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李斯-嶧山刻石全本
李斯(前277-前208,周赧王三十八年――秦二世二年,七十歲),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與韓非同拜儒學大師荀卿學習帝王權術(李斯為秦相時,曾忌韓非的才能,謀殺了韓非),戰國末到秦國,當了呂不韋的舍人(相當於食客),後任秦始皇客卿,曾提議統一六國,當逐一擊破,反對分封制,主張焚書坑儒,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政權專制,為秦王所重,後任丞相。秦王崩,因趙高(趙國人,秦始皇時為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始皇崩,與李斯合謀立胡亥為秦二世,旋殺李斯,為丞相,事無大小皆決之,後弒二世,立子嬰為秦王,終為子嬰所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載趙高作《爰歷篇》,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誘逼,合謀偽造遺詔,迫秦王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秦二世。後為趙高所忌,腰斬於咸陽。秦始皇一統六國,統一文字時,李斯將大篆刪繁就簡為小篆,為世通用。《史記》卷八十七有傳。
傳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會稽刻石》;已佚書論《蒼頡》七篇,今存出土漢代殘簡,王國維依據出土殘簡著有《重輯倉頡篇》二卷。
《嶧山刻石》,小篆刻碑。也稱《嶧山碑》(鄭文寶作《繹山碑》),傳為秦相李斯書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東巡上嶧山(今山東嶧山境內),丞相李斯等歌頌秦德而立,為秦始皇東巡刻石第一篇。嶧山,又名東山,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
北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云:
右《秦嶧山碑》者,始皇帝東巡,群臣頌德之辭,至二世時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嶧山實無此碑,而人家多有傳者,各有所自來。昔徐鉉在江南,以小篆馳名,鄭文寶其門人也,嘗受學於(徐)鉉,亦見稱於一時。此本(鄭)文寶雲是(徐)鉉所摹,(鄭)文寶又言嘗親至嶧山訪秦碑,莫獲,遂以(徐)鉉所摹刻石於長安,世多傳之。余家《集錄》別藏《泰山》,李斯所書,數十字尚存,以較摹本,則見真偽之相遠也。治平元年六月立秋日。
原石早佚,翻刻本以北宋淳化四年(993)八月鄭文寶以其師徐鉉(五代南唐人)摹本重刻於長安者為最精,世稱「長安本」。「長安本」有《始皇詔》、《二世詔》兩種,碑陰有北宋鄭文寶題記。今存西安碑林。
西漢司馬遷《史記》載其事而未錄其文,今據明拓本補錄如下。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尃惠,親巡遠方。登於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
《二世詔》79字,字略小。文曰: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碑陰有北宋鄭文寶題記:
秦相李斯書《繹山碑》跡,妙時古殊,為世重。故散騎常博徐公鉉酷耽玉箸,垂五十年,時無其比。晚節獲《繹山碑》摸本,師其筆力,自謂「得思於天人之際」,因是廣□已之舊跡,焚擲略盡。(鄭)文寶受學徐(鉉)門,粗堅企及之志,太平興國五年(980)再舉進士,不中,東適齊魯,客鄒邑,登繹山求訪秦碑,邈然無睹,建於旬浹,怊於榛蕪之下,惜其神蹤將墜於世。今以徐(鉉)所授摸本,刊石於長安故都國子學,庶博雅君子,見先儒之指歸。淳化四年(993)八月十五日,承奉郎宜都守太常博士、陝府西諸州水陸計度轉運副使賜魚袋鄭文寶記。
※漢簡墨跡拾遺
※白蕉書法蘭精品欣賞
※齊白石印石精選
※清·龔賢繪課徒畫稿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秦代字帖8:李斯-嶧山刻石
※李斯《嶧山碑》
※李斯篆書《嶧山碑》
※李斯《嶧山碑》,記載秦始皇東巡的傳奇
※【解讀】|中醫銘---- 送嶧山中醫兄弟
※李斯篆書欣賞《嶧山刻石》:柔美中包容力度,圓轉中顯見遒勁!
※篆書名品抉微——《嶧山刻石》
※登山東鄒城嶧山,見怪石嶙峋、山勢險絕而聊作七言絕句,且娛師友
※華師大書法碩士劉亞晴:《嶧山碑》、《三墳記》結合練,字更靈動
※篆刻學習:為什麼不建議初學者臨習《嶧山碑》
※王羲之、米芾、嶧山碑、懷素……這麼寫最像!
※歷代書法名帖名家選——《嶧山刻石》
※規整、秩序和理性——品《嶧山碑》
※筆法重要還是結構重要——談《嶧山碑》的臨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