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這一次,把艾灸說明白!

這一次,把艾灸說明白!



找經絡、查穴位

在我們公眾號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

「穴位查找」的工具,

你點進去就可以了,

更可以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經絡穴位知識。


導讀:

最近有朋友在留言疑問,「為什麼做了艾灸後感覺很累?」

其實這是經絡打通的徵兆!


為什麼做了艾灸後感覺很累?


艾灸感覺疲勞嗜睡,正是身體開始自我修復的徵兆!


繼續艾灸下去,氣血充足了,身體就會恢復正常。


氣血虛弱的灸友易中招


出現這種癥狀的灸友,大多是氣血相對比較虛的人,換句話說,主要腸胃吸收功能不好。


一句話,虛症的人最容易出現此症。
艾灸是通過調動全身氣血至病所來達到治病目的,具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散寒除濕的作用。


當經絡疏通調理師的手,作用於患者身體的某個部位時,患者的氣血就會從身體的其他的部位向這裡集中,同時,由於患者的身體較弱,身體無法快速生成新的氣血補充,這就使得原本供應臟器的氣血量一時減少,人就會感覺到累和乏了。


《周易》有說「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也就是說,具有相同性質的事物會自然聚合在一起。引火歸元也是同樣道理,當人體元陽充足,在艾火的作用下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一樣讓虛浮的陽氣歸位,所以就會感到睏倦,這是身體的功能恢復正常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人體各項

功能都比較弱的狀態下,這種自我恢復功能會消退,而艾灸就相當於我們幫身體儘快恢復這種功能。


多久疲勞感才會好轉呢?


要知道,每個人體質不一樣,經絡敏感不一樣,健康程度不一樣,好轉的速度也不一樣!


必須知道的是,腰腿有問題的越灸越感覺腰酸腿疼,或是婦科越灸肚子越疼,此為排病反應,此時需要堅持灸,不然會功虧一簣。


如何改善灸後疲勞呢?


要想永久解決此問題,就要提升人體的飢餓感,增強人體吸收營養的能力,從而能隨時製造出大量的氣血來。


而提升飢餓感的關鍵,就是要先通經絡,通經絡的目的就是排毒。


當你的飢餓感顯著提升之時,就是你的身體開始好轉之日!


灸了兩個月為何從沒有飢餓感?


人體的主要能量都是靠吃來得到的,但是吃了還需要吸收了才是最好的補充能量,如果沒有飢餓感,那就可能是腸胃吸收不好,可以經常艾灸:中脘、神闕、天樞、足三里。


為什麼喝中藥不管用呢?


不是中藥的問題,而是因為經絡不暢通,身體的吸收能力太差了!中藥的藥力都吸收不了,病怎麼能好呢。所以艾灸一定要把脾胃調節好,要吃好喝好才是真的好。


艾灸後不同反應說明書


1、艾灸時出現寒感,甚至灸後會覺得冒涼風,寒性體質的人多會出現這種現象,要多灸。


2、艾灸時出現熱感,腹腔發熱到後腰往上走到百會,往下走到湧泉。這種屬於經絡通暢,效果好。


3、艾灸後出現沉感,比較像壓了一塊大石頭。這種現象說明氣血循環不暢經絡不通。


4、出現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氣,這是促進腸蠕動,幫助排除身體的濁氣,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


5、腹部

或後腰出油,是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垃圾過多,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


6、灸的過程中有出現手心或足心出冷汗,是排寒氣的現象,然後才出的熱汗,說明體內寒氣重。


7、做完後口乾燥,咽喉難受,說明上焦有虛火,做到配合做肩頸灸,療效會比較好。


8、開始灸很熱,過了一段時間後感覺不熱了,那是正常的平台期,還有就是經絡適應了,需要用猛火灸。


9、呼吸急促或不順暢,情緒不穩定、頭重,說明心臟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10、腎臟部位有酸痛感,腰酸腰涼,尿量增加,尿色有變化,代表腎功能不佳,腎氣不足。


11、做完艾灸後,臍部有出黃水的現象,這說明有婦科炎症或腸胃炎症。


12、臍下出水泡,是有婦科問題,水泡下還有紅點是有炎症。臍周出水泡是腸道濕寒,嚴重的人會在臍周起一圈硬皮。


13、做完艾灸後全身無力感或增加酸痛,說明體內有風濕,堅持做幾次就會消失。


14、做完艾灸後持續出汗,代表體內濕氣重,艾為純陽之火,能幫助排濕去寒。


15、做完幾次艾灸會感覺口渴,屬典型的上實下虛的癥狀,在做過幾次後出現好轉反應;如果感覺病情加重了,建議多喝水,可以3-5天做一次,中間穿插做刮痧,拔罐。


16、出水泡,出紅疹是體內的濕毒,血毒過多,越是這樣越要灸。


艾灸到底能治多少病

















































































































































































































































































































































科 名


病 證


常見灸治穴位


呼吸系統


感冒


風門、大椎、太陽、尺澤、合谷、外關、足三里


專灸風門、足三里可預防流感


肺炎


風門、心俞、肺俞、尺澤、孔最、足三里


支氣管哮喘


風門、身柱、肺俞、靈台、脾俞、腎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澤、內關、足三里


氣管炎


風門、大杼、身柱、隔俞、腎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澤、豐隆(化膿灸)


肺結核


體溫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


體溫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澤,此病亦早灸長灸


循環系統


高血壓


百會(輕灸)、風池、人迎、肝俞、腎俞、曲池、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風門(足三里、絕骨瘢痕灸)


動脈硬化


大杼、大椎、腎俞、陽陵泉、足三里


冠心病


厥陰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闕、曲池、郄門、大陵、太淵、三陰交、太溪心絞痛發作時,灸郄門、內關、膻中


預防中風


風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門、陽陵泉、風市、足三里


心律失常


同冠心病


風濕性心臟病


心俞、靈台、肝俞、巨闕、郄門、小海、神門、足三里


血液系統


貧血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絕骨


白細胞減少症


大椎、隔俞、脾俞、足三里、關元


白血病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絕骨,心俞、大椎、血海


消化系統


胃潰瘍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


急性胃腸炎


中脘、梁門、水分、大腸俞、溫溜、內關、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腸炎


上脘、中脘、梁門、脾俞、偏歷、足三里


胃酸過多


中脘、不容、巨闕、膏盲、胃倉、陽陵泉、中封、地機(不用足三里)


胃痙攣


中脘、梁門、章門、巨闕、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內廷


胃擴張


上脘、中脘、氣海、至陽、隔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


百會、中脘、大橫、氣海、胃俞、上巨虛、足三里


十二指潰瘍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胃倉、滑肉門、盲門


闌尾炎


下脘、氣海、大巨、大腸俞、溫溜、梁丘、闌尾穴、合谷、上巨虛,急性者宜多灸


肝功能異常


至陽、隔俞、膽俞、中脘、陽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慾缺乏、消化不良


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細菌性痢疾


氣海、上巨虛、天樞發熱加合谷、曲池;濕重加陰陵泉治癒率90%以上可酌情配:梁丘、崑崙、足三里、大腸俞、次廖、大椎


結腸炎


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


脫肛


百會、命門、次廖、秩邊、長強、承山、合谷


腹膜炎


中脘、水分、天樞、氣海、水道、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


膽結石


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側穴治療


膽囊炎


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雙側穴位


肝臟疾患


期門、中脘、隔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


神經系統


中風(腦出血)


病初發,小艾炷灸百會1~3壯,使血管收縮,足三里、三陰交各灸5壯,降低血壓,防止出血


偏癱(中風後遺症)


天柱、心俞、肝俞、腎俞、曲池上肢癱:曲池、合谷、臑俞、手三里、陽池下肢癱:秩邊、環跳、足三里、陽陵泉、絕骨、三陰交


神經衰弱


百會、風池、大椎、心俞、肝俞、腎俞、中脘、曲池、神門、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失眠


心俞、腎俞、神門、足三里、三陰交


嗜眠


百會、風池、神門、足三里、太沖


三叉神經痛


上支痛:陽白、太陽、懸顱、頰車、列缺、贊竹


中支痛:上關、下關、聽會、顴髎、合谷


下支痛:頰車、翳風、大迎、合谷、俠溪


坐骨神經痛


腎俞、大腸俞、次髎、環跳、秩邊、殷門、委中、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灸


脊髓炎


大椎、大杼、身柱、筋縮、腎俞、陽關、次髎、中極、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穴


上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


風池、天柱、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關、尺澤


下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


環跳、髀關、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承山、絕骨


泌尿生殖系統



急、慢性腎炎


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復溜、水泉、太溪


腎病綜合征


腎俞、命門、太溪、京門,隨症選穴


腎結核


脾俞、腎俞、京門、中脘、水分、足三里


腎萎縮


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復溜、水泉、太溪、關元


膀胱炎及尿道炎


腎俞、膀胱俞、次髎、氣海、水道、中極、陰陵泉、三陰交、金門


遺尿症(夜尿)


腎俞、關元、中極、尺澤、足三里、三陰交


尿血


命門、神門、血海、三陰交、水泉


尿頻、尿失禁


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陽痿症


腎俞、命門、次髎、中脘、關元、中極、足三里、太溪


遺精、早泄


心俞、腎俞、志室、命門、次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男性不育症


長灸關元、腎俞、三陰交精子發育不良可用艾卷經常溫灸雙側睾丸


內分泌系統


糖尿病


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腎俞、中脘、水泉、氣海、陽池、足三里、三陰交


甲狀腺功能亢進


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陰陵泉


甲狀腺功能減退


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陰陵泉,長期施灸


運動系統


風濕性關節炎


肩關節:肩禺、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條口、肩內陵


肘關節:曲池、天井、尺澤、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關節:內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陽陵泉、委中、梁丘


踝關節:足三里、崑崙、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


天髎、臑俞、天宗、秉風、肩禺、曲池、條口、四瀆、外關


腳氣


足三里、解溪、絕骨、三陰交、八邪


類風濕關節炎


發病關節附近及局部施灸,為必灸之點


落枕


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側


腕關節綜合征


陽池、陽溪、大陵、外關、合谷、曲池、列缺


外科及皮膚科



腱鞘炎


灸局部


乳腺炎(乳癰)


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潰者隔蒜灸瘡頭,已潰久不收口隔附子餅灸瘡口


痔瘡


孔最、二白、次髎、秩邊、長強(針)、承山


扭傷


局部和對應點灸(在對側或病灶最痛點相應處)


蕁麻疹


風門、身柱、肩禺、血海、足三里、陽交


濕疹


肩禺、曲池、陰陵泉


陰囊濕疹或多汗


腎俞、三陰交、陰陵泉、太沖


痤瘡


曲池、合谷、肝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


皮膚病


隔俞、曲池、血海


網球肘


用非化膿灸壓痛處,直接灸散開多點,多次灸即愈


婦科


子宮位置異常


中脘、氣海、陽池、腎俞、氣海、三陰交、大敦


子宮痙攣


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


子宮附件炎


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歸來


月經不調


肝俞、腎俞、次髎、關元、歸來、三陰交、太沖,


痛經


氣海、歸來、命門、次髎、秩邊、中都、地機、三陰交、水泉


功能性子宮出血


隔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隱白、大敦(單灸隱白、大敦或選一穴)


絕經期綜合征


腎俞、次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有良效


不孕症


關元、子宮、胞戶、命門、次髎、腎俞、三陰交、地機,長期施灸


子宮脫垂


百會、關元、氣海俞、三陰交


乳汁不足


膻中、乳根、中脘、陽池、內關、少澤


習慣性流產


關元、肝俞、脾俞、命門,提前施灸、超過流產期


產後出血


血海、大敦


白帶多


氣海俞、次髎、大巨、關元、中極、地機、三陰交


子宮癌


大椎、腎俞、次髎、關元、歸來、築賓、三陰交,要長期直接施灸


五官科


麥粒腫(目瘡)


天柱、風池、身柱、肝俞、陽白、太陽、曲池、合谷、內廷、足臨泣,此病頻發,可連續施灸


結膜炎


心俞、肝俞、童子髎 、攢竹、曲池、足三里、足臨泣,局部用針,遠處用灸


角膜炎


天柱、肝俞、腎俞、足三里、光明


視力模糊


太陽、風池、天柱、肝俞、合谷、養老、足三里、光明


視神經炎及萎縮


睛明、球後、承泣、風池、肝俞、光明、足臨泣


近視


太陽、陽白、風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鼻炎


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


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諸、太溪


耳鳴


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諸、太溪


咽喉炎


大杼、風門、大椎、翳風、人迎、尺澤、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盜汗


百會、肝俞、陰郄穴、後溪


嘔吐


身柱、上脘、內關、足三里


水腫


腎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關元、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腹痛


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門、梁丘、足三里


下腹部:天樞、關元、內關、公孫


哮喘


大椎、肺俞、膻中、腎俞、中脘、關元、足三里


心悸


內關、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


大杼、肝俞、腎俞、次髎、委中、承山


腳跟痛


仆參、水泉、申脈、照海、局部灸


便秘


左腹結、天樞、神門、支溝、大腸俞、足三里


身體虛弱


大椎、中脘、關元、足三里


找經絡、查穴位

在我們公眾號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

「穴位查找」的工具,

你點進去就可以了,

更可以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經絡穴位知識。


在中醫艾灸

首屏

輸入

病症名稱,

就可以自動獲得相關的

艾灸治療穴點陣圖。




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骨質疏鬆、強直性脊柱炎、網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高血壓、低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腦血栓、腦動脈硬化、面癱、抑鬱症;

鼻炎、咽炎、耳聾耳鳴、牙痛、眼睛乾澀、近視、斜視、流淚症、白內障、飛蚊症;

便秘、消化不良、結腸炎、胃炎、胃寒、胃下垂、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大腸癌、食道癌、闌尾炎、痔瘡;

感冒、咳嗽、哮喘、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甲狀腺炎;

陰道炎、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產後少乳、不孕症、子宮肌瘤、乳腺增生、宮寒、盆腔炎、宮頸炎、白帶異常、尿道炎、乳腺炎、卵巢囊腫、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異位、內分泌失調、輸卵管炎、外陰瘙癢、腺肌症、產後風、乳腺癌、更年期綜合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艾灸有什麼好?怎麼這些美國大明星、軍人都要做?
艾灸能喚醒人體的自愈能力
你艾灸效果不好的原因既然是……
艾灸灸通了這條經,你身上的慢性病能好多半!
艾灸一奇穴,女性輕鬆告別瘙癢、異味和灼痛,太實用了!!!

TAG:艾灸 |

您可能感興趣

艾灸後發癢,說明這裡虛!
告別瞎灸:怎麼灸,灸多久,灸幾次,艾灸才有效果?這一次全部告訴你!
一艾灸就上火,說明這裡太堵了,艾灸一個穴,火氣蹭蹭趕出去!
一艾灸就上火,說明這裡太堵了!艾灸一個穴,火氣蹭蹭趕出去
一艾灸就上火,說明這裡太堵了,艾灸一個穴,火氣蹭蹭趕出去
艾灸後犯困,說明這裡虛!
存艾分享頭髮變白!原來是這裡出了毛病,艾灸這三個穴位,讓你的白髮黑回去!
女人為什麼一定要艾灸太溪穴?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艾灸後起泡代表啥含義?艾灸後發癢是哪裡出了問題?別急,聽我一一告訴你!
女人與艾草天生是一對!除了艾灸,還可以這樣用!
一艾灸就上火,說明身體堵了!這樣艾灸,火氣蹭蹭趕出去!
為什麼要這樣做艾灸?一個長期做艾灸的人,竟然變成了這樣!!!
起死回生的艾灸之法,到底灸什麼穴位?今天一次性說個明白!
都在說三伏灸,但是你知道怎麼做艾灸才最有效嗎?
你老得這麼快,一定是沒艾灸這幾個穴位!
灸花,你有嗎?它是艾灸者的一種榮耀!
艾灸真這麼好?看看灸友們怎麼說?
如果不是看到這個,打死都不知道艾灸竟然這麼神奇!
一艾灸就上火,原因是這裡太堵了,艾灸一穴,火氣蹭蹭趕出去
艾灸配穴:頭髮一掉老十歲,這樣艾灸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