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什麼書名氣很大,但你看完了後悔的?

有什麼書名氣很大,但你看完了後悔的?

有什麼書名氣很大,但你看完了後悔的?



大家問答上線了!在這裡,可以與大家作者們近距離互動,提問讓他們回答!

本期推出一個最有文化的問題:有什麼書名氣很大,但你看完了以後特別想要作者退錢的?


請看作者們的精彩回答(如果回答還不夠過癮,請掃二維碼去他們的個人企鵝號上看他們的文章):


▍楊早:《文化苦旅》怎麼變成了我不喜歡的書


我高中剛看完《文化苦旅》特別喜歡,連寫遊記都是那個風格,還借給不少朋友共享。讀本科的時候,甚至認真想過要不要去考上海戲劇學院余秋雨的研究生。

大概是從畢業後看《山居筆記》開始吧,那時也開始喜歡讀歷史書,就漸漸感到對余秋雨那種「文化決定論」的不滿,寫了一篇書評《余兮余兮奈若何》,發表在《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上,據說後來余本人表示過不滿。


後來自己做研究,能夠比較客觀地看待「余秋雨現象」,看他是怎麼成為世紀之交的另類文化英雄:他為何能獲得市場的認可?他又為什麼被大多數知識分子詬病與輕視?


李書磊批評余秋雨「他下筆總是把背景和多種的成份刪減得非常簡單,把故事熔鑄得很純粹,純粹得可以一無障礙地表達他強烈的抒情意向。而強烈的抒情意嚮往往也都十分弱,遇到哪怕是些微非抒情雜質都會頃刻瓦解,所以作者必須毫不猶豫將這些雜質排除」(《余秋雨評點》)。一句話,余秋雨罔顧材料的複雜性,而自己強烈的主觀解釋強行將材料串聯、改寫、拼貼成「純粹的故事」——說到此,一股熟悉的味道已經撲面而來,那便是中國史學界一度風行、後來卻懸為厲禁的「以論帶史」。開篇提及的令高恆文頗有微辭的「過於突兀的警策之語」,也是「以論帶史」的寫法所致。


筆者相信,如果別人的文章有此病,未必會成為致命傷。但余秋雨的定位是「上海高教精英」、「國家級專家」,他也儼然以中國文化的傳道者與守夜人自命,看他在《文化苦旅·自序》如此說: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有變化的自然景觀……在我居留的大城市裡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地一聲奔瀉而出。」

山水千年無言,卻因余秋雨的到來而袒露胸懷,傾蓋如故,他不是「為往聖繼絕學」的聖賢是什麼?這種自我聖化的傾向,在《文化苦旅》中俯拾皆是,也成為批評者詬病的焦點,如《風雨天一閣》開篇講作者訪天一閣遇雨,偶然的天氣生髮出來卻是「我知道歷史上的學者要進天一閣看書是難乎其難的事,或許,我今天進天一閣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舉行一個獰厲的儀式?」這種動輒拔高到「天人合一」高度的書寫被批評為「太自雄自壯」、「到了見神見鬼的地步」。


這就要說到「余秋雨現象」中爭議最大的「硬傷」問題。開始只是有讀者覺得學者隨筆中出現低劣的常識性錯誤如「娥皇、女英的父親是舜」或「劉半農假冒『王敬軒』」太不嚴謹,不免指指點點。沒想到余秋雨及其擁護者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強硬,不僅把這些錯誤都歸為「細枝末節」,而且在修訂與再結集時一仍其舊,直至將所有批評者都歸為「蒙面殺手」或「盜版集團」。人們發現,一方面余秋雨死不認錯,一方面他的新作之中,錯誤仍然層出不窮。觀點可以討論,寫法或有偏好,但知識性錯誤為什麼會錯得如此之多之頻?中國文人向來有以博聞強記為高、以尋瑕抵隙為快的傳統,並以此為制衡孤陋寡聞、游談無根的利器。如今余秋雨身處聚光燈下,又自我膨脹到將錯就錯的地步,引發眾多批評者「找碴」的熱潮當非意外。這種熱潮甚或演變為秉持學術名義的狂歡,其頂峰是2003年《咬文嚼字》的老編輯金文明出版了《石破天驚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而且隨著余秋雨新作推出,這本書也推出了增補修訂版,大有將「咬嚼」進行到底的趨勢。


其實,這場「硬傷」狂歡能夠延續下去並蔚為壯觀,主要還是余秋雨的自我聖化——或者說得客氣一點,他有一種「純粹化」的傾向,不僅是要求筆下的故事純粹,還要求他的讀者也能「純粹」,理解他追思、傳揚中國文化的苦衷,而不是將注意力放在他隨手寫下的「硬傷」上面。在一次採訪中,余秋雨做了這樣的表白:


「大家不要以為,一個學者想寫什麼就能寫什麼,想怎麼表達就可以怎麼表達。……我開始要這麼寫的初衷,就是想從中國歷史非常沉重、枯澀的故紙堆里,尋找到一種能夠被現代人接受,足以在海外廣泛普及的歷史亮點,用我們的生命和文筆,去把它們一星一點地捕捉過來,然後再以寫文章的方式將它們發揚開來。之後,在《文化苦旅》暢銷之後,我從許許多多讀者來信中知道了,他們的文化程度確實非常有限。而更讓我必須考慮的還有海外的讀者……他們就更期待有現代的闡釋者,對中華的歷史和文明進行普通與初級的解釋。」(《余秋雨,行者的閑談》,1999)


余秋雨二十餘年來一直因各種原因受到廣泛批評,但他的作品獲得旁人不及的廣泛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文化苦旅》除了獲得海峽兩岸各種獎項,不斷重印,成為暢銷書兼長銷書,《道士塔》入選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更將這篇爭議之作以官方認定的方式,變成了人人必讀的「經典」文本。《文化苦旅》是如何完成它的魅化的?這不能不是公正評價此書需要思考的前提。

▍八八兒:《人類簡史》的低級與謬誤


最近讀的一本是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其實這本給一般讀者看看還是不錯的,但是英文本精裝版一開始非要賣得死貴,紙張也專門用那種比其他紙重一倍的,捧在手上像在舉啞鈴;大概是設計給矽谷的雅痞放在茶几上裝X用的。文筆還算深入淺出,但是和國內不少機構的宣傳相比,實在相去甚遠。本書基本上就是戴蒙德1997年《槍炮、病菌、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的簡化版,諸多原創內容,都用通俗簡化的語言從新寫了一遍而已。從學術角度看,創新之處實在不多。大概還是商家為了賣書,炒作了過火了。通俗史學讀物而已,吹得像史學界的《葵花寶典》就有點過了。這一點,看看英文的書評就知道。


書中只要是簡寫《槍炮、病菌、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的地方,還是值得看一下的。一旦作者開始自己發揮,就出現了不少邏輯問題了。赫拉利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其生物屬性所決定的,人文主義只是一種沒有根據的想像。同時,他又不斷對人類生存狀態進行人文主義哲學思考,對人類的過去和未來發出先知般的評價和預言。


比如:在本書結尾,赫拉利提醒人們,如果智人不負責任地追求私利,科技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毀滅。這種心靈雞湯式的警告,和他之前對人類自由意志的否定,發生邏輯衝突。就在幾章之前,他還宣稱:「研究生物體的科學家……越來越發現人類的行為是由荷爾蒙、基因、和腦神經元突觸決定的,而不是由自由意志決定的。」 但是,如果人只是其生物性的奴隸,在基因的牢籠中無法自拔,那麼這個物種的毀滅,只是咎由自取。如果「自由意志」是虛妄的想像,如果我們永遠不能做出選擇改變自身命運,那麼赫拉利對未來的警告不是對牛彈琴嗎?

詳細的分析,見我在《上海書評》發的本書書評。


總之,書還是可以一讀的,但是盛名之下,其實有點那個。而且太貴。作者在全球也賺了不少錢了,退一兩本的錢也不會虧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讓你寫100篇《我是XXX》,你也紅不了
再多刷屏也難表達范雨素身後的故事和聲音
顏純鉤:什麼樣的人才會建起醜陋的建築
徐元:為什麼中國人那麼愛《速度與激情》
十一貝子:我用偵探小說的方法,查明了「京城名園」的主人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有什麼樣的主人就有什麼樣的狗子!要不,這隻狗,長得也太帥了吧?
馬蓉這個女人為了錢,沒有什麼是不能做的!網友:反正都已經臭名昭著了,還怕什麼?
你見過馬兒的鬍子嗎,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感覺?
又來了,互有好感不在一起的,除了不夠愛還有什麼原因呢?
婚前婚後的不同,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爆笑夫妻:看什麼看,你們又聽不懂,有什麼好看的?笑了我七天七夜
其實蝦線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臟」,吃下去也並沒有什麼問題,你了解嗎?
搞笑漫畫:沒想到他這一點竟被岳父嫌棄,總覺得好像有什麼不得了的事情?
不管你有過怎麼樣的悲喜沉浮,有什麼事回家再說,沒什麼大不了的
懂得了做人,還有什麼看不開
有什麼食物是你一直不看好,真的吃到卻很驚艷的?
如果你錯過了櫻花季,還有什麼可看的
哪有什麼年味變淡了,只不過是我們長大了
常吃到的米,對人都有什麼好處?看完你就知道該吃什麼了
「既然不愛了,又有什麼好將就的」不愛了果斷說再見的星座女!
大蒜是個寶,一天都離不了,大蒜有什麼樣的營養,你們都知道嗎
為什麼有些大老闆銀行欠款上千萬,看起來還那麼瀟洒?這背後是不是有什麼貓膩?
他可能是最讓人討厭的吃播了,網友看他吃飯都沒了胃口,你看後有什麼感覺?
前任到底有什麼好,還讓你忘不了?
為了美,沒有什麼是妹紙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