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只是沒聽此人的主意,不然既可以消藩奪權,燕王也不會造反
朱允炆,以皇孫身份登基,作為大明帝國第二位皇帝,即位後便視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為心腹大臣,在這三人理想化的建議下,開始緊鑼密鼓地開始削藩,即位之初的幾個月中,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採取激烈行動,這引起來藩王們的恐慌和不滿,也導致了最後的燕王起兵。
在此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就是當時有個叫高巍的臣子。
高巍,是遼州人,崇尚氣節,擅長文章。高巍以布衣入仕,是明初一位有膽有識、有氣節的官員。他自幼勤奮好學,學宗孔孟,推崇程朱理學。母親蕭氏長年卧床,他在身邊侍奉,甚為孝順懈怠。母親去世,高巍吃粗食,在墓旁築室居住三年。在洪武十五年入太學,因「旌孝行」由太學生試前軍都督府左斷事。
在這個時期,他曾建議墾荒田、抑末技、慎選舉、惜名器等諸事,受到朱元璋的嘉納。但不久因事被貶,直到1398年朱元璋去世才被赦,上疏請求辭官還鄉。不久,遼州知州王欽奉詔徵召高巍,於是到吏部上任,上書議論政事。
當權者正議論削奪藩王,儘管他堅決主張維護中央集權。但圍繞中央和地方許可權的問題,他進入攝入思考,針對當時藩王權力過大、中央權力相對較小的事實,提出應取法漢武帝的推恩令。
高巍認為,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廣泛建立諸侯而削弱他們的力量,不用採取太激烈的削藩奪權方法,應該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計策。在北方的藩王,把他們的子弟分封到南方;在南方的藩王,把他們的子弟分封到北方。像這樣,那麼藩王的權勢,不去削奪卻自然削弱了。然後逐步採取在進行消藩,一切迎刃而解了。
此外針對明初用人制度的混亂,他還提出慎用人才、珍惜人才,這對當時用人不正常的一種提醒,是切中時弊的。而這些思想無一不反映他思想中求實、務實的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可惜的是,他不是建文帝的心腹,再加上你一個布衣入仕的人,怎麼能儒學名臣相比呢!當時以方孝孺等人為首的大多官吏主張削藩,最終致使皇室內部鬥爭激烈,建文帝不僅派人監視燕王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不久燕王起兵,爆發了「靖難之役」。
靖難之變後,朝廷命令高巍跟從李景隆出師,參謀協助軍中事務。高巍又上書,言:「臣願使燕。披忠膽,陳義禮,曉以禍福,感以親親之誼。令休兵歸藩。」帝壯其言,許之。
然而,他至燕王營中也無濟於事。不久李景隆兵敗,高巍脫身回到南方。
到臨邑,遇到參政鐵鉉,相擁痛哭。趕赴濟南,誓死據城堅守,多次打敗燕王的軍隊。在長達四年的戰爭中,高巍站在建文帝一邊,忠心耿耿不遺餘力,等到京城被攻破,高巍在驛舍中自縊,盡忠而死。
※清軍猛將左寶貴:與日軍血戰平壤,屍體被轟碎,只剩下血衣和朝靴
※李鴻章墓現況:他夫人蓋著一件御賜國寶,曾被人拿回去當被子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從冊封的謚號來看,為何左宗棠的最差?
※明朝內心最強大的一代庸臣,雅號「劉棉花」,不怕彈,步步高升
※彭玉麟被稱「三不要」將軍,相比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何名氣小
TAG:葫蘆齋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