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醫養生的核心價值觀

道醫養生的核心價值觀



道醫養生的核心價值觀



一、道醫養生的法道淵源

1.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英國,李約瑟


2.中國的文化根底全在道教。 一魯迅


3.道醫即是以老子《道德經》中大宇宙的「道」為核心理論支柱,它汲取了道家的神治思想,又採納了傳統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和《黃帝內經》理論,自成學派、自成體系,沿襲發展出來的一支醫學隊伍。 一《道醫概說》


4.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法天、法地、法自然。——《道德經》

道家貴生,《道德經》是一部論述「長生久視之道」的書。《道德經》的法道思想,為後世養生學家所遵守,至今仍是指導養生的重要原則。早期人類在探求生命養護的過程中,遵從的正是道醫提倡的「天施地蘊」的自然之理以及以「母愛」文化為核心價值的素樸人本情懷。


二、道家文化的核心內涵


1道學的平等、寬容精神


《道德經》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第十六章)「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第七十七章)「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第三十四章)道學在看待人與萬物的關係上,沒有人類中心論的觀點,認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在文化上,道學主張多元化,容納不同的價值觀,否定高低貴賤之分,反對自我中心論。道教不排除異教和異神,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道學平等視物,以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對外界其容若水,容萬物而不唯我獨尊。道家以道並包天地,澤及天下,常寬容於萬物,顯示了高尚博大的母愛情懷。道學的這種平等、寬容的精神,符合世界上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潮流,必將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


2祈求太平、愛好和平的思想

道家不提倡用兵,但不可不養兵,兵可保家衛國。《孫子兵法》中云:「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道學以兵為「不祥之器」,「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第七十四章)公開提出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並祝願人民遇上「太平盛世」。《太平經》就是道教祈求太平盛世的經典。老子也嚮往一種使人民「安平泰」的社會。道學反對濫殺人,不得已用兵戰勝侵略者也要用喪禮處之,不能冤冤相報,傷害無辜。老子斥責劊子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huan)」,那些行事傷天害理的人多行不義必自斃,那些以權力殘害人民的獨夫民賊是沒有好的下場的。道學的這些思想,必將成為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反對強權政治、反對戰爭的理論武器。


3周窮濟急、救人救物的人道主義觀念


道學提倡取有餘而補不足,講天施地蘊之理。天施予萬物不求回報,地承載萬物不辭辛勞。道學的思想鞭策人們周窮濟急,以使社會上無棄人無棄物。《太平經》云:「或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老子認為善救人者無棄人,善救物者無棄物,反對個人倚仗權勢聚斂財富和壓抑人才,倡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社會。社會上那種財富權力化,權力私有化,以權力化公為私,多撈多得,剝削人民的趨勢,是違背道學中和之德的;那種依靠權力通過不公平競爭暴富起來,不肯救濟貧窮,使天下有才能之士困於逆境無法為社會效力,皆是無道的行為。道學的這些愛人惜物的人道主義觀念,這種以勞取酬,均有財富的社會理想,也必將為世界絕大多數人所擁護。


4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生態智慧


西方自上業革命以來逐漸形成一種信念,認為大自然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可以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經濟的無限增長和盡情的物質享受,而不需要向自然界支付什麼。他們認為發展科學技術以征服世界便意味著社會的進步,這種高科技的進步是不可停止的。然而「科技萬能」的工具理性改善了物質生活,但同時也帶來生體環境的破壞。這種大自然的報復終於延伸到文化層次,人成為科學技術產品的奴隸,環境的危機帶來人心理上、生理上的的多種社會病,空氣污染、氣候異常、資源匱乏、人口爆炸、生物滅絕、毒品泛濫、恐怖活動、災疫流行、核彈及生化武器、臭氧層破壞等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存: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人們生態壞境意識逐漸覺醒後,一些污染性工業有輸出到急於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道學主張天地與我為一,萬物與我並生,這和培根以科技征服自然的觀念不同,人類應該是大自然的朋友,同大自然和諧相處,才不會招致大自然的報復。

5返璞歸真、反對異化的價值取向


道學尊重人性和人的主體價值,提出「因道」、「因性的主張;反對社會對人的異化,主張反璞歸真。現代社會不僅因片面追求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人淪為科技產品的奴隸,而且以世俗文化的發展造成道德墮落、人性扭曲的文明異化現象。異化的實質是通過工具理性控制自然和社會病形成一套思維方式與權力機制』從而脫離開道家以人的生命為中心的思考方式。


現代的「科學主義」、「技術主義」、「理性萬能」的思潮使人們越來越失去自然和社會的詩情畫意,而緊張的社會競爭和複雜的人際關係又使得人們身心疲憊、活得很累,以工業化為主要內涵的現代化使人的勞動變得工具化和公式化,這都使得人們發覺現代化並沒有給人們帶來真正意義的幸福』從而嚮往道家返璞歸真的生存狀態。現代化使人們距離自然界越米越遠,世俗社會的倫理也給人類的心靈套上了數不清的枷鎖:道學卻主張將人類的生存狀態拉向大自然,解脫世俗社會教化強加給人性的層層束縛,以恢復人的本性和生活的自然狀態,消除人類的生存危機。在現代社會裡人和人之間的殘酷競爭、罪惡事件迭出,按理說科技的發展理應使人類有充足的時問享受生活,但卻恰恰相反,人們反倒越來越忙,忙得停不下腳步,忙得聽不見自己的心聲。


21世紀,平靜的生活成了人類的奢望,道學返璞歸真、反對異化的價值取向無疑是一副精神良藥。

6崇尚節儉、知足守道的生活原則


道家在生活上提倡勤儉樸素,反對奢侈浪費,對那種奢極惡、暴殄天物的生活作風深惡痛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團體、一個家庭,莫不由勤儉樸素而興旺,莫不由窮奢極惡而敗落。天地生萬物供養人類,人類要珍惜萬物,知止知足,不應超過限度地高消費,更不可鋪張浪費以掠奪和傷害自然和社會的恩賜。天地賜人以財,是要人替天行道;社會賜人以權,是要人為民造福。如人挾持財權以自重,背道喪德,倒行逆施,必遭天譴。道家講超越外物,不受物慾所惑;超越社會,不以榮辱為懷;超越自身,達到心靈的凈化和升華;社會上達官顯貴一擲千金,貧困山區的孩子卻因無錢而失學;社會上豪門權要盛開華宴觴詠管弦,而貧困地區民眾卻不得溫飽,因而道家崇儉抑奢、知上守道,對社會人心有著現實的教化意義。


7尊重女性、尊老愛幼、慈善謙讓的社會倫理


道家是一種女性的哲學,因而特別提倡尊承女性;道教繼承了中國孝順父母、慈愛子女的傳統美德,提倡尊老愛幼的社會倫理規範。《太平經》謂男得天氣為陽,女得地氣為陰,天地合而陰陽交,「今天下失道以來,多賤女子,而反賊殺之,令使女少於男,故使陰氣絕,不與天地法相應。」「男女夫婦者,主傳統天地陰陽之兩手也。」「故凡事者,像此兩手,皆當各得其人。并力同心,像此兩手,乃古安太平之氣立至也。」世上的男女,家庭中的夫妻,像兩隻手一樣,要同心協力,辦事可成,太平盛世可至;如果重男輕女,殘害婦女,則無道,陰陽不調,必致凶咎。道家這一主張,是對儒家宗法禮教男尊女卑傳統的抗議。


《太平經》又云:「天地之道,乃一陰一陽,各出半力,合為一,乃後共成一。」「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在家庭倫理中,男女也應該是平等的,男女和合的人道與陰陽和合的天道是相對應的。道家的男女之別是生理自然之別,而不是被社會觀念異化了的男女之別,因之道家之女性解放思想是解脫男權社會對女性的異化。道家倡導對人要善,行事要善,自處要謙,處人要讓;天下利益爭則不足,讓則有餘,以慈善謙讓的態度待人接物,敬老愛幼,尊重女性,整個社會的倫理關係就達到道的境界了。


8少私寡慾、無己無待的人格修養


道學在自我人格塑造上要求人們「無己無待」、「不為物累」、「少私寡慾」、「嗇精節情」,以完成心靈的自我超越,達到道的境界。《老子》云:「五色令人目肓;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人行妨。」(第十二章)「治人事天,莫若嗇。」(第五十九章)道學是以人體生命為出發點的學問,因之不主張把生命能量消耗存追求聲色滋味等外部刺激上,要節制自身追求外物的慾望。


《老子》還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第四十四章)外界的虛名、財貨等比起自己的生命來,哪個重要呢?獲得這些東西而喪失生命,哪個更有害?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道家是一種追求內存超越的生命哲學,反對「傷性以身為殉」。《莊子.駢拇》云:「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當今世上有人身壯如牛,力舉千鈞,外物之打擊不能傷其毫毛,但其內心的煩惱、焦慮、忿怒卻足以使其殘生損性。人心的憂傷、焦躁又從何而來?無非是私己的慾望不遂,名利不得,人生道路的窮通晦顯所致。由此可知少私寡慾,無己無待,確是解脫人生心靈枷鎖的仙丹妙藥,是通向大道的人格修養之途徑。


9重生養生、功行兩全的修持方式


道教以生道合一為綱領,以「我命在我」為號召,故養生文化在道學中特別發達。道教中興起的內丹仙學,更將養生學推向登峰造極的境界。道學貴生,將人類生命的價值放在首位,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還珍惜他人的生命,推而至於愛惜天下之生靈,將傷生害命作為世間不可饒恕的罪行。道學以養生養身為功,以愛生濟世為行,提倡功行兩全,「當為天下養身,不當為天下惜身」,以身為天下蒼生行道。明代張鼎松《卻金堂四箴》云:「省嗜欲,減思慮,戒愁怒,節飲食,此養身也。規利害,避勞怨,營窯宅,守妻子,此惜身也。」全真道丘處機帶18弟子千里跋涉去見成吉思汗,一言止殺拯百萬黎民生命於蒙古鐵騎之下,這顯然是為救天下蒼生而行道的典型。道學之重生養生,不可走棄世遁世的道路,而要為促進民眾的健康儘力,為老百姓的牛死存活說話,這種功行兩全的修持方式才是有社會意義的。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它的興衰直接和我們的民族命運緊密相連。中國文化的重新建構意味著我們民族精神的革新。中國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文化傳統與西方根本不同,這就決定了中國無法亦步亦趨地照抄西方模式。然而,由於近世中國的思想家在民族危亡關頭難以抑制對傳統文化的偏激情緒,在這方面一直缺乏深切的認識和科學的分析,迫不及待的全盤西化,照搬蘇俄,都程度不等地吃了苦頭。現在,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總算有了某種程度的自覺。人們開始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同中華民族的血緣、地緣、國情、民情、息息相關,它的遺傳基因融化進每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這是不以人的好惡為轉移的歷史事實,關鍵是如何引進優秀的外來文化優化它。任何外來文化要在中國紮根生長,要成為中國文化中的要素,首先是要適應中國社會歷史進步的需要,再是要和中國文化相互篩選、拼接、融匯、和整合,這是符合信息傳遞和增值的科學規律的。


10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養生觀


山天人同源、身國同構、道統萬物的基本認識出發,對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觀察中,特別是老子在自身修鍊的實際體驗中,認識到自然無為是「道」所具有的本質特徵,「無不為」則是推行「道」的必然結果。而「大道」具有極大的普適性,推而廣之,可行於天下。故在老子看來,養生之道亦是實施「修、齊、治、平」的基礎,治身與治家、治國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儉嗇就是「治人事天」的通則。


將「大道」運用於政治領域,就形成了無為而治的管理天道,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三章)。所謂「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要求統治者應該順應自然,依從事物的內在規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第第六十四章)不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於社會生活;體現在君民關係上就是順應民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而所謂「有為」,即是強作妄為,苛政暴斂,嚴刑酷法,過多地干涉和牽制百姓的生活。「有為」政治的結果是壓而不服,天下多事:「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老子》第七十五章):「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因此,作者勸說統治者「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如此,則可以收到最好的社會效應:「我無為而民自華,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無為而治的治理模式是吸取前代政治經驗和歷史教訓的智慧結晶,是對勞動者實行苛政暴政的抗議和對人類理想治理模式的深刻思考。它將尊重人、關心人作為管理的出發點,故不僅適用於自然經濟為特點的中國封建社會,而且對於人類管理有著永恆的啟示。在中國歷史上,一些明智之君運用這些原則,曾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漢初、唐初、宋初、明初等朝代的統治者實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政策而走向復興的歷史事實,都充分地證明了這一管理原則的積極社會效應。自然無為與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互相補充的。只有遵循自然和社會的內在規律、順應民心、自強不息和勇於進取,才不會陷於蠻幹和盲幹的歧途;只有在進取精神的支撐下順應自然,發展本性,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應變中求取進步。


可見,在老子為代表的道家這裡,所謂的出世與人世存在鴻溝是不成立的。出世與人世並無界限和界定,時至則出,時未到則隱,大隱隱於世。而且,即使在含有遁隱思想的莊子這裡,仍可以感受到其深切的社會關懷和治平之志,內聖外王理想絕不僅僅是儒家的專利,《莊子》中「帝王之事業,聖人之餘緒」正體現了道家模式的內聖外王理想。這種治國養生一理的取向與中國文化經世致用的傳統密切相合,使道家思想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11抱朴守真,儉嗇寡慾的養生觀


在《老子》看來,治國與養生一理,同時,養德與養生亦不可分割。與儒家的「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不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以身心健康為基礎的,是建立在珍惜熱愛現世的生命之基礎上的,養德和養生、體道是緊密相聯的。故淳樸、儉嗇既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又是實現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證。淳樸、儉嗇,超越物外,不為物累,才能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才能求得心靈的安和,肉體的健全,才能長生久視,體道、得道。


《老子》認為,「朴」是道的本性,朴即未經過雕鑿的天然狀態,也是事周有的本質和屬性。作者強調人類應該效法「道」的這一特性,真誠淳樸才是理想的道德,而仁義禮智等的道德規範的建立則是大道衰敗的結果。大道被廢棄,社會發生混亂,產生邪惡,才需要仁義禮智信等來制約人們的行為。更為嚴重的是,崇尚這些人為的規範難免流於形式,造成道德虛偽。出於這一認識,《老子》主張孝慈等道德


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是真誠淳樸本性的自然流露。


《老子》還將儉嗇視為立身所必須持守的「三寶」之一,奉為治國和養德養生的根本法則:「治人事天莫若嗇」(《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即統治眾人,事天即奉養天賦之身心。而所謂「嗇」,則是指儉約不奢,愛惜財物,節制過分的物質享受慾望。這就是說,儉約不奢既是為政之德,也是全生之道,持守儉嗇之德,就能及早地服從於「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第九章)這些從歷史和現實中總結出來的、充滿辯證智慧的警語,雄辯地證明了貪慾膨脹所造成的惡果,將儉嗇寡慾的道德要求與人們企望安全、健康、幸福的心理需求直接聯繫起來,深刻地揭示了儉嗇寡慾對於保國全身的重要意義。


12柔弱慈讓,謙退不爭的養生觀


柔弱不爭的處世之道是老子基於物極必反的發展規律和對於自然社會進行深入觀察之後而提出來的。老子認為,柔弱的一類事物往往更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堅硬剛強的一類事物則往往容易被損壞。出於這樣的認識,他告誡人們:「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逞強好勝之人兇殘暴虐,容易激化矛盾,為他人所害。故要持守柔弱這種真正的、實質上的堅強,而要戒除表面上的剛強。因為從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柔弱的事物往往處於發展向上的地位,充滿著生機,柔韌的事物往往能更好地抵抗承受外來的破壞力。


老子從物極必反的辯證智慧出發,又提出了謙退不爭的主張,啟發人們厚積薄發,後發制勝,謙下不驕。他警告人們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第九章)甘處柔弱,才能保持常德,立於不敗之地。在《老子》第二十二章雲「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個人的智慧和知識是有限的,謙下虛心才能集思廣益,用眾人之智,它是增強自己的認知能力、調節人際關係的基礎。在道家這裡,自然、人類有著極為密不可分的關聯,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是相通一致的。養生和處事、治國有著同樣的原理,養生需要順應自然、和諧有度、儉嗇寡抱朴守真、柔弱不爭,同樣,這些原則亦可以推之處世、治國。道學思想即是養生之道,同時又是一種處世、治國的原則、方針,不僅具有延年益壽、改善生命質量的功能,而且具有治國安民、協調人際關係、升華精神境界的作用。它們不僅僅依賴於人們的理性認識得以認同,而且依託於人們對於生命的珍惜和熱愛而得以奉行,故儘管中國歷史上推行道家思想的力度和廣度遠遠不如儒家,但道學思想和智慧卻能深深的侵入人們心靈,從多種途徑陶冶著華夏民族的心理和性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各個朝代的養生觀!
醋泡黑豆好處多,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太上老君,不是兜率宮裡燒鍋爐的!
簡單養生:每天敲敲3條經,從頭到腳防疾病
為什麼有人「虛不受補」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養生 ▏道醫養生,為什麼要強調養心?
探索太極拳的中醫養生原理 具有重要的養生保健價值
中醫養生要養心 七種不良心理不利於養生
「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常識」經穴養生之拔罐
中醫養生:黑豆的營養價值
道醫養生,怎樣的睡姿最養生
道醫養生,為什麼要強調養心?
人生最重要兩件事是健康與心態,中醫養生為人生護航
觀察道教養生觀對中醫養生理論有影響嗎?
「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常識」經穴養生之推拿
道醫養生養什麼?
中醫養生的五大誤區,健康養生需謹慎~
中醫養生法之脾胃養生
中醫養生|自製五道茶 保健又養生
中醫養生與道醫養生有何異同?
中醫養生:氣鬱體質者不但要養身,更要養心
道醫養生的寶藏
觀察中醫養生保健初探情況怎麼樣?
中醫養生之道:睡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