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古琴蘊涵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寄情山水的樂器。「琴、棋、書、畫」四藝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而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為文人所欣賞,位列「四藝」之首。代表了古典音樂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既是最具文人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也是一種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的藝術品。20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台上的古老樂器。

魏晉嵇康《琴賦》雲:「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琴樂是古典音樂藝術的至高表現,以其優雅的音色滌凡俗之心,養浩然之氣;琴身是工藝美術的精緻體現,集斫琴、漆灰、書法篆刻藝術於一體,琴道是文人修身的方式,將人的感性和理性透過音樂的詮釋升華至「悟」與「道」的哲學高度。

琴,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概括與代表著中華幾千年的悠久文明。概括與代表著古老神秘的東方思想......。

【佛教文化與書畫藝術里的古琴】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東晉 著名畫家顧愷之《斫琴圖》

也稱《斲琴圖》,相傳為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所作。作品描繪了古代文人學士製作古琴的場景。 整幅畫面,有14個人物。他們或挖刨琴板,或製作部件,或造作琴弦,或上弦聽音,或旁觀指揮,還有幾位侍者執扇幫忙。畫中的文人學士,面容方整、長眉修目、表情肅穆、氣宇軒昂、風度文雅。畫中人物、器具,都具有東晉時代的特徵。 所繪人物,寫實而生動。從他們認真專註、一絲不苟的表情,可以看到他們對古琴的摯愛。

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許多與古琴有關的作品,著名的如《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印模畫、宋徽宗的《聽琴圖》、王振鵬的《伯牙鼓琴圖》等,畫中人物或彈琴,或聽琴。而內容為製作古琴的畫作,迄今僅見一幅,這就是《斫琴圖》。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元 王振鵬《伯牙鼓琴圖》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北齊 楊子華《北齊校書圖》

此圖為北齊楊子華創稿,唐閻立本再稿,畫北齊天保七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高乾和等十一人共同刊校國家收藏的五經諸史的故事。

唐 周昉《調琴啜茗圖》

圖中共五人,中間三人為宮中貴婦,一人於石上調琴,另兩位一邊啜茗,一邊側耳靜聽琴聲,兩側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執茶杯。人物神態端莊嫻靜。人物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體,富有變化,表現了貴族婦女閑散恬靜的享樂生活。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清 劉彥沖《聽阮圖》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北宋 趙佶《聽琴圖》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杜堇《庭院聽琴圖》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天龍山石窟里的撫琴樂人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鞏義石窟里的撫琴樂人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北魏造像里的撫琴飛天

【戰國-唐古琴鑒賞

歷代存世古琴是古琴愛好者及收藏家的深愛之物。以下介紹戰國至唐的部分存世古琴。內容來自網路,難免有誤!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湖北隨縣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五弦琴 湖北省博物館藏

此琴全長115厘米、頭寬7厘米、尾寬5.5厘米、身高4厘米。通體髹漆黑,邊緣飾以彩繪花紋。 琴體由獨木雕成,中空,構成音箱,尾部為實體,首尾兩端各有一山嶽,隱間 (兩山嶽之間的有效弦長) 約106厘米。岳山上有五道弦槽,平均距離約1.1厘米。岳山外側琴面上有五個弦孔,尾端弦孔外側有一方頭圓柱。琴弦早已腐爛無存。據琴的結構,推知其張弦的方法是先將琴弦固定於首端弦孔下方,然後張於琴面岳山上,經尾端弦孔,由琴尾下方上翻,繫於琴柱上。《世本》:「神農作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征、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宮、(少)商。」這件樂器可能是一種早期的琴。但其形體過於狹長,與記載不相符,也無法用手指彈奏。而且古代五弦琴尚有數種,形制也相近,所以難於確定。從器物形體來看,它更接近於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築」。暫名為五弦琴。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湖北隨縣戰國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 湖北省博物館藏

此琴通體塗布厚黑漆,全長67厘米。面板長41.2、寬18.1厘米,浮扣在底板上形成音箱。1977年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出土。尾部為實體,長25.8厘 米、寬6.8厘米。琴面的岳山上有十條弦槽,岳山根部有十個弦孔,通向面板內的月牙槽(即軫池),十個軫安放在此處,旋動琴軫可微調琴弦。張弦的方法是弦的一端經過岳山於十個軫上,另一端經過尾端繫於下面的琴足上。琴面不平,略呈波浪式起伏,尾端翹起。演奏時,只能彈散音(空弦音)、泛音或幅度較小的滑音。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湖北荊門郭店戰國中期七弦琴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藏

荊門郭店戰國七弦琴全長82.1cm,面板長50.8cm,琴身首尾等寬12.4cm。湖北荊門郭店村1號墓1993年出土,形制與曾侯乙墓十弦琴相近,系弦七根,是發現年代最早的七弦琴實物。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七弦琴 湖南省博物館藏

馬王堆3號漢墓七弦琴,西漢年代。此琴全長82.4cm,面板長50.8cm,首寬11.5cm,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此琴面板浮扣在底板上形成共鳴箱,尾部是一板狀狹長實體。面板有磨損痕迹,磨損較嚴重的部位在彈弦處,即岳山內側。可以說明這是一件長期演奏的實用樂器。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築 湖南省博物館藏

西漢年代,長93.4cm,1993年湖南長沙王室墓葬出土。此器五弦。同墓還出土有柱碼和木製擊弦之弓。是首次發現的築的實用樂器。馬王堆1號漢墓彩繪棺頭檔上繪有擬人化神怪,端坐五彩祥雲中,持棒(或弓)擊築;江蘇連雲港西漢墓出土一漆食奩,紋飾中也有一人擊築,均提供了形象的演奏圖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南朝 萬壑松風 仲尼式 音樂研究所藏

此琴長123.5cm,隱間117cm,肩寬19.3cm,尾寬14.7cm,厚7cm。此琴漆層較厚,似分三層,底層為薄鹿角灰胎,中層為堅硬的黑漆,表層為薄栗殼色漆,後以朱漆修補多處。小蛇腹斷,紫玉徽,額鑲鈞瓷,長方形龍池與鳯沼。琴背項間刻篆書「萬壑松風」四字,其右上角刻「雲谷老人」長圓形印,池下刻「水晶子藏」四字方印。龍池兩側刻著名琴家管平湖手寫隸書長篇銘文。下刻「管平」,「吉廠」兩小方印。腹內納音右側有小字墨書「大通元年鐘山沉約監製」。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隋款 萬壑松風 霹靂式

年代:隋

長寬厚:長122,寬 ( 額19.2,肩21,尾14.5 ) , 厚6.8公分。

漆色斷紋:面為黑及栗殼色間朱漆,底栗殼色漆,發蛇腹、流水及冰裂斷紋。

琴材配件:杉木面板,螺細徽,象牙軫;岳山、承露、龍齦、冠角、雁足等均以硬木製成。

琴腹款識:龍池內納音兩旁刻小楷兩行「隋逸士李疑作 乾隆庚戌年皇十一子重修」。

琴背銘文:雁足與龍池間倒向刻篆書琴名「萬壑松風」四字。龍池兩旁倒向刻小楷銘文「九德三起冠宋唐 流傳曾歷兩名王 開皇遺制連珠祖 漢後論琴第一張 山左夏一翁識 並命第七孫法聖重修」。題識下刻篆書大印兩方,其一為「益王之寶」方印,其二為「黃南道人藏古」方印。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春雷 連珠式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此琴長126cm,高10.8cm,肩寬2.1cm,尾寬17.2cm。琴形飽滿,黑漆面,具細密流水斷。玉徽、玉軫、玉足、龍池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春雷「二字行草書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沉以雄 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

「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岳山、琴尾等處曾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形飽滿,有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沉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春雷 伏羲式 旅順博物館藏

此琴通長123.2cm、肩寬20.3cm、尾寬13.9cm。琴為桐木斫、髹鹿角灰胎,脫漆處露葛布底,通身發小蛇腹斷紋。金徽,琴面小弦一側,約自七徽半至尾際有下陷裂痕一道,面之弧度較圓,左右項腰邊沿之楞角畢具,而底面之項腰兩處楞角渾圓,具晚唐琴的減薄特點十分明顯。惟護軫之間,鳳舌之下未見有減薄痕迹、並不見後配跡象。琴材甚舊,似有拼合,圖形龍池、扁圓鳳沼,池沼內未見腹款字跡。池上刻草書「春雷」,池下刻大印一方篆「滄海龍吟」。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九霄環佩 伏羲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琴形制渾厚,作圓首與內收雙連弧形腰,相傳為「伏羲式」,比明刻本《古琴圖式》多一內收弧形。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髹紫漆,多處跦漆修補,發小蛇腹斷紋,純鹿角灰胎顯現於磨平之斷紋處,鹿角灰胎下用葛布為底。琴通長124.5cm,肩寬21cm,尾寬15.5cm,厚5.4cm,底厚1.5cm。龍均作扁圓形,貼格為一條桐木薄片介面於右側當中。腹內納音微隆起,當地沼處復凹下呈圓底溝狀,深度約2cm,寬3cm,通貫於納音的始終。琴背池上方刻篆書「九霄環佩」四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庭堅」行書,左刻「冷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行書及「詩夢齋印」一方。在琴足上方刻「靄靄春風細,琅琅環佩音。垂簾新燕語,滄海虎龍吟。蘇軾記」楷書。鳳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橢圓印,下方刻「楚園藏琴」印一方。腹內左側刻寸許楷書款「開元癸丑三年斲」。以上銘刻中「九霄環佩」及「包含」印為同時舊刻,蘇、黃題跋及腹款均系後刻。琴首下一雙護軫為紫檀木所作,據廣陵派古琴家徐祺《五知齋琴語》所述,當為清康熙年間所裝。「詩夢齋」為清末北京著名古琴家葉赫那拉佛尼音布的別號。「三唐琴謝」和「楚園」均為清末貴池劉世珩的別號。

這張琴聲音溫勁松透,純粹完美,形制極渾厚古樸,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為它在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美盡善,所以成為舉國知名的瑰寶。

「九霄環佩」琴在清代未年就是北京琴壇的一件重器,當時對這張琴的品評,留下文字記述的共有3人。第一個是佛尼音布,得到這張琴後,就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評語。第二人是當時的大琴學家楊時百,他非常讚賞這張唐琴,對其愛慕殷切之情清楚地表露於著作之中。他在《琴粹》中說:「歐陽公之琴記,唐琴在北宋時已不可多得,況更歷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鳳毛麟角也。近時都下收藏家僅……佛君詩夢之九霄環佩,其聲音木質定為唐物無疑。……其餘予收藏及所見雖不乏良材,要不能與數琴埒。」第三人是當時藏有「飛泉」、「獨幽」兩張唐琴的李伯仁,李伯仁為大琴學家楊宗稷弟子,楊氏將「飛泉」、「獨幽」二琴定為「鴻寶」,而擁有兩張「鴻寶」的李氏卻將「九霄環佩」奉為「仙品」,「鴻寶」與「仙品」之間的差別,自可不言而喻了。

「九霄環佩」琴繼佛氏之後,大約在1920年左右被遜清宗室紅豆館主溥侗所得。其後傅侗舉家南遷移居滬上,「九霄環佩」亦隨之南徙,遂成為上海琴壇名器,被收藏家劉世珩所得。1953年,經鄭振鐸局長提出,國家文物局由劉氏後人手中以重金購得,並轉交故宮博物院。據上海的一位老一輩古琴家說:「上海曾有三張音韻至為佳妙的古琴,一張是王氏家藏的『鐵雀舞』,一張是吳氏所藏的『秋月』,而最好的一張,就是已在北京的『九霄環佩』」。「九霄環佩」之所以始終在琴壇上享有盛名,且飲譽上海,至今猶為人所稱道,就因為它是非常琴所及的盛唐的雷公琴。

據文獻記載,古代的琴多出於琴家的手制,或由琴家督造而成。到唐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古琴製作的家庭手工業作坊,以製作出售古琴為業,其中最有名的四家是雷霄、郭亮、張越、沉鐐,另外還有婁則、馮超、三慧大師和超道人。不過今天從僅存的十幾張唐琴中,可以認定的只有雷氏一家所制琴,這是因為雷氏琴不僅被唐賢所重,而且更被宋賢所重,他們收藏雷琴,並記錄於著述之中,為後世識別唐代雷琴提供了依據。

四川雷氏造琴,相繼了三代人,計有雷紹、雷霄、雷震、雷威、雷儼、雷文、雷珏、雷會、雷迅9人。其造琴活動從開元起到開成止,前後約120多年,經歷了盛唐、中唐、晚唐3個歷史時期。從《陳氏樂書》、《琴苑要錄》所記可知,霞氏的紹、霄、震、威、儼5人為盛唐開元間人,屬於雷氏的第一代。

《嫏嬛記》引前人之說:「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風雷中獨往峨眉,酣飲著蓑笠人深松中,聽其聲連綿悠揚者伐之,斫以為琴,妙過於桐。」可見雷威所作之琴,並不拘泥於必須用梧桐、梓木,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為之,只部分使用桐木,卻比桐木製作的還要好。在傳世古琴中,尚未見有松木之作,文獻中亦只此一例。清末大琴學家楊宗稷在《藏琴錄·序言》中說:「確修古琴數十,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與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間表以桐。」在此最早提出杉木製琴的向題,最著名之古琴應該是「舊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環佩」,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只有盛唐雷威所制的《雲煙過眼錄》著錄的「春雷」琴,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間表以桐木的。《嫏嬛記》所說的峨眉松,實質是杉木,這是盛唐雷威制琴的第一個特點。

雷威琴在槽腹製作上也與眾不同。北宋蘇軾《東坡志林》中說:「唐雷氏琴,自開元以至開成間世有人,然其子孫漸志於利,追世好而失家法。」什幺是雷氏家法?《東坡雜書琴事》中說開元十年造的雷琴「琴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此最不傳之妙。」可見琴腹納音的特殊做法,亦即上述雷氏第一代人所創造的家法。從「九霄環佩」與「春雷」兩琴的納音來看,都是在稍稍高的納音中間,開出一條約五分深、一寸寬、通貫於納音始終的圓溝。它既未增加琴面的厚度影響發音,又使龍池鳳沼兩個出音孔變得稍稍狹隘,藉以延長共鳴箱中餘音的擴散。這是雷威制琴的第二個特點。

雷氏琴的聲音特點,據《琴苑要錄·斫琴記》說:「唐賢取重惟張、雷之琴(雷紹及震、威、張越也)。雷琴重實,聲溫勁而雄。張琴堅清,聲激越而潤」《陳氏樂書》說:「然斫制之妙,蜀稱雷霄、郭亮,吳稱沉鐐、張越,宵、亮清雄沉細,鐐、越虛鳴而響亮……凡琴音響者則必虛干,無溫粹之韻,雷氏之琴其聲寬大復兼濕潤。」《澠水燕談錄》說雷琴「音極清實」。《六一居士詩話》說雷琴「其聲清越,如擊金石。」用傳世的唐代雷琴相對照,具有家法特點的盛唐之作,雖已經歷了上千年的自然變化,而上述音的特點依然存在,與它琴相較,其「清越如擊金石」與「濕勁而雄」之異猶感突出,「九霄環佩」之音就是如此。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九霄環佩 伏羲式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琴通體渾厚帶圓,琴音洪松透潤。桐木斲,黃色,質松古。栗谷色漆、蛇腹斷、 蚌徽、圓形龍池,橢圓形鳳沼。龍池納音微隆,雁足、軫紅色瑪瑙制。 琴腹內有字, 題字難以看清。 背面龍池上方陰刻篆書「九宵環佩」,龍池兩側陰刻行書。款署:「嘉泰元年(1201)四月辛丑平園老叟周必大書」下刻「中和之氣」印一方。原藏山東省博物館,1959年轉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大聖遺音 靈機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大聖遺音」琴形制修長,作圓首與內收狹尾,相傳為「神農式」,梧桐木斫,髹栗殼色與黑色相間的漆,局部有跦漆修補,純鹿角灰漆胎,蛇腹斷紋中現小牛毛斷紋。通長120cm,肩寬20.5cm,尾寬13.4cm,厚5c,底厚1cm。圓形龍池,扁圓鳳沼,腹內納音微隆起。琴背銘刻,龍池上方刻寸許行草「大聖遺音」,池下方刻二寸許大方印一篆「包含」,池之兩旁刻隸書銘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均埴以金漆,俱系舊刻,腹內在池之兩側有跦漆隸書款「至德丙申」。琴音松透響亮,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摧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古樸,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大聖遺音」琴產生的時代背景,是天寶十四年(755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明皇奔蜀,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於靈武,改元為至德元年(756年),干支為丙申,「大聖遺音」琴為李亨即皇帝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

由於「大聖遺音」琴的斫琴人是由盛唐開元、天寶時代過來的,故所作之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時期的風貌,具有秀美而渾厚的氣度,其渾厚感來源於琴面的弧度,弧度大琴面肥厚,氣度自然渾厚了。由於琴面比較渾厚,在琴之兩側、項與腰兩處向內收縮的部位,出現了厚逾兩側的不協調現象,從而影響到琴型整體的秀美,故將收縮進去的部位之上下邊沿加工做成圓楞,使邊側上下楞角向中間移動,在視覺上減弱了側面厚度的突出差距,在琴額之下,亦因琴面肥厚,採取了由軫池向外加工成斜坡形,以減薄琴額之厚度,所以這張唐代宮琴氣象渾厚而絕無絲毫蠢笨之感。

與傳世的常琴相較,「大聖遺音」琴的斷紋也表現出時代特點,在某些部位出現有較為寬大的斷紋,即大蛇腹紋,在大蛇腹紋之間又出現若干細小的牛毛斷紋。在這兩種斷紋的表面可以看到不同的現象:大斷紋已略有翹起如劍鋒,且露出點點白色顆粒及一絲鹿角灰漆胎,它是隨著漆質老化而先期斷裂出來的。而細小的牛毛斷則是隨後陸續發生的。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講古琴時說斷紋是「愈久則斷紋愈多」,所指就是這種現象。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大聖遺音 伏羲式 中國嘉德拍賣

琴為伏羲式,桐木胎,鹿角沙漆灰,色紫如栗殼,金徽玉軫,圓形龍池,扁圓形鳳沼。七徽以下弦露黑色,遍體蛇腹斷紋,中間細斷紋,額有冰紋斷。圓池上刻草書「大聖遺音」四字,池內納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隸書「至德丙申」四字年款,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公元756年)中唐之始,池兩側刻隸書「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台」十六字,池下有「困學」、「玉振」兩方印,以上除年款外皆髹金。青玉軫足,細鏤絛結及旋瓣花紋,為明朝所制。迄今已近一千二百五十年,傳世既久,琴之足孔四周漆多剝落,木質亦接近朽蝕。足端雖纏裹織物並嵌塞木片仍難固定。張弦稍緊,既有損琴背虞,幸好管平湖先生有安裝銅足套之法,為此王世襄先生特請銅器修復專家高英先生製作銅套並仿舊染色,再請金禹民先生鐫刻八分書題記「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十二字。又請管先生安裝銅足套於孔內,不僅天衣無縫,且琴音絲毫無損,效果極佳。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九霄環佩 伏羲式 中國嘉德拍賣

琴為伏羲式,杉木造成,木質松黃。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軫、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為紫檀制,工藝規整。琴身暗補紅色漆,鹿角灰胎,間以歷代修補之墨黑、補漆等。琴身通體以小蛇腹斷紋為主,偶間小牛毛斷紋。琴底之斷紋隱起如腿,均起劍鋒,突顯比琴面渾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彈撫弄,若斷紋起劍鋒反礙事及易出雜音,故琴家每三數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斷紋之劍鋒的原故。琴身頸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獨有之圓楞減薄處理。龍池為圓形,鳳沼作細長之橢圓形,以漆作賠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勢成納音。龍池內有唐宮琴格式之寸許大字「至德丙申」( 即公元 756 年,為中唐之始 )劉書腹款。琴背池上陰刻篆書「九霄環佩」,是為琴名;龍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迹。比照海內外公私藏家收藏的唐琴,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大聖遺音」和北京琴家錫寶臣舊藏之「大聖遺音」,均有「至德丙申」款;遼寧省博物館藏之「九霄環佩」、中央音樂學院藏之「太古遺音」、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之「枯木龍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陽後裔郭京家藏」和「東坡蘇軾珍賞」篆文印二方,篆刻時間略晚於唐代。此琴弦長 112.5 厘米,音質蒼古,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沈邁士先生舊藏,後轉讓吳金祥先生遞藏,早年流失海外。

2003 年7月北京春季的嘉德拍賣會上出現的「九霄環佩」是國內藝術品市場上首次出現的唐代古琴。並以 346.5 萬元人民幣高價成交。這一價格創造了當時中國古琴拍賣的全球最高價。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松風自合 子期式

年代:唐(唐昭宗光化元年 898 年)

長寬厚:弦長 113.5cm,通長125cm,肩寬18.8cm,項寬16cm,尾寬13.5cm,厚4.8cm 。

漆色斷紋:面底皆為栗殼色漆,且俱發流水及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蚌徽,琴軫、雁足,岳山、承露、冠角(新)、龍齦、齦托等皆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志:圓形龍池內刻「光化元年」。

琴背銘文:軫池下方以李陽冰小篆刻琴名「松風自合」四字。龍池下方刻有兩方篆文大印分別為「風泉」、「水岩」四字。

備註:龍池、鳳沼皆圓,岳山,冠角修補,收藏時破爛修後完好如舊。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飛泉 連珠式(雷)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飛泉」琴是傳世著名的晚唐琴之一。朱漆,杉木斫納音為桐木所鑲貼,鹿角灰漆胎.發蛇腹間冰紋斷。通長122cm,肩寬20cm,尾寬14.5cm,琴面弧度漫圓如弓形,底厚1.2cm,龍池、鳳沼均作長方形。琴作方頭,項與腰均作內收三連弧形,清康熙間刊印的《德音堂琴譜》定為連珠式,系隋逸土李疑所創作。琴背龍池。上方刻草書「飛泉」及篆文「貞觀二年」雙邊印一方,地下刻篆文「玉振」方印及「金言學士盧贊」雙邊長方印各一。池之兩旁刻篆書銘文「高山玉溜,空谷金聲。至人珍玩,哲士親清。達舒蘊志,窮通幽情。天地中和,乃物咸亨」。惟「飛泉」與「玉振」印及篆書銘文為早期同時鐫刻。名與印且填以金漆。斷紋已通,「貞觀」與「金言學士」二印之刻工晚於前者,但均非近代所刻。琴音清潤松靈。溫勁而古。

此琴在民國初年為北京琴壇名器之一,由古琴家李伯仁所藏,孿氏另有晚唐「太和丁未」款「獨幽」琴。「飛泉」大約在1944年秋冬之際,被人送至地安門大街某銀號作借款抵押,經人發現遂轉告其友程子容。程子容名寬,為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弟子,即請平湖先生為之鑒定,管氏因以同門琴友故人舊藏之鴻寶相告,程子宏遂以重金易之歸藏於其家。1979年春夏之交,程子容從家鄉平陸寫信給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願意將珍藏三十餘年的唐琴「飛泉」捐獻國家,以後經國家文物局批轉,由故宮博物院接收。

對於唐琴兩側的項與腰內收增厚部分,要將上下之邊做圓,使楞角線向中移動,縮小與其上下端側面厚度的差距,於琴頭額下亦加工成向上斜出,以減簿這幾個部位的厚度,這是唐代古琴獨具的特點。晚唐琴由於面板的弧度變化,面上項腰內收的厚度已不甚突出,故僅將底上兩處的楞角做圓,可見唐琴的這種傳統風格在不斷演變。今天從琴背上項腰做圓的情形看,「飛泉」與」大聖遺音」確是相同,但就兩琴的銘文看就不同了,「飛泉」的銘文中有」至人」、「哲士」及「達舒蘊志,窮運幽情」之詞句,顯戰不是宮琴所宜有著,從這個角度來看,項腰做圓與額下斜出實為唐琴的特點。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飛泉 神農式(雷) 汪建侯舊藏

此琴全長121cm,弦長112cm,琴肩最寬處19cm,尺寸適中。螺徽、玉、岳山和焦尾等用紫檀制。底板開長形而圓角之龍池、鳳沼,面板為梧桐。將琴平方桌面視之,則不但琴面圓拱、底板亦稍外拱,符合古人鑒賞古琴之術語「唐圓宋扁」。琴腹內刻有「大唐開元三年 雷氏制」,琴背刻有「飛泉」兩綠色的草書大字。還有很多其它刻字。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獨幽 鳳嗉式(雷) 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獨幽琴是晚唐之作,鳳嗉式,長120.5cm,肩寬20cm,尾寬14cm 。琴面黑紅相間漆,梅花斷紋與蛇腹斷紋交織,背面牛毛斷紋。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背面鳳沼之有「玉振」印章。琴尾有李靜(伯仁)題款。此琴於明末清初為王船山所用,民國時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靜珍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枯木龍吟 連珠式(雷) 現藏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長寬厚 :長122.6,寬(額19.2,肩19,尾13.5),厚 5.9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原髹黑漆,漆胎不厚,漆色黯黑有光,現琴面朱漆系後人所加,底板大體保持原樣。

蛇腹斷,局部兼牛毛斷。 此琴曾由著名琴家汪孟舒珍藏,並補髹朱漆,磨工未竟而止。琴面之象牙末、孔雀石漆灰等處亦系汪氏所補。

琴材配件:玉軫,玉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行書「枯木龍吟」四字。龍池下方刻篆書「玉振」雙邊大印一方。

製作特點:連珠式,杉木製。琴體圓中帶扁。龍池圓形,鳳沼扁圓形,納音較平,系另粘桐木而成。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一池波 神農式 查阜西舊藏

琴通長124cm,隱間115.2cm,肩寬22.2cm,尾寬17cm,厚7.6cm。肩在三徽處,背面尾部渾圓。八寶灰胎,表面朱、黑兩漆,顏色斑斕。圓形龍池,方形鳳沼。琴背池上刻「一池波」三字。下有近人沉草農題詩與識文,後刻兩方印。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太古遺音 月琴式(師曠式) 中央音樂學院藏

此琴通長122,隱間112.6,肩寬22.5,尾寬15.4,厚3.3公分。 原黑漆、大流水斷紋、桐木製。背面龍池為圓形,鳳沼為長圓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四字,龍池下方刻篆書「清和」印,其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九字;池內腹款為「貞觀五年伯施氏仿古制」十字,現在表面朱漆系吳景略教授重修時所改。有的學者定為唐琴。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老龍吟 響泉式 現為高仲鈞珍藏

此琴原為響泉式,後改仲尼式。琴通長121.3cm,隱間110.2cm,肩寬21cm,尾寬14.5cm,厚4.1cm。琴體秀美,項、腰邊棱略帶圓勢。鹿角灰胎,黑漆,蛇腹斷兼細密流水斷。長方形龍池,橢圓形鳳沼。琴背項間刻」老龍吟」三字。龍池內納音較平,原為蘇州琴家汪星伯所藏,後歸天津琴家高仲鈞珍藏。據有關專家鑒定,該琴是中唐所作,琴名為原刻。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梅花落 仲尼式 沉草農舊藏

此琴為仲尼式,琴通長118cm,隱間110.2cm,肩寬19cm,尾寬13.5cm,厚6cm。琴面以黑漆為主,間有紅、黃色。蛇腹斷紋,螺徽。紅木雁足,呈五角星形,側面雕成齒輪狀,足底精雕細琢。背面龍池內左側刻楷書「大唐武德元年歲次戊寅」十字。1963年上海琴家沈草農先生為其題名和題款,由嚴益堂先生鐫刻於琴底,自此該琴名為「梅花落」。沈草農先生題款「癸卯六月下澣希翁記」。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寶襲 月琴式(師曠式) 山東省博物館藏

此琴長122.2cm,肩寬25cm,尾寬16.5cm。栗殼色底漆,外髹黑漆,小蛇腹斷兼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寶襲」,近雁足處刻有篆書的璽印「御書之寶」。圓形龍池內唯左上一字留有極少部份墨跡,其餘墨書完全不見。此琴保存完好,仍能演奏,然音質平平。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滄海龍吟 仲尼式

長寬厚:弦長111cm,通長122.5cm,肩寬19.4cm,項寬19.1cm,尾寬14.5cm,厚5cm。

漆色斷紋:面底皆為栗殼色間黑色漆,琴面布滿細龜殼、梅花、流水等斷紋;琴於1954年徐立孫先生重修過,無斷紋,仲尼式。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金徽,象牙足,琴軫、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等皆檀木製。

琴背銘文:軫池下方以草書刻琴名「滄海龍吟」四字。龍池右側刻」公元一九五四秋月南通徐立蓀重修慕 籧道人珍藏劉嵩樵書於純陽宮」。

備註:修過多次字後刻。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唐 天蠁 響泉式(雷) 廣州博物館藏

天蠁琴,為廣東歷史上的四大名琴之一,長126.7、肩寬19、尾寬13.4、肩厚4.2cm,琴底頸部刻篆文「天蠁」二字,下有「萬幾永寶」印文。據傳為唐代成都名匠雷氏所制,曾為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收藏、使用。唐代四川雷氏為制琴名家,製品在藝林中極負盛名,尤以雷文、雷迅、雷威等制琴名匠所製為著。清嘉慶年間,有石茂才者,以千金購歸嶺南,後為海山仙館潘仕成所得。海山仙館歸官拍賣後,輾轉為廣東鑒藏家黃泳零所得。1940年春,曾在香港「廣東文物展覽會上」展出,建國後為廣州博物館藏。


中國歷代古琴鑒賞(宋-清)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20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台上的古老樂器。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四藝,用以概括漢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裡的「靜」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古琴有三種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在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梵谷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及人情複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與古時的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

歷代存世古琴是古琴愛好者及收藏家的深愛之物。以下介紹宋至清的部分存世古琴。內容來自網路,難免有誤!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南宋 龍吟虎嘯 仲尼式 王世襄舊藏

此「龍吟虎嘯」古琴為仲尼式,以蟲蛀古桐材所制,通身髹以黑漆,久經使用,手指袍袖磨擦處露栗殼色漆,蛇腹斷滿布其上,古氣盎然。琴背池上刻隸書「龍吟虎嘯」四字,其下嵌一片古玉。琴通長122厘米,額寬19厘米,尾寬14厘米,四五徽間最厚處達6.5厘米。琴面金徽13枚,弧度渾圓頭尾一致。腹中左刻寸楷一行為「松雪道人」。青白玉軫足極光潤。合縫嚴緊,天地柱均極牢固,周邊斷紋通天為未經剖修之器。略一勾撥音清越琳琅發金石之聲,尤如環佩之音來自天際。這種琴音與宋人輯《琴苑要錄》所述「琴為無聲之樂,務存細緊」的要求相合,顯然,是一張具有古人欣賓特點的宋琴,與那種膠合縫半開天地柱脫落的宋琴之音,自然有涇渭之別了。據聞琴為趙松雪故物,其子孫世守先人手澤直至後裔趙鴻雪,其流傳之序如此。

2004年榮寶春季拍賣會上這把有近千年歷史的古琴在眾多買家二十多輪的爭奪下終以385萬元成交,創造了宋代古琴拍賣的最高價。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宋 混沌材 伶官式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琴長123.5cm,肩寬19.2cm,尾寬14cm。面漆黑紅相間,蛇腹斷紋,琴背細密流水斷紋。龍池上方刻行書「混沌材」,下方行文「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開闢,聲音妙化裁。完然一太璞,解慍阜民財,不鑿庄生竅,古風尚在哉」。款署「會稽黃鎮仲安跋於皖江」。曾由夏蓮居珍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宋 萬壑松 仲尼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琴長128.5cm,肩寬20.2cm,尾寬14.5cm。黑漆,蛇腹間牛毛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楷書「萬壑松」,兩側刻文「九德兼全勝磬鐘,古香古色更雍容。世間盡有同名器,認爾當年萬壑松。」後有題款。曾由已故津門琴家宋兆芙珍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南宋 陰澗激石 仲尼式

長寬厚:弦長113cm,通長123.2cm,肩寬18.8cm,項寬17.8cm,尾寬13.8cm,厚5.8cm 。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通身發蛇腹及流水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梓木底板,金徽,琴軫、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等皆紫檀木所制。

琴背銘文:龍池下方右側刻「陰澗激石」;左側刻有兩小方印,分別為一陰刻,鎮光注印、一為刻星石。

製作特點:標準「桐天梓地」,木料漆灰俱厚,加上作工精良,故歷經數百年後 發「金石聲」,有蒼古、潤透之妙。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南宋 高山流水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2,寬(肩18,尾13.3),厚4公分。

漆色斷紋:粟殼色漆,冰裂斷紋,木質蒼古呈紫金色。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金徽,玉軫及雁足。岳山、龍齦為老海棉木所制。

琴背銘文:龍池上刻篆書琴名「高山流水」四字。龍池下刻「子子孫孫珍寶」大方印。

備註:此琴曾珍藏在明代定明宮中,一太常侍告老還鄉之時,由宮中流入民間。發音松透古樸。

宋 易武鳴泉 仲尼式

長寬厚:弦長112cm,通長122.5cm,肩寬19.5cm,項寬18cm,尾寬14cm,厚6cm。

漆色斷紋:黑漆面栗殼色底漆,為鹿角灰制。龜殼斷紋。

琴材配件:松木面板梓木底板,底板曾經重修。

音色:蒼老宏亮,具金石聲。

琴背銘文:易武鳴泉,鄧時海藏宋琴於一九九九年雲林人。

備註:底板重換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宋 海月清輝 仲尼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琴長117.5cm,肩寬18cm,尾寬12.5cm。栗殼色漆,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隸書「海月清輝」,下刻篆書「乾隆御府珍藏」印。兩側有梁詩正、勵宗萬、陳邦彥、董邦達、汪由敦、張若靄、裘日修等人題銘。清代曾由熱河行宮珍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宋 松雪 仲尼式

長寬厚:長119.2,寬(額18.2,肩19.5,尾15),厚5.5公分。

漆色斷紋:栗殼色及暗朱漆,發流水及牛毛斷紋,鹿角灰胎中混有「八寶灰」。

琴材配件:杉木面板,金徽,玉軫,玉雁足。紫檀木製岳山及承露,冠角、龍齦則以紅木製成。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隸書琴名「松雪」二字。龍池左方刻行書銘文「南海勞泮擷游山攜此」;其下刻「芹」字小圓印一方;龍池下刻篆文「冰(風)之音」大印一方。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宋 南風 變體連珠式 山東省博物館藏

此琴長126.5cm,肩寬22cm,尾寬18.6cm。栗殼色漆,外罩黑漆,蛇腹間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南風」,兩側刻「天圓地方,龍風翱翔。南熏一曲,物阜民□。」池下刻「御書之寶」印。納音內刻「延佑元年」(1314)「山陰道人造」為後人所加款。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南宋 鶴舞龍翔 連珠式

長寬厚:長124.5,寬(額19,肩19.3,尾14),厚4.6公分。

漆色斷紋:面為朱漆間栗殼及黑漆,底則為朱漆,俱發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面底皆杉,螺鈿徽。岳山、承露、冠角、龍齦、軫、雁足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額鑲素身白玉一塊。

琴腹款識:龍池內左方刻楷書「白沙子」三字。

琴背銘文︰軫池下方刻楷書琴名「鶴舞龍翔」四字。龍池下刻大印兩方,其一為陰刻「嶺南友琴齋珍藏」七字,其二為陽文「何氏仲子玉銘重修」八字。

備註︰清代廣東藏琴家何玉銘生卒不詳,民初琴宗楊時百於《琴學叢書》中載有香山何氏收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宋 片玉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2.5,寬(額17,肩18.2,尾13.3)厚5.2公分

漆色斷紋:栗殼色漆,面發冰紋斷,斷紋俱鼓起呈劍鋒狀;底經重修,隱現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 桐面杉底,螺鈿徽,牛角軫,紫檀木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皆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識:龍池內納音兩旁刻行書「同治己已上海玉清宮靜薌道人張鶴為 廣東順德 黃葵生先生重修」。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隸書琴名「片玉」二字。

備註:張鶴為清代名琴家祝桐君弟子,曾於同治六年刊行《琴學入門》琴譜,百餘年來流傳甚廣。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宋 鳴鳳 變體連珠式 管平湖舊藏

長寬厚:長126,寬(額20,肩23,尾16),厚6.5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原髹栗殼色漆,後朱漆修補,琴面呈大小蛇腹兼牛毛與小冰裂斷紋,琴底斷紋不甚規則。

琴材配件:木軫,玉雁足,紅木岳山,月白鈞窯瓷徽。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楷書「鳴鳳」二字。龍池兩旁刻行書銘文四句「朝陽即升,巢鳳有聲。朱絲一奏,天下聞名」十六字。池下近足處刻外圓內方印,雙鉤篆文「中和之氣」四字。

製作特點:連珠式變體。桐木製,造型端莊渾厚,面寬而扁,項、腰作連續四弧,龍池與鳳沼作三連弧形。池內納音微隆,琴首正面鑲嵌橢圓形玉雕「翔鳳」為飾。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南宋 僊人友 落霞式

長寬厚:長122.5,寬(額17,肩20,尾14), 厚4.6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暗朱漆,因經前人多次重修,故斷紋已隱。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鈿徽,白牛角軫及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皆紫檀木所制,琴額鑲龍紋白玉一片。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大字隸書琴名「僊人友」三字。

特點:琴材朽舊,面弧寬扁,按彈音韻洪松–尤以下准為然,重修琴面時見面漆下有舊漆達七、八層之多,足征年代古遠。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南宋 片秋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1.8,寬(額17.9,肩19.5,尾14),厚4.9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發小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松木面板,螺細徽,玉軫,玉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俱紫檀木製成。

琴背銘文:軫池下以朱漆書寫楷書琴名「片秋」兩字。龍池下刻「嘉靖四十三年八月造姑洗律」共十二字。然其書法刻工皆非明代風格,顯為後人所知。鳳沼下刻篆文「鄭府之寶「大印一方。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宋 鳴泉 仲尼式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發蛇腹及流水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鈿徽,象牙軫及雁足; 岳山、承露、龍齦、冠角、等均以紫檀木製成。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書篆琴名 「鳴泉」 二字。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南宋 號鍾 迭山 仲尼式

長寬厚:長 118,寬(肩17.5,尾12.5),厚4.3公分

漆色斷紋:面為朱漆,呈紫金色,蛇腹斷紋兼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琴材配件:金徽,玉軫。

琴背銘文:琴背池上刻名「號鍾」,下署「迭山」。池旁刻「東山之桐 西山之梓」,「合而為一 垂千萬古」。

備註:迭山,名謝枋得,南宋著名詩人。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宋 紫瓊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6,寬(額17,肩20.2,尾13.5),厚5.5公分。

漆色斷紋:原有不規則蛇腹斷,修復後略有斷紋。

琴材配件:象牙軫及雁足。螺細徽。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行書琴名「紫瓊「二字。龍池右上方刻銘文「其質也若瓊樹之直 其色也若窮華之精 其聲也若瓊筩之脆與瓊管之清 吾與 子手揮而目送也 又若天風蕩蕩吹下飛瓊 安伯道兄屬銘 剡曲王棨之「。龍池左上方刻銘文」江風清江月瑩 安得成連移我情 鏗吾有感夫紫瓊 紫瓊十二琴樓主人物也 主人精音律善蓄琴 紫瓊尤為溫和清亮 予以親弗嘗受業為琴弟子 邇歲兵燹琴樓舊物半化焦桐 竊紫瓊恐亦作劫灰中物矣 丙寅冬 余客三山 安伯甥亦喬寓於此 出琴相示知廣陵雖邈遺制猶存 余與先生沆瀣一氣 既喜紫瓊獨壽 益深成連海上之思 因感而識數語 同治六年二月楊庭鏞銘 范多璜書「。龍池右下方刻銘文」嶧陽之木闕名曰桐 度材制器肇始神農 法天下地上下感通 朱弦疏越與瑟同工 愔愔之德有養斯融 當秋月皎方春花濃 高山流水伯牙遇鍾 箏琵妖冶細響皆空 如玉之潤如晶之瑩 嘉名肇錫其曰紫瓊 安伯尊兄屬銘 江上庭鏞「。龍池左下方刻銘文」天蒼蒼雲茫茫 仙之山兮元鶴翔 仙之人兮舞霓裳 仙風冷冷兮銘玉佩之鏗鏘 伊彈者誰兮 行將與子逍遙乎白雲之鄉 多璜為 安伯仁兄制銘 丁卯春仲「。龍池下方刻銘文」爾聲則揚爾得斯彰 君(子)比爾於玉 匪謂爾音之琅琅是益念 先人之手澤兮 逃烈火於昆岡 將寶此以貽百世兮 弗改弦而更張 秋齋先生蓄古琴十二 紫瓊其一也 戊午粵寇犯蒲城室廬蕩然 而此琴獨為 公文孫安伯副郎攜之行筴得免於難 越十年余訪 副郎於福州寓齋 焚香拂幾齣以見示 益信天下奇寶默默中自有呵護而 副郎謹守 先澤夷險勿渝 則其克繩祖武之志 即此可見矣 爰為之銘以誌慶幸 戊辰正月上元日 邗上□□□「。鳳沼右側刻隸書」十二琴樓第一材「七字,左側為」蒲城祝氏家藏「篆書長方印。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南宋 瀟湘水雲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2,寬(額17.4,肩19.8,尾14),厚5.4公分。

漆色斷紋︰黑漆及栗殼色漆,發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細徽。岳山、承露、龍齦、冠角、軫及雁足等皆以紫檀木製成。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行書琴名「瀟湘水雲」四字。龍池兩旁刻行書對聯「一曲流水傳天籟 三弄梅花泛暗香」。龍池下刻「雲氣時流十指間」篆文印一小方及小楷「唐健垣珍藏」五字。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南宋 靈峰神韻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5,寬(肩19.3,尾13.8)公分。

漆色斷紋:黑漆及栗殼色漆,發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鈿徽; 岳山、承露、龍齦、冠角、軫及雁足等皆以紫檀木製成。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書篆琴名 「靈峰神韻」 四字。龍池左方原有小楷銘文一段,因經前人重修,只剩開首「此琴」二字。龍池右方刻篆書對聯「□雨石□響 流雲山氣靈」。龍池下方刻「雷音」 二字篆文印一方。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元 月明滄海 神農式 上海博物館藏

此琴長118.5cm,肩寬18.3cm,尾寬12.5cm。原黑漆,後補罩栗殼色漆,琴面有頗為罕見的梅花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月明滄海」,下有「純陽子」印。腹內書「至正壬辰(1352)十月上旬、東海雲林生監造」。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元 舌底鳴泉 鳳勢式

長寬厚:弦長107cm,通長119cm,肩寬18cm,項寬14.5cm,尾寬12.5cm,厚6.5cm。

漆色斷紋:黑漆面栗殼色底漆,鹿角灰摻玉石粉。

琴材配件:杉木面板,梓木底板。

音色:蒼老聲小,清柔韻長。

特色:琴材漆灰特厚,體重大(4150克)。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元 一天秋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0.5,肩寬18.3,厚6.2公分。

漆色斷紋︰黑色間栗殼色漆。底、面俱發蛇腹與流水斷紋,間有梅花斷紋。

琴材配件︰面桐底梓,象牙琴軫,螺鈿徽。岳山、雁足、冠角、龍齦、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式︰內有墨書蠅頭小楷數百字,今則漫漶,不可辨矣。

琴面銘文:琴額上有篆書琴名「一天秋」三字。

備註:此琴線條流暢,做工精雅,琴音清圓透潤,韻味悠長。「一天秋」原為梅庵派琴家徐立蓀先生珍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飛瀑連珠(寧) 飛瀑連珠式

古琴「飛瀑連珠」,為明代四王琴之首(明代四王琴按其順序和年代的排列應為:寧、衡、益、潞,傳世寧王琴海內僅此一張,為寧王孤品),它為明寧王親制,到現在已有 500 多年。這張琴,琴面散布著一排排細密的「斷紋」(琴過200年以上方能產生「斷紋」)。朱權改「連珠」琴式而首創「飛瀑連珠」琴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響泉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2.5,寬(額18,肩19.5,尾12.5),厚 5公分。

漆色斷紋:原琴通體髹黑漆,呈蛇腹間流水斷紋。其上栗殼色漆補,乃1999年修琴所留。

琴材配件:紅木軫,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篆書「響泉」二字。龍池兩側有草書詩文一聯。右為:百衲□來五音斯傳;左為:清濁醇和合乎天地。龍池下方有篆書印一方。

琴腹款識:琴腹內有朱書於龍池兩側,右為:康熙辛未年秋日吉旦;左為:古□□□□重修。

製作特點:仲尼式,桐木製。百衲,琴面通體由棱形木塊拼接。琴體依稀可辨三角波浪紋路。然,是否真為百衲,存疑。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玉韻 仲尼式(益)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此琴長124.2cm,肩寬19cm,尾寬13.2cm。黑漆,小蛇腹斷及冰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草書「玉韻」,兩側刻「圓潤靜芳鏗玉韻、翕純□絳契韶音」。納音內刻有「大明萬曆七年(1579)歲次己卯孟冬之吉」等文。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龍吟 落霞式(益) 楊新倫舊藏

長寬厚:長127,寬(額17.6,肩19.6,尾12.3),厚5.4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朱漆,俱發蛇腹、流水及牛毛斷紋,朱漆下為栗殼色底漆。

琴材配件:杉木面板,象牙徽及軫、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皆紫檀木所制,琴額鑲龍紋白玉一塊。

琴腹款識:龍池內左方刻楷書「潢南道人監製」六字。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行書琴名「龍吟」二字。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中和 潞王式(潞)

長寬厚:弦長111 cm,通長120cm,肩寬18.2cm,項寬16.5cm,尾寬14cm,厚cm。

漆色斷紋:黑流水斷(面),冰制斷(底)。

琴材配件:金徽。

腹款:月印長江水 風微滴露清 會到無聲處 文和太古情敬-主人。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中和 列子式(潞)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琴長124cm,肩寬19.5cm,尾寬14.5cm。髹褐黑兩色漆,蛇腹斷帶細密流水斷紋。額及琴面嵌有各色珍奇寶石,珠光寶氣,居存世潞王琴之冠。背面龍池上方刻「中和」,下有題詩。納音內刻「大明崇禎戊寅歲(1638)季秋潞國制第八號」。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中和 列子式(潞)

潞王制中和琴。琴額刻有乾隆刻書「第十二號」。琴腹刻「潞王自署楷書款,大明崇禎甲戌(1634)歲潞國制壹佰玖拾陸號」。

琴底刻:乾隆御題隸書「中和」乾隆御題七言絕句行書「古錦囊韜龍門琴,朱弦久歇霹靂音;安得伯牙移情手,為餘一寫山水心。乾隆御題」,「見天心」朱文篆書印。潞王自賦自題五絕「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輕;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潞國世傳」篆書白文印。乾隆御題楷書「人心盡如此,天下自和平;右貫休句」,「天府珍藏」篆書朱文印。

明潞王號敬一(1608-1646),善書畫,尤嗜古琴,據傳曾斫琴三百,並編有琴譜《古音正宗》。故民國夏蓮居《弦外音。渠園外篇。題潞琴》詩三首曰:

劣制庸材濫宋唐,琴林亦自有滄桑;

潞藩三百今於幾,飛鳥群中孤鳳凰。

良驥幾曾逢伯樂,爨桐何意遇中郎;

賞音若是尋常事,今古無人詠董房。

名斫艷稱雷與張,幾人拄指驗宮商;

奇音自足超凡想,不必清皇字數行。

此琴於1998年8月3日北京瀚海拍賣,以人民幣 28.6萬元成交。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澤材 仲尼式 北京翰海拍賣

此琴於1995年10月7日北京翰海拍賣,以16.5 萬人民幣成交。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蕉葉 蕉葉式 鄭潁蓀舊藏

長寬厚:長123.5,寬(額17,肩18.5,尾13.5),厚5公分。

漆色斷紋:原黃栗殼色漆,修補時面底改髹朱漆,唯琴頭尚留原漆。通體呈小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玉徽。

製作特點:蕉葉式,桐木製。琴面弧度較大。琴首無護軫(鳧掌),而以高三厘米的葉柄相代。琴首及琴面中央有一長條形淺溝,琴底中央有一相映的凸棱,乃仿蕉葉之莖。琴首葉莖右側刻楷書「冰絲碧」,左側刻「紫玉鳴」。琴身兩側邊緣略有起伏,形似蕉葉之邊。此琴曾由著名琴家鄭潁蓀珍藏。現藏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清梵 仲尼式 王世襄舊藏

琴為仲尼式, 形制秀巧,通體黑漆,正面大蛇腹紋,背面蛇腹紋,但斜行,是琴底取材不正的原因,池內兩側各刻楷書一行「天啟元年春 錢塘鄭方斫」。池上「清梵」兩字篆書,池下「乾坤清氣」圓印,「集慶貽珍」方印,均填漆金。池右刻印三方。已用漆灰填平,印文尚可辨認。自上而下為,「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天游閣」陽文印,「泰清」陰文印。據後二印知為顧太清遺琴。顧太清為清代滿洲第一女詩人。琴池左刻銘文兩行,款識一行,均隸書「勿貴知音,勿尚識趣。悟到忘音,乃通音具,宇情者誰,千古一遇。丘野求為庶先開士題。」下「野求」、「叔真」兩印。銘文刻後字口未填漆髹金,時代在顧太清之後。

明 奔雷 仲尼式 故宮博物院藏

此琴長127.6 cm,肩寬19 cm,尾寬15.6 cm。黑漆,小蛇腹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篆書「奔雷」,兩側刻有藏者題款:「南北東西幾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無意欣相遇,宿願多年始得酬」。「久經風鶴不堪嗟,一撫奔雷興倍賒。三十年來成伴侶,怡情養性不離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倪元璐琴 仲尼式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琴長122cm,肩寬20.5cm,尾寬14cm。髹朱漆,蛇腹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有篆書銘文,下方刻鈐記。倪元璐(1594-1644),明天啟進士,官至戶部尚書、翰林院學士。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松石間意 仲尼式 重慶市博物館藏

此琴長122cm,肩寬19cm,尾寬13.5cm。黑漆,琴面蛇腹斷紋,底細密流水斷紋,背面項間右刻行書「松石間意」,左刻「吳趨唐寅、紹聖二年東坡居士」。龍池兩側刻明代祝枝山、文徵明、沈周、張靈及雁門文彭的題詩。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小遞鍾 仲尼式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

此琴長120cm,肩寬19.8cm,尾寬12.7cm。原黑漆,後加朱漆修補,牛毛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篆書「小遞鍾」,右刻隸書銘文「嶧陽良材,雅中風律。空山有人,呼之欲出。養之以和,守之以一。海上遺音,退藏吾室。」其下有「孫晉齋同賞、景其浚」印。孫、景均為晚清京城著名琴師和收藏家。此琴曾先後由已故琴家鄭穎蓀、汪孟舒珍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萬壑松風 仲尼式 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琴長116cm,肩寬18.4cm,尾寬14cm。棗紅色兼墨色漆,龍鱗斷紋及冰裂紋、牛毛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萬壑松風」,兩側刻民國間琴家楊宗稷隸書長文題款;龍池與鳳沼間,刻雷逾識文一篇。下方刻詩一首,署「庚辰七夕玄樓主人題」。玄樓主人即湖南琴家李靜別號。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寒泉漱石 仲尼式

此琴全長121cm,制於明嘉靖六年。琴背面龍池兩側刻有四句詩「聲非鄭衛,音杳箏琶。悠然太古,吟嘯煙霞」,落款是「板橋」。專家們在仔細鑒定後認為,這張琴是明代楊繼盛所制,後被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珍藏,詩句和琴名均出自板橋之手,筆體是典型的鄭氏風格。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硯雪 蕉葉式 山東省博物館藏

此琴長119 cm,肩寬18.6 cm,尾寬13 cm。黑漆,蛇腹斷紋。北面龍池上方刻篆書「硯雪」,池內納音兩側刻「大明崇禎古吳張順修作,荊□□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玉簫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6寬,(額18.2,肩20.6,尾13.2),厚5.4公分。

漆色斷紋:鹿角灰胎,通體髹黑色漆,呈小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篆書「玉簫」二字。龍池兩側有隸書古詩「賢無暇兮溫潤音協律兮滌揚,彼嘉樂兮君子德斯沼兮允滅兮。」

製作特點:仲尼式,杉木製。琴體渾厚,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平坦。

流傳概略:此琴流傳於民間,最後為北京知音辛元增珍藏。1963年國家購得此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嘉靖 元豐材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5.5, 寬(18,肩19.4,尾13.5)厚5.1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栗殼色漆,發蛇腹、流水、牛毛及梅花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細徽。琴軫、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均以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識:龍池內左方有倒向行書墨跡「新會高大林重修 時光緒己亥」

琴背銘文:龍池下方刻行書銘文「元豐材 嘉靖制 康熙修 光緒繼 前千古 後十世 征此銘遺弗敝」。

明萬厲 朝陽鳴鳳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4,寬(額17.8,肩19.2,尾13.3)厚5.3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栗殼色漆,俱發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細徽,牛角軫及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均以紫檀木製成。

琴腹款識:龍池內納音兩旁有墨書兩行,僅見十餘字「萬曆戊子秋豫章…獲古桐精…」。鳳沼內有墨書兩行共十字「南昌塗嘉賓按古式精斲」。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篆書琴名「朝陽鳴鳳」四字。龍池兩旁刻行草書銘文「朝陽既升 巢鳳有聲 朱弦一奏 天下文明」。龍池左方近琴之邊緣有篆書銘文「朱弦古調 不改其樂 聽其自然破我寂寞 鐵衡題」。龍池之下有篆文「治世之音」大印及「鐵衡長物」小印各一方。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石上流泉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1 ,寬(額17.5,肩19,尾13.4),厚5.6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發蛇腹、流水及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面梓底,金徽,玉軫,玉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行書琴名「石上流泉」四字。龍池下方刻篆文「世寶」印一方。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銀河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6.3,寬(額18.3,肩19.6,尾14),厚5.6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發蛇腹、流水、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細徽,牛角軫,犀牛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背銘文:龍池兩旁倒刻行書銘文「玄雲蔭其上 翔鸞集其巔 清露潤其膚 惠風流其間」。龍池上方倒刻篆文「銀河」大印一方。

明 鳳鳴岐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3.7,寬(額15,肩16.1,尾11.1),厚 5.4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俱黑漆,部分則經前人以朱漆修補,面為牛毛斷,底為極細冰紋斷。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金徽,玉軫及玉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式:龍池內兩旁有小楷墨書,字數甚多,每行之末以難盡窺。

池右:福建寧陽黃國昌適寓江右吉安永和鎮 鎮有敕修陽仙廟…

池左:棟柱背考八百餘年嘗聞琴以古桐圍天者鮮 幸而請師成而重…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楷書琴名「鳳鳴岐」三字。龍池之下刻篆文印「雙橋琴室」及「高山流水」二方。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清商 仲尼式

漆色斷紋:面底皆栗殼色漆,雖經重修,仍見小流水及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鈿徽,牛角軫; 岳山、承露、龍齦、冠角、雁足等俱以紫檀木製成。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大字篆書琴名 「清商」 二字。龍池兩旁刻隸書兩行共十六字。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仙佩迎風 仲尼式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及栗殼色漆,俱發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鈿徽,牛角軫及雁足; 岳山、承露、龍齦、冠角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行書琴名 「仙佩迎風」 四字。

明 八寶灰 仲尼式

年代:明 成化(1465-1487)

長寬厚:長123.7 ,寬(額17.6,肩18.6,尾 13),厚6.5公分。

漆色斷紋︰黑漆,八寶灰。面、底皆現流水及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面梓底,螺鈿徽。牛角制軫及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均紫檀木所制。軫池、龍池、鳳沼及足池外圍均鑲貼紫檀木。

琴腹款式:龍池內兩旁有墨書兩行「此前明成化年物也名曰龍吟先君銳石得於 羊城市肆光緒辛巳三月李君仰南為之重修」。鳳沼內兩旁有楷書銘文「此明成化制龍吟琴癸酉 仲春沉氏硯琴齋藏並記」。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中和 仲尼式

長寬厚:弦長111,通長120.6,肩寬18.7,項寬17.5,尾寬13.5,厚5.8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為栗殼色漆,通身發蛇腹及流水斷紋;仲尼式。

琴材配件:數十塊六角形的桐木合組製為面板、底板為梓木,蚌徽,象牙軫及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等皆紫檀木所制。

琴背銘文:軫池下方刻有人字行書「中和」二字。龍池下方刻有行書銘文如下「丙戌夏日得白市中歸而撫之 其聲鏗然得天地中和之氣 故以名之並勞涵齋三弟刻之 金源佐賢」。

製作特點:以小木膠撮作面板著稱「百衲琴」。據載乃唐李勉所創,其作雖已不傳,惟未明各代尚有仿效。真百衲琴甚為稀罕,實不多見。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龍鍾 仲尼式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俱發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鈿徽,玉軫,玉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篆書琴名「龍鍾」二字;龍池下刻篆文「世寶」二字圓印。

明 雲泉 仲尼式

長寬厚:長117.5, 寬(額16,肩18.7,尾13),厚 6.8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栗殼色漆間黑漆,發流水及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鈿徽。岳山、承露、冠角、龍齦、軫、雁足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大字行書琴名「雲泉」二字。

明 海表龍音 仲尼式

長寬厚:長 119.5,寬(肩18,尾13),厚 4.5公分。

漆色斷紋:黑漆,蛇腹斷紋兼冰裂斷紋。

琴背銘文︰池上刻琴名「海表龍音」二字。池下刻「吟濤響松」。

明 輕雷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8,寬(額18.2,肩20.5,尾13.5),厚4.5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漆,鹿角灰胎、被麻。呈龜背間流水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螺鈿徽。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隸書「輕雷」二字。下刻草書「振萬物乎虺虺,獨纖塵乎霏霏。無妄飛而無折催,是之謂天隨」二十四字。

琴腹款識:龍池左側刻「大唐開元三年雷氏造」九字。

製作特點:仲尼式,桐木製。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微隆。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浣塵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2,寬(額19.5,肩19,尾13.8),厚5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漆,呈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硃筆寫「浣塵」。

製作特點:仲尼式,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

流傳概略:此琴曾由著名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珍藏,後捐贈國家。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金風吹玉佩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3,寬(額19,肩20,尾12.5),厚4.5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漆,琴面呈大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翠玉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有草書「金風吹玉佩」五字,填以金漆。

製作特點:仲尼式,杉木製。琴面寬闊。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

流傳概略:此琴原為楊新倫(1898-1990)先生藏品,羊城琴人聚會長愛撫彈,1960年楊先生捐給國家。

明 珊然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4.5,寬(額19,肩19,尾13),厚6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漆,呈小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鳳沼間自尾向首方向刻篆書「珊然」。龍池上方刻篆書長方形印「干□八年象山氏□」,下接方印「浦浮激□」。

製作特點:仲尼式。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四周鑲竹片,有內斜梢度。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崇昭王妃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9,寬(額19.5,肩21,尾15),厚4.6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漆,琴面呈小流水斷紋,琴底呈大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紅木軫,玉雁足,紅木岳山鑲以老竹。

琴腹款識:龍池兩側刻隸書款字,右為「明萬曆己未歲孟秋吉旦」;左為「敕理國事崇昭王妃鍾」,均填以朱漆。鳳沼內亦刻有楷書兩行,右為「遣典寶黃進」;左為「儀賓劉東聚監造」。

製作特點:仲尼式,杉木製。琴面渾圓、弧度較大,琴底平坦。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琴首嵌以長方形「翔鳳」玉雕為飾。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真趣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2,寬(額18,肩18.9,尾13.6),厚5.1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色漆,面呈大蛇腹斷紋,底流水斷紋。

琴材配件:紅木軫,紅木雁足,金徽。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草書「真趣」。龍池左側刻草書銘文兩行「白石仙人得真趣,奇緣希與知音遇,相攜偕隱雲深處。」落款為「一峰先生屬銘,丁亥夏汪建侯題」草書十三字。

琴腹款識:納音右側刻楷書「赤城朱遠」

製作特點:仲尼式,杉木製。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較平。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玉壺冰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2.5,寬(額17.2,肩18.5,尾12)厚5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漆,呈蛇腹間冰裂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篆書「玉壺冰」,下有方印刻「石長所藏」。龍池下方刻隸書「可行清玩」,下有落款「雲生刻於大吉祥之室」。

製作特點:仲尼式,桐木製。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四周鑲竹片。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高山 仲尼式

長寬厚:長118.5,寬(額18.2,肩19,尾13.5),厚5.6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栗殼色漆,後朱漆修補。琴面呈流水斷文,琴底呈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紅木軫,紅木雁足,螺鈿徽。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楷書「高山」二字。

製作特點:仲尼式,桐木製。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

明 霜鍾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4 ,寬(額19,肩20,尾13),厚5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色漆,呈小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紅木軫、紅木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草書「霜鍾」。龍池右側刻「崇禎四年六月八日」。龍池左側刻「石齊□□□整」。龍池下刻楷書題識四十八字,落款「同治六年歲次丁卯仲呂月,漁梁後學祝慶年重修於古無諸城並銘」。其下有篆書印二方。鳳沼上方刻篆書「心田撒掃凈無塵」一長方印。鳳沼下琴尾右刻篆書「十二琴樓第二才」;琴尾左刻篆書「浦城祝氏家藏」六字長方印。

流傳概略:此琴制於1631年,1867年福建蒲城清代琴家祝桐君重修並題刻銘文。曾由福建琴家王介眉珍藏。

製作特點:仲尼式,杉木製。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較高。琴體圓渾寬宏,琴面微弧。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韻磬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4,寬(額18.5,肩20,尾13),厚5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漆,呈蛇腹間龜背、冰裂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玉雁足,螺鈿徽。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篆書「韻磬」。龍池右側刻「巫山夜雨弦記湘秋水波拍□□」。龍池左側刻「白碧黃金有定侯高山流水少知音」。龍池下方刻篆書印「□□琴室圖書」。

製作特點:仲尼式。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微隆。

明 雪江濤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8.6, 寬(額19.6,肩19,尾12),厚 5公分。

漆色斷紋:鹿角灰胎,胎較薄,表面髹黑漆,呈小蛇腹間流水斷。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有隸書「雪江濤」,內填金漆。

製作特點:仲尼式,肩在二徽余處,桐木製。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池內納音呈脊狀。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淇竹流風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0,寬(額18,肩19,尾13),厚5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紅色底漆,表漆黑色,呈大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金徽。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有隸書「淇竹流鳳」,填以金漆。池沼間有一篆書方印。

製作特點:仲尼式,杉木製。琴體渾厚,琴面弧度較大。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較平坦。岳山後加有紅木鑲嵌。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墨庄 神農式

長寬厚:長118.5cm, 寬(額,肩17.5cm,尾11.5cm ) 厚4.5cm。

漆色斷紋:牛毛斷紋。

琴背銘文︰琴背池上刻琴名「墨庄」二字,下刻「墨庄」和「王翰鳴」之小方印。 龍池下刻「琴為 墨庄其名緣結翰墨正義心聲其體空洞其響真清弦中雨急指下波平明月皎潔涼風送迎應明順令隨性陶情 成連未遠 求其友生戊辰仲春墨庄 王翰鳴題」。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鳳鳴 遞鍾式

長寬厚:長120,寬(額16.8cm,肩17.5cm,尾12.5cm),厚 5.4cm。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漆,呈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玉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篆書「鳳鳴」。龍池右側刻隸書「彩鳳出丹叢黃鶴來玄圃」。龍池左側刻隸書「不作尋常鳴壹聲回太古」。

製作特點:遞鍾式,桐木製。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秋嶺鳴鶴 號鍾式

長寬厚:長 119.5,寬(額 19.5,肩 19,尾 12.8),厚5.9cm。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發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細徽。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琴軫、雁足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行草書琴名「秋嶺鳴鶴」。

製作特點:面板為多塊小片桐木膠合而成,古人稱之為百納琴,底板由兩段木拼合而成。龍池及鳳沼皆為圓形。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玉澗鳴泉 神農式

長寬厚:弦長113cm,通長123cm,肩寬19cm,尾寬13.5cm,厚6cm。

漆色斷紋:黑漆面略帶栗殼底漆。琴身布滿大小流水斷、冰裂、龜殼斷紋。神農式。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 梓木底板。

琴腹款識:龍池腹內右側刻有「崇禎三古吳張敏修制」。左側刻有款已風化模糊,難以辨認。

琴背銘文:玉澗鳴泉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棱枷山民 遞鍾式

長寬厚:長115,寬(額19,肩19,尾12),厚 6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深栗殼色漆,呈流水間冰裂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螺鈿徽。

琴背銘文:龍池左側刻篆書「棱枷山民」四字。

製作特點:遞鍾式。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微隆。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松濤 綠綺式

長寬厚:長123, 寬(額16.8,肩19,尾14),厚5公分 。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漆,後朱漆修補,呈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螺鈿徽。

琴背銘文:池上方刻古詩一首,二十八字。 雁足間刻草書「松濤」。

琴腹款識:龍池內納音突起,上刻太極圖。

製作特點:綠綺式,桐木製。琴額鑲一圓形玉佩。圓形龍池,長方形鳳沼。

明 天風環佩 仲尼式

長寬厚:弦長115.5cm,通長12cm,肩寬19cm,項寬17cm,尾寬14cm, 厚6.5cm。

漆色斷紋:黑,大蛇腹鑲螺鈿征。

琴背銘文:龍池下方刻篆書方印。龍池上方刻有隸書「天風環佩」小山居士藏於結草樓,勞氏珍藏(印)。龍池旁刻「古木之精,成此片玉霜月皎皎松風謖謖對君寫懷,歸來一曲,舉子偕隱不驚寵辱。辛卯寒日,長齡銘六舟書並刻字」。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天風雲佩 落霞式

長寬厚:長121,寬(額17,肩19.5,尾13.5)厚5.8公分。

漆色斷紋:原琴通體髹黑色漆,呈精美小蛇腹斷紋,至九十年代,琴體蛀朽嚴重。漆面殘損多處。1999年重修時以栗殼色雲朵狀漆補。

琴材配件:原琴軫,足皆無,補以紅木軫、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有篆書「天風雲佩」。龍池下方刻篆書方印「南雲山樵」。鳳沼上方刻篆書長方印「伍氏□游曾藏」。

製作特點:落霞式,桐木製。琴額微凹。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雲泉 落霞式

長寬厚:長128,寬(額14,肩18.,尾13)厚4.2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栗殼色漆,後朱漆修補,呈蛇腹間流水斷紋。

琴材配件:木軫,木雁足,螺鈿徽。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隸書「雲泉」。其下刻篆書「合天地之味通神明之德」。龍池、鳳沼間刻方印「縝□殿寶」。

製作特點:落霞式。冠角刻魚形一對。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四周鑲竹片。納音突起。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鳳凰來鳴 變體連珠式

長寬厚:長126,寬(額21,肩22.5,尾15)厚5.5公分。

漆色斷紋:通體髹黑色漆,琴面呈小蛇腹間冰裂斷紋,琴底為小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紅木軫,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有楷書「鳳凰來鳴」。

池右刻楷書銘文「蓬萊仙境幽清,□來鳳來齊鳴」。

池左刻行書「音合□桐時勢」六字,落款為「□耳聽」。

龍池下有篆書大印「太古正音」。

製作特點:連珠式變體,桐木製。琴面渾圓、弧度較大,琴底亦作拱形,項、腰四弧。龍池鳳沼均為扁圓三連弧形。此琴曾由鄭潁蓀珍藏。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明 宗器 連珠式

長寬厚:長127,寬(額19,肩19.8,尾15),厚4.8公分。

漆色斷紋:黑漆,小蛇腹斷紋。

琴材配件:紅木軫,紅木雁足。

琴背銘文:龍池上方刻篆書「宗器」。

池下刻隸書銘文「聲兮非桐響兮非絲□籟形籟妙合歸壹」十六字,落款為「守拙子銘」。

琴腹款識:腹內寫有楷書「崇禎四年季冬造」。

製作特點:連珠式,桐木製。龍池、鳳沼均為圓形,納音呈乳狀隆起。此琴原為山東琴家詹澄秋珍藏。

明 仲令 正合式

長寬厚:長116.2,寬(額17,尾12),厚4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琴面發蛇腹斷紋,底則有牛毛斷及十數小園圈略似梅花斷紋。

琴材配件:面、底俱松木,琴腹正對龍池、鳳沼處以桐木塊鑲貼成假納音,螺細徽;琴軫、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隸書琴名「仲令」。龍池上刻楷書款「道光壬辰黃飛雲」,款下尚刻篆文「飛雲翰墨」印一方。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清 殘雷 落霞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琴長119.8cm,肩寬19.3cm,尾寬13cm,現藏故宮博物院。髹黑色光漆。背面軫池下方刻魏體書「殘雷」,其下刻書「破天一聲揮大斧,干斷柯折皮骨腐。縱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嗚咽哀鳴莽終古。」款題「譚嗣同作」。此琴為清末愛國志士譚嗣同監製。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清 嘯月 落霞式 上海博物院藏

此琴長123cm,肩寬19cm,尾寬12cm,漆色黑中帶紅。背面龍池上方刻「嘯月」,下有兩印「嶺南有琴齋珍藏、何氏仲子玉銘重修」。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清 雲濤鳴泉 神農式

長寬厚:弦長108cm,通長117cm,肩寬20cm,尾寬14cm。

漆色斷紋:黑漆面,琴側略現流水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梓木底板。

琴腹款識︰大清光緒巧月夏庭秀重勒。

琴背銘文:雲濤鳴泉。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清康熙 雍和 連珠式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發蛇腹間流水牛毛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鈿徽。岳山、承露、龍齦、冠角、軫及雁足等俱以硬木製成。

琴腹款識:龍池內圓形納音旁有小楷墨書「康熙九年…」十字。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大字隸書琴名「雍和」。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清光緒 山水清音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1.3,寬(額17.5,肩18.4,尾13.5),厚5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深栗殼色漆,未見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牛角軫。雁足、岳山、承露、龍齦、冠角、齦托等俱花黃梨木製。

琴腹款識:龍池內兩旁刻行書兩行共二十一字「光緒庚寅中黃鐘之宮 無競居士選材命工依法制」。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大字篆書琴名「山水清音」,其下又刻行書「第二」。龍池之下刻篆文「廣雅堂」長方大印。龍池之下刻銘文「無競居士者 南皮張之洞別號也 相傳造琴百張 流布人間 此其一也 甲午仲春王生香識」。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清道光 響泉 仲尼式

長寬厚:長122.8,寬(額18,肩19.2,尾13.2),厚5公分。

漆色斷紋:面、底皆黑漆,無斷紋。

琴材配件:桐面松底,螺鈿徽。琴軫、雁足、岳山、承露、龍齦、冠角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識︰龍池內納音兩旁有倒向墨書小楷兩行共十九字「道光己亥秋湖南寧鄉縣王左泉置木司歐明萬」。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篆書琴名「響泉」。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清咸豐 清夜鍾 仲尼式

長寬厚:長119.5,寬(額17.9,肩19,尾12),厚5.6公分。

漆色斷紋:原為朱漆,於琴名附近面漆剝落處可見,其後改為黑漆,未見斷紋。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細徽,牛角軫,烏木雁足。岳山、承露、龍齦、冠角等俱以紅木製成。

琴腹款識:龍池內兩旁倒刻隸書兩行「咸豐庚申錦江葉介福監製,梓工何涌山造」。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大字篆書琴名「清夜鍾」。

中國歷代古琴辨識圖解

清 玉振 仲尼式

長寬厚:長103,寬(額14.7,肩16,尾11.7),厚4.9公分。

漆色斷紋:朱黑漆相間,未見斷紋。

琴材配件:面底皆松木,螺鈿徽。琴軫、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龍齦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背銘文:軫池下刻隸書琴名「玉振」,龍池下刻小楷「烈炎珍藏」。(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篆體簡體精典對照
意與古會——漫談臨書與創作
瑜珈修身 美女圖解
揭秘遼博鎮館之寶:簪花仕女圖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淺談文房菖蒲的辨識以及文化鑒賞
《真三國無雙8》鍾會中文語音 中二傲嬌有辨識度
中國鴨屬鳥類辨識
宋代器物——底部辨識
如何辨識中國六大茶類的葉底?
新老瓷辨識
小葉紅楓的辨識與鑒賞
宋元吉州窯瓷辨識
檀香石斛和麝香石斛的辨識及鑒賞
淺談「古玉的微觀辨識"——灰皮
蘭花推薦:指甲蘭和萬代蘭的區別辨識及鑒賞
西府海棠的鑒賞與辨識
小葉紅楓和唐楓的辨識與鑒賞
文人菖蒲:市場菖蒲的分類辨識及鑒賞
古錢鑒定方法:銅銹分辨、假銹識別、銹色辨識
荼蘼花的文化鑒賞以及植物辨識
文竹和雲竹的辨識及養護管理
一葉蘭的辨識區別以及鑒賞養護
一葉蘭的辨識區別以及鑒賞養護
含笑和白蘭、黃蘭辨識區別以及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