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傳習錄:盡心由於知性,致知在於格物

傳習錄:盡心由於知性,致知在於格物

傳習錄:盡心由於知性,致知在於格物

[原 文]

來書云:「所釋《大學》古本,謂致其本體之知,此固孟子盡心之旨。朱子亦以虛靈知覺為此心之量。然盡心由於知性,致知在於格物。」

盡心由於知性,致知在於格物,此語然矣。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則其所以為是語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盡心、知性、知天」為格物、知致,以「存心、養性、事天」為誠意、正心、修身,以「夭壽不二、修身以俟」為知至、仁盡,聖人之事。若鄙人之見,則與朱子正相反矣。夫「盡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聖人之事也;「存心、養性、事天」者,學知利行,賢人之事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

豈可專以「盡心知性」為知,「存心養性」為行乎?吾子驟聞此言,必又以為大駭矣。然其間實無可疑者,一為吾子言之。夫心之體,性也;性也原,天也。能盡其心,是能盡其性矣。《中庸》云:「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又云:「知天地之化育,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此惟聖人而後能然。故曰:此生知安行,聖人之事也。存其心者,未能盡其心者也,故須加存之之功;必存之既久,不待於存而自無不存,然後可以進而言盡。蓋「知天」之「知」,如「知州」、「知縣」之「知」,知州則一州之事皆己事也,知縣則一縣之事皆己事也,是與天為一者也。

傳習錄:盡心由於知性,致知在於格物

「事天」則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猶與天為二也。天之所以命於我者,心也,性也,吾但存之而不敢失,養之而不敢害,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者也。故曰:此學知利行,賢人之事也。至於「夭壽不二」,則與存其心者又有間矣。存其心者雖未能盡其心,固已一心於為善,時有不存,則存之而已。今使之「夭壽不二」,是猶以夭壽二其心者也。猶以夭壽二其心,是其為善之心猶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盡之可云乎?

今且使之不以夭壽二其為善之心,若曰死去夭壽皆有定命,吾但一心於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雖與天為二,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雲者,則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猶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立者「創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類。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嘗有而今始建立之謂,孔子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者也。

故曰:此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今以「盡心、知性、知天」為格物致知,使初學之士尚未能不二其心者,而遽責之以聖人之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風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幾何而不至於「率天下而路」也?今世致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見矣。吾子所謂務外遺內,博而寡要者,無乃亦是過歟?此學問最緊要處,於此而差,將無往而不差矣。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於罪戮,呶呶其言有不容已者也。

傳習錄:盡心由於知性,致知在於格物

[譯 文]

來信寫道:「先生在對《大學》舊本進行註解時認為,致知是獲得本體的知,這與孟子盡心的主旨固然相符。但朱熹也用虛靈知覺來指人心的全體,而他認為,盡心是因為知性,致知依賴于格物。」

盡心是因為知性,致知依賴于格物,這句話是正確的。然而,仔細推敲你話中的意思,你這樣說,是因為還未理解我所說的致知。朱熹說「盡心、知性、知天」是格物、致知;「存心、養性、事天」是誠意,正心、修身;「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知的終至、仁的盡頭,是聖人的事情。我的看法,與朱熹正好相反。「盡心、知性、知天」即為生知安行,是聖人的事情;「存心、養性、事天」,即為學知利行,是賢人的事情;「夭壽不二,修身以俟」即為困知勉行,是學者的事情。

怎能只認為「盡心知性」是知,「存心養性」是行呢?你開始聽這話,肯定會大吃一驚。但是,此處不可置疑,且待我一一解釋明白。心的本體是性,性的本源是天。能盡自己的心,也就是能盡自己的性。《中庸》中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又說:「知天地之化育」,「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這些唯有聖人能做到。因而說,這是生知安行,是聖人的事情。需要存養心,是因為不能盡心,因此必須有存養的功夫,必須是存養了很長時間,到了不需再存養而自然無時不存養的時候,方可說是盡心。

傳習錄:盡心由於知性,致知在於格物

「知天」的知,如同「知州」、「知縣」的知。知州,那麼,一個州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知縣,那麼,一個縣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知天」,就是與天合而為一。「事天」就好比兒女侍奉父母,大臣侍奉君主,還是把人與天分開為二了。天給予我的,是心,是性。我只能保留而不能遺失,只敢養護而不敢傷害,猶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一般。所以說,學知利行,是賢人的事情。「夭壽不二」的問題與存養心的人又有區別。存養心的人,雖然不能窮盡自己的心,但他已經一心向善。有時失去了本心在所難免,只要加以存養就行了。

現今要求人不論夭壽始終如一,這依然是將夭壽一分為二。用夭壽把心分為二,是由於他向善的心不能專一,連存養都談不上,盡心又從何說起?現今要求人不要因為夭壽而改變行善的心,這好比說死生夭壽都是命,我只要一心向善,修養自身藉以等待天命而已。這主要是由於他平素不知道有天命。事天雖是把人和天分開為二,但已真正知道了天命之所在,人只要恭敬地順應天就夠了。說到等待天命,就是還不能真正知道天命之所在,還在等待,所以說「所以立命」。立是「創立」的立,宛如「立德」、「立言」、「立功」的立。

傳習錄:盡心由於知性,致知在於格物

大凡說立,均為從前沒有,現在才建立的意思,亦即孔子所謂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因此說,困知勉行,是學者的事情。如今把「盡心、知性、知天」看成格物致知,使剛學的人不能不分散他的心,就馬上督促他去做聖人做的生知安行的事情。這如同捕風捉影,使人茫然不知所措。這豈能避免「率天下而路」的後果呢?現在,致知格物的弊端,已明顯看見了。你所講的重視外在知識而忽略內在修養,雖知識廣博卻不得要領,這怎麼就不是錯誤呢?這正是做學問的關鍵之處,此處一出差錯,就會無處不出差錯。這正是我之所以甘冒天下之非議與嘲諷,不顧身陷罪戮,仍嘮叨不停的原因。

[評 析]

陽明先生從「天命」之說而進一步推及格物。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可見知命的重要。儒家由此而相信天命有為,但又落於畏天命、任天命、等天命的窠臼,無可奈何於天命。在這種世界觀的支配下談「格物」,又怎麼能立命於內在的自我修養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境 的精彩文章:

父母胸無大志,孩子更容易成功
「都當了媽的人了還」 「滾」
寒食行、寒食立、寒食歸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想好了嗎,下一個10年想要幹什麼
你是人間四月,襲我以花香

TAG:禪境 |

您可能感興趣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格物致知:知識論域的實踐轉向
習香——格物致知,香入生活
究竟什麼是「格物致知」?
曾國藩:讀書要格物致知
有條不紊地做事 方能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處,見學思行(二)
宋畫里的蟲鳥在現實中的樣子,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陳顏閣國畫作品欣賞
格物致知-陳寶義油畫作品
修身大學問(七):繼"焚書坑儒"後失傳兩千年的"格物致知"的真義終於重揭於世
格物致知:王陽明怎樣從文學青年蛻變為心學大師
堪輿風水,平原龍格,學會也能大致知道龍生死吉凶
這100首詠物詩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