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智商測量並不靠譜,每一種智力特點的人都可通向偉大?

智商測量並不靠譜,每一種智力特點的人都可通向偉大?

智商測量並不靠譜,每一種智力特點的人都可通向偉大?



作者簡介:


斯科特·考夫曼:美國知名認知心理學家、科普作家,耶魯大學博士。先後師從心理學大師赫伯特·西蒙、尼古拉斯·麥金托什及羅伯特·斯滕伯格,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想像力研究所科學主任,主要研究智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測量與開發。《創造力郵報》聯合創始人,「心理學播客」(The Psychology Podcast)主持人,在《科學美國人》開設「美麗心靈」(Beautiful Minds)博客。 2011 年因對美學、創造力和藝術的傑出研究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丹尼爾·伯萊因獎; 2011 — 2012 年獲得門薩國際卓越研究獎,被商業內幕網站評為「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 50 位突破性科學家」之一。


書籍摘錄:

引言 通往「偉大」的道路不止一條(節選)


我獨自一人坐在燈光昏暗的教室里,眯著眼睛透過門縫向外張望。走廊對面是另一間教室,裡面坐滿了我的同學,他們像是來自另一個星球。門縫的寬度剛好能讓我看到教室的一小部分。現在上的應該是生物課,因為同學們正在解剖青蛙。我聽到老師的聲音越來越響,越來越近。我使勁兒去聽他講的話,但就是搞不懂是什麼意思。他講的聽起來很專業,也許與青蛙的器官有關。突然,老師出現在了門口。


他看著我,我看著他。他一臉謹慎,我覺得情有可原,畢竟他手裡還拿著一隻活青蛙。他把青蛙慢慢地舉到與我視線平行的位置,青蛙「呱——」的叫了一聲。我凝視著它光滑、閃亮的眼睛,感覺它似乎要對我說話。我伸出手從老師手裡接過青蛙,緊緊地抓著它向教室的門口走去。教室里的「外星人」用狐疑的目光打量著我。為了向他們證明我和他們一樣有資格學習如何解剖青蛙,我大聲喊出了剛聽老師講過的一個專業術語——鼓室!青蛙微微一笑。我想它肯定覺得我很厲害。然而,老師並沒有微笑,似乎不以為然。突然,老師「砰——」的一聲關上了門,我驚醒了。


背著「學習障礙」的標籤艱難前行


很小的時候,我被診斷患有學習障礙。到3 歲時,我已患過 21 次耳部感染。雖然通過手術,耳道內的液體被清除了,但是我又患上了中樞聽覺處理障礙症,這使得我很難即時處理話語。


手術成功的失明患者無法立即看到事物,他們需要時間去適應新的世界。同樣的道理,術後的我也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處理聽覺輸入。語音進入耳朵後,我需要比別人多花一個步驟才能明白它們的意思。毋庸置疑,聽覺處理上的不幸使我落後於學校的同齡人。在一次智商測驗中,我得分很低,於是我不得不重讀三年級。當時,我對自己說:「天哪,我一定是落後了十萬八千里,否則他們怎麼會認為我還沒有做好讀四年級的準備呢!」

智商測量並不靠譜,每一種智力特點的人都可通向偉大?



早期的生活經歷激發了我對「人們為什麼會有所不同」這一問題的興趣。小時候,與小夥伴們在公園玩耍時我便注意到,有些小夥伴比其他人更擅長運動,他們的動作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精確和優雅。我曾經觀察過我的小夥伴李,他可以毫不費力地越過攀爬架,而我卻老是摔跟頭。我當時總是納悶:「這是為什麼呢?他到底喝了什麼神奇汽水?最關鍵的是,哪裡可以買到?」


在學校里,我同樣注意到,同學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理解的學習內容,我卻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消化和吸收。即便如此,我還是懷疑這是否足以判定我患有學習障礙。不管走到哪裡,不論做什麼,我似乎都無法掙脫「學習障礙」這個標籤。我被安排接受特殊教育,在那個環境里,老師對我未來能夠取得成功所抱的期望值極低。然而,在內心深處我知道,我的能力絕不止於此。我渴望挑戰和展示自己,我唯一需要的就是一次機會。

智商測量並不靠譜,每一種智力特點的人都可通向偉大?



作者本人,來自:scottbarrykaufman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內心想要了解「智力」的渴望變得愈加強烈。在高中階段,我如饑似渴地閱讀相關書籍,做了所有我能找到的智商測驗,並認真分析為什麼有些題目比其他題目更難。上大學後,我便踏上了更加正式、科學的人類智力探索之旅。我盡自己所能了解了所有心理學家對人類智力的測量方式,我所從事的研究也意外獲獎。然而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過去閉口不提,生怕同事們會因此質疑我做研究的客觀性,擔心自己通過努力拚搏所獲得的一切會因此而遭到否定。


踏上這趟征途之初,我深信一個人的智力是無法精確測量的。然而之後的發現卻讓我吃驚不已。我一門心思沉浸在智力探索的複雜辯論和方法論探討中,居然會時不時地忘記自己的過去。當我遇到與自身經歷明顯矛盾甚至完全相左的研究結果時,我必須在研究和自我意識之間做出調和。


我經常問自己:「真相到底是什麼?是否存在多元、矛盾的真相?我到底應當相信哪種真相——是針對大量人群所做的冷冰冰且無個人色彩的歸納,還是極其個人化的主觀經驗?主觀還是客觀?」我腦海里的兩派觀點皆讓我高度懷疑。


為了讓讀者朋友能了解一下我內心的糾結,這裡先給出我同事們所持的典型觀點。


同事:智商測驗只是對一種特質的簡單評估,並不能由此判定一個人過去和將來的潛力,其作用只不過是在對個體成長進行外在干預時提供參考。每個人都有無數的機會來展示他們在智力方面的能力,一個單一的測驗分數對個體取得人生成功的概率沒有任何影響。

智商測量並不靠譜,每一種智力特點的人都可通向偉大?


來自:亞馬遜


作為對上述觀點的回應,我的內心開始了以下鬥爭。


主觀的我:我倒希望這是真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首先,我們並不認為學習障礙是可以輕鬆克服的。我們老早就給他人貼上了「學習障礙」的標籤,把這些孩子視為有缺陷。很明顯,我們把他們看作是與別的那些在校表現良好且擅長做智商測驗的孩子的反面——那些所謂天資聰慧的兒童。說到智商測驗並非決定命運的唯一衡量標準,事實上,許多其他的測驗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評估多元的技能,但究其本質,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智商測驗。這些測驗也許有不同的稱呼,譬如學業成績、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驗(SAT)、美國高等院校入學考試(ACT)、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以及美國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等。


我想說的是,不要讓它們矇騙了你——它們測量的其實是同一個東西。可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心理學家要將其稱作智力?誰賦予了他們定義這個術語並將其據為己有的權利?的確,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這些標準化的考試中得分很高,但是僅僅因為分數高,我們就得承認他們所測量的東西,也即他們的強項,就是人類智力的巔峰嗎?我們憑什麼要聽他們的?憑什麼把他們的話全都當真?難道他們在做科學研究時不會有主觀因素摻入進來嗎?一點也沒有嗎?果真如此嗎?倘若這些一絲不苟、不偏不倚的科學家們擁有截然不同的童年經歷,結果又會怎樣呢?如果他們僅僅因為在自己發明的某項測驗中得了低分便被剝奪了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機會,結果又會如何?他們還會這麼輕率地給這些測驗貼上智力測驗的標籤嗎?他們會不會在克服自己的主觀性後依然貼出同樣的標籤,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試圖捕捉的正是人類智力的本質?抑或他們會略微改變對這些測驗的看法?也許他們會以不同的觀點去看待智力的發展和培養,並把研究更多地聚焦於智商是如何與其他眾多重要但無法通過某一次簡單的橫向測驗就能巧妙捕捉到的生命特質相互作用的?(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狀……)


客觀的我:冷靜下來吧,哥們,別讓你的主觀性掩蓋了事實。大段大段的抱怨讀來令人煩躁,應當使用更平和的語氣、更經濟的措辭,應當讓你的思路更有條理。


我的論據如下。第一,研究人員深知學習障礙具有發展性特徵。教育工作者不了解科學研究的現狀,從而無法將最新的研究成果運用於學校教育,其咎不在研究人員。第二,你的說法對那些思維縝密、一絲不苟的智力研究人員是不太公平的,他們殫精竭慮,只是為了發現人類智力的本來面目。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承認他們所探討的只是平均值或者可能性,並且他們充分意識到異常值的存在。你的說法對於致力於智力應用研究的學者來說也絕對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完成了一項出色的工作,建構了一套可信、有效的測驗系統,這些測驗在統計學上與許多現實世界的結果緊密相關。他們開創了一些心理學界有史以來最具預測性的測驗,使人們從中受益頗多。誠然,他們中大多數人很可能在自己設計的測驗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分數,因此不知道被貼上「智力低下」標籤的人生是何種滋味。此外,還有一個很不幸的事實,即智商測驗被隨意濫用,因而對很多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包括「主觀的我」。但是,如果能夠恰當使用並對分數進行得當的解讀,那麼這些測驗便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可以幫助兒童發掘其最大的潛力。但是,我必須很客觀地指出,我壓根兒搞不懂「潛力」這個詞到底指的是什麼。


主觀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反駁,但是我必須繼續這本書的寫作。

智商測量並不靠譜,每一種智力特點的人都可通向偉大?



來自:豆瓣

關於人類智力的諸多疑問


從一開始,關於「人類智力」我便有無數的疑問。智商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生命中還有比智商更重要的東西嗎?如果你在智商測驗中表現不佳,又該怎麼辦,是破罐子破摔,入住一家精神病院,從此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嗎?低智商有無彌補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彌補?彌補措施是否因環境而異?如果我想成為一名主持人,與瑞安· 西克雷斯特一同主持《美國偶像》,那麼我的智商分數最低要達到多少?如果我想成為一名物理學家,這一數字又要有何不同?


關於「才能」(talent),我也有著同樣多的疑問。究竟何謂才能?人人都把這個詞掛在嘴邊,似乎他們懂得其含義。我們都知道沒有人生來就具有完全成形的特質,也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閱讀莎士比亞的原著。所以,才能並非與生俱來。但是我們也看到,人們學習知識的速率具有明顯的差異。難道這就是所謂才能的體現嗎?


接著我想知道,是不是通向成功的道路都需要才能。比如,瑪麗花了15 000 個小時寫了一部暢銷小說,而約翰花了5 000 個小時,兩人完成小說的時間存在明顯差異,是不是就可以說其中一人更配得上「天資聰慧」這個標籤呢?


此外,才能難道不是高度專業化的嗎?在一些領域,比如數學,可能需要更多數字推理方面的才能;而在其他一些領域,比如投擲飛鏢,則更依賴於運動技能的機械重複。甚至在同一領域內也會存在多條通往成功的道路,也許弗蘭克靠他的低吟唱法在音樂上獲得了國際聲譽,而莎拉則以其高音唱響全球。雖然才能不同,但是兩人均在音樂領域取得了成功。


對於「練習」(practice),我也持同樣的懷疑態度。怎樣才能在卡內基音樂廳進行表演?最經典而常見的答案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但是從來沒有人會發問: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什麼人?我們可能會發現他們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擁有很高的智商、優秀的音樂才能或者很強的內驅力。若事實果真如此,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些沒有必需技能的人已經被排除在競爭之外了。如果我們僅僅去研究這個特殊人群,並發現能力並不能將偉大和平凡區分開來,那麼我們能否真的得出結論:能力對音樂天才的開發沒有作用?

智商測量並不靠譜,每一種智力特點的人都可通向偉大?



也許一切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包括練習的決心。但是有很多不同的基因,所有這些基因都在與周遭環境不斷地進行交互作用。不會有兩個人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或完全一樣的經歷。那我們如何才能搞清楚基因對於成就的作用呢?


接下來是關於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大量問題。是不是所有的領域都需要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不是要獲得成就就一定要有獨創性?區分優良和真正偉大的是什麼?它們的分界線又在哪裡?

還有,獨特的生活經歷難道不重要嗎?你能從獨一無二的視角看世界,這一點難道不重要嗎?或者說你有獨特的才能呢?你就是有一邊跳霹靂舞一邊用約德爾唱法唱歌的罕見能力。假設你的 SAT 分數非常低,但是你可以一邊做轉頭動作一邊用約德爾唱法哼唱后街男孩的歌,這個算不算數?你是不是必須在標準化考試中取得高分才算有所成就?


障礙的作用是什麼?冷峻的生活經歷,諸如自幼患有某種缺陷,該如何促進成功?上學期間被貼上「學習障礙」的標籤是一段痛苦不堪的經歷,但是這樣的經歷會不會正好成為驅動一個人去改變世界的必要動力呢?我希望我能解決以上所有的問題。但事實是,我產生了更多的疑問。


題圖來自:豆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這場名為《春之祭》的芭蕾舞劇開始
巴西幾公里的塗鴉藝術街,在「美麗城市」項目中消失了
你也迷過《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嗎?它的作者去世了
比起戀愛究竟有多難,他們更想知道如今究竟還需不需要談戀愛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量血壓這麼「簡單」的事,測量細節可不少
用尺子也能夠測量生豬的體重,公式很簡單
蘋果獲得新專利,可通過腕錶上的感測器測量血壓
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是本質屬性還是人類測量誤差導致的?
你知道怎麼給寶寶測量體溫嗎?這些情況下,都是不準確的
由可觀測宇宙產生的所有可測量的星光
血壓測量有講究,太多人都沒做對,你會正確的測量血壓嗎?
電視機真的是越大越好嗎?聰明人會先測量這個尺寸,看電視時才舒服
做飯不用再像做實驗一樣,反覆測量水量,教你一招,很簡單!
這幾個方法可以很好的測量肺部的問題,沒事多測一下才好
功勛測量船改行了!火箭與衛星的大綠葉,實則功不可沒
給你一根足夠長的尺子,你能測量大海有多深嗎?
什麼時候測血糖更為準確可靠?時間選錯,就是白測量了
朋友是測量自己的一種最精確的尺度
什麼時候測量血壓最準確?如果你不注意這2點,血壓就很可能不準
冷知識:人手能測量角度,唾液里有一種葯,味蕾嗅覺真的會消失?
同樣一個翻越動作,親測量子特攻的最流暢
糖友測量血糖也有講究?在這個時間測量,結果或更準確
我們生存的這個藍色星球有多重?可通過中微子測量
您的血壓是在哪裡測量的?這很重要,要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