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最後一位大將軍,悲壯殉國,到底是歷史使命還是實力不濟?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米七六
1、洮西之戰
三國蜀漢延熙十八年八月,蜀漢大將姜維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將軍張翼等數萬人馬,進軍隴西郡狄道。這是兩年前姜維執掌蜀漢政權以來的第三次北伐。前兩年的兩次北伐,雖稍有小勝,卻並沒有大的影響。姜維當時已五十幾歲了,看來很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迅速又發起新一次的北伐戰爭。他迫切地需要一次大勝利來鼓舞民心士氣,把蜀漢國內的反對戰爭的聲音壓下去。所以這一次進攻曹魏,是歷次北伐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曹魏徵西將軍陳泰讓雍州刺史王經進駐狄道,命令王經堅守不戰,等到陳泰率領的援軍到來,兩軍會師,再出戰蜀軍。王經剛剛接任雍州刺史不久,在軍事上經驗也不足。他嚴重低估了蜀軍的實力,誤以為蜀軍長途跋涉後將疲倦不堪,最好不給其休整的機會,趁早先發制人將其擊敗。遂主動請纓,率大軍出處於洮河上游的故關,計劃在洮河之西一舉擊潰遠道而來的蜀軍。輕敵在先,在不了解敵情時,貿然出兵,註定必然是個敗局。八月,蜀魏兩軍在洮河西岸大戰,曹魏軍大敗,僅僅淹死在洮河裡的士兵就達萬餘人,失蹤人馬不計其數。王經只余萬餘殘部渡過洮河撤回南岸的狄道,死守狄道城。姜維隨即進軍,包圍了狄道城。
陳泰進軍途中聽到王經擅自出兵,知道不妙,一面急馳支援,一面向朝廷告急。魏國隨即派大將鄧艾率後軍出發,又派太尉司馬孚坐鎮長安,總統西部戰線。
陳泰、鄧艾、胡奮等諸路援軍集結待命。陳泰分析姜維糧草供應不上,利在速戰速決,魏軍要幫助王經守住狄道城,姜維就會退兵。於是魏軍分路前進,向狄道城進發,當天夜裡即趕到狄道城東南的高山上,遂下令士兵燃起一堆堆烽火,鼓角齊鳴。狄道城裡的將士一見救兵到了,士氣大振。姜維料不到洮西一戰大勝後,曹魏軍還會這麼快地派來援軍。幾次交手,姜維還是擔心糧草和退路問題,率領得勝之師退回蜀國去了。
這一戰是姜維數次北伐中最大的一次勝戰,幾乎殲滅了曹魏雍州軍隊的有生力量,曹魏雍、涼二州危險萬分,整個隴右震動。用魏將鄧艾的話來說,就是洮西之敗,影響很大,軍隊損失慘重,百姓流離失所,糧草輜重消耗殆盡。經此一戰,姜維更加堅定了進軍中原的決心。
2、痴心不改的北伐情結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繼任者蔣琬、費禕推行的是保境安民,與民休息的政策。費禕對姜維說:「咱們比起諸葛丞相水平差的多了,他老人家還不能拿下中原,何況你我?咱們現在工作就是安定團結。至於建功立業這樣的大事,等以後有大本事的人來完成吧!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老有賭一把的心理。萬一輸了,就一切都完了。」所以在蔣、費二人當政的近二十年內,蜀漢的老百姓得到一定的休養生息。姜維出兵北伐的「宏願」,被老費給限制住。每次只給姜維不上萬的兵力,去打打羌胡、騷擾一下曹魏而已。
直到延熙十六年費禕被魏國降人郭修刺殺而死。姜維才得以放手施展自己的抱負。當年就率數萬人進攻魏國。
從這開始到蜀漢景耀五年,大約十年時間內,姜維數度進攻曹魏,最大的勝戰就是上文所說的洮西之戰。但蜀國國小民疲,力量在三國中是最小的一方,朝中從來有反對北伐的聲音,並且力量很強大。姜維要想打開個好的局面,談何容易。即使在洮西之戰取得大勝後,蜀軍中的以征西將軍張翼為代表的保守派還是不贊成北伐。張翼對姜維說:「這次行動可以停止,不要再前進了。一旦失手,把這個大功勞給抹殺了,那就是畫蛇添足。」只得打退堂鼓。
幾次征魏,倒讓曹魏的頂尖將領鄧艾脫穎而出。漸漸成為西部戰線對付蜀漢的主要人物。姜鄧兩人屢屢交手,互有勝負。延熙十九年春,姜維升為大將軍,躊躇滿志地整頓兵馬,和鎮西將軍胡濟兵分兩路出擊,約定在上邽會合。不料胡濟失期未至,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鄧艾擊敗,蜀軍死傷甚多。這一戰是姜維北伐的最大敗戰。引起國內大臣、百姓的強烈不滿。姜維自貶為後將軍。
後幾次征魏,越打越沒有盼頭,總是看不到勝利在哪裡。到蜀漢景耀五年,最後一次伐魏讓鄧艾打回來。蜀國國內宦官黃皓弄權,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處境更加不妙,遂不敢回成都,在沓中屯田種麥,所謂避禍。把進取中原的雄心收拾起來。
3、最後的戰鬥
曹魏在三國後期的實力更加雄厚,蜀吳兩國越來越被比了下去。司馬氏漸漸地握住了魏國的權柄,鞏固住自己的地位,如從魏降蜀的大將夏侯霸所說:「司馬家正在經營自家門戶,無暇西顧。」等到司馬氏已經穩定下曹魏的局勢,就開始對蜀國動手了。
景耀六年,曹魏兵分三路進攻蜀漢。鎮西將軍鍾會統十萬大軍從子午谷等地進攻漢中,征西將軍鄧艾率三萬軍隊攻沓中,牽制姜維部隊,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軍隊從祁山奔武街橋頭,斷姜維退路。姜維與張翼、廖化等蜀漢將領們節節抵抗,最後退守劍閣,攔住了鍾會大軍前進的大道。
不料鄧艾出奇計,從陰平小道翻山越嶺幾百里,直接殺到蜀漢的後方腹地,在綿竹打敗諸葛瞻的部隊,一路高歌猛進,攻下了成都。蜀後主劉禪投降,並派人向在前線奮戰的姜維部隊下令,全軍投降。姜維的部眾怒形於色,拔出刀劍,亂砍石頭。但是皇帝的命令還是要聽,姜維率部向鍾會繳械投降。鍾會久聞姜維大名,很器重老薑。故意問到:「你怎麼這麼遲才來?」姜維說已經算快了。倆人聊的很投機,鍾會連姜維的印授也沒有收,依然讓他掌管蜀國的降軍。並對大家說,姜維是蜀國的第一人物,才華比起中原的諸葛誕、夏侯玄不相上下。和姜維交情一天好過一天,外出同坐一輛豪車,喝酒同坐一流桌。
鍾會有自立為王的意向,姜維有再造漢室的計劃。所以姜維曲意附和鍾會,慫恿他起事。同時派人給蜀後主劉禪說,請陛下忍辱負重,我姜維一定讓太陽暗而復明,大漢江山失而復得。
鍾會步步為營開展工作,先後以謀反誣告等罪名拿下了另外幾個魏軍統帥鄧艾、諸葛緒等人,把幾乎二十萬大軍的指揮權拿在手上。他的計劃是讓姜維率五萬人為先鋒,自己率大軍在後,先佔領長安。然後騎兵走陸路、步兵走水路,五天時間打到孟津,進入洛陽,一舉平定天下。不料強中更有強中手,司馬昭早料到鍾會不是個老實人,派賈充率十萬大軍進軍長安,自己隨後出發。給鍾會一封信,說過幾天就可以見面了。
鍾會大驚,知道司馬昭懷疑自己,決定提前動手。召集魏軍高層領導會議,詐稱有曹魏太后的詔書,要廢除司馬昭,恢復曹家的天下。魏軍領導們不聽,被鍾會軟禁起來,姜維勸他把這些人全殺了,鍾會猶豫不決。不料消息走漏,魏軍士兵們鼓噪而起,大家衝進鍾會的辦公大樓,放出自己的長官,一起衝上前去殺姜維、鍾會。一場大亂,姜維、鍾會、鄧艾、廖化等魏蜀的原來的大官們全部死在亂軍之中。至此,姜維的復國之夢也一起破碎。
4、膽大如卵姜伯約
姜維字伯約,天水郡翼縣人。他原來是曹魏天水郡的參軍。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首出祁山,北伐中原。姜維和同事梁緒、尹賞等好幾人跟隨天水太守馬遵四處巡查。聽說諸葛亮大軍到來,各縣紛紛響應。太守懷疑姜維等人起了異心,就撇下大家獨自跑了。姜維等人回城時城門緊閉,再跑到冀縣,也進不了城,大家沒辦法只好投降諸葛亮了。
諸葛亮很欣賞姜維的才華,認為他是涼州的一流人才。才兼文武,不同凡響。而心存漢室,有興復大漢天下的雄心壯志,所以著意培養他。職位不斷升遷:奉義將軍、中監軍征西將軍、右監軍輔漢將軍、鎮西將軍涼州刺史等等,在蜀漢中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蜀國的才力人力不足以抗衡中原。所以選的接班人是蔣琬、費禕這幾個會讓蜀漢休整數年的人物,而不是急著再接再厲北伐到底的姜維。
姜維兵權在手立馬出征,雖或有小勝,終究不能撼動中原曹魏的基礎。反而讓蜀國人民疲於奔命,負擔過重,國內一片反戰之聲。他的戰友廖化、張翼等都反對屢屢頻繁出兵。廖化說:「智慧和力量都比不上對手,還一定要出兵爭勝,這說的就是姜伯約。」對他表現了強烈的不滿。大臣樵周寫了篇《仇國論》諷刺姜維窮兵黷武。說白了姜維叫粗有文武,比起諸葛亮的經天緯地,那是遠遠不如。說白了,就是老薑的才華是不夠北伐中原,開創大業的。再加上曹魏物產豐饒,人才輩出,益州一個偏遠地區,和中原的勢力不足相提並論。姜維北伐是小個子要放倒大塊頭的比賽,失敗本是註定的事情。
姜維最有名的事情是他的膽子奇大,他被殺的時候,魏軍將士很恨他,剖開他的肚子,據說他的膽子有鵝蛋那麼大,正是所謂的膽大如卵!看來他真是名符其實的姜大膽,就沒有他不敢做的事。
※一個王族子弟,錦衣玉食風流韻事不斷,卻用生命換來國家的解放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因何錯失挽救華夏危亡的良機?
※她九死一生,從納粹手中拯救2500多名猶太孩子,直到被捕
※德國一種神秘武器,至今仍是令全球色變的恐怖記憶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憑什麼挺住?多虧這個宰相挖了毒瘡
TAG:歷史派 |
※中國一大姓歷史悠久,卻從沒出過皇帝,這位逆天改命卻得不到承認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后的悲慘人生,不是慈禧哦!
※歷史上最能忍的人最後不是大將就是皇上
※他不僅是清朝唯一的太子,而且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子
※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個朝代的國土面積最大?既不是唐朝更不是清朝而是它?
※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十隻軍隊,每一個都氣吞山河,銳不可當
※三國的故事,其實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歷史為盤,諸雄為棋,誰能有此大手筆?
※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不是秦朝也不是大唐,四方外族聞風喪膽
※穿越,真實存在,都是有據可查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穿越之謎
※歷史上偉大的四大愛國英雄!最後一位親手將金國皇帝切成兩半,卻鮮為人知
※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四大名劍,一把下落不明,一把已成廢鐵
※歷史上在許昌夜讀春秋的關羽其實使用不是大刀而是長矛!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外患的朝代,直到滅亡,依然強大!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英雄是誰?不是岳飛,文天祥,是他
※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乾隆皇帝,活的時候光鮮亮麗,死後下場卻慘不忍睹
※歷史上最「流氓」的皇帝,不是劉邦,滅兩朝,還差點毀了漢族
※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四大名劍,一把已成廢鐵,一把至今下落不明
※歷史上的這三大悲壯事件,撐起來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
※歷史上最殺不得的3位將軍,活著能為國續命,死後卻國破家亡,無一例外
※他是歷史上最強悍的皇帝之一,臨死的決定,現在看來卻讓人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