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用方有不同:用藥應絲絲如扣
藿香正氣散出於《和劑局方》,由藿香、紫蘇、白芷、桔梗、白朮、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陳皮、甘草組成,原方為散劑,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服。
主治病證為:夏秋季外感風寒,內傷積滯,濕阻中焦之腸胃性感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咳嗽,胸悶泛惡,腸鳴腹泄,舌苔白膩者。
《溫病條辨》濕溫病中焦篇選用該方治中焦濕溫病時,對原方增減化裁出五個加減正氣散方。為我們作了示範。
一加減正氣散是由「三焦濕郁,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而設:藿香梗9g,厚朴9g,杏仁9g,茯苓皮9g,廣皮6g,神曲9g,麥芽9g,綿菌陳9g,大腹皮6g。中焦濕溫,無須解表。故去紫蘇、白芷;病在中焦無須上提故去桔梗、甘草;病為濕溫去術之溫燥;藿香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加杏仁利肺與大腸之氣;茵陳宣濕郁;茯苓用皮以瀉濕熱之勝;麥芽升脾胃之氣。
二加減正氣散,仍治濕郁中焦,證變:「身痛、便溏、脘悶、苔白、脈象模糊。」病機為濕郁三焦,經絡受阻,脾胃升降失常。仍取正氣散之藿、朴、陳、苓祛濕滯;加防已走經絡中濕郁;大豆黃卷能化蘊釀之濕熱;由於「便溏」不比上條之「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苡仁利小便以實大便。
三加減正氣散病機為「穢濕著里,久則醞熱」,症見「苔黃、脘悶」,取正氣散之藿、朴、陳、苓瀉濕滿,加杏仁利肺氣,滑石清利濕中之熱。
四加減正氣散,病機為「穢濕著里,邪阻氣分,脾陽為濕阻而不運,症見」苔白滑,脈右緩,仍取藿、朴、陳、苓加草果、山楂,神曲以運脾陽。
五加減正氣散治「穢濕著里」,症見「脘悶、便泄」,病機為濕困中焦,脾胃不和。仍用藿、朴、陳、苓外,又選原方中大腹皮、蒼朮運脾氣,加麥芽一味升胃氣。
藿朴夏苓湯:藿香6克 川朴3克 姜半夏4.5克 赤苓9克 豬苓4.5克 建澤瀉4.5克 杏仁9克 生苡仁12克 白蔻末1.8克
淡香鼓9克 水煎服。
理氣化濕,疏表和中。治濕溫初起,惡寒無汗,身熱不揚,肢體睏倦,肌肉煩疼,面色垢膩,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胸次痞悶,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膩,脈濡緩或沉細似伏。
三仁湯,杏仁、半夏各15g,飛滑石、生薏苡仁各18g, 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各6g。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為祛濕劑,具有宣暢氣機,清利濕熱之功效。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於熱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臨床常用於治療腸傷寒、胃腸炎、腎盂腎炎、布氏桿菌病、腎小球腎炎以及關節炎等屬濕重於熱者。《溫病條辨》「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涼之一涼則退,故難速已。世醫不知其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葯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泄。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葯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葯,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
黃芩滑石湯:黃芩、滑石、茯苓皮、豬苓各9g,大腹皮6g,白蔻仁、通草各3g。水煎服。清熱利濕。主治濕溫邪在中焦,發熱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熱,渴不多飲,或競不渴,舌苔淡黃而滑,脈緩。
甘露消毒丹。飛滑石450g,淡黃芩300g,綿茵陳330g,石菖蒲180g,川貝母、木通150g,藿香、連翹、白蔻仁、薄荷、射干各120g。生曬研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或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9g;丸劑,每服9-12g;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為祛濕劑,具有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之功效。本方主治濕溫、時疫,邪留氣分,濕熱並重之證。濕熱交蒸,則發熱、肢酸、倦怠;濕邪中阻,則胸悶腹脹;濕熱熏蒸肝膽,則身目發黃;熱毒上壅,故口渴、咽頤腫痛;濕熱下注,則小便短赤,甚或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干黃為濕熱稽留氣分之徵。治宜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方中重用滑石、茵陳、黃芩,其中滑石利水滲濕,清熱解暑,兩擅其功;茵陳善清利濕熱而退黃;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三葯相合,正合濕熱並重之病機,共為君葯。濕熱留滯,易阻氣機,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氣化濕,悅脾和中,令氣暢濕行;木通清熱利濕通淋,導濕熱從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熱利濕之力。熱毒上攻,頤腫咽痛,故佐以連翹、射干、貝母、薄荷,合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而利咽止痛。《醫效秘傳》卷1:「時毒癘氣,……邪從口鼻皮毛而入,病從濕化者,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泄瀉,其舌或淡白,或舌心干焦,濕邪猶在氣分者,用甘露消毒丹治之。」《溫熱經緯》卷5:「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而為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並主水土不服諸病。」
五個加減正氣散及藿朴夏苓湯、 三仁湯、黃芩滑石湯,均為「濕溫之邪,蘊結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所以治以祛濕除滿,芳化滲泄,均用正氣散為主方。但由於濕溫病中的濕重、熱重,在脾,在胃,在腸,在經的不同,方劑加減亦隨病機有所差別。而五個加減正氣散治療各有所側重,即一加減調升降,二加減宣經絡,三加減利濕熱,四加減運脾陽,五加減和脾胃之不同。藿朴夏苓湯、黃芩滑石湯與三仁湯皆為治療濕溫之常用方。其中藿朴夏苓湯以三仁、二苓配伍藿香、淡豆豉化氣利濕兼以疏表,故主治濕溫初起,表證較明顯者;三仁湯以三仁配伍滑石、淡竹葉於化氣利濕之中佐以祛暑清熱,故主洽濕溫初起,濕重熱輕之證;黃芩滑石湯以黃芩配伍滑石、二苓,清熱與利濕並用,故主治濕溫邪在中焦,濕熱並重之證。
所以吳鞠通在五個加減正氣散方後云:「按今人以藿香正氣散,統治四時感冒,試問四時止一氣行令乎?抑各司一氣,且有兼氣乎?況受病之身軀臟腑又各有不等乎?厲觀五法均用正氣散,而加法各有不同。亦可知用藥非絲絲如扣,不能中病,彼泛論四時不正之氣,與統治一切諸病之方,皆未見軒岐之堂室也,烏可雲醫乎!」
更多內容請點擊此處 我的診室
※哪種雙眼皮才是你的菜?
※罐印明暗,虛實以辨我的2017年04月30日診間日記
※日常的普通接觸會傳播艾滋病嗎?
※闌尾炎術後併發症有哪些?
TAG:愛問醫生 |
※感冒咳嗽可以不用吃藥,用這幾種生薑食用方法,不僅止咳還驅寒暖
※無用方為大用:我帶孩子做的那些「無用」之事
※咳嗽不止?這有個好用的通用方!
※如果你不知道蘆薈膠正確有效的使用方法,那你用再多也不過是浪費
※為什麼理髮店每天用熱水器,電費卻比我們便宜,原來使用方法不同
※生薑食用方法不同,一些有藥用價值,一些與癌症關聯!
※蜂蜜的正確食用方法,這樣食用,讓大病遠離你
※不同的化妝棉,使用方法也不同
※善用方者,神在服藥有時
※耳機不好收納,不如用塑料瓶改個收納盒,小巧實用方便攜帶
※敷面膜有用嗎 正確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不洗臉可以用爽膚水嗎 爽膚水的正確使用方法及作用
※無花果的功效與食用方法,無花果吃了有什麼好處?
※喝剩的茶葉的妙用方法,真的很管用,一定要收藏哦!
※白髮「變」黑髮,常吃黑芝麻,找對食用方法也同樣很重要!
※孜然不是人人適合,在食用方面也有不少禁忌
※不同濾鏡和它們的使用方法
※妝前乳的使用方法 它對皮膚有哪些作用
※沒想到紫菜也能用來野釣鯉魚,而且還有三種不同的使用方法呢!
※美妝蛋的那些使用方法!到底是你用錯了還是不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