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點擊播放 GIF/143K



王小波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符號,也是一位浪漫騎士、游吟詩人、一位自由的思想家。王小波逝世20周年之際,《三聯生活周刊》旗下新媒體品牌「松果生活」聯合梅賽德斯賓士,於4月11日19:00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以「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為主題舉辦「LIFE+」生活家演講。


「LIFE+」生活家演講


回溯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

點開視頻,觀看全程演講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活動邀請社會學家、性學者李銀河,作家、學者梁鴻,文化學者楊早,劇作者、文學批評家李靜作為嘉賓,從王小波的親人、朋友與文學研究者的不同角度,在他離開20年之後追溯王小波時代,回顧他的文字魅力與思辨樂趣。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LIFE+」演講對談現場


「LIFE+」生活家演講

回溯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


王小波作為中國富有創造性的作家之一,其文學創作獨特,富於想像力之餘不乏理性精神,被稱為「中國近半世紀的苦難和荒謬最徹底的反諷刺」。


從早年作品《三十而立》、《綠毛水怪》中的顯露的趣味、放逸和力量;到十年雕琢的圓潤之作《黃金時代》既迴環往複寄寓幽深、又輕逸自如隨意往來的勁頭。即便是多年後,王小波的文字依然保有水晶般的光輝,散發著獨有的光芒,熨貼我們的靈魂。


如今,這殘酷的四月已近尾聲,我們重拾那次演講里各位嘉賓的話,回顧王小波的回憶,喚醒和啟示。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活動主持人 | 陳魯豫


如果我的人生是一個建築,文學應該在地下一層,聽起來很不重要、不起眼,但它卻是搭起一切的基礎。而王小波的文字,好像是在我的地下一層裡面,扔了一些很奇怪的東西,他們有著無堅不摧的破壞力,但是又有著超強的癒合力、喚醒能力。


昨天,我和一個90後的小朋友聊天,我們倆就討論王小波。他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有意思的比喻。他說王小波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樹洞,是他隱藏、吐納、消化所有憂傷、不安全的地方,是他一個非常安全的精神基地。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魯豫在演講現場


在王小波的筆下,有一個一個奇葩式的人物,好像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但是每一個人都綻放出了一張笑臉,他筆下所有奇怪的男男女女,在文革的背景下,上演著一出一出很荒誕的劇。好像他們的人性都低到塵埃,可是在那樣的土壤當中,我們能夠看到,他們結出了一朵一朵愛情激情的花,在其中最終又結出自由的、理性的果。


讀的時候你感覺不到,可是你回去琢磨一下,在你人生的每一個關頭,在你精疲力盡的時候,也會有那個陳清揚,會有那個王二突然跳出來,給你供氧。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恆久不變的人性的魅力,和它意義的所在。很多時候在你讀的那個時候,在你經歷的那個時刻,你是不明白的,你是找不到答案的,不要著急,因為時間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魯豫在演講現場


時間也很詭異,我至今仍然沒辦法相信,此時此刻站在這個台上的我,已經比20年前離開的王小波,還要大兩歲了,但是我仍然參不透生死,我還是不明白死亡。我懼怕死亡,我覺得死亡、離去,對於活著的人是多麼的殘忍和不公平。如果你要從死亡當中找到一點點正面的、積極的、能夠安慰我們的意義,那就是死亡能夠在一瞬間,把可能轉瞬即逝的美好凝固住,定格在那裡。


因為20年前很早的離去,他把很多美好的東西就凝固在那裡,從他的文字當中,我們能夠讀到一個幽默的、才華橫溢的,也是一個很深情的、很純情的王小波。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社會學家、性學者 | 李銀河


三島由紀夫在《天人五衰》中寫過一個輪迴的生命,每到18歲就死去,投胎到另一個生命里。這樣,人就永遠活在他最美好的日子裡。他不用等到牙齒掉了、頭髮白了、人變醜了,就悄然逝去。小波就是這樣,在他精神之美的巔峰期與世長辭。


在中國的文壇上,多有讓人昏昏欲睡的文字,讓人尷尬無比的文字,讓人心境變得猥瑣齷齪的文字,而小波的文字像一股清風,為人帶來歡樂,帶來純粹,帶來哲思。


小波的文字極有特色。就像帕瓦羅蒂一張嘴,不用報名,你就知道這是帕瓦羅蒂,胡里奧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奧一樣,小波的文字也是這樣,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筆。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李銀河在演講現場


讀過他文章的人可能會發現,他特別愛引證羅素,這就是所謂氣味相投吧。他特別崇尚寬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對一切霸道的、不講理的、教條主義的東西。我對他的思路老有一種意外驚喜的感覺。這就是因為我們長這麼大,滿耳聽的不是些陳詞濫調,就是些蠢話傻話,而小波的思路卻總是那麼清新。


我常常覺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裡面那個天真爛漫嘴無遮攔的孩子,他就在那個無比莊重卻又無比滑稽的場合喊了那麼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驚,繼而露出會心的微笑。後來,這批人把這個孩子當成寵兒,並且把他的名字當成了他們互相認出對方的接頭暗號。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李銀河和嘉賓梁鴻、李靜、楊早及主持人陳魯豫合影


這二十年也許是中國人物質生活上變化最快的二十年,但卻肯定不是我們精神生活上變化最快的二十年。當然,我們有了互聯網,有了幾億網民,這是小波在世時完全沒有過的新鮮事物。


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卻或多或少還是老樣子。所以小波的許多話題不但沒有過時,有的甚至還很前衛。記得當年有一位專門研究先鋒藝術的義大利電影人採訪過小波,同批被採訪的人中有崔健、金星等人,可見他是把王小波當作先鋒藝術家來看的。時至今日,王小波的思想、他的藝術還是前衛的。什麼時候,他的思想成為人們的共識,不再顯得前衛,中國才真的進步了。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文化學者 | 楊早


王小波被某評論家稱為「文壇外高手」,這個「外」字,不僅僅是說王小波不是從作協、期刊、評獎這一套體系里成長起來的作家,而是準確地表達了「王小波在我們的閱讀經驗之外」這個結論。


現在回首20年前,1997年,有兩位在這一年去世的作家,都有著標杆般的意義。一位是5月16日去世的汪曾祺。另一位就是比汪曾祺小32歲,卻比汪曾祺還早一個月去世的王小波。在我看來,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外星人,他憑一己之力,重續了,也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當代小說的狂歡傳統。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楊早在演講現場


「狂歡傳統」本來源自西方中世紀文藝復興的民間詼諧文化。比如拉伯雷的《巨人傳》,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以近乎瘋狂的想像、誇張與戲謔,構建一個奇妙而陌生的敘事世界,其中飽含隱喻、反諷與雙關。


只有王小波,喜歡唐人傳奇和卡爾維諾的王小波,能夠將「狂歡傳統」一直貫穿在他的寫作之中,並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給李銀河老師的情書,王小波從不一本正經地敘事,好好說一個故事不是他的追求,和唐代文人一樣,他追求的是,怎樣把一個故事講得更複雜,更有趣。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楊早在演講現場


而我們身處的時代,早已不再像九十年代那樣,多數人還一本正經地信仰著精神的力量。我們這個時代最不缺乏惡搞,用惡搞消解各種價值,直到大家都變成均一的十元貨。


但惡搞不是狂歡。惡搞永遠無法超越被惡搞的對象,其極致,也不過以與對象一樣的無聊,挑落對象頭上華麗的冠冕,為自己和旁人出一口惡氣。惡搞式的喜劇表達,只不過如魯迅所說「將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這固然是一種覺世的方式,但惡搞的對象一消滅,惡搞自身也便消亡。我認為,如果誰想要留下一些超越惡搞,抵達狂歡的作品,還得向王小波學習。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作家、學者 | 梁鴻


1990年代是一個什麼時代?用王小波小說《萬壽寺》中的一句話最為合適:「一切都無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對於中國生活而言,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走向庸俗」甚至具有某種解放性,因為在這之前,中國人太不庸俗了,每個人都是「偉光正」,沒有微觀的、個人的生活和自由,沒有身體,只有集體和大是大非。但是,到了1990年代,隨著大環境的開放和物質生活的豐富,當世俗生活被奉為至上並成為一種普遍追求時,出現了過於物質化的現象,拜金,犬儒,自私,公共精神匱乏,甚至,可以說,智識匱乏。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梁鴻在演講現場


王小波小說的出現猶如一股清流,讓我們看到一種掙脫束縛的自由和反抗的決心。反抗的不是體制、政治,其實是你自身。你對自身的認知有多深。王小波去世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並非是作家怪圈,而是他作品本質的特性決定的。


個人性。個人性裡面包含身體。身體是你自己的,即使如何壓制依然保持自己頑固的感性。這一感性是你自身提供給你的直覺。也是常識。如果我們忽略這一直覺和常識,那我們的生命也將枯竭。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楊早、李靜、梁鴻在後台


自由精神。自由精神來自於對個人性的充分認知。


有趣,有趣是對個人性的肯定,所謂有趣,是因為有自己的個性,有觀點,有智慧。


想像力,充分呈現文學的美。語言是語言,又不只是語言。對語言的使用其實也是一個人心靈狀態的呈現。


劇作者、文學批評家 | 李靜


初讀王小波,是在1994年,當時我正在北師大讀研究生,是個緊張不安、特想尋求意義歸宿的「九十年代青年」。有一天翻《東方》雜誌,發現有個作者跟北宋的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重名,就好奇地看了下,這一看,就放不下了,有一種醍醐灌頂、找到了「精神導師」的感覺。


那種從其他作家和學者那裡很難看到的自由、成熟而強健的人格,從這篇隨手寫出的雜文里不經意地散發出來,吸引了我,一個二十齣頭就活得不耐煩的年輕人。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李靜在演講現場


1995年,我到一家報社實習,終於找到了一個同時採訪王小波和李銀河老師的機會。李銀河老師身材小巧快言快語,王小波老師身材高大低調害羞。當時有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文精神」大討論,我問王老師的看法,他說:「我喜歡追求真理,因為真理最終是簡單、有趣而且新奇的。有些人把又複雜又呆板的道德教條叫做真理,我不能同意。」 明確表示對這場討論泛道德化傾向的不以為然。


第二次採訪他,是專門請他談談自己的經歷和寫作經驗。他只用幾分鐘就談完了自己,看我期待沒能滿足的神情,他說:「我的大半生經驗用不了一個上午就能講完。我不大會講這些。」後來聊起我們都喜歡的莎士比亞和卡爾維諾時,他的話才如滔滔江水。他說:「他們的作品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讓我感到人世無限美好的東西。作家的責任,就是創造出這樣的東西來,別的都不值一提。」 他的文字自由不羈個性張揚,他的人卻心懷敬畏毫不自戀,跟如今只要一開口就滿懷崇敬地「我我我」的精英們迥然不同。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李靜在演講現場


在大的方向上,王小波給我的啟示是:有一種想像力,不是由具體的生命經驗驅動的,而是由抽象的思想本身驅動的。這裡所謂的思想,不是現成的哲學論述,而是作家對自我、時代、世界以及自身文化傳統的獨特的、整體性的回應。這種回應不是結論,而是無解的困惑,它驅動作家的想像力去建造一個象徵的世界,並衍生其中的人物和故事——這種人物和故事擺脫了自然形態,而更帶有變形的「人造」色彩,但其中流淌的情感卻是豐沛自然的。這是一種雜糅的後現代寫作手法,但支撐它的卻是關懷個人價值與自由的現代人文主義思想。這一寫作道路,是王小波回應現實和歷史所作出的選擇,它給了我受用終生的啟發。


!!!松果今日贈書時間!!!


NO.1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NO.2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NO.3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NO.4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個殘酷的月份



在松果生活此篇文章


「李銀河:四月是殘酷的四月」留言區寫下


你對本次


「LIFE+」生活家演講的感受


我們將從中選取20位用戶


隨機贈送上述4本中的一本


截止時間:5月2日12:00AM


!敲小黑板!


除了福利還有更好的活動預告哦


5月27日,三聯生活周刊·松果生活將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LIFE+生活家演講詩歌專場,從古詩、現代詩、詩歌詞曲等各個維度,聊聊那些繾綣的情意與永恆的靜謐,邀您一起感受詩歌之美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討債危機後,易到還能走多遠?
盤點2017「世界讀書日」大事件,你見證了幾個?
與知名藝術家面對面學習藝術
五月藝術季,松果與你相約一起看展
她為妹妹伍爾夫畫出了「一個人的房間」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龍泉90後小伙一年干出4個億!28歲的你在幹嘛
從12歲開始工作78年,年屆90歲的李嘉誠說出這樣的奮鬥感悟
70年代的羅志祥,80年代的韓庚,90年代的黃子韜和00年代的易烊千璽
65歲吳孟達近況:3個老婆每月花90萬,和星爺的時代!
80年代末的我,90年代初的你
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三大件
80、90後,三大童年女神,每個都是美好的青春回憶
張國榮逝世滿15年,90後年輕人對「哥哥」有哪6個印象呢?
這個18歲的天才畫家,20歲去世,一生只畫一幅畫,已經火了900年
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女明星,每一個人都是風華絕代
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誰寫的?真是人才!
90年的你,28歲了
1490年前的愚人節,中國歷史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第一個女皇帝登基了
年過60歲,還能再做新郎的男星,最後一位90歲
90年前的今天:一位偉大的女詩人誕生了
公認的4位90後演技派男星,張彬彬墊底,第1卻是年紀最小的他
90年代「東北五虎」,2年6省奪18命,狠過二王兄弟,卻栽在兩女人手上
90年代出了名的掛曆美人,為拍戲狂增50斤,兒子是下一個郎朗
90年代老照片,圖1是小時候最愛,最後一張90%的人都經歷過
90年代公認的7大古裝女神,趙雅芝第二,第一萬年常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