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刮來的「斜杠青年」風
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埃爾博爾(Marci Alboher)寫了一本書,叫作《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寫這本書是因為她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在紐約很多人都擁有不止一種身份,每當遇到「你是做什麼的」之類的問題時,他們並不能像其他人那樣用一個完整的詞來介紹自己的身份,而是選擇用「斜杠」來區分不同的身份,於是她為這些人創造了一個新詞——「斜杠青年」(Slasher)。在書中,瑪希·埃爾博爾給出了許多真實的案例,例如:
Sanjay Gupta(桑賈伊·古普塔),神經外科醫生/CNN新聞記者
Carrie Lane(卡麗·萊恩),藝術顧問/普拉提教練
Dan Milstein(丹·米爾斯坦),計算機程序員/戲劇導演
Ronald Hoffmann(羅納爾·霍夫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詩人/劇作家
Robert Childs(羅伯特·蔡爾茲),心理治療師/小提琴製作人
她把這種現象稱為斜杠現象(The Slash Effect),即越來越多的人用與愛好和業餘生活相關的身份而不僅僅是工作中的職位來定義自己。工作只告訴他人你是做什麼的,靠什麼維持生計,工作外的身份則體現了你是誰,喜歡什麼,有什麼特別之處。瑪希·埃爾博爾認為用這種方式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加有趣、完整和立體,而且相比傳統的單一職業方式,多重身份的生活方式能讓人更加滿足和充實,在保持收入的同時還能追求和發展更多的愛好,使生活和工作獲得雙重成功。
關於「斜杠青年」,很多人存在著誤解,以為「斜杠青年」就是擁有幾份兼職,有的則把它等同於沒有穩定收入的自由職業,我甚至還會聽到類似「增加一個兼職會不會忙不過來」,「『斜杠青年』會不會影響本職工作」,以及「如何保證收入來源」的問題。
儘管在那些大家所熟知的「斜杠青年」故事中,主人公似乎都因為多重身份而擁有了多重收入,然而成為「斜杠青年」的核心目的並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甚至也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即便你有固定的工作,即便有些身份並不能給你帶來收入,這些都不影響你成為「斜杠青年」。事實上,瑪希·埃爾博爾自己就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她是美國一家非營利組織的副總裁,但這並不影響她成為「斜杠青年」,因為她還同時擁有作家、演說家和人生教練等其他身份。而今年因中篇小說《北京摺疊》而獲得第七十四屆雨果獎的郝景芳也是一位擁有一份固定工作的業餘作家。
「斜杠青年」是一種天性
雖說「斜杠青年」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概念,但其實這類人一直存在。這類人有著非常明顯的性格特徵:他們愛好廣泛、獨立、有主見、不愛遵守規則、喜歡冒險和嘗試新鮮事物。對這些人來說,他們骨子裡就是「斜杠青年」,他們不被世俗、偏見束縛,跟隨內心去發展自我,可以不計成本地把大量時間花在喜歡的事情上。
我就是這類人中典型的一員。我從小就愛好廣泛,從4歲起,開始自學畫畫,小學的時候就創作了好幾本圖文並茂的童話書,還在全國兒童繪畫大賽中獲獎,除此之外,我還是校舞蹈隊與合唱團的成員。小學升初中時,我以美術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省重點中學,從此開始了正規的藝術訓練。中學期間,我又愛上了短劇創作,編排了很多小短劇,其中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場英語音樂劇還曾經轟動整個校園。
上大學後,我依然保持自己愛學習、愛折騰的天性,除了本專業的學習外,我輔修了兩年平面設計,還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參加同聲傳譯集訓。開始工作之後,我的生活就更加豐富多彩了:我利用業餘時間創辦了兩個組織,把它們做得有聲有色;重新開始畫畫和跳舞,自己還成功舉辦了兩次畫展,開了一個舞蹈工作室;即便是在自己不擅長的寫作領域,我也因為堅持而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
每當我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時,就有人會提出各種質疑:做那麼多事情忙得過來嗎?這樣活著不累嗎?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這就是我從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它似乎就是一種天生的本能,對我來說是一件極其自然的事情,如果不讓我去做這些事情,我反而會很痛苦,會失去很多人生樂趣。所以,當「斜杠青年」這個概念出現的時候,我根本不需要去成為一個「斜杠青年」,因為我原本就是。
然而,對我們這類人,其他人很難理解,就像外向者無法理解內向者、異性戀無法理解同性戀一樣。我們甚至也會經常因為被他人認為不靠譜、不能專註而產生自我懷疑。「斜杠青年」這個概念出現的最大意義之一在於,它給了我們這類獨特的人一個正式的身份標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自己並非不正常,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與自己類似的人存在。
「斜杠青年」是一種思維突破
某天,我去參加一個美國朋友的生日聚會,朋友介紹我認識他的另一個美國朋友,當這位新朋友問起我是做什麼的時候,我很自豪地告訴他自己是「斜杠青年」,並特地解釋了它的意思。然而,令我大吃一驚的是,他一本正經地和我說:「一個人只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因為我們無法同時把那麼多事情做好。」聽到這裡,我只能很禮貌地點頭微笑,然後默默地走開。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他們喜歡用自己固有的思維與信念來判斷一切,但問題是,信念是有力量的,它能夠影響人的行為,狹隘的信念很有可能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和成長:如果有人認為一輩子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那麼他就不會開始其他的嘗試;但如果他相信人有多重潛能,人生也可以多元化,那麼他就會選擇體驗與嘗試新鮮的事情,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多元化的人。不同的信念會導致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構成了不同的人生。
然而信念是世上很難改變的事情,所以對那些堅信「只能專註做一件事情」的人來說,我根本無意要去改變他們的思維和信念,但對思想開放、渴望多元化的生活的人來說,「斜杠青年」是一種新啟發,能夠讓他們看到不一樣的人生理念與生活方式,這種啟發很有可能會激勵他們追求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出版之後,瑪希·埃爾博爾收到了世界各地讀者的來信,很多人因為書中的故事而深受啟發,他們突然意識到,做喜歡的事情與賺錢並不是相互衝突的事情,夢想與工作也不是不可並行。於是很多人開始重拾舊有的夢想,或者深入發展他們已有的興趣愛好,他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充實和滿足。
事實上,我身邊也有很多類似的故事,有些朋友因為「斜杠青年」概念的出現,把自己原本就有的各種優勢與特長充分利用起來,過上了一種全新的、更快樂也更自主的生活;還有一些朋友則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培養和發展一些新的興趣愛好,例如插花、手繪、鋼管舞、瑜伽、播音主持等,即使這些愛好目前無法成為他們的收入來源,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因此更加快樂和自信了。
「斜杠青年」是一種新的自我發展策略
過去,我們在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基本只有一種策略——那就是縱向單一發展。首先根據自己的優勢確定職業定位,然後依據發展策略,一步一步按階段往上走。然而,「斜杠青年」則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發展策略,即橫向多元發展,也就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優勢發展多個方向,最終獲得多重收入。在我看來,橫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更加適合未來生活方式的自我發展策略,因為它能夠很好地將愛好與工作融合,讓生活更平衡,增加個人發展的靈活性,也讓收入更保險。
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在考慮自己職業發展的時候,可以把「斜杠青年」的模式考慮進來。然而「斜杠青年」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做傳統生涯規劃時,你需要思考為了達到某個職業目標要做哪些自我投資。與努力一樣,「斜杠青年」的發展模式同樣需要規劃和投入。這就要求你對自己以及未來想要的生活有很好的認知,然後進行合理規劃,充分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自我投資。
《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這本書出版之後,瑪希·埃爾博爾根據更多的案例與反饋,將「斜杠青年」模式進一步總結為以下5種:
1.穩定收入+興趣愛好的組合
這種模式比較適合還在興趣愛好探索階段或者興趣愛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撐生活的人。
2.左腦+右腦組合
這是一種理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共同發展的模式,例如書中的Dan Milstein就是這種類型,他既是計算機程序員又是戲劇導演。理性與藝術其實是非常好的互補,可以給我們帶來更開闊的思維。
3.大腦+身體組合
這種模式能夠讓人很好地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相互切換,能夠確保身心的健康以及生活的平衡,例如Carrie Lane,她的雙重身份包括藝術顧問和普拉提教練。事實上,對於腦力工作者,如果能夠發展出一個體力勞動的身份是個挺不錯的選擇,我自己就會在業餘時間教爵士舞,我同時也是CrossFit(混合健身)一級教練。
4.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
這可謂是一個黃金組合,也是瑪希·埃爾博爾自己的斜杠模式。這4種身份之間可以形成完美的循環推動,因為寫作可以讓你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演講的邀約也會隨之出現,等到經驗足夠的時候又可以開展教學和顧問的身份。這條「斜杠青年」發展之路適合知識型的人才。
5.一項工作多項職能型
事實上,你不必擁有多項工作或者多重身份也能成為「斜杠青年」,即便你只有一個工作或者身份,但它要求你不僅要有非常全面和綜合的能力,而且需要涉及不同職能領域,那你也是「斜杠青年」,因此所有的CEO都符合這個標準,不過在企業中這樣的角色會越來越多。
因此,「斜杠青年」實際上可以被看成一種全新的人生理念和個人發展策略,它強調的是多元化的平衡,以及個性和潛能的探索,並鼓勵將工作、生活和愛好進行更好地融合,因此它給我們帶來的絕不僅僅只是額外的收入,而是更充實和快樂的人生。
書名: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
作者:Susan Kuang
出 版 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定價:¥39.80
※軍事愛好者福利,9款經典手槍鑒賞
※龍門古鎮:神仙雞——來自孝道的呼喚
TAG:書問科普 |
※遊走於紐約上海之間的年度大秀
※紐約全年最美的落日就要來了
※難以置信!100年前的紐約竟還是一片風吹到底見牛羊的田園風光
※紐約降下15年來最大「四月雪」
※紐約來的時髦女包,復古風十足
※從紐約時裝周刮來的學院風,才是這個秋天的重頭戲
※紐約時裝周的中國風,《天刀》獻上三款華裳,滄海煙霞最好看
※有一隻恐龍,從紐約跑來了上海
※暴風雪中的紐約
※暴風雪來襲!紐約最溫暖美好的角落都在這裡啦,快來躲風暴
※一百年前的紐約
※春假來襲!美國最酷8大旅遊路線,不甘寂寞的紐約小夥伴約起來啊!
※紐約秋冬時裝周壓軸大秀,小馬哥黑色寬沿帽下「綻放」的80年代精神!
※暴風雪!紐約將迎6-9英寸大雪 寒流來襲 風暴持續到周四……
※春風吹過紐約東河
※從本土到紐約時裝周,「中國青年」們如今有什麼新動向?
※人到中年,去紐約跑一場馬拉松
※年輕的紐約也有自己的底蘊和風格,紐約租房攻略
※《唐探2》曝「扭腰拜年」海報,把年味兒帶到紐約
※攝影師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拍攝紐約人的「風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