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一起科舉冤案,導致科舉考試嚴重失衡,至今仍在上演
明洪武三十年四月七日,科舉考試中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案件。
這天,朱元璋像往常一樣上朝聽政。突然,一份奏章引起了他的關注,而接下來的幾份奏章,都是同樣的內容。仔細翻閱奏章後,他才了解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二月會試發榜後,共錄取宋琮等人51名,其中竟然沒有一個北方人。北方的落榜考生紛紛表示不滿,來到南京告狀,南京城大亂。
與此同時,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傳開了:這次考試中,考官徇私舞弊!
這下不得了了,十多名監察御史聯合上書,請求朱元璋徹查此案。於是就有了朝堂上的那些奏章。
朱元璋最痛恨官員腐敗。在反貪反腐制度極其苛刻的洪武年間,官員們個個都活的戰戰兢兢,絲毫不敢犯錯。在這種情況下,考官敢頂風作案?再看看主考官,年近八十的翰林學士劉三吾,參與制定法律和科舉制度的人物,能犯這種低級錯誤?怎麼想都不太可能。
但這份榜單實在是太顯眼了,讓人不得不懷疑。那麼多北方考生,就沒一個能上榜的?別說朱元璋了,就連劉三吾的那些老同僚們,都有些懷疑。
奏章像雪花般不斷飄來,宮外圍著一群喊冤叫屈的落榜生。朱元璋一拍桌子,查,給我查!甭管是神是鬼,都得給我揪出來!
「洪武四大案」之一,南北榜案,就此拉開大幕。
朱元璋成立了一個十二人調查小組,專門負責此案。這十二個人,各個都是精英。他們把所有考卷都重新糊上名,一個字一個字地對。
同時,所有參與到這次考試中的考官全部接受審訊。經過兩個月的調查和審訊,結果出來了:上榜的名單,和之前的那份名單一模一樣,還是沒有一個北方人!
這個結果讓所有的調查人員都大吃一驚,難道北方考生真的就那麼差勁嗎?
事實是真的很差勁。大明開國後,整個國家的教育狀況,呈現出南北差距大,南方遙遙領先於北方的特點。原因很簡單,靖康之難後,北方被異族統治數百年,教育被破壞得一塌糊塗。數據顯示,明初的幾次科舉考試,狀元全是南方人,上榜的考生大部分也都是南方人。
但就算北方考生再差勁,也不至於一個都上不了榜吧?這次怎麼就全軍覆沒了?這與朱元璋脫不開關係。他親手製造的藍玉案,被殺者過萬,受牽連的幾乎全是北方官員。這樣下來,北方考生對仕途心灰意冷,再加上水平本來就不高,自然全軍覆沒了。
朱元璋知道結果後,更生氣了,不分青紅皂白,把調查小組中的幾個人砍了,又把劉三吾等幾位考官發配到了邊疆,罪名均是「胡藍餘黨」。
六月,朱元璋親自閱卷,錄取了六十一名北方考生。以黃觀為第一名、韓克忠為第二名、王恕為第三名。這個榜單被稱為「北榜」。
從此,明朝科舉制度有了重大改革——南北分榜!
但很快問題又來了,隨著南方考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導致南方考中太難,而北方則相對簡單。於是很多南方考生便通過修改戶籍,跑去北方考試。這樣一來,科舉考試又變得很不平衡。
直到今天,劃區域考試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考上大學,不惜花重金修改戶籍。從古至今,教育公平一直都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希望在不遠的未來,這個目標能夠實現。
※去故宮一定要摸的東西,不僅可以摸,還可以「吃」
※洪秀全極愛一字,圍繞此字建立了一套辭彙系統,結果就他一人會用
※慈禧太后的三句名言,一句對外,一句對內,最後一句對自己
※他為國家鞠躬盡瘁,受到馬克思讚揚,卻被世人醜化為千古罪人
TAG:歷史之家 |
※明朝科舉考,主考官因徇私被舉報,調查說:不存在,最終還被判刑
※明朝一姓氏,參加科舉考試受限制,得聲明不是此人後代
※明朝通過科舉考試做官有多難?從這兩點可以看出
※9歲兒童科舉考試遲到,考官讓他對下聯,對出來後被保舉第一名
※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卻無人上榜,還漏掉了一個大名人
※明代一科舉考場,以舞弊案聞名,卻走出四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朝對科舉考試作弊處罰有多嚴厲?正一品主考官都斬首示眾!
※一次科舉考試引發的血案:他因長得醜名落孫山,揭竿而起把皇帝趕下台
※清朝規定五種人不能考科舉,禍及子孫,考科舉非常難嗎?
※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的殿試考的是什麼?
※這些書法高手,都是從這次科舉考試逼出來的
※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科舉考試試題,看完後發現,自己一道也不會!
※他出身名門,自小聰慧,沒參加科舉考試,一樣官至宰相
※歷史上最後廢科舉的並不是中國而是越南,科舉考試還需要考數學
※這是明清科舉考試的第一關,考秀才,這樣的考試流程能難住不少人
※看吧,宋朝科舉考試的幾個有趣細節
※一個科舉失敗者的逆襲:考不上,就把它廢了!
※宋朝科舉考試的幾點有趣細節
※歷史上名聲最差的宰相,只要是他的後代,都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
※古代最嚴肅的科舉考試,有時比演戲還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