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笔下的中国战地记者
4月26日,英国《卫报》以《中国新一代战地记者涌入前线》(China"s new generation of war correspondents hit the front line)为题,报道了新华社前驻加沙、巴格达记者陈序。英国主流报纸对中国战地记者的关注缘何上升?西方传媒又是如何看待中国「新一代」记者?
近些年,在战乱地区,出现越来越多中国记者的身影,其中不少人同陈序一样,都很年轻。
「西方记者希望了解这些记者是谁,来自哪些媒体,为什么愿意前往那里参与报道,」谈到为何《卫报》会发出采访邀请,刚刚过完30岁生日,但在战地累计工作过近四年时间的陈序说。
缘起
今年3月中旬,《卫报》驻北京记者站记者汤姆·菲利普斯通过朋友找到陈序。
菲利普斯在巴西等多国驻过外,曾参与海底地震、菲律宾台风「海燕」等灾难事件报道。在这些场合,他频频见到中国同行,对他们的经历产生了好奇。在了解采访动机后,陈序接受了菲利普斯约两个小时的电话采访。后者详细了解了陈序的成长经历,父母对其人生轨迹的影响,还特别询问了陈序女儿的情况,尤其对他在有了女儿前后的不同状态十分感兴趣。
「我向他解释我在巴勒斯坦和在伊拉克工作时心态的不同,在巴勒斯坦时我还没有结婚,在战地采访时无畏勇敢,敢冲敢闯。」
「离开女儿去伊拉克的时候她还未满周岁,当时正是‘伊斯兰国’(ISIS)砍头了第一个外国记者詹姆斯·佛利(James Foley)。到了伊拉克,我依然前往前线进行报道,但比在巴勒斯坦时谨慎小心地多,因为我还有家人和女儿在国内等我,」陈序说。
追问
2009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语系毕业后,陈序进入新华社,迄今已两度常驻战乱地区。2011年2月,陈序主动请缨,来到新华社加沙分社,为中国和国际受众报道巴以冲突。
在拍摄巴以冲突时,以色列高压水车袭击陈序在巴勒斯坦期间,他曾遭遇分社办公室被轰炸,在报道冲突时一度被以军发射的催泪瓦斯击中而短暂昏厥,也曾被以色列「音弹」袭击而短暂失去听觉。
由于妻子怀孕,2013年,陈序结束在加沙分社2年多的任期,赶回北京照顾孕妇。2014年9月,陈序告别未满周岁的女儿,前往伊拉克报道「伊斯兰国」危机。
「我总在想,万一旁边的汽车爆炸呢?该怎么办?我当时想大概我活不了的。(可是一想到)我还有个女儿在中国等着我,我就对自己说,你不能死或缺条腿什么的,你必须保证安全,」陈序对战地与亲情的感悟,被菲利普斯如实记录在了文章中。
陈序在伊拉克前线战壕里拍摄菲利普斯十分注重对事件细节的采访,他详细了解了陈序在加沙和伊拉克的经历,尤其是他在2012年以色列对加沙发动「防卫之柱」行动的采访经历,甚至连他是通过哪条公路,哪个检查站前往和进入加沙的细节都不放过,这些都在他随后报道的细节中体现出来。
《卫报》最后发出的报道网页上,所有陈序提到的各种采访经历,碰到的人和遇到的事,都附上了相应的新闻网址链接。
新生
充满危险的环境、家庭的牵挂,以陈序为代表的的中国「新一代」记者为何还要义无反顾地赶赴战地?出生并成长在杭州的陈序,依然清晰记得看到加沙两百万人挤在地中海海岸40公里狭长地带时心中的震撼,那里像「一个大监狱」。首次驻外的第二年中,他遭遇人生第一场战争,承认自己有点准备不足。「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拍照,」陈序说。这些经历永远改变了他的世界观。「我和我的同龄人不一样。我见识了。开了眼界。我不只看到北京的生活,中国的生活,我见证了全世界的真实生活。」
作为战地记者,到达就是天职,真实报道一线情况就是使命。在很多不惧死神威胁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中,中国记者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也因此赢得了西方同行的尊重。「中国第一个战地记者胡石庵,记录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迄今已一百余年。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罕有中国记者报道国际战事。
如今,从摩苏尔到米苏拉塔,他们都在场,」《卫报》的文章如是说。在中国着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涌入国际新闻热点地区,与西方媒体记者同场竞技。尤其是在「战地报道」这块最考验国际性大媒体综合实力的竞技场,中国记者已逐渐形成一股新崛起的力量,存在感和话语权越来越强。如今,这股「中式旋风」甚至让中国记者成为西方媒体笔下的新闻人物,这正是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的最真实写照。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罕见!一向「那啥」的西方媒体竟为一位中国记者点赞
最新更新时间:04/28 15:42新闻报料
商务合作
※立陶宛男子假冒台灣電腦公司 兩年騙了谷歌臉書一億美金
※「換頭術」還未實現,「換腦術」可能就要來了?
※中國軍艦時隔7年將再訪菲律賓 杜特爾特或登艦參觀
※八年,他们依旧是我忘不了的银幕情侣
※菲律賓棉蘭老島附近發生7.2級地震 海嘯預警已解除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