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玩空城計,嚇突厥二十萬大軍
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
李世民玩兒的這個空城計,發生於公元626年。
那時候的李世民,已從秦王升格為皇帝。然而,他在皇帝寶座上屁股還沒坐熱,就迎來一個巨大的考驗。
這個考驗,還得從隋末講起,因為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突厥,是從隋朝末年開始壯大的,它趁隋末天下大亂、嚴重內戰分裂,得到千載難逢的強盛機會,就像吸足了雨水的非洲乾旱地區一樣,植被空前繁榮起來。
尤其是東突厥,不但自身「極端強盛」,這種強盛還像磁力強大的吸鐵石一樣,把周圍的一切可吸之物都吸到了身上,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於突厥」,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這些英雄豪傑,也都不得不臣屬於突厥。(《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牛逼的東突厥,連奪得隋朝天下的李淵也很忌憚,李淵進軍長安時,為了防止突厥打他的大後方晉陽的主意,也被迫與之結好。
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
這種委曲求全得來的所謂友好關係,註定經不起考驗,也註定不會長久,李世民剛上台,唐朝和突厥之間的「友好關係」就變成了敵對關係。
眾所周知,李世民上台的手段不太光明正大,是通過殺掉太子李建成上位的,「玄武門之變」這五個大字,必將永遠成為李世民的歷史污點。
他這個「污點」,也成了突厥蠢蠢欲動的契機,當「玄武門之變」的消息傳到突厥,突厥便認為唐朝人心肯定不穩,是個渾水摸魚的大好時機。
何況東突厥可汗可是個胸懷大志的人,早就想當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可惜唐朝建立後,眾多臣屬於突厥的割據勢力被逐漸消滅,突厥的力量被削弱,它的偉大理想才未能實現。
未能實現也意味著賊心不死,所以它要趁唐朝權力更迭的「混亂」之機,再搏一把。
2、長安危在旦夕
突厥人也知道兵貴神速,所以「玄武門之變」僅僅二十天後,他們就發動了對唐朝的進攻。
頡利可汗(579年―634年)
頡利可汗親自帶隊,領著二十多萬人馬,徑直朝涇州(今甘肅涇川北)撲來。大唐人民還沒反應過來,突厥兵就挺進到了離長安僅一百多里的武功,對長安構成巨大威脅。
從長安全城戒嚴來看,形勢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
當突厥軍隊進攻高陵(今西安市高陵區)時,李世民急派勇將尉遲恭迎敵。
作為涇州道行軍總管的尉遲敬德,深感責任重大,弄不好首都就會從他手中丟失,所以他不敢怠慢,一到前線就立即組織反攻,一場惡戰在徑陽展開。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
本就勇不可擋的他拼了老命,視死如歸般沖入敵陣,生擒敵將阿史德烏沒啜。
雖然取得擊斃突厥騎兵一千多人的戰績,但這點損失對突厥人來說,不過是撓了撓痒痒,尉遲敬德的小勝,對整個形勢沒有絲毫緩解。
當二十萬突厥雄兵直逼長安,列陣於渭水北岸,唐帝國所有了解情況的人,都不由得菊花一緊:京城兵力空虛,各方援軍鞭長莫及,來不及救援,長安危在旦夕……
李世民立即召開御前會議,召集文武大臣商討對策。大臣們有的驚慌失措,有的強作鎮靜,但都拿不出像樣的主意。李世民心想,事到如今,也只好賭一把了。
怎麼賭?除了玩空城計,沒有別的辦法。
李世民設計的橋段是這樣的:由他挂帥,只帶高士廉、房玄齡等五個人,到渭水橋頭去和敵人周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
如果允許,可以罵一聲皇上您腦袋被門夾了么?五六個人去懟二十萬大軍,你還親自挂帥,虧你想得出來!
李世民可不是開玩笑,而且說走就走。宰相蕭瑀急了,攔住李世民的馬頭,說什麼也不讓他去。
3、冒險賭一把
蕭瑀的好意,李世民心領了。
蕭瑀(575年—648年)
他胸有成竹地說,突厥之所以膽敢來犯,是因為對咱們的輕視,之所以敢輕視咱們,是因為他們真以為咱們兵力空虛,所以咱們要做的,是改變他們的看法,要讓他們改變看法,咱們就不能示弱,而必須示強,只有讓他們感覺到咱們的力量大大超過他們,他們才不敢為所欲為。朕親自出馬,就是示強。
李世民的話雖然有理,但也是一種冒險。
除了冒險,當然還有一種比較穩妥的辦法,那就是閉城堅守,等待援兵。但是在李世民看來,如果咱們閉城堅守,那麼附近的居民就要遭殃,突厥兵一定會去搶劫他們的財物,你們願意看到這種局面發生嗎?反正朕不願意看到。俗話說得好,狹路相逢勇者勝,咱們先用氣勢壓倒對方,再用疑兵之計讓對方失去正確的判斷,到時候就好辦了。
突厥此次出動的,不但有二十萬精兵,還有兩個可汗,為首的是頡利可汗。
兩大可汗親自出馬,可見突厥對此次出兵的重視,這可不是鬧著玩,分明是一舉拿下大唐、入主中原的節奏。
頡利可汗明白,面對他的幾十萬大軍,唐朝必定全力以赴迎敵。所以,當陳兵渭水北岸的他,看到唐朝僅來了六匹馬,而且馬上的人全都身著便裝,他的吃驚程度,不亞於看到了百萬神兵。
更讓人吃驚的是,突厥兵聽到對方為首的那個傢伙是這樣喊的:「告訴你們可汗,就說大唐皇帝親自來了!」當消息傳到頡利可汗耳朵里,他的反應不是吃驚,而是害怕,甚至恐懼。
大唐皇帝親自出馬,這就是御駕親征啊,意味著什麼,傻子也明白啊!看來這回出兵,真特么太草率了。
尤其是當李世民鎮定自若地來到他們面前,彷彿根本沒把二十萬大軍放在眼裡,頡利可汗更是被對方的氣勢嚇得幾乎小便失禁,像犯了錯誤的孩子那樣,硬著頭皮和部下打馬上前,羅列而拜——老師,我錯了,下次再也不敢了,您能原諒我么?
4、幾句怒斥嚇退突厥兵
李世民義正詞嚴的表演開始了,他先是怒斥對方背信棄義,接著要求對方立即撤兵,否則後果自負。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之前,李世民就爭取到了一些時間,各路勤王大軍利用這段時間,星夜兼程趕往長安。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早在突厥軍隊抵達渭水便橋北岸的時候,頡利可汗就派他的心腹執失思力去長安見唐太宗李世民,目的是一探虛實。
執失思力(生卒年不詳)
這個執失思力還很有意思,以為李世民是嚇大的,便嚇唬李世民說這次他們來的人不多,只有百萬。
李世民說,之前我與你們大王當面議定了和親,如今你們興兵來犯,那就是違背盟約,既然你們違背盟約,我也沒什麼好慚愧的。我想問的是,既然咱們有盟約,你們為什麼要背信棄義?我以前待你可是不薄啊,你們雖然是突厥人,但是也應該有人心吧?咱們大唐對你的大恩大德,難道你全忘了?這叫忘恩負義懂不懂?還特么好意思在我面前逞強,老子現在就宰了你!
事實證明,這個名叫執失思力的突厥人,堂堂頡利可汗的心腹才是嚇大的,李世民幾句斥責,就嚇得他兩腿打顫冷汗直冒,直喊饒命。
李世民雖然饒了他的性命,卻下來把他軟禁起來。他不回去,頡利可汗不了解唐朝虛實,不敢貿然進兵,只好繼續等。
而在這之前,突厥侵犯長安的消息,早就快馬加鞭傳達下去了。
不久,各路勤王大軍相繼趕來,「旌旗銷甲,漫山遍野」。頡利可汗心想完了,人家果然早就做好了充分準備,等著咱們往火坑裡跳呢,看來咱們這次出兵,不但撈不著好處,還惹了一個大麻煩。
驚恐萬狀的頡利可汗當初宣布退兵,並按照大唐天子的意思,兩國重接盟好,誓不再犯,「大唐天子說什麼,我們完全照辦」。
據《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記載,八月三十日,「頡利來請和,詔許之。上即日還宮。乙酉,又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
另據《舊唐書》本紀第二記載,「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三寸不爛之舌」通常是個貶義詞,但有時候,擁有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並非壞事,尤其是當它勝過千軍萬馬的時候。
幾年之後,在李世民治下,唐王朝國力大增。李世民又不失時機地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致使後者出現分裂。
公元630年,東突厥被唐朝所滅。
※發生在中國的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故宮文物南遷
※最後的皇陵守墓人,因皇陵被開發,「守墓人」身份無法在繼承
※老照片:1955年英國時期的香港,城市與農村的對比
※三國東吳一名將領墓地被盜,出土的一件東西,令日本人尷尬的文物
TAG:煙雨風雲史 |
※渭水之盟,唐太宗李世民帶5個人嚇退突厥十幾萬大軍
※千古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一舉擊潰突厥帝國?
※一統大唐後的李世民為什麼臣服突厥十二年?
※李世民僅率六人就擊退二十萬敵軍,而他只帶二十天軍糧便活捉突厥王
※李世民向突厥稱臣十二年的驚天秘密
※唐太宗征遼東收穫最滿意戰將,三箭定天山,坑殺突厥十幾萬人
※十萬突厥大軍兵臨渭水, 長安告急, 結果李世民單人獨騎輕鬆退敵
※曾是突厥大汗,不遠千里只為效忠李世民,為唐朝開疆擴土連滅四國
※李世民何以向突厥稱臣納貢十二年?新流添舊澗,宿霧足朝煙
※面對數十萬突厥降民,李世民該如何安置?
※大唐將士春節大破突厥鐵騎,讓李世民得到天可汗尊號
※李世民對外最牛戰績,率領6人智退突厥10萬大軍,保住了長安城
※最美女漢奸叛逃突厥,十年後李世民親自迎回,並賜大唐女英雄稱號
※李世民為何會向突厥稱臣納貢十二年?
※隋唐演義秦瓊的兒子,一戰大勝突厥名將紅海,十七歲被羅藝封將軍
※古代唐太宗滅突厥
※大唐被突厥打得想遷都,李世民抬出18歲少年英雄挽救了江山社稷
※玄武門之變後,突厥大舉南下京師戒嚴,李世民帶六位隨從嚇退敵軍
※唐朝大將李靖率領三千精騎突擊東突厥,消除了北患
※突厥兵圍長安,唐太宗大智大勇絕地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