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若能一心問道,則處處都是師父!

若能一心問道,則處處都是師父!






若能一心問道,則處處都是師父!







內容導讀


雲遊的目的是什麼?重陽祖師說,不是為了看景色,不是為了看宮觀建築,也不是想著我的衣食如何。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凈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就是升華。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人修鍊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



精於心,簡於形。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看透了不說透,高境界; 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後的不透徹,明白後的不明白,難得糊塗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複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閑,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慾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麼?」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人生易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裡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裡,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 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複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里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鬆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麼活。處境在於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複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閑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洒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嚮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鬆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每走一步,為的就是「生死」兩個字,為的就是「性命」兩個字,不離這個,念念不離。



1

雲遊在古代是強迫的




我們來看第二個「雲遊」,這個雲遊和前面這個住庵緊緊相連,身心安寂之後,就要去明理,熟悉經典,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師父。有了這些作為基礎之後,就要去參訪、雲遊。我的先生曾經說,雲遊是一個修行人必須經歷的階段,在古代是強迫的。現在的宮觀出於經濟的考慮,他可能不願意讓徒弟出去,因為少一個人幹活,你出去了,雲遊去了,誰來幹活?還有就是培養一個人不容易,好不容易培養出來了,你走了。




但是從純修行這個角度來說,他到了某個階段的時候必須得出去。如果不出去的話,一個好師父是應該把徒弟趕出去的。你天天守在這兒,守什麼呢?守廟還是守我呢?你得參自己的生死,必須強迫他出去,打開眼界,實踐自己的信仰,把自己所學的規矩、所學的經典在現實中進行實踐,進行驗證,這是最重要的。



2

現在的一些居士認為好像只有自己的信仰是真實的




我們現在很多人也雲遊,很多都是修行非常深的一些居士,不管是佛家、道家的,那麼現在交通也很方便,各個名山大川還不夠,還要去參加體道班,佛家有打禪七的班,很多廟院可以住人,也可以短期出家。 我們剛才提到過很多的一些修行人,尤其是一些修行很高的人是隱匿的。




當你修行的次第沒有到那一步的時候,就好象磁鐵的吸引與它磁場相同的物體一樣,你自身的能量沒有到那個時候,第一是無從識別,第二個是他也不會來找你。所以有很多的人,有很多的居士現在目前的狀態非常的……我個人感覺不太好,就是總認為沒有修行人,佛教也好,道家也好,沒有真修行人,好像只有自己是修行人,好像自己的信仰是真實的。




而且各個地方也去過,各個宮觀也看過,可是你看的是什麼呢?你看的是它的建築,還是經過某個人的介紹或者憑著自己的資本去見了一下住持,喝了一杯茶,發現沒什麼東西?那個東西是言語能表達的嗎?看不出來的。




更何況有很多的人,壓根是無名無姓的,他在世間是沒有任何名氣的。他既不是會長也不是住持,你如何去訪?你的德行不夠的時候如何能看見他?就算他從你旁邊擦身而過,你如何能識別於他?在你眼裡,他只不過是一個樸素的老人,沒有學問的人,你識別不了的。



3

高境界的和低境界的人是混在一起的




一個最高的一個人,修行最深的一個人,往往和那個最底層的人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我們可以把這個世間分成三類,一類是最低等的,我們可以暫且這樣去稱呼,一種是飽學知識的,有很好社會的地位和名氣的。還有一部分是更高階層的,那就是與天道相符了,真正證悟天心了。




而最高境界的那個人外在和最低等的人是混在一塊,無從分辨,不管是衣著還是面貌還是談吐,你會問一些修行很高的人,往往他談不出來什麼東西,你讓他講道,他也講不出來什麼東西,因為對他而言,那就是生活,那就是呼吸,還需要去講嗎?如果還需要去講,那還在外面呢。所以他反而講不出來什麼,你會覺得這個人還修道呢,連道是什麼都跟我談不了,還不如我呢,我至少還知道道是什麼。所以我們往往出現這樣的一個迷誤,一個誤區。




往往我們能聽到的很有名的宮觀,名氣很大的大德,都屬於中層的階段,他為了宣法,為了弘揚,為了普渡,然後立在那兒。但是一定要明確,那個不是最高等的,有大量的高等的人如塵沙一般混在沉俗中,就在鄉間百姓中,你打聽也打聽不出來什麼。有時候遇到一個高人,遇到一個能點撥你的人,你都會讚歎,怎麼去遇到的呢?一切真的無從去判定這個緣分。




可能一個陰差陽錯,或者說本來是為了這件事,結果碰到了那個事,就是你會發現任何一個細微的東西,都可能會錯失這個緣分,可是就遇到了。這就是冥冥之中有一種不可感知的東西在牽引兩個力量。遇到了就遇到了,而且高人說話通常都是打隱語,話中有話,假中有真,就算對著幾個人同時在說話,聊著天,也許有心的人聽懂了,無心的人以為他在說笑,以為他在說另一個事,道就是這麼在傳。傳的人知道,得的人知道,旁邊的人哈哈一笑,不知道。



4

雲遊訪的不是別人,是自己




那對於我們滾滾紅塵,我們這樣的一個龐大的一個城市機器,它又如何能得知呢?這樣的一個微妙的東西如何在書裡面去找呢?如何在大學裡面去找?在圖書館去找呢?找不到的,所以才要去雲遊,在訪人。訪的不是別人,訪的是自己;參的不是別人,是自己,為了明了自己。




叢林裡面有很多的高人,他在山中修行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發一個弘願。就是法脈不能斷,要去找這個繼承人。所以他會在叢林裡面去找,為什麼呢?叢林是一個南來北往人最多的地方。但是他通常不會掛長單,不會做這個長住管理,都會說我掛一個短單,我到這兒來辦事,到這兒來探親,到這兒來看師父等等,以一個很外在的官話,一個借口,想留下來,之後每天該磕頭磕頭,該燒香燒香,其實就是在觀察人的氣息。




你用心沒用心,修沒修,修什麼東西,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了,無緣之人理都不理,有緣之人他可能會稍作點撥,通常也不會名著去點撥,通常好像是偶然之間見面了,打個招呼,好像聊天一般,問候幾句。但是往往是話中有話,就看你用心不用心,試探之後發現你是用心之人或者說你能夠「慈心下氣,恭敬一切」,他可能會多說幾句,把你的路子往正了撥一撥,能夠免去你幾十年的勞頓,免去你幾十年的彎路,這就成了。




這幾年的廟就沒白住。無緣之人,傲慢之人,總是心在外面漂浮之人,總想著我幾年之後有什麼宏圖偉業,不留心當下,不留心每一個南來北往的凡夫俗子,可能會把真師錯過,真正點撥你的人就是這些無名無姓的人,甚至於反覆去問他都不會去留名姓的人,他往往是給真東西的人。能夠讓你在一個大眾不知曉的場景底下,能夠整個道業精進一大倍的人。



5

瞧不起住廟,收不了徒弟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當然這是很多的居士犯的一些毛病,就是傲慢,瞧不起住廟。因為住廟看不出來有什麼動靜,好像日復一日,說錘鍊心性吧,似乎在哪兒都能錘鍊。殊不知南來北往,叢林裡面隱匿的高人,你無從看見,偶爾自己發一個大志願去訪問,到了這個叢林裡面,往往也不知訪的是什麼,無非就是磕個頭,拜一拜,問一問。




你那一天功夫、兩天功夫,身心勞頓,氣息不能定,能訪出什麼來?能訪東西的人都是安住在這裡面,幾十年不動搖的,日復一日的,甘願守一切貧困的,甘願耐一些寂寞的,他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是就在這不動生息的平常之中才有真東西。




我們現在道教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局面,就是收不了徒弟,不要說真弟子了,就是日常守廟的徒弟目前都是很大很大的難題,不管是叢林還是子孫,普遍的問題,很嚴峻的問題。



6

道教最大的問題是缺人




目前道教最大的問題不是說沒有大開方便之門,而是無人進來,這是目前最嚴峻的問題。很多的人都是帶著極強的功利心,住了一年時間,我怎麼還沒學東西?師父怎麼還沒給我教東西?每天就是幹活了。自己都不能把自己的身安下來,怎麼打造一個成道的器皿?如何去接納宇宙蒼生呢?安住不了,來的時候發的願都很大,死都行,什麼都行,任何苦都能受,但是真正住呢,幾個月就跑了,幾天就跑的。




所以很多老道長現在就是普遍的不願意收徒,廟宇現在是沒有辦法帶收徒,因為它得運營,真正實修的老道長大部分現在都不願意去收徒。他寧可去訪,離開這個地方,他修了一定階段的時候覺得該去度人了,寧可去破破爛爛的乞化或者去到一個叢林廟裡面掛單,寧可去找,他都不願意從零開始去培養。是因為沒人,缺人,這是我們現在的一個具體情況。



7

一心問道的時候忘乎所以、忘乎外在




那雲遊呢,我們核心要了卻的是什麼?一個是你雲遊的目的是什麼?重陽祖師說了,不是為了看景色,不是為了看這個宮觀建築,也不是到了一個地方之後,想著我的衣食如何,或者我去拜一個朋友,我帶著什麼目的。




每走一步,為的就是「生死」兩個字,為的就是「性命」兩個字,不離這個,念念不離,那麼他能夠在這樣意志的引導下才會突破一切的苦難,不管是精神上的寂寞還是外在環境上的惡劣,而且永無厭倦,不會問這個地方有多麼遠,是不是要耽誤我的時間?我還需不需要請假?哪樣事情不比自己的生死更大呢?一心問道的時候忘乎所以,忘乎外在,一心只為這一件事,天下只有這一件事是實,其它的就如浮雲一般。




這樣的人,他念念不離,念念就是正念,處處都是真師父,在他眼裡,由於念念相惜,一個吆喝聲,一個叫賣聲,一個別人無意之中的談話聲都能讓他開悟。




我有一次坐蹦蹦車,城市沒有這個,鄉村因為比較顛簸,它會有蹦蹦車,兩邊弄兩個木板,為了多拉幾個人,就會擠得比較多一點,蹦蹦車開起來之後,噪音很大。有一次一群老太太擠在車裡,在那個蹦蹦車上有兩個人聊天,其中一個人突然之間說了一句話,當然那個由於噪音很大,她為了讓另一個人聽見,是喊著在說的,說「我終於把天給捅破了」。




這句話我參了一年半,這什麼意思?「把天給捅破了」?我只知道話中有話,但是我參不破。就是蹦蹦車上聽到這一句話,我一年半之後才參明白是什麼意思。可是參明白之後你知道有多快樂。她70多歲了,頭髮白了,滿臉都是皺紋,她說曾經為兒子操心,為女兒操心,為老伴操心,操心來操心去,活到70多歲了,把人生看透了,那都是假,所以說把「老天給捅了一個窟窿」。她這個時候把一切都放下了,活得如此開心,如此天真,如此浪漫,像一個小孩一般,她「把天給捅破了」。



8

處處留意,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師父




一個人真的了脫之後,他把這些俗世的負擔放下之後,那種笑,那種開心,那種無憂無慮,那種坦然,誰能比得上?有多少人躺在病床上了,奄奄一息了,還放不了。什麼時候能夠把這個窟窿給捅破,那才是真雲遊,那才是把人生給活透了,此生沒有白來,終於為自己活了一把。雖然曾經虛度了,好歹在70歲以後,知道人該怎麼活了。




所以說很多時候的一些話語,都是在日常之中,你沒有用心的時候,可能坐在那個蹦蹦車上擁擠,噪音還大,還顛簸,是個枯燥的事。但是如果你時時操心,處處留意,你發現到處都是師父,花鳥魚蟲都是師父,一切的萬物動靜都是師父,天上的星辰、日月、霧霾,人生的悲歡離合,哪一樣不是師父呢?每一個給你煩惱的人,每一個給你障礙的人,每一個刁難你的老闆、批評你的人、故意給你找茬的人,哪一個不是你的恩師呢?你這樣一個心態雲遊,就是「真雲遊」了。




處處都在雲遊,時時都在雲遊,那真師父也是刻刻都有,時時都有,像台階一般,你的朋友、你的老師、你的老闆幫你度過眼下的心性關。過了之後,如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你自然洒洒脫脫往那個生死根上去走,那個時候就是祖師所說的「喧轟之遠水,問道無厭」。那到真正的緊要關頭,一句話而已,打破生死門,就跳出了輪迴。這才是「雲遊」之法。





微信號:daoyuancn

加關注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總是忙於汲汲營營地追求滿足物質上的慾望,卻忘記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我們常常忙著左顧右盼地評斷別人,卻忘了應先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我們又當,如何獲得幸福、成功、圓滿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向,並為探尋時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實的建議。關注道緣,從這裡開始遇見你的信仰!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緣 的精彩文章:

學道修行中的六種歧途
中國古老文字的預言與神傳文化
在世長生,必先脫離當下的痛苦
《易經》最厲害的八大天機!
修道者,如何鞏固自己的修行?

TAG:道緣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懷瑾老師:任何一件事,不能孤陋寡聞,處處都是學問
任何一件事,不能孤陋寡聞,處處都是學問
心放寬,一切都能看淡;若計較,處處都會抱怨
如果能夠處處以忠恕待人,那就離道不太遠了!
所有人和事,問心無愧就好,心若計較,處處都是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晴天
人一窮,處處都有困難,不信你看!
心若計較,處處都是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
心若無塵,則處處是風景
心若計較,處處都是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晴天
蘇軾宋詞告訴我們:心若被困,處處牢籠;心若安泰,哪裡都是天堂
心若有情,人間便處處是情
安迪處處為朋友著想,為什麼在關鍵時刻卻無一人給他幫忙?
無處不在是你,處處不在也是你
龐涓處處愛表現,孫臏處處大度忍讓,誰才是真正智者?
蘇軾這句詞給所有漂泊的心靈帶來慰藉,只要心安,處處皆是家
懷孕後孕媽處處小心,其實這四點禁忌都只是謠言,不必當真
甄嬛傳:你知道莫言師太的真實身份嗎?她處處幫甄嬛都是有原因的
只想春眠不覺曉,哪管「處處蚊子咬」,為何最近大家都想賴床?
蔣勛:《紅樓夢》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
取經是增長佛界勢力,對道界沒啥好處,為何玉帝還處處幫著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