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明祭祀,敬賢盡孝,慎終追遠

清明祭祀,敬賢盡孝,慎終追遠

清明祭祀,敬賢盡孝,慎終追遠



清明祭祀,慎終追遠

《論語》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追遠,即祭祀盡虔誠,以追念先人,追念前賢,表達虔誠追懷之思。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是中國傳統四大節日。其中清明對於中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在美好的清明時節,我們給祖先掃墓,緬懷、感恩逝去的祖先、先人,就是對祖先行孝道。


有人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卻能薪火相傳千年不斷,正是因為中國人「慎終追遠」。清明節看似只是一個節日,實際上卻飽含了中國人對祖宗、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崇敬之情、感恩之情以及傳承先人精神等綜合而複雜的情感。正是因為我們對祖先、對先人的這種情感,中國雖古,卻能傳承至今;中國人雖多,卻能團結在一起。

清明祭祀,敬賢盡孝,慎終追遠


清明祭祀,盡孝尋根


祭祀祖先、盡孝尋根、緬懷英烈、敬賢感恩是清明節的核心禮俗。中國人自古就非常崇拜祖先、尊敬長者。祭祀掃墓的習俗自秦漢相沿承襲,普及民間,歷兩千年而不衰,成為中國人清明節不可缺少的禮俗活動。正如民謠所云:「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


據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清明「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明代《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清明祭祀掃墓往往傾家出動,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于歸鄉掃墓。清明前後數日,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正如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傳神地寫出了雨中孤身行路的掃墓人觸景傷懷的複雜心境,並將清明掃墓的悲涼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


孔子說,祭如在。祭祀祖先的的時候,要像他們在我們面前一樣,一定要心存敬思。清明祭祖掃墓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因為我們都有祖宗、有先人,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都應該帶上祭品給先人掃墓,飲水思源,盡孝尋根。

清明祭祀,敬賢盡孝,慎終追遠



清明祭祀,最虔誠的儀式


清明節祭祖有很多講究和儀式,這些也是我們應該遵循的。很多儀式並不是迷信,而是情感的載體與依託,只有通過或者完成這些儀式,我們才能表達哀思與感恩。


清明祭祀活動,有的地方稱為「掃墓」或「上墳」(「掃墳」),有的地方稱之為「拜山」(把墓地安置在山上,故稱為「拜山」)。按照習俗,清明祭奠祖先有嚴格的順序和要求。

如《禮記》中規定:祭祀前,人們要在內室調整身心、安定心志,這叫做齋。齋是誠信至極的事,有了誠信才能與逝去的親人相互溝通。在致齋的日子裡,人們對逝去的親人要「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心中要常常浮現出所祭奉親人的音容笑貌。


到清明當天祭祀時,人們要遵循祭祖的順序。祭祖的順序是先掃墓,要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寄託哀思,長輩與晚輩回憶先人的過往故事,告誡晚輩常懷感恩之心。掃墓時,人們攜帶供品(香燭、紙錢、素酒、水果點心、飯菜、鮮花等)來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中國人祭祀講究禮節,大致的順序為上香—上飯菜(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各地稍有差別。


清明祭祖,是中國人傳承千年的禮節和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許人們的祭祀形式發生了變化,但不變的卻是人們對於先人的感恩及懷念。無論何時,在祭祀之禮中,一切行為所體現的核心精神應是一個「敬」字,只有致其敬意,發其真情,返璞歸真,才能體現對先祖的虔敬,所謂「身致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錢遜:國學精髓在做人之道
茶文化丨巴蜀人飲茶風俗:「成都的茶館和蓋碗茶
解讀丨中華人文精神的兩大傳統:以史為鑒、以天為則
大道知行講堂開講丨張立文:和合學與企業文化
太平猴魁茶-採摘與製作工藝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澄懷園語解說》(65)敬賢當遠色 治國須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