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若是沒有聽從他的反間計,是不是就不會被滅國了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本土的聯繫,韓國王室命令上黨郡守馮亭向秦國投降,以求秦國罷兵,但馮亭不願就此降秦,派使到趙國,希望將上黨郡十七城讓予趙國,趙孝成王聽取了平原君的建議,接收上黨郡,就此決定戰國走向的一場大戰來臨--長平之戰。
此時的趙孝成王剛即位親政兩年,血氣方剛,自然有成就霸業之志,接受上黨郡真是他實現霸業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挑戰的一步,只可惜他還是太年輕,行事沒有其父趙惠文王的沉著堅毅,更比不上他的對手--秦昭襄王,相比之下,趙孝成王是兔子,而秦昭襄王是只老狐狸。
公元前260年七月,秦趙真是開戰已半年,廉頗據守有利地形抵擋住了大秦虎狼之師的進攻,廉頗的戰法理論上是正確的,秦國勞師遠征,力求速戰,趙國應當避其鋒芒,堅守不出,待秦軍糧草不濟,士氣不振時在尋機反擊,但是實施起來就有問題了,趙國國力遠不如秦國,此時趙國在前線兵力達25萬,趙國的全國人口大概在300萬上下,也即是說趙國有三分之一的青壯年因戰事無法回國參與農耕,因為戰爭自年初開打至七月,正好錯過了農時,這對古代一個農業國家來說是無法承受的,雖說秦國也在艱難支撐,但是趙國還是支撐不住了。
戰事如此,趙孝成王已經沒有了兩年前接受上黨郡的喜悅了,這位年輕的君主暴露出了自己的弱點,不夠穩重,心志不堅,趙孝成王開始多次要求廉頗出戰,其想讓趙軍在戰爭中取得一定的優勢,而不是擊潰秦軍,以此來作為談判的資本,與秦和談。
趙孝成王曾徵詢過大臣的意見,對於當前局勢該如何抉擇,大臣樓昌建議派使臣前往秦國與秦和談,虞卿則建議派使臣前往魏楚兩國,形成聯盟以與秦國決戰,兩個策略無非是一戰一和,關鍵是,趙孝成王是傾向於和談的,隨即派遣鄭朱前往秦國和談,而秦昭襄王則表現的更為老辣。
秦昭襄王高規格的接待了鄭朱,甚是熱情,但是不談及和談實質,一直再拖,為的是製造一個假象,因為其他各國有使臣在秦國都城咸陽,秦昭襄王以此來迷惑他國,更是散布謠言,說秦趙兩國已經準備和談了,還會形成聯盟,長平之戰馬上就不打了,這是得趙國在失去了獲得他國支援的機會,趙國被孤立了。
最終,趙孝成王見與秦和談無果,也不可能從魏楚兩國尋求支援,只能自己解決戰事,聽信反間計也好,有自己考慮也好,臨戰換下老將廉頗,換上年輕的趙括,又向前線增派20萬軍隊,意欲與秦一戰,結果慘敗,趙孝成王的年輕,做事不決絕,性格的缺陷,使趙國在長平之戰時因一次外交的失利而陷入孤立困境,長平一敗,就已經宣告了趙國滅亡在即!
※原子彈真的是讓日本投降的原因嗎,才不是,日本其實在打這種主意
※荊軻不是刺殺秦王的首選,首選的是他,結果才換成荊軻,是為何
※慈禧吃飯時有這種毛病還不願讓人知道,她還對女人下手
※真以為諸葛亮是個農民嗎,你錯了,他可是個官二代
※最是無情帝王家,看樣子皇帝想要坐穩還要討好太后
TAG:老林講歷史 |
※如果崇禎沒中反間計,袁崇煥是否就不會死?結局是一樣的!
※袁崇煥被殺,是因為崇禎中了反間計?如果你是崇禎,可能也會殺他
※曹操明知中了周瑜的反間計,卻不肯認錯,真實原因你能猜得到嗎?
※只有此人才可挽救明朝,皇帝卻把他殺掉,至死都不知中了敵反間計
※戰國時那麼多名將倒在反間計下,為何後來李牧也不能避免
※袁崇煥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是死於反間計嗎?一起看看他的事迹吧
※袁崇煥是因皇太極的反間計而被殺害的嗎?他真實的死因到底是什麼?
※袁崇煥被凌遲,是因崇禎中了反間計?專家:非也,崇禎早就想殺他
※袁崇煥的死,全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嗎?崇禎皇帝也不是傻瓜
※長孫無極使用的離間計和反間計好厲害,最後的金蟬脫殼卻搞砸了
※周瑜是否施展過反間計,將曹操的發小害死,這則故事背後有答案
※崇禎皇帝殺袁崇煥,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還是故意的?
※袁崇煥死於皇太極的「反間計」?別傻了,崇禎可不是三歲小孩兒
※三國演義中的蔣干究竟是何許人物?反間計中的他竟是這般狼狽
※史書上記載,崇禎殺死袁崇煥是反間計,但也是無奈之舉
※崇禎皇帝決心處死袁崇煥,真的是因為他中了反間計嗎?
※秦昭王嬴稷自毀霸業殺了白起,真的是中了趙國的反間計嗎?
※曾是項羽謀士,獻策差點殺死劉邦,卻因一條拙劣的反間計抑鬱而死
※鍾會聰明絕頂,為何那麼信任降將姜維,以至於中了姜維反間計
※一和尚培養出2位徒弟,一人被朱元璋用反間計除掉,一人寧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