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以孔子為鏡,學處世之道

以孔子為鏡,學處世之道

以孔子為鏡,學處世之道



以德報怨見解

曾經有孔子的學生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不陌生,我們經常說生活裡頭有這樣的人,說你看別人那麼對不起他,他還對人那麼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這裡是得到讚賞的。


沒想到呢,孔子反問了他一句,子曰:「何以報德?」孔子說一個人他已經用德去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麼去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他好的時候,他又該怎麼做呢。問完了這一句,孔子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說一個人,如果有他人有負於你,對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匱那些也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實這個道理我們要是一聽覺得好像跟我們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學不一樣啊,孔子也是有原則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一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對這一切。

其實孔夫子在這裡給了我們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他當然不提倡以怨抱怨,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以一種仇殺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的循環將是一種惡性的,將是無止無休的。


我們付出的不止是我們自己的代價,還有子孫的幸福。所以以德抱怨同樣不可取,也就是說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種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事情,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在兩者之間,其實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和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實孔夫子的這種態度可以舉一反三推及到我們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以孔子為鏡,學處世之道


仁愛之心見解


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意思是說如果有一個特別仁義的人現在有人跑來跟他說,有一個仁者在井裡,他掉井裡了,你跟著去嗎,這叫井有仁焉,井裡頭有一個更賢德的人,你跟著下去嗎?那麼這怎麼辦呢?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夫子說,那幹嗎要這麼做呢,為什麼仁者在井裡,你也要跟著,毫無原則地就跳到井裡,這是一個君子所為嗎?君子也避免很多的傷害,他可以被人欺騙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說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不能被一時智力上的糊塗,一種衝動之下做出來人生沒有效率的傻事,這是孔夫子所不恥的,他並沒有拘泥的說仁者在井裡,你就一定要跟著下去,他很不解的說為什麼要這麼做。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訴我們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要把握尺度,就在今天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孔夫子老在強調「過猶不及」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可以說有機的滲透在他舉的很多例子中。


孔夫子曾經跟他的學生探討過,最後由他的學生子由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子由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什麼意思呢,就是過於密集。跟領導關係要是過於密集的話,離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跟朋友的過從,要是過密的話,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子貢曾經問過他老師,說什麼叫好朋友啊,老師告訴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不自辱焉,這就是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的去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不可則止,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說了,再說下去,屬於自取其辱。


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麼樣的事情大包大攬,說包在我的身上,我給你一個幸福的未來,沒有任何人可以對他人這樣許諾。

其實《論語》裡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什麼呢?是從一開始就去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裡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什麼?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就是這樣七個字。


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歡迎關注人文(ID:renwenzhishi),了解人文,學習人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 的精彩文章: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神秘的作者「蘭陵笑笑生」
學好中文,是為養成一種基本文化底蘊
劉雨虹:南懷瑾老師的科學測驗
曾國藩:人這輩子,要想混出頭,就靠一個字

TAG:人文 |

您可能感興趣

以史為鏡,以人為鏡,以心為鏡
唐太宗以他為鏡,督促自己,為何在去世後卻毀掉他墓碑?
隋唐青銅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這種很賣力待孩子的父母,卻讓孩子躲之不及
做人,以自己為鏡
《宋書》中的經典名句,以古為鏡,以史為鑒!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國學不僅是一堂歷史課
《北史》經典佳句十則,以古為鏡,以史為鑒
念佛回家:以法為鏡,若無彌陀,永無出期
矛盾?魏徵死後,以人為鏡的唐太宗,為何親手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以史為鏡 面向未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房玄齡「以父為鏡」學到了兩個字一生受用
《易經》故事,唐太宗殺兄奪嫡,太宗以魏徵為鏡
以史為鏡:盛唐的自信
清冶銅華以為鏡——早期銅鏡發展史
以地獄之苦為鏡,鞭策自己努力修行,一心向善
他是想殺皇帝的大臣,卻成為皇帝最堅實的助力,皇帝稱他為鏡子
清冶銅華以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