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三國時天府之國百姓的生活水平,你敢穿越過去當農民么?
文/洪與
【作者簡介】洪與,男,漢族,四川蒼溪人,大學文化。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作家文匯》特邀編輯,四川省作家協會青少年文學導師。因致力於監獄文學創作,被譽為「新監獄文學」領軍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監獄三部曲:《敵人》《監獄長》《AB門——貪官的後半生》;長篇小說《大國相——蜀漢丞相諸葛亮》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優秀作品獎,被列為全國農家書屋採購目錄。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三國志》記載了一件趣事兒:「文帝在東宮,當從洪貸絹百匹,洪不稱意。」
曹洪與曹丕啥關係?親叔侄呢,何況曹丕還是太子,借一百匹絹,曹洪居然不幹。
先來說說天府之國。
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謹",《史記》中稱「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其後,天府之國之美譽累見於正史、野史和歷代文學作品中。唐代李白更是高歌:「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其實,天府最初的意思是一種官職,《周禮》記載,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何謂守藏?「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還不是一般的寶貝呢,幾乎相當於鎮國之寶才能入列。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天下對天府之國的讚譽和羨慕。
諸葛亮對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那麼劉備入蜀後,百姓生活究竟過得怎麼樣呢?
戰亂年代一個共同點是貨幣混亂,當政者為了掠奪戰爭資源,不遺餘力地搜刮。魏蜀吳的貨幣可謂慘不忍睹,曹魏鑄小錢,劉備鑄鑄值百錢(大額貨幣),而東吳更是鑄大錢一當五百。
不管小錢還是大錢,同樣多的銅就可換取百姓幾十倍的物資或者勞務。他們何樂而不為呢?
好處不僅如此,讓本國貨幣貶值,也是經濟戰的一種。三國儘管處於敵對、戰爭狀態,但民間的,甚至官方的貿易一直沒有斷過。在銅本位的經濟體制中,一枚當十重量的銅幣被鑄作當百倍甚至千倍面值的大錢,競相貶幣值以防本國貨幣流失。
但是這種做法,最終無疑是自掘墳墓。好像我們的記憶里還有殘存有類似經歷,或者說你曾經也被這麼傷害過。
所以,百姓要生存,不得不以物易物,或者捨去貨幣而變換一種等價物。
其實,曹洪不是不幹,按照今天的話說,借錢可以,但是借絹不行。這說明什麼?錢不值錢啊,連曹丕、曹洪這樣的人物都不看好當時的貨幣,普通百姓能相信嗎?在戰亂或者饑荒年代,一般人有賤金錢貴實物的心理,這樣一來,金屬貨幣在民間反而流通不暢,而非金屬貨幣盛行,如絲織物、穀物、食鹽之類。
還有個事兒,「有謠言,欲求牙門,當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三國志》)當時就是去行賄,拿錢不好使,哪怕是真金白銀、甚至珠寶。想陞官成牙門將?拿絹來;想當100人的隊長?拿絹來。
這裡要說明一下,三國時衣服材料,一般為絲、麻、葛等織成的,檔次分別為錦、絹、麻衣、葛衣。絹這種絲織品,幾乎代替了貨幣,出行、借貸、婚喪嫁娶、甚至軍用物質,大都用絹來衡量。
《晉書》中記載了胡質給他兒子路費的事兒:胡質的兒子胡威從洛陽(一說是許昌)到荊州區探望他,兒子呆了十餘日。向他告歸,他給絹一匹,作為旅途上的盤纏。
胡質當時襄陽任荊州刺史,從洛陽到襄陽路程有400多公里,考慮到當時的路況,單程一趟也在一月有餘,一月左右的口糧為一匹絹。
那麼一匹絹究竟能換多少糧食呢?
當時的成年人每天5到6升口糧,單程一趟就需要1斛多的口糧。可見三國時期絹和谷的比價與東漢時的1:2應該沒有太大差距,說明絹的價值比較穩定。
必須要找到一個等價物,上面不是說絹幾乎代替了貨幣,用絹來作等價物,不行嗎?為了更直觀,我們還是採用米吧。
漢代計量換算大致為: 1斛 = 10斗 = 100升(古) ;1斛=13.5公斤;漢大畝 = 0.69市畝;漢小畝 = 0.29市畝;魏畝 = 0.75市畝 (蜀和吳都用漢大畝)。這個數據來源於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上)》
《漢書·食貨志》說:「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漢小畝)」。5口之家去除2個服役外,最多2個勞動力,耕地能力摺合42漢大畝,大抵可把20漢大畝視作當時青壯年勞力的平均耕種能力。
產量呢?
《華陽國志》載:「綿竹縣,劉焉初所治。綿與雒各出稻稼,畝收三十斛,有至十五斛。」
劉焉時期就這個產量,蜀漢時期也不會低於這個產量。諸葛亮治蜀期間,很重視都江堰的維護與管理,專門設「有堰官,發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 (水經注)。就按照最低產量來算,每市畝產量也有587市斤。
一戶農民(也按照5口之家計算)種上等良田40漢大畝,一年大概收入多少呢?取畝收20斛為常值來計算,一年可得10800市斤的谷,摺合米約5400市斤。
五口之家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多少呢?
當時的人一天最少也要有5-6升糧食才能溫飽。一戶5口人,摺合0.25斛,6.75市斤,一年需要約2464市斤米。
別急,還有稅收。
田賦,正史上沒有記載東吳合蜀漢的田賦情況,但肯定有,至於多少,只有參照魏國的田賦。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徵收田租谷四升。每戶徵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
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刺激生產有積極的作用。不過,別以為魏國農民就好過,曹操在北方是大規模實行屯田制,屯田制下有耕牛的跟佃農除了要交1%的稅外還要交50%的地租,沒耕牛要多加10%。
那時候的牛,是國家戰略物資,都是官方管控起來的,至晉初,種牛每頭之價,竟約值谷二百斛。那麼,三國戰亂時候肯定還高於這個價格。
其實曹魏大規模屯田,才是朝廷糧食的主要來源。所以,田租可以祖略按照一半計算。曹魏的賦稅制度分為兩種,一種是對郡縣編戶徵收的田賦與戶調,一種是對典農部民(屯田)與士家徵收的租賦。
看看吧,一年到頭,餘糧只有236斤。這236斤,估計僅僅夠來年的種子。
這裡還有一個前提:這還要風調雨順,沒有婚喪嫁娶,沒有大病。
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前提:不吃鹽巴,不吃肉食,不置辦衣服,不添加農具。
就這般,你敢穿越過去當農民么?
還沒完呢!
生活必需品鹽、做衣服的布料等等,你總得要去集市買吧?
去集市,那就要交關稅,各地的關卡多的是,路過要繳稅,東吳還有酒稅、漁稅、渡稅、限米稅、算緡錢,曹魏則連胡椒粉都不放過,弄了個胡椒稅。
說明一點的是,關於蜀漢的關稅和雜稅,正史沒有記載,沒有記載並不等於沒有,陳壽在《後主傳》一語道破:「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
但是,陳壽可是南充人,土生土長,他肯定知道蜀漢的稅賦情況,為什麼不記載下來呢?要麼真的沒有,要麼還比曹魏和東吳還重。還有第三種可能么?
另外,蜀漢向少數民族徵稅,估計這個稅率也不小。難怪南中地區一直不穩定,動不動就反叛。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三國志?諸葛亮傳》
「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鉏盡惡類,從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三國志?李恢傳》
從這兩則記載來看,基本可以斷定,蜀漢朝廷對南中等少數民族就是明目張胆地掠奪,只要是與戰爭相關的戰略物資,全部充公。
但是,當權者卻很奢靡,蜀漢另外一個託孤大臣李平(李嚴)被貶為庶民後,在梓潼過得啥日子?「今雖解任,形業失故,奴婢賓客,百數十人。」就是今天的土豪,相比較也是相形見絀。
真應了張養浩的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敢穿越過去當農民么?)
※瓊花啊,這是?隋煬帝沒見著,揚州太守說不是
※你知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怎麼來的嗎?
※相當於副省級的海瑞:死後連下葬的錢都沒有
※三國曹操手下長坂大敗劉備的「雙雄」
※蕭相國與陳拾遺:為什麼有人貪而生,有人廉而死?
TAG:閱讀悅讀 |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哪國百姓生活水平最高呢?恐怕很多人會猜錯
※開國中將當農民半年,村裡人把他當苦力工,回去時老百姓不好意思
※此國是中國鄰國亞洲最窮國,全球十大窮國之一,但老百姓很講信譽
※朝鮮百姓:嚮往中國生活,以到過中國旅遊而自豪!
※朝鮮之旅:行走在神奇的國度,感受當地百姓生活
※太平天國統治下老百姓的生活如何?看看外國人是怎麼記載的
※中國古代最尷尬的盛世,百姓窮困潦倒,國家連緬甸都打不過
※朝鮮生活:朝鮮百姓在國營單位上班,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
※全國最貴的5大旅遊區,普通老百姓都去不起!你去過嗎?
※走進朝鮮平壤:當地百姓的一天生活是怎麼樣度過的?
※天津九國租界時期的老照片,建立在中國老百姓血淚之上的繁華
※中國小伙揭秘朝鮮之旅,不能和當地百姓聊天
※此國無恥搶注了一個「中國」地區,老百姓去銀行都說:去中國取錢
※朝鮮街景掠影,當地百姓的生活讓人想到七十年代!
※民國初年的山東,乞丐滿大街,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中國千年以來唯一的平民百姓開國皇帝,大明朝最自卑的人朱元璋
※民國原來是這樣:美國人鏡頭下老百姓真實生存境遇
※他是劉備的護國軍,一生為國我為民,是百姓心中的儒將
※春秋晉國時謬事 百姓最怕的居然是一群狗
※朝鮮之旅:路人都是行色匆匆,百姓很少出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