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日本戰國時代的象徵、防禦力一級贊的城堡據點:天守
日本戰國時代城池最典型的標誌物,可能就是天守了。天守一般被稱為天守閣,但實際上,天守閣是明治時代前後對天守的一種俗稱。建築學的學術用語稱之為「天守」。
松山城天守
江戶時代初期,德川幕府成立之際,多座城池避開天守的稱謂而改為櫓,但現在將這種起到象徵作用的櫓和天守統稱為天守建築。從外觀上看,天守有兩層到五層不等,作為安土桃山時代末期城池的最終防禦據點,多修築於本丸。本丸中天守的周圍加築一道圍牆,稱為天守郭或天守丸。修築天守的過程稱為「矗立天守」。在天正年間的安土城以及大阪城等,天守已作為住宅使用,江戶時代前後多用來放置物資,而名古屋城大天守則通常用來放置閑置的各種物資。
大阪城天守
天守是一座城池的象徵。一說認為天守的起源為「井樓」(即起到眺望觀察作用的櫓),作為軍事設施的天守有遭到攻擊而破損的可能性,因而用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其進行加強和復裝。出色的防禦力使得其軍事實用性大增,也擔任了最佳觀測台的作用。而天守則是在完全具備這些條件的基礎之上,更加上了宣示城主權威的象徵性標誌。自江戶時代前後開始,實用性被逐漸削弱,而象徵性則逐漸被重視起來。
慶長年間,既存在岡山城天守和熊本城天守那樣極富緊湊式建築要素的天守建築,也同時存在德川家康主持修築的名古屋天守和広島城天守那樣重視外觀,而盡量簡化內部構造的天守建築。自此以後,那些用於迎送主賓的天守也逐步進入了內部構造簡化的階段,用來擺放物品的情況日漸稀少。
天守用於日常生活空間的例子較少,多用於儀式、迎賓等重要場合,或在遭遇突發情況時作為避難場所。
江戶時代的軍事學家總結出了天守的十大用處,稱為「天守十德」:
1、俯瞰城內
2、縱覽城外
3、眺望遠方
4、自由配置城內武士
5、悉知城內動向
6、防守之際可自如傳達命令
7、可輕鬆禦敵
8、可無視射來的箭矢彈丸
9、可以在特殊情況下自如地調兵遣將
10、城的象徵
一般認為,現存最早的五層以上的天守是織田信長在天正七年(1579年)主持建造的安土城天守。但是,在安土城之前,像天守這樣的象徵性建築物並不能斷言其沒有存在。1469年前後,江戶城的太田道灌的靜勝軒、攝津伊丹城、以及松永久秀在永祿年間修築的大和多聞山城和信貴山城的四層櫓等均為城池象徵性建築物。不過很難證實這些是否就是最初的天守,關於天守的名稱、樣式、形式,是從何而來,目前還仍是一個謎。
岐阜城天守
將「天守」這種象徵性的高層建築推廣到全國的是豐臣秀吉。他主持修建的大阪城和伏見城相繼修築了豪華的天守。以此為藍本,各地的大名也開始在自己的居城中修築高層的天守。從「織豐系城郭」的發展中,可以明顯看出天守發展的軌跡。活躍於這一時期的建造天守的名人有中井大和守正清、岡部右衛門等。
隨著豐臣政權的衰落和德川家康的登台,以德川氏的名古屋城為起始點,諸大名所修築的姬路城等已經超越了豐臣大阪城的規模。
那古野城天守
1609年前後,德川家康發布命令,高度在五層以上的天守必須是據有一國以上的有力大名才能建造。這之後,打擦邊球建造五層天守的大名也有出現。1610年所修築的小倉城天守即為四層天守,取消了四樓的屋頂而直接改為五樓的延伸式平面,從而迴避了修築五層天守的這一條禁令。元和元年(1615年)德川幕府頒布《一國一城令》,沒有幕府的許可,嚴禁各大名私自新修、改修、補修城池,天守自然也在這一禁令的範圍之內。
在此之後也同樣,1616年修築的津山城和1622年修築的福山城均為無頂四層天守,即名義上的四層天守,實質上的五層天守。1669年修築的高松城則是內部分為五層,但外觀看只有三層。也有像伊予國松山城那樣從五層天守改為三層天守的。具備天守功能的大規模三重櫓也被冠以天守的名號,或含蓄地將其稱為御三階櫓。直到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上台以後頒布的《武家諸法度》才從原則上禁止了高層天守建築的建造。
江戶時期,日本進入和平年代,城池也由防禦據點轉型為政廳機構,因而天守的作用也被削弱,城池逐漸向大殿、二之丸、三之丸擴充發展。
天守在具備一般櫓的防禦性、防震性、防火性等基礎之上,作為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物,加以裝飾是必要的。為了表示出與眾不同的形制,有的地方進行了特別的加工。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天守台:用於建築天守而用土壘和石垣堆積成的高台。天守台的內側是空洞的,可以直接將天守建築於高台之中,形成地下室。也有不鋪設天守台,直接從曲輪面增築地基建設天守的例子。
居室和走廊:天守不同於小型的櫓,在內部有走廊聯通屋檐和作為室內主要空間的居室。
偏房:小屋中的偏房作為瞭望室,起到拓展視野距離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偏房逐漸被取消。在櫓中也有偏房的存在。
延伸式平面:在建設天守和櫓台的同時增築了延伸式平面,以便實施落石。雖然同天守台和櫓台在造型上很不搭調,但是在防禦上是很有用的。
當然,城池內不能只有天守。除天守外,還有被稱為小天守或副天守的小型多重櫓。此外還有介於小天守和主天守二者規模之間的中天守,比如像姬路城天守群那樣,小天守大量存在,形成掎角之勢。在特定的城中,規模超大的天守一般被稱為大天守。除本天守外,附屬大量的連接櫓,稱為附櫓。
天守的構造型式大致分為望樓型和層塔型這兩種,但是無法斷定是哪一種先出現。在結構上,望樓型和層塔型有所區別,但在外觀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區分,固定分為復古、略式、仿唐式、八棟造等幾種。外觀復原和復興的天守,均是近代以來重建天守時按照舊式的建築工藝製造的,雖然在外觀上看來和最初的天守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在內部構造上已與當時不同。
望樓型天守,即在主樓的櫓上增築一個小型的瞭望塔,尤以主樓的平櫓上加築望樓和在錯層式主樓的二重櫓上加築望樓的形式為多。這種構造雖然使得整個天守的平面性產生了一點歪曲感,但利用逐層而上的建築結構,可以使得整體建築依然保持規整的矩形。天守的特徵之一就是必須帶有觀察窗,因而其設計結構也就相對工整嚴謹。關原合戰之前修築的犬山城和丸岡城天守等,屋頂的傾斜角度很大,望樓部分相對較小,這是天守的初期形態;而姬路城天守等關原合戰以後修築的則大多削減了屋頂的傾斜角度,而望樓的觀察作用也相對被弱化,這是天守的後期形態。
姬路城望樓天守
層塔型則出現於關原合戰後,作為元和、寬永年間以來的主流建築模式,和寺院那種五重塔式的自上而下設計風格達成了統一感。平面的規模自下而上逐漸遞減,最上層的屋頂直接楔入主屋。但這種天守完全沒有觀察窗。
天守和城池的整體結構類型分為獨立式、複合式、連結式、連立式四種。
獨立式天守
獨立式天守:天守單獨建築於城內,多為層塔型。櫓以小天守的身份作為附屬,雖然和天守有直接的出入口,但依然保持著天守的獨立性。德川大阪城、丸岡城、宇和島城等即為此型。
複合式天守
複合式天守:天守附於櫓台。松江城、岡山城、萩城等即為此型。
連結式天守
連結式天守:從天守到多重櫓和小天守的過度狹間,類似於碉堡橋,稱為渡櫓。名古屋城的大天守到小天守之間有土橋(弔橋)連結,熊本城大天守到小天守間有渡櫓連結。
複合連結式:複合式和連接式並存的天守。另,這一結構的天守其附屬櫓和小天守的數量在兩個以上,個別的有多重櫓和橋進行連結。附屬櫓和小天守之間不連結。這一結構也稱為復連結式。松本城、廣島城、大洲城等即為此型。
連立式天守
連立式天守:天守和小天守群以及櫓群相連結。最複雜最嚴密的防守形式,建築物全部被包圍在較小的曲輪中。姬路城、松山城、高取城等即為此型。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仁山。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33年制刀經驗的珍寶級作品:花式複合型大馬士革鋼刀具
※鎖子甲的防禦力大揭密,面對刀劍比防彈衣還可靠?
※塞拉西亞會戰:馬其頓薩里沙長矛與斯巴達超長槍的對決
※大馬士革鋼上的書法:伊斯蘭世界的武器與盔甲探索
※一生一件事足矣:新晉的刀匠大師比爾伯克刀具欣賞
TAG:冷兵器研究所 |
※深度解析戰泰國:上半時一群糙哥 神兵天降感謝里皮
※今日三場世界盃 全面解析 德國戰車劍指冠軍
※《決戰平安京》式神解析:戰場的毒美人:鴆
※從氣、象、數解析風水學的天、地、人合一
※解析日本的撿漏大王德川家康,憑什麼成為日本戰國時期笑到最後的傢伙
※三個層面解析二戰初期瞬息決勝的德國裝甲部隊閃擊戰術
※人民戰爭的偉大創舉——解析抗戰時期的地雷戰
※中日全面戰爭的戰力解析(下)
※重返冷戰對抗中俄?解析美國國防戰略的安全環境觀點
※圖文解析:中國歷史上的二十大富豪,個個富可敵國
※帝國時代:終極版 圖文攻略 兵種建築解析上手指南
※《天行九歌》50集問劍天樞五大看點解析!縱橫大戰只是其中之一!
※德國VS西班牙賽前解析:戰術優缺點明顯的德國隊
※光著腳的戰爭年代,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入圍影片「赤足」解析
※圖文解析:中國古代名醫(上)
※解析春秋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主張的合縱連橫
※排球少年:青城葉西是一個怎樣的隊伍?解析他們的特色和最強武器
※《復仇者聯盟3》最詭異的場景解析,整個漫威宇宙都被影響
※奇門遁甲學習:九星中的「天沖星」的真正含義解析!
※解析:為何說「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中國近代史最奇怪的戰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