編隊和現代航母作戰體系。
但是,作為一種作戰武器來說,哪裡會有不沉的航母呢。能夠讓航母漂浮在海面上的,除了有不斷發展的技術之外,還要有堅持公平正義的道義。
CV-3薩拉托加號航母在大洋底部的殘骸
在民間組織的努力下,CV-11無畏號航空母艦免於了被拆解的命運,成為了一座博物館。
由前至後:英國皇家海軍卓越號航空母艦、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和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
第二章:航母的太空科研屬性
航母是戰役戰法的科研平台,也是太空探索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縱觀人類太空探索的歷史,小火箭發現,這其中不乏大量的航空母艦的蹤影。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航空母艦的話,人類很多太空探索活動是難以順利完成的。
1944年12月8日,參與二戰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正在烏利西休整,組成了著名的「殺手陣列」。右側隊列由近及遠分別為胡蜂號、約克城號、大黃蜂號、漢考克號和提康德羅加號,左面深色的為列剋星敦號。
航空母艦給人們的印象往往帶有一種殺氣騰騰的感覺,會與洲際彈道導彈、核武器等一起被列為國之重器。但是,實際上,航空母艦還是有其另外一面的。
1962年後,列剋星敦號開始在彭薩科拉擔任訓練艦。該艦屬於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該級航空母艦是世界上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航母。在二戰期間,曾有計劃建造32艘埃塞克斯級航母,不過由於二戰的技術,實際開工建造26艘,建造完成,順利下水的有24艘。
就在人們討論這些航空母艦在二戰後將會扮演怎樣的角色時,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開始了:水星計劃是美國的第一個載人航天計劃,始於1959年,終於1963年。計劃的目的是要發展出一套較為可靠的將人送入近地軌道的方案。上圖為位於卡納維拉爾角航天中心第14號發射台旁邊的水星計劃紀念碑。
計劃的名稱來源於希臘/羅馬神話中的速度之神墨丘利。墨丘利同時也是水星的英文名稱,它的移動速度比其他行星都快。水星計劃的名稱取了其中速度快這個彩頭,而並非是要載人登水星。
上圖的那個水星符號中的7,代表水星計劃的7位宇航員。
水星計劃7人合影(從左至右: 施艾拉、謝潑德、斯雷頓、格里森、格倫、庫珀、卡彭特)。
不過,小火箭覺得水星7人的合影還是上圖這樣的比較好認一些。水星計劃7人合影(從右至左: 斯雷頓、謝潑德、施艾拉、格里森、格倫、庫珀、卡彭特)。後面是一架F-106B。
水星計劃控制大廳,攝於1962年9月10日的卡納維拉爾角。
水星計劃包含了20次不載人的發射和6次載人發射。1962年2月20日的水星-宇宙神6號實現了整個計劃預定的目標。上圖為水星計劃中的6次載人發射的場景。其中用到了紅石導彈和宇宙神導彈的技術。有關這兩款導彈,分別詳見小火箭的公號文章《紅石導彈:美國導彈與航天工業的敲門磚》和《從美國最早的洲際彈道導彈看項目管理》。
1960年11月21日,水星-紅石運載火箭準備發射升空。
液氧在常溫狀態下時刻處於沸騰狀態,這是紅石導彈的液氧貯箱外壁上用來排出多餘氧氣的閥門,以防液氧貯箱壓力過大。其他有關紅石導彈及其後續運載火箭改型的內容就不再贅述了,詳見小火箭之前的系列文章。
從水星-紅石1號飛船開始,航空母艦正式在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這就是水星-紅石1A號飛船,攝於2013年2月16日。濺落在大洋中的飛船是如何被打撈出來的呢?
答案就是:要靠航空母艦。
1959年7月26日至27日,以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第23艘艦福吉谷號為核心的反潛演習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看這陣仗還是蠻壯觀的。
實際上,1959年的海空協調演習本身有著較強的訓練意義。
1960年12月19日,水星-紅石1A飛船自卡納維拉爾角第5號發射台發射升空後,飛行了15分45秒,經過最大飛行高度為210.3公里的彈道式飛行後,濺落在378.2公里遠的大西洋上。
公元1960年12月19日世界標準時間16點30分,福吉谷號航空母艦上的直升機發現目標。經過一番努力後,直升機吊起水星-紅石1A無人飛船。這標誌著航空母艦編隊正式加入了人類太空探索事業的海上搜救隊伍。
當然,其他航空母艦也是不甘落後的。上圖為美國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第21艘艦尚普蘭湖號在法國戛納航行,攝於1957年6月。
看樣子,小火箭感覺這艘航母有點高調,給人一種張牙舞爪的感覺。艦上有36架F6F、37架SB2C和18架TBF。另外艦上還有4門雙聯裝5英寸火炮、4門單管5英寸火炮、8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炮和46挺20毫米機炮。
1961年5月1日,尚普蘭湖號前往佛羅里達州外海,準備擔起回收水星-紅石3號飛船的重任。
1961年5月5日,對於美國航天人來說是個大日子。世界標準時間14點34分13秒,水星-紅石3號在卡納維拉爾角5號發射台升空。(這個發射台的設計遵循了極簡主義)
1961年5月5日當天,在15分28秒的飛行中,水星-紅石3號飛船飛了487.3公里遠,彈道最高點達到了187.501公里。這使得宇航員艾倫·謝潑德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人。(蘇聯的尤里·加加林在1961年4月12日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比謝潑德早了半個多月。)
尚普蘭湖號航空母艦率領編隊,在水星-紅石3號飛船濺落洋面11分鐘內就把宇航員謝潑德連同飛船一起帶到航空母艦的甲板上。上圖為海軍HMM-262中隊的一架西科斯基UH-34D直升機正在吊運謝潑德和飛船。
航母編隊順便記錄下了飛船濺落的位置。小火箭查找了當年的記錄,美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濺落在大西洋的具體坐標為:
北緯27.23° ;西經 75.88°
當年,謝潑德不是坐在飛船里等著一起被吊上來,而是首先被直升機的絞盤拉上來的。(飛船有進水的風險,搜救程序里,宇航員是第一優先對象。)
1961年5月5日,謝潑德與工程技術人員一起行走在尚普蘭湖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
謝潑德與水星-紅石3號飛船在航母甲板上的合影。航母上做宣傳工作的人員非常恰當地展出了美國海軍尚普蘭湖號航空母艦的橫幅。這艘航母也就與謝潑德一起,被銘刻到了美國載人航天史的顯著位置。
然後,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第7艘艦蘭道夫號開始加入到太空探索的科研隊伍中來。
不過,蘭道夫號航空母艦向來是命運多舛的。1945年3月11日,在烏利西休整的蘭道夫號被夜襲,艦體受損,被迫留港修理。上圖攝於3月13日,艦艉的飛行甲板損毀清晰可見。
水星-紅石4號飛船(又名 自由鍾7號)讓維吉爾·格里森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二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不過,在回收的過程中,出了點狀況。
水星-紅石4號飛船在接觸到海水的時候,突然意外地啟動了艙門緊急釋放程序。被爆開的艙門飛到了遠處,海水立刻灌入了飛船。一架HUS-1直升機鉤住了在海面沉沉浮浮的飛船。爬出飛船的格里森跳到了海水中,他的宇航服也開始兜住了很多水,讓他很難把頭部維持在水面上方。
但是,灌進了海水的飛船實在是太沉了,直升機機組人員判斷,此時已經無法把她帶回航母甲板了。
好在及時飛來的另一架HUS-1直升機趕在飛船下沉之前救出了格里森。
編號為32的這架直升機在做最後的一次努力,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此時格里森已登上30號直升機,正在飛往背景左方的蘭道夫號。攝於1961年7月21日。
1961年的那次失手讓水星-紅石4號飛船沉入了大西洋底。不過,人們沒有放棄她。1999年,該飛船被打撈出水。上圖為在海底沉睡了38年的飛船重見天日的瞬間。
1962年2月20日,水星-宇宙神6號飛船發射。該飛船又名友誼7號。飛船在近地軌道上繞地球飛了3圈,使宇航員約翰·格倫成為了第1個進入繞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
蘭道夫號航空母艦編隊再次奉命來搜救飛船。不過,蘭道夫航空母艦還是沒有逮到承載飛船的機會。編隊中的諾亞號驅逐艦趕在前面將水星-宇宙神6號飛船撈起。
奇沙治號航空母艦是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16號艦。她參與過兩次水星計劃。該艦在執行科學研究任務時比較高調。上圖為1963年5月,她正準備執行水星-宇宙神9號飛船的搜救任務時,艦上人員在甲板上擺出了水星9號的隊形。
當得知水星-宇宙神9號飛船又名信仰7號飛船之後,奇沙治號航空母艦的艦上人員立刻又擺出了信仰7號的隊形。這麼高調,簡直就是把執行搜救任務的航母甲板變成大號液晶顯示廣告牌了。(就是像素顆粒比較大)
奇沙治號航空母艦的搜救工作進行得相當利索。飛船被吊運到航母甲板上的時候,宇航員庫珀實際上還躺在飛船裡面呢。
雙子座
雙子座計劃是美國第二個載人航天計劃,實施於水星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之間,在1965年至1966年間共有10次載人飛行。計劃的目標是為更進一步的太空探索積累技術(尤其是軌道機動和太空行走技術)。
噢,小火箭覺得在這裡有必要提一下雙子座飛船的總設計師。該系列飛船由加拿大的飛行器設計師吉姆·張伯倫博士設計。他原本是加拿大阿夫羅公司的阿夫羅箭戰鬥攔截機項目的首席空氣動力學家。該項目取消後,他帶著25名工程師加入了NASA,成為了美國太空工作組工程分部的學術帶頭人,主要負責雙子座飛船的總體設計工作。
雙子座3號飛船是美國第一艘能夠搭乘2位宇航員的飛船。
在搜救雙子座3號飛船的任務中,無畏號航空母艦表現突出。
無畏號航空母艦是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3號艦。1944年6月9日,無畏號離開舊金山,前往珍珠港,再次參與太平洋戰爭;其飛行甲板上擠滿了各式各樣的飛機,以便運送到前線供各單位使用。
1965年3月23日,世界標準時間19點16分31秒,雙子座3號飛船濺落在大西洋上。
(具體坐標為北緯22°26′,西經70°51′)
無畏號此時已完成SCB-125改建,被改為反潛航母。上圖為無畏號航母直接航行到雙子座3號飛船旁邊準備實施吊運的場景。
無畏號航空母艦,攝於上世紀70年代。
1965年6月3日,一枚由大力神2號洲際彈道導彈改造而來的運載火箭將雙子座4號飛船送上了太空。
雙子座4號飛船實現了美國第1次、人類第2次太空行走。
兩位宇航員在胡蜂號航空母艦上接聽來自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的祝賀。
雙子座5號的搜救由尚普蘭湖號航母編隊執行。這個編隊已經完成了對水星-紅石3號和雙子座2號的搜救任務,屬於科研系統中,執行任務比較多的航母編隊了。
雙子座6A飛船與雙子座7號飛船完成了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近距離交會(兩艘飛船最近距離為30厘米)。
從雙子座6A飛船上拍攝的雙子座7號飛船。此時她們相距7米,攝於1965年12月。
胡蜂號航空母艦承擔了搜救雙子座6A和雙子座7號兩艘飛船的任務。
這是雙子座9號飛船濺落到海面的瞬間。攝於1966年6月6日。能夠把濺落瞬間抓拍到,不是攝影師或者當天的日子有多麼666,而主要是因為彈道計算得相當準確。胡蜂號航空母艦在這裡坐等了很長時間了。(飛船濺落的地點離胡蜂號航空母艦隻有704米。)
雙子座12號飛船證明了人類可以在太空失重環境下進行複雜操作。在與目標飛行器的對接過程中,驗證了空間交會對接的多項關鍵技術,為後來的阿波羅計劃的實施奠定了技術基礎。
1965年12月18日,兩名雙子座12號飛船的宇航員被接到胡蜂號航空母艦上。
阿波羅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參、眾兩院特別會議中宣布支持阿波羅計劃:
「我相信我們這個國家能夠齊聚一心全力以赴達成這個目標,即在1970年以前,人類將乘坐宇宙飛船登陸月球並且安全返回。沒有任何一個太空項目能夠超越它對人類的影響,超越它對宇宙遠程空間探索的重大作用,也沒有一個太空項目開發如此困難而且花費如此昂貴。」
阿波羅4號任務是土星5號重型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是首次使用專門為這種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建造的39號發射台(有關39號發射台的典故,詳見小火箭的公號文章《厲害!龍飛船復活美國塵封多年太空聖地》),是S-IC第一級火箭和S-II第二級火箭的首次發射,是S-IVB第三級火箭首次在地球軌道上進行二次點火,也是阿波羅飛船首次以接近月球返回軌道速度的速度返回地球大氣層。正是因為有這麼多個第一次,阿波羅4號任務在飛船和火箭上共搭載了4098件測量儀器。
那些測量儀器得到的數據是相當珍貴的,因此需要保證阿波羅4號飛船的安全回收。承擔這項任務的是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第12號艦本寧頓號。
1968年4月4日,海軍蛙人搜救阿波羅6號的場景。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個初步的印象了:原來美國的水星、雙子座和阿波羅3大載人航天工程中,參與搜救工作的主力就是各種埃塞克斯級航母呢。
那麼,作為埃塞克斯級航母的首艦埃塞克斯號,有沒有表現的機會呢?
答案是:有的。
而且,一定要選一個比較有意義的任務來交給首艘艦才說得過去。
1968年10月11日,一枚土星1B號火箭把阿波羅7號飛船送入太空。這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整個任務時間長達11天,飛船環繞地球軌道飛行。本次任務是土星1B號運載火箭的首次載人發射,也是美國第一次同時將3個人送入太空。
這次任務對搜救艦隊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同時救助3名宇航員。而且本身意義也比較大(阿波羅飛船的首次載人飛行),因此,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就交給了埃塞克斯級的1號艦埃塞克斯號。
埃塞克斯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表現突出。上圖為埃塞克斯號正在奔赴夏威夷,準備參加太平洋戰爭,攝於1943年5月。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該艦配備了11架格魯曼F6F-3地獄貓戰鬥機、18架格魯曼TBF-1復仇者魚雷攻擊機、24架道格拉斯SBD-5無畏式俯衝轟炸機。(機庫里應該還有不少飛機,至少還有25架F6F-3。)
埃塞克斯號這艘航母能夠在二戰中存活下來不容易。作為埃塞克斯級的首艦,擊沉她當然能夠獲得一些名氣上面的加分。上圖為1944年11月25日,埃塞克斯號遭受「神風」攻擊時的瞬間。
1968年10月22日,埃塞克斯號準備執行搜救阿波羅7號的任務。她上面的艦員也比較有科(gao)研(guai)精神:用身體隊列把任務名稱明顯地「貼」到了航母甲板上。
正在實施搜救任務的埃塞克斯號航母編隊的一架直升機。值得注意的是,從阿波羅計劃開始,搜救任務開始改用西科斯基的SH-3海王直升機了。
阿波羅7號飛船的3名宇航員出艙後,登上了橡皮筏子。(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這是訓練時的場景,理由是飛船上面沒有任何再入大氣的燒蝕痕迹。)
1969年7月20日,世界標準時間20點17分43秒, 人類實現了第一次登月。
有關阿波羅計劃與土星五號火箭,詳見小火箭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土星5號:最高最重推力最大的火箭》和《F-1:史上最強的單燃燒室液體火箭發動機》
具體登陸點的月球坐標為:
北緯0°40"26.69",東經23°28"22.69"
的靜海地區。
上圖為尼爾·阿姆斯特朗拍攝的巴茲·奧爾德林博士,在奧爾德林的面罩上可以看到阿姆斯特朗的影像。
阿波羅11號的搜救,由大黃蜂號執行。
在太平洋游弋,正準備參加沖繩戰役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攝於1945年春季。
1945年2月,大黃蜂號的防空炮手正在操控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該照片從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獲得,已經編入ARC識別碼(國家檔案識別碼),編號為520746。美國海軍在發布該相片時,將拍攝日期定為2月16日。當天恰好為美國海軍自杜立特空襲後再一次空襲東京。
但仔細看的話,我們會發現相片中有的炮手並未將衣袖放長,甚至有人沒有配戴頭盔,這個和戰時狀態以及作戰的細節規定不符。實際上,這應當是當時的防空炮手在演習的場景,而並非在2月16日攔截來犯敵機的場景。1945年起日軍的自殺飛機攻擊與日俱增,但大黃蜂號卻從未因日軍攻擊而受重創,是運氣極佳的一艘航母。
1945年6月,大黃蜂號正在海上航行,緊隨其後的為好人理查德號和兩艘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
正在搜救阿波羅11號飛船時的場景
3位宇航員登上了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的甲板。
注意,上圖的3名宇航員全部都穿戴著整套防生化服。這並不是擔心他們被地球的病毒感染,而是擔心他們帶回月球上的未知的東西。
1969年7月24日,阿波羅11號返回地球。太空艙及首批登月的宇航員在稍後由大黃蜂號救起,並在艦上由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親自迎接。當時人們對月球的了解程度不高,為安全起見,3名宇航員被關到了特製的密封艙內。(該密封艙有個名字,叫做大黃蜂+3號,也就是大黃蜂航空母艦上新來了3個人的意思)
阿波羅13號由硫磺島號兩棲攻擊艦救起。阿波羅13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3次載人登月任務。她出了些狀況:發射後兩天,服務艙的氧氣罐爆炸,飛船嚴重毀損,失去了大量氧氣和電力。3名宇航員使用航天器的登月艙作為救生艇,歷盡波折返回了地球。
阿波羅16、阿波羅17和天空實驗室2號的回收搜救任務均由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承擔。該艦是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第6號艦。
天空實驗室2號與天空實驗室2號返回艙
1972年12月19日,阿波羅17號返回地球,濺落在美屬薩摩亞海域。具體坐標為:
南緯17°53′,西經166°7′
上圖為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上的直升機正在救起宇航員,並將在稍後回收指揮艙。這是阿波羅計劃的最後一次載人登月。
說了這麼多,總之就是:航空母艦不僅僅能夠在平時或者戰時發揮威懾以及實戰的作用,實際上其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科學研究設備。在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前進的步伐中,航空母艦編隊的搜救作用不容小覷。
既然中國的太空探索事業已經發展到了探月登火的時期,為了科學研究的需要,我們得有更多的航空母艦才行。
在中國首艘國產航母迎來重要日子的時刻,小火箭在此發文紀念。此生有幸,能夠和大家一起親眼見證中國首艘國產航母的誕生,能夠和大家一起目睹中國軍事和科研力量的崛起,能夠和大家一起共享這激動和喜悅的心情。
航母您好!祖國萬歲!
感謝大家對小火箭的支持!
微信號: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歡迎 加入 小火箭 ,進入航空航天大家庭!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航天日:人類太空探索事業的20個精彩瞬間
※天宮與天舟的背後: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傲然崛起
※世界上最大的貨運飛船:以愛因斯坦和凡爾納為名
※爆炸!僅次於核武器的巨型炸彈首次實戰
TAG:小火箭 |
※保障中國航母戰力,中國航母地勤剪影
※保障中國航母戰力:中國航母地勤剪影
※雄獅覺醒!中國航母發展飛速,電磁彈射航母研製或已開工
※彈射技術很難造?中國下一代國產航母將實現!
※中國雙航母同框 淺談中國航母發展之路
※國產航母指揮電子系統「很犀利」
※這國又幫中國一大忙 送中國核心技術力保航母作戰
※國產航母是中國第一艘真正以航母設計的,其整體效率將高於遼寧艦
※英國新銳航母下水 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二航母強國?
※印度的國產航母居然摻雜了歐洲的技術?
※韓國近日下水的兩棲艦「馬羅島號」性能如何,屬於航母嗎?
※透過大陸航母,展望世界航母發展
※祝賀國產航母首次試航 回顧中國航母發展之路
※美國新型導彈齊射,美媒:中國航母甭想突破島鏈
※韓國最新兩棲攻擊艦下水,自比中國航母!
※中國海軍遼寧航母是先鋒探路者 國產航母性能已全面猛增
※包圍中國的鎖鏈!中國周邊國家的航母和准航母
※中國的反艦母導彈研製成功,美緊急調整航母部署
※遼寧艦和國產航母好消息不斷,中國即將進入雙航母時代
※中國航母歷史性一刻!雙航母同框現身大連,專家解釋其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