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新·哥吉拉》專題:攝影與美術

《新·哥吉拉》專題:攝影與美術

《新·哥吉拉》專題:攝影與美術



圖片來源:《新·哥吉拉》


尾上克郎,活躍在日本特攝電影電視界,在美術、裝飾、特殊效果領域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本次在《新·哥吉拉》中擔任的是准監督、特技統括,本篇、特攝、實景、素材合成、PreViz、航拍都有參與。那麼與《新·哥吉拉》與庵野有著常年來往的尾上,對於本作與庵野,他是怎麼看的呢。


尾上與庵野的相識是在《勇者斗惡龍 Fantasia Video》的時候,這部作品是由岡田斗司夫企劃,GAINAX製作協力,由赤井孝美擔當監督,樋口真嗣負責特殊攝影的影像作品企劃,尾上當時負責的是操演與特殊效果,影片用的是實拍與動畫的結合,庵野秀明在這部作品中不僅擔當了特效動畫演出還親自出演了龍王一角。

在那之後尾上負責了庵野所有的實拍電影。《LOVE & POP》的時候,兩人為了拍出拍得像洗衣機一樣旋轉的房間場景,特別製作了照像機架來拍攝合成用的背景。《式日》在電車裡出現女主人公幻想的場景,兩人一起思考用上了斷片合成等拍攝技巧。

《新·哥吉拉》專題:攝影與美術



三人難得的同屏


2013年夏,樋口由於準備電影《進擊的巨人 Attack on Titans》開機而騰不出手,尾上從中抽出時間與庵野進行商談,這時候故事大綱還沒開始執筆。庵野跟他說到,「這次的哥吉拉是沒有皮套的。」這會兒哥吉拉的設計也還沒決定,不過尾上大概能理解這次不用皮套的原因,一方面是覺得這次皮套無論是在形態上還是動作上都沒法將庵野的想法完全表現出來,另一方面是庵野自己想嘗試利用CG作出初代哥吉拉皮套的質感,這點特別講究,庵野認為哥吉拉本身就「不現實」,然而這樣的「不現實」卻給人帶來了真實的體驗。


上一部日本本土的哥吉拉系列至今也有些年頭,現在的技術也越發成熟。另外本作的方向性和以往的作品不同,也都認識到了必須擴大觀看哥吉拉的觀眾陣營。在寫大綱之前庵野就考慮非常多的事情,比如參考自己最喜歡的已故電影導演岡本喜八的《日本最長的一天》和《沖繩決戰》,還有意識到初代《哥吉拉》的地方。當自己拿不定一些想法的時候,就和尾上進行商談,這樣反覆進行。


身為特技統括,微縮模型部分的特攝部分自然是經過尾上監修的,將庵野和樋口的想法具體實現。比如預告片中土砂崩潰的場景、傾斜的辦公大樓用的當然都是微縮模型,而且幾乎沒有重拍或者被刪掉的部分,不夠的部分之後會通過CG補足。


iPhone和GoPro在拍攝過程中也派上了用場,除了一些特攝部分外,10式戰車的部分場景用上了GoPro,眼鏡蛇裝甲車駕駛艙的部分則幾乎是用iPhone拍攝完成的。也有實景部分用上了iPhone,同時拍攝的GoPro有4、5台,某些夠不上的角度則讓閑著的製作人員幫忙拿iPhone拍。


本篇的拍攝主要用的是德國ARRI公司的ALEXA,特攝部分用的是美國RED Digital Cinema的EPIC。ALEXA的色彩比較艷麗,攝像師操作起來也比較順手,但是只能用做2倍或3倍的高速攝影,所以在特攝部分不適用。C班和D班主要以佳能XC10為主。


尾上率領的B班,拍攝現場幾乎由同屬特攝研究所的鈴木啟造負責攝像,尾上沒參與取景的時候則交給攝影擔當的櫻井景一和特殊效果關山和昭來負責,尾上表示不是他倆的話誰都不放心。負責PreViz製作進行的也是同屬特攝研究所的小串遼太郎,尾上表示正好可以給他個鍛煉的機會,PreViz結束了之後還讓他擔當了第7攝影棚的助監督,主要負責一些素材的拍攝。

正片用了大量的CG與後期的合成,負責CG製作的白組當然不能只在電腦前坐著,現場的拍攝也要進行觀摩,通常情況下特攝的攝影棚那裡需要1人,本篇的攝影需要1~2人,自衛隊的取材和後期的合成所需要用到的素材攝影也必須跟著。武裝直升機的機槍攝影是在2×3m的綠幕下完成的。總的來說B班攝影的量和本篇組差不多,而且本篇組一出動,B班基本要跟上。不過尾上自己這裡則相對輕鬆,只要一輛車帶上小隊人馬就可以輕裝上陣,也能拍點更加自然的場景。這樣的「輕鬆」也是拜前期嚴密的PreViz所賜。


PreViz,視覺預覽,相當於視覺動態分鏡,對於本次電影的製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PreViz早在攝影前就開始使用,庵野會根據預覽影像再進行修改台詞。庵野做事十分有條理,開拍的準備工作必須做到完備才開始拍攝。在大綱執筆的過程中,無論問題大小,一遇到有疑問的地方,庵野就會去取材,有錯就改,甚至在職稱方面他都非常小心。什麼樣的人站什麼樣的立場適合說什麼話,如果這人不適合說這樣的台詞,那麼就把後半句轉給適合說這句台詞的人,像接龍一樣。直到拍攝用台本印刷出來前,庵野一直在琢磨這些事。


導致實際開拍的時間比預期時間晚了3、4個月,如果按照原定的日程,那麼原定後期製作需要的9個月就會被縮短為6個月,這種事一般人怎麼想都不可能,當然庵野也沒傻這種地步。庵野的提議是「提前3個半月」,也就是說和拍攝時間同步進行,只能是這麼做。


正因如此,庵野把PreViz的工作看得更加重要。庵野甚至想過直接拿拍攝好的素材和CG就直接把PreViz的內容給替換就能拍出一部成片,當然過於理想了。不過這樣的效果非常好,對最終的成果也有很大的幫助。PreViz與建模小組同時進行,還請來了在好萊塢做電影的佐藤篤司來檢證哥吉拉的基本動作。但PreViz剛開始的時候,建模還沒搭好,又是眼睛的位置不對,又是脖子太粗,忙得手忙腳亂的。


PreViz的工作是以Khara為中心,以畫好的手繪分鏡為基礎進行製作,小組還進行了幾晚的合宿,結果登場人物的演技部分全是空白,背景用的是取景時拍的照片,不過這些都是經過庵野和Khara的製作人員精選的照片,之後就照這樣的流程進行PreViz的製作。之後,演技空白的地方則由各位助監督親自填補,尾上扛起攝像機拍攝。


正式拍攝用的角度並非是在PreViz上調整,而是從中選擇適合的角度進行拍攝。PreViz用的是虛擬攝像機,整體的布景與城市的景觀都用CG建模進行擺設,再利用虛擬攝像機進行攝像。但在這階段還確定不了場景的長度,時長的控制主要由聲音的長度來決定,劇中有部分場景是先找了聲優事先按照庵野要求的語速配好了音,再由庵野和負責編輯的佐藤敦紀依照分鏡進行剪輯、配上照片、聲音和庵野執念的字幕,拍好的影像根據剪輯好的長度與PreViz的原文件匹配好替換後再進行檢證。


在接樋口監督的《傀儡之城》時,尾上就已經在PreViz階段使用虛擬攝像機來做錄像分鏡,不過《傀儡之城》那時拍攝用的角度和運鏡在分鏡時期就已經定下了,主要在於確認要拍攝的對象和範圍,布景沒有《新·哥吉拉》這麼完備也沒有使用接景合成,不用依靠微縮模型與等身大模型的組合,甚至還不需要招募臨時演員。尾上還是第一次接觸前期準備如此充分的工作,只有在庵野手下才可能作出這樣的前期準備。之後的攝影,除了有時天氣和地點的原因沒法拍攝之外,庵野對演員們的演技指導也非常認真,演員們也能理解庵野下的指示,在眾演員精湛的演技下,拍攝十分順利。素材拍攝的麻煩主要是花時間,事後通過合成或使用與PreViz時不同的角度即可,主要是素材拍得好,庵野監督在選擇的時候也是進退兩難。之後再交給PreViz班搭建3D的構圖,把搭好模的哥吉拉給放入後進行調整即可。因此利用PreViz來決定構圖是最重要的,CG的功勞當然也不小。


與哥吉拉交戰的部分幾乎是在PreViz階段完成的,雖然用的是CG,但還需要航拍的輔助,高度基於PreViz的數據,地圖上標出飛行的路線、高度和移動速度,經過縝密的計算後攝像機的角度也能掌握從而拍攝。在使用虛擬攝像機的時候,庵野就有考慮到航拍用的直升機和器材,但還是有無法考慮周全的事。比方說飛行的高度,日本法律上是有限制的,不能上升到300米以上的高度,所以攝像機必須低於300米,有的角度只好選擇較遠的地方來拍攝。航拍的攝像機使用的是ALEXA,在外部裝上一層防震裝置,攝像師在直升機內進行控制,之後將航拍出來的影像導入後基於該數據進行建模。也有令人苦惱的地方,比如原本的資料過於古老,新的數據中會出現以前沒有的大樓數據,無法按原先PreViz上的處理。


巨大怪獸的特攝片能用這樣的手法來拍攝對從事了多年特攝的尾上來說也是格外新鮮,比東京的高層建築還要高的怪獸通過眼前的PreViz就能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它的巨大。特攝研究所雖然都參與過超級戰隊作品,但同樣是巨大物的做法和方向性完全不同。比起運用微縮模型布景和機器人皮套,尾上反而更喜歡這種通過電腦的運算做出來的感覺,畫面給尾上帶來的迫力與震撼絲毫不比實物來得要小。主要還是庵野監督是個喜歡計算的人,某些屬於偶然性的事情也極少發生。

當時電影的總長度還沒決定,庵野倒是自信滿滿地說了「2個小時以內」,但尾上從台詞的長度上評估,如果所有的場景一刀未剪,這起碼也得3個半小時吧。庵野則表示,「大家語速快點不就行了嗎?」實際上這樣的語速實際上和現實中的官僚差不多,而且只說有用的話,一口氣把重要的信息全說出來,不拖泥帶水且不帶有抑揚頓挫的感情。最終的成品也不會進行刪減,因為這些內容對劇情都是有影響的,沒有刪減的必要。最終僅算上有台詞的部分用了1個半小時,成片如庵野所料在2小時以內,尾上對庵野和演員們甚是佩服。


最後放出官方公開的BD特別版附贈的PreViz影像集片段,沒看過的朋友可以一飽眼福,感受PreViz下的《新·哥吉拉》是怎樣的吧。


作為美術監督,林田裕至憑藉《新·哥吉拉》獲得了日本學院獎最佳美術獎。為《十三人的刺客》《TOKYO TRIBE》《寄生獸》等作擔當美術設計的林田,早在《式日-SHIKI- JITSU-》的時候就作為美術監督與庵野秀明總監督合作,本次是第2次合作。《新·哥吉拉》的拍攝往大了分,主要分為本篇和特攝部分,林田裕至作為本篇的美術監督,曾參與過《爆裂都市》《小勇者們 ~加美拉~》等特攝電影的他,又是如何看待本作的呢?從政府、自衛隊的設施到荒廢后的城市街景,對於美術背景方面又是如何從構思到製作的呢?


2014年年末,林田受到了Cine Bazar的製片人邀請參與一部「東寶製作的怪獸電影」,當時林田得知的信息只有「庵野秀明總監督、樋口真嗣監督、體形是史上最大的怪獸」,雖沒明說是哥吉拉,但林田當時從這些信息中多多少少察覺到這部怪獸電影就是哥吉拉。直到15年年初,林田正式拿到大綱,看過大綱後的林田大致能夠了解劇情的走向以及庵野致敬的地方,唯一讓他有疑問的是,「這要怎麼拍?」「這拍出來得多少錢?」

《新·哥吉拉》專題:攝影與美術



林田裕至


最初和庵野進行交談的時候,庵野告訴林田,「如果哥吉拉出現在東京,那麼政府該如何對應?」這是林田得到的最直接的信息,也就是說,背景要現實。這時庵野把他所構思的政府災害對策設施給林田過目,乍一看之下平淡無奇,和平常的沒什麼兩樣,也就是說希望把電影拍得更加真實。這好辦呀,省去了另外重新設計美術背景的程序,只要按照現有的建築就好了唄。當然這不是說偷懶,而是單作為美術背景而言,林田對電影的內容則更加充滿了期待。


取景地以政府或是自衛隊的設施為主,其餘還包括一般參觀學習的路線,以往進不去的地方也能進去,還有不少單靠想像力是設計不出來的地方。當然要拍得真實並不是讓你原樣照搬,到達首相官邸的時候,負責領路的人特別提醒了一番,「切勿完全再現這裡的場景」。自衛隊那裡也有不少不能進入的地方,作戰本部更是沒門。林田決定換一套思路,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更加接近電影拍攝的背景。然後是哥吉拉的移動路線,林田決定騎著自己的腳踏車來目睹哥吉拉的所經過的場所。

《新·哥吉拉》專題:攝影與美術


對於攝影,庵野最講究的就是空間的構造。在畫分鏡和PreViz的時候,庵野就事先把攝像機的角度給設置好,之後再補足細節的部分。現場取景的時候也儘可能按照分鏡的角度進行拍攝,但是很難把握。拍攝的時候通常是3台攝像機的運作,還有小型攝像機,有時還用iPhone,也有7台機子同時拍攝的情況。

《新·哥吉拉》專題:攝影與美術



庵野在現場也嘗試從各種角度進行拍攝,為了達成預定的鏡頭數,有時為了從很低的位置拍到最高點甚至連牆都給你拆了。當然不能就這麼搞破壞,花了15分鐘拆好的牆,拍完後,還得花上20分鐘把牆給「還」回去,而且拍攝前一他還要做拆牆裝牆的練習,林田表示入電影這行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干拆牆裝牆的這種事。在現場對布景的靈活性非常講究。總之,為了完成一部電影,只是一個鏡頭的素材竟然能做到這地步,「如果庵野腦海中的構想能全部完成,這是多麼細思恐極的事啊。」林田決定奉陪到底,儘可能滿足庵野的各種要求。


由於本次場景與鏡頭數實在過於龐大,光是本篇部分林田一個人怎麼也沒辦法,當然還是找到了好友佐久島依里分工合作,雖不想牽扯到特攝部分,但有時還是得請求負責特攝美術的三池敏夫的幫忙。比如在房屋倒塌後的場景,街道的大布景是由林田負責的,倒塌後的瓦礫與建築的殘骸用的則是CG。《新·哥吉拉》本篇用的布景做了大概有14套左右,其餘均用特攝(這裡指微縮模型+CG)補足。

《新·哥吉拉》專題:攝影與美術



除去那些有演員的場景,其餘的素材拍攝用了大概1個月的時間,1天拍3次,布景與外景、4個班同時進行。而且無論量再怎麼多,每個環節都必須得到庵野的點頭才算通過,林田表示拍攝期間大家都非常緊張,但這期間得到了非常多寶貴的經驗,能與庵野秀明一起共事真是非常榮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新·哥吉拉》專題:軍武
《新·哥吉拉》專題:音樂 與哥吉拉與庵野的不解之緣
《新·哥吉拉》專題:造型
《新·哥吉拉》專題:概念
Anitama新聲:和死線跳華爾茲

TAG:Anitama |

您可能感興趣

弗洛伊德、培根等英國藝術家新展亮相泰特美術館
專題:西方美術史——藝術審美
新華社專訪版畫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陸放
東方神韻閃耀藝術之都:張華鋒《詩畫江山》亮相法國國家美術沙龍展
漢斯·梅姆林《基督賜福》(美國諾頓西蒙美術館)
美術書影:老版《古佛圖譜》賞析
魯迅的收藏與藝術審美:與中國新美術的淵源
「烏拉圭的瓜拉尼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北京國藝美術網關注名家丁旭光山書畫藝術
紅磚美術館行為藝術首展:尼格爾-羅爾夫
北京國藝美術網關注名家林茂森山水畫藝術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愛廷與他的《十八羅漢》
北京國藝美術網關注名家蔡德霖書畫藝術
《電影藝術》的中國美術電影觀念研究 《電影藝術》的中國美術電影觀念研究
蘇格蘭國家美術館-2:南歐巴洛克藝術的傑出代表
卡洛·克里韋利《施洗者聖約翰》(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張堅:「藝術視野」下的藝術史
《藝術家的聲音》在北京僑福當代美術館隆重開幕!
中國美術館國際交流展系列:烏拉圭瓜拉尼藝術展
流落美國的中國國寶: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丹佛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