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早在上世紀20年代,由於張作霖推行的經濟發展「新政」,極大地刺激了東北工商業的迅速發展,使得東北工業化水平很快超過長江流域,基本上形成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以糧食加工、紡織、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系和以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等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現代城市商貿體系,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那時候,地處東北腹地的哈爾濱,早已成為亞洲第二國際大都市了。依託黑龍江省內產糧區的優勢,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麵粉、麵包、酒精和啤酒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由此使濱江海關位居全國六大海關之首。同時,全球有34家外資銀行在哈爾濱開設分支機構,全市各類金融營業網店1280餘家,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哈爾濱的金融動態可以左右全中國和遠東的金融形勢。與此同時,在哈爾濱的外國商業機構多達1809個。

有資料記載,1927年時,北平、上海、廣州拍發到歐美各國的電報竟然須轉經哈爾濱才可發離中國本土。

那時候的哈爾濱,絕對是國際化大都市,生活著歐洲四十多個國家的僑民,他們有俄國人,猶太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瑞典,義大利人,荷蘭人,奧地利人,葡萄牙人,丹麥人,波蘭人,白俄,印度人,捷克斯洛伐克,希臘人,匈牙利人,瑞典人,瑞士人,奧地利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亞美尼亞人等等,他們大部分是因各種原因而來到在這裡開銀行、辦工。這裡有了中國第一家電影院,第一支交響樂團,第一家啤酒廠,第一家捲煙廠……等等。

近年來,國際教科文組織將哈爾濱命名「音樂之都」,和維也納齊名,真實還原了哈爾濱百年音樂史的真面目。

當時,連哈爾濱火車站通西伯利亞大鐵路和國內各線鐵路,是當時亞洲最繁忙的客貨火車站,包括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旅客乘火車前往歐陸各個城市都需要轉道哈爾濱。哈爾濱火車站已可以出售直達歐洲各城市的火車票。

這裡活躍著世界上各國的傳奇人物,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猶太人斯基德爾斯基,索金斯,葛瓦里斯基,尼古拉二世, 維特,霍爾瓦特,老巴奪兄弟,約瑟·開斯普,伊藤博文, 安 重根,伍連徳等等。

下面看看近百年歷史的老照片。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20年代初哈爾濱交響樂團,國際范兒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葫蘆齋主人 的精彩文章:

「大老錯」張作霖的書法,字如其人,霸氣十足
韓國野心勃勃「廢止漢字」,現在後悔到了極點
慈禧之所以阻止戊戌變法,原因很簡單!康有為和伊藤博文很複雜
譚嗣同墓:當年他慷慨赴死,為改革犧牲,康有為是怎麼說的?
可怕的小鬼子,二戰後獨自戰鬥幾十年,直到1974年向警方投降

TAG:葫蘆齋主人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大兵鏡頭下70年代越南人的生活
鏡頭下90年代哈爾濱歷史老照片,承載多少哈爾濱人的美好回憶
鏡頭下:50年代過新年的歷史老照片
鏡頭下:70年代,經濟超越中國比肩日本的朝鮮
鏡頭下:30年代的美國,堪比我們現在的二線城市
鏡頭下:80年代,幸福指數高的市井生活
100年前外國人鏡頭下的的北京城
外國攝影師鏡頭下1980年代的中國百姓生活
老照片:英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蒙古·1913年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上海·1945年
一位日本攝影師鏡頭下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
歷史照片: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90年代的人們
老照片:大師鏡頭下的桂林興坪古鎮,1980年
歷史老照片:1959年,東德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
鏡頭下:80年代末,中國的小康生活
義大利人鏡頭下:1981年的杭州
鏡頭下:1985年德國人拍攝的「舌尖上的中國」
外國攝影大師鏡頭下的2008年汶川地震災區
鏡頭下:90年代的中國老照片
美國人鏡頭下80年代的中國,沒想到80年代的中國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