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常說經方,那麼到底什麼是經方?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右上角點「關注」,帶你走進中醫的神聖殿堂。
2013 年3 月30 日門診,一青年患者從診室走出,一會兒又走回來問:「給我開的是經方?還是普通中藥方?」引在座者皆笑,我卻無語,不禁想起10 年前人們對經方還生疏,或謂「用經方不賺錢!」近10 年來通過業內人士弘揚經方、宣傳經方,人們的觀念出現重大改變,出現了經方熱,老百姓相傳「有病找經方!」學術界亦倡發展經方,甚者開學術會多標以經方為時尚。這是可喜可賀的事,但何為經方?經方的概念?經方的定義?至今尚不明晰。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人們自古祟尚經方,但真正認識經方是非常不容易的。常可聽到人們議論「經方派」、「時方派」等,但何謂為經方?一般人又是很難說得清楚,即便是業內人士及古今文獻也莫衷一是。如有的認為:「經方者,乃經典著作中之藥方也,或曰:經,常也。經方者,謂其乃醫家所謂常用之藥方也。」《中醫詞釋》謂指漢代以前的方劑:「①《漢書·藝文志》記載經方十一家,實際上是指漢以前的臨床著作;②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載之方劑;③指《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載之方劑。目前持此說的人占多數。」《辭海》謂:「經方,中醫學名詞,古代方書的統稱,後世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中的方劑為經方,與宋元以後的時方相對而言。」還有的認為:「所謂經方,顧名思義,亦即經驗之方。它是前人在醫療過程中久經實踐反覆驗證的有效方劑。經方的涵義,在中醫界有兩種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個醫家所收集和積累起來的有效方劑;二是指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之方劑。而一般多指後者。」造成說法不一的原因很多,值得探討。更重要的是面對經方熱,業內人士有必要共同討論形成共識,以利於繼承和弘揚經方。今從學習文獻考證及《傷寒論》主要內容入手略述己見。
經方是指一個醫學體系
首先要明了中醫存在兩大醫學體系,這兩大體系在漢代已經明確。《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針、石、湯、火所施,調百葯齊和之所宜」;「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分列記載了醫經和經方,是在說明中醫學在漢代已經形成各具特點的兩大醫學體系,已明確指明經方是獨具特點的醫學體系,其概念和特點是:「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即是說其主要理論是用八綱的醫學體系,顯然與醫經(以《黃帝內經》為主)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為主要理論的體系不同。
經方源於方證治病經驗總結
經方起源於上古用藥經驗總結:通過文獻及考古考證,經方起源於上古神農時代。中央電視台10 頻道於2008 年11 月1 日至3 日連續報道了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9 年至1995 年在河北省蔚縣、陽原縣等多處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震中說:「神農時代大約距今10000 年前到5000 年前。」這些考古資料反映出,我們的祖先在神農時代,生活於大自然環境中,為了適應環境、認識大自然即用八綱(陰、陽、寒、熱、虛、實、表、里)概念,體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環境)有白天、黑夜、寒、熱、溫、涼陰、陽變化,人體亦有相應變化。為了防寒、防止生病則蓋窩棚、房屋而居,為了進一步防寒,則於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門向南開;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顯然從生活上認識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熱陰陽之理,其基礎理論即用八綱。同時生活中難免疲勞受寒,引起頭痛、惡寒、發熱等癥狀,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熱熨皮膚,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熱湯、熱粥同時蓋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藥煎湯熏洗而解、或用生薑、蔥、大棗等煎湯熱服及加蓋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經方又稱「湯液」),最多見者當屬外感一類疾病,在表的證,用發汗的相對藥物,生薑、蔥白、麻黃、桂枝等治表證經驗;並觀察到,有的病經發汗或未經治療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於里,這時不能再用發汗治療,而是應用治里的藥物,因里證分陰陽,里熱者,用清里熱葯,如黃芩、石膏、大黃等;里虛寒者,用溫補藥,如乾薑、人蔘、附子等。
最初人們總結的治病經驗是單味葯治癒經驗,即單方方證經驗,那時雖沒有文字,但其經驗代代相傳,至夏商時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記載,其代表著作即《神農本草經》,該書在漢代完善整理傳承,代表了經方單方方證的形成。《漢書·藝文志》(公元前24 年~公元206 年)的記載,實際標明了經方的起源和經方醫學的特點,即經方起源於神農時代,起始即用八綱認識疾病和藥物,即有什麼樣的證,用什麼葯治療有效,葯證對應而治癒疾病,即積累了單方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為《神農本草經》。
方證經驗的積累發展為六經
方證治病經驗代代相傳,疾病複雜多變,古人漸漸發現,有的病只用一味單方葯治療不力,漸漸摸索了兩味、三味..復方葯治療經驗,這樣積累了復方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為《湯液經法》,該書相傳商代伊尹所著,考無確據,但從傳承來講,其與《神農本草經》一樣,上繼神農,下承夏商,復方方證經驗積成於這個時代,其文字記載成書完善於漢代,因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
歷經幾代幾十代單復方證經驗的積累,促使對理論的認識和發展。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經方發展至漢代主要理論是用八綱,病位只有表和里(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而經張仲景論廣的《湯液經》出現了重大變化,即病位增加了半表半里,因而使八綱辨證發展為六經辨證。須要說明的是,經張仲景論廣的《湯液經》未在民間流傳,至西晉王叔和整理部分內容,改名為《傷寒論》又稱《傷寒雜病論》。
以上說明《漢書·藝文志》所記載的經方,是指醫學體系,是在漢代已較成熟的醫學體系,這個醫學體系起源於神農時代,起初用單味葯治病,理論用八綱,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葯證相對,亦即單方方證對應治癒疾病,其代表著作即《神農本草經》。後來歷經秦漢漸漸積累了復方方證經驗,又歷經漢晉集成《傷寒雜病論》。經方的發展史說明,經方不僅指《傷寒雜病論》所載的方葯,更重要的是指其醫學理論體系。
認清了中醫有兩大醫學體系,明晰了經方的起源和發展形成史,這樣就能確切地把握經方的概念和定義,用簡單一句話可概括即:經方,是以方證理論治病的醫藥學體系。這裡要強調,所謂方證理論,是指六經辨證論治體系,是說《傷寒論》的主要組成是諸多方證,其理論是八綱、六經。理論特點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對應治癒疾病,其代表著作是《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論》。是不同於《內經》的醫學理論體系。
注意此定義和概念是對《漢書·藝文志》對經方定義的注釋,明示經方的主要理論是八綱,而更強調了用六經。這裡的概念要明確,凡提經方,不僅只指《傷寒論》等書中的方劑,而且包涵方證的理論體系,即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所謂經方者、經方家,不只是治病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葯、方劑,更重要的是用其方證理論。即嚴格來說,只用其方劑,不用其理論稱謂經方者、經方家欠妥;反之經方者、經方家用方證理論治病,所用方葯、方劑不僅限於《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等書所記載的原方葯、方劑,據證用其方劑加減、或用時方或自擬方,方證對應治癒疾病亦屬經方者、經方家,胡希恕先生常用桑杏湯治療太陽陽明咳嗽者即是其例。這裡很明確,凡提經方,不只指處方用藥,而是指醫學體系。
明此,則再不會像前述青年人再問「給我開的是經方?還是普通中藥方」了吧?
友情提示:文章或作者來源於中醫古籍APP,希望獲得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進入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古籍」下載。
※吊瓜的皮和根,千萬不要丟,是個清肺化痰的「好寶貝」
※中醫孫氏胸痹湯,治療氣虛胸悶,心悸心煩,汗多口渴有奇效!
※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治療心臟病的12個葯對,太珍貴了!
※民間說:得了硬皮病,活不過10年,中醫治療硬皮病十三法分享!
※舌苔變成了黑色代表著什麼?
TAG:神黃中醫智庫 |
※高血壓不用怕,經方經方來治它!
※經方雜談:經方是如何命名的
※拉肚子經年不愈?仲景這個經方可算是「正中下懷」,記得收藏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常用經方方劑:越婢湯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經方治療抑鬱症
※溫經湯——經方解讀
※話說經方合方
※如何在臨床上應用經方?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中醫:胸痛是為什麼
※濫用「經方」,中醫堪憂!
※到底什麼叫做「經方」,讀完此文就徹底明白了
※「古經方中醫」解決「有葯吃到沒藥醫」窘境
※經方大家胡希怒為你解讀如何進行經方的辨證與使用
※胡希恕:這一生,經方是我做到最好的事
※小道經方
※不要死守經方,「經方+時方」也許效果更好——這11個搭配送給您!
※學習經方從感冒開始(九)感冒纏綿不愈,經方一劑知
※經方大家胡希恕,是這樣治脫髮的
※經方雜談
※對於流感,經方能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