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死?科學和宗教提供了各自的解釋
對於死亡的奧秘,科學和宗教提供了各自的解釋。
談到生死和人生的意義,我們總忍不住拿宗教與科學作對比。但宗教與科學本就屬於不同類別,又都帶有信仰的因素。
對於人為什麼會死這個問題,科學和宗教都提供了各自的答案。科學從生命機制的角度出發,在物質經驗基礎上加以推導;宗教的解釋來自我們的認知範圍以外:有的是我們不知道的,有的根本沒法知道,唯信而已。
縱觀歷史,我們不知道的事不在少數。不同的宗教用不同的神來解釋萬事萬物。對很多基督徒而言,上帝需要他們知道的,都寫在《聖經》里了;《聖經》里沒有的,他們都不必知道。
漸漸地,人類開始找到自己的答案;死亡不再由神明全權掌控。在這場尋找答案的運動中,一個重要人物就是伽利略。
伽利略
他和其他人將科學研究發展成了一門精湛的技藝。雖然總會有與經卷文本相違背之處,但科學的力量讓人生起了信心。
它解釋說,死亡並非神明的意願,在某些方面,死亡是可控的。我們發現了青黴素,開始進行剖腹產和免疫接種——過去那些只能以天降厄運來解釋的死亡,現在都能加以避免了。
總而言之,我們意識到,很多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但要預防死亡,我們就得弄清關於死亡的各種事實,就得理解疾病、創傷、發育和衰老。就我們所知,禱告是不能防止死亡的。
但無論如何,凡人皆有一死。為什麼?我們為什麼必須得死?
宗教有宗教的解釋。據《聖經》中描述,亞當和夏娃違犯了上帝的禁令,得到的懲罰便是死亡(創世記3:17)。作為亞當和夏娃的後代,我們也繼承了這一命運。說得過去。
但動物的死又作何解釋?狗為什麼會死?狗的祖先難道也偷嘗了狗國的禁果?樹木到了一定年齡也會死去,這就更讓人不解了。也許最保險的說法是,上帝降無常於萬物,作為對它們獲取知識的懲罰。
伊斯蘭教的解釋是,生命是一場考驗,死亡是這場考驗的終點。「凡有氣血者都要嘗試死亡的滋味。我以禍福考驗你們,你們只被召歸於我。」(古蘭經21:35)。基督教中也有這類對「審判日」的描述。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死亡觀是一種「彼世」觀。這類宗教比比皆是。在北歐神話中,戰士戰死沙場後,可在主神奧丁的帶領下,去往瓦爾哈拉天堂,抑或去往女神弗蕾亞的宮殿。在希臘神話中,良善之人身後會去往至福樂土(Elysian)。站在這些彼世觀的角度看,生命就是一場過渡,不論生前在何處,身後都要去往一個彼岸的安息之所。
佛教和印度教的某些宗派也提供了另外版本的彼世觀:死亡是一場考驗的終結,接下去就是轉世。來世的好壞取決於今世的作為。若是經受住了考驗,超越了世俗的偏好,就能解脫,證入涅槃,或是明心見性。悟道之人雖仍身處娑婆世界,但已經離苦得樂。
見於《奧義書》的印度教吠檀多哲學就很好地體現了這樣一種思維:神明並不出超於塵世萬物,神既萬物,萬物皆神。紫色的山巒是神,紅色的法拉利也是神;政客是神,狗屎也是神。
所謂的解脫,就是意識到自己與萬物有著共同的本源。我們眼中的生命建立在你我之別、派系之分的基礎上,但這只是障眼法,它使我們無法看清神明和生命的真正本質。我們以為自己死了,那其實是神明跟自己玩的捉迷藏遊戲。我們沒有死,只是回歸到神的懷抱。
但宗教不用解釋生死的細節,不用解釋夕陽之美由何而來——為何藍光的折射率大於紅光,從而使夕陽呈現出紅色。我們大可以將物理規律解釋為神的偏好。而我們的物質經歷卻遵循自己的規律,由此說來,它們必存在於宗教不再管轄的領域。
當經驗與宗教相違背時,你就得探究矛盾所在。當然,你也可以置之不理。但如果你從不深究就盲目相信,卻還因此獲得回報,這樣的神明不信也罷。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依賴經驗來理解生死問題。我們的經驗很有發言權,這與伽利略的「自己尋找答案」以及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發現青黴素一樣,都繼承了同一思路。可以說,科學也是一種基於現實經驗的信仰,它與上述一些宗教存在許多共通之處。
科學局限於物質世界,因為它本身就是以物質世界為基礎所作的推論。而且,它為我們提供了實用的生存技能。很多人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體會到了這種經驗靈性,而且對其正確性堅信不疑。科學也是一種宗教,雖說宗教本身也不過是著眼於現實而已。
科學是經驗信仰的其中一面。它還遠不夠完美,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建立在成百上千萬人的集體經驗之上,這些人試圖將自己的知識組織起來,以此理解物質世界的規則。青黴素、免疫接種、DNA結構、分裂原子、尼龍搭扣,這些成果都誕生於人類合作。我們對生死的洞見也源於人類的合作。
那麼,這種集體認知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首先它告訴我們,人是不會死的。此言非虛。你身上的細胞,少則存在了數百萬年,多則上億,複製過一遍又一遍,因為生命起源於約30億年前。哪裡有細胞,你就活在哪裡。作為這些細胞分裂的產物,你和所有人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因為生出所有人的那個細胞系是生生不息的。
更妙的是,由於所有生命都共有一套細胞機制,因此很多人認為,我們與一切生命——包括細菌、雜草、狐獴和藍鯨——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合起來,我們構成了一個不死的生命,只是各自開枝散葉。而我們與這個生命的關係,就好比嬰兒與母親的關係。
你由來已久,而且無處不在。
我所提到的這種細胞被稱為生殖細胞,它可以繁衍後代,這一點與構成生物體的體細胞不同。在多數生物體中,生殖細胞就是卵子和精子。
水螅
但一些體細胞也是不死的。水螅是一種多細胞水棲生物,身體任何一部分的細胞都可以再生出完整的個體。就我們所知,水螅從不會死於衰老。
一些癌細胞也是不死的。海里埃塔·拉克絲(Henrietta Lacks)於1951年去世,在她死後,她的癌細胞仍然不斷被複制,成為最知名的不死細胞系之一。
海里埃塔·拉克絲(Henrietta Lacks)
有人估計,自她去世至今,世界各地的實驗室累計培養出了20多噸的海拉細胞。這些細胞還曾上過太空。在治療癌症、艾滋病、輻射和毒素接觸的醫學突破中,海拉細胞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她的細胞永不衰老,甚至還有人提議,海拉細胞應被闢為新物種。
雖然就功能而言,生殖細胞是不死的(死了就沒有今天的你了),但體細胞還是會衰老死亡,就像秋天的落葉一般。為何會如此?進化論為體細胞的死亡提供了解釋。實際上,它解釋了壽命為何有長短,並由此解釋了所有生物體為何會死亡。
首先,因為世界如此殘酷,任何生物都難免遇到飛來橫禍,哪怕是水螅。掠食者虎視眈眈;山羊被獵鷹推下懸崖;疫病掃過,留下無人區。這些因素都會帶走一部分生命。因為嚴寒的天氣,90%的野生小鼠都活不過頭一年。17世紀初,每100次分娩中,就有一個產婦死亡(現在約為萬分之一)。
由於多數生物體還沒衰老就死了,長久保持年輕活力與繁殖能力的細胞機制始終沒有得到進化的機會。就以小鼠為例,大多數小鼠都活不過第一年,因此,面對衰老帶來的細胞壓力,小鼠並不具備良好的應對機制。
如果把一隻小鼠關在籠子里,沒有掠食者,也不受風吹雨打,最初的幾年過去後,它的細胞就會迅速老化。另一方面,養在室內的寵物貓可以活15年左右,而如果你養了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它也許能活上百年。
就算沒有因為其他原因死去,可能過不了多久,生命體也會因為衰老而亡。此即「一次性體細胞」理論。我個人認為,叫「落葉理論」更動聽一些,因為落葉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一次性體細胞。這個機體不斷地進化,旨在收集資源並繁殖,甚至不惜犧牲機體壽命,因為在這個動蕩不定的世界中,機體的長壽殊難保障。
要不是祖先繁衍及時,使生生不息的生殖細胞不斷分裂,我們的身體——這個被狹隘地稱為「自己」的東西——就不會存在於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身體就好比神明的「意識之眼」,祂有億萬隻眼,我們各自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一次性的。
這類似於上文提到的吠檀多哲學。基督徒可能聽過這樣一句話,耶穌說:「劈開木頭,我必將顯現,搬開石頭,你必將找到我。」如果你對詩化的語言不感冒,那麼換一種說法:體細胞就好比陶瓷茶具盒裡的泡沫包裝。(泡沫包裝指身體,陶瓷茶具指生殖腺。)
《逃離地下天堂》(Logan』s Run)劇照
為了讓一次性體細胞理論顯得更切實際,不妨回想一下1976年的科幻電影《逃離地下天堂》(Logan』s Run)。片中,所有人一到30歲就會被幹掉。在這個世界中,沒有抗皺乳液,沒有養老金制度,也沒有養老院。誰要是走運活過了30歲,便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社會根本沒有機會去解決。進化也是一樣。
面對難題,它製造出種類繁多的解決方案,有的奏效了,並因此倖存下來,繼續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它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正因為如此,進化無法讓生物體適應它們從未遇到過的問題。
這種生存時間本就不長的現象引出了死亡的另一個源頭:對抗性的多效基因。也就是說,一些基因可以產生多種效果,且不一定都是好的。Hb-S是一種有益的基因變異,可抵抗瘧疾感染,但也能導致鐮狀細胞貧血症。
基因也有可能現在幫忙、日後搗亂。
任何生命系統都面臨這種「當下」與「未來」的權衡。要不要冒著加速死亡的風險,趁早繁衍?一年生植物就選擇了繁衍。
要不要犧牲長期存活率,冒險求偶?很多年輕的雄性動物就選擇了求偶。今晚是待在家裡,為自己和子女今後的富足生活而努力,還是去酒吧找個對象聊一聊關於生殖的事情?
除了衰老之外,生物還會因其他原因提早死亡,正因如此,傾向於提前繁衍的基因就會受到自然選擇的青睞。否則,一個物種若是為了保存體細胞,而把生殖細胞給犧牲了,這個物種就會走向滅絕。日後,即便這些基因出來搗亂,也不會被自然選擇所淘汰。
對於死亡的原因, 還有一種常見的解釋是突變累積。它基於一個簡單的現象:在細胞的一生中,DNA損傷會不斷累積。拓展到衰老層面,相關證據就不太一致了。然而,突變確實會縮短壽命,致癌物之所以致癌,就是很好的例子。
概括起來講,經過對自然界的探究,我們得出結論:生物體的壽命長短是為生殖細胞的存續而服務的。機體壽命是生命用來實現這一目的的籌碼。
所有生命都有共同的起源——很多人都是懂了這一點,才悟出宇宙中的大智慧。很多人認為,拘泥於細胞,有主觀劃分之嫌。無論這個共同的本源是什麼,它貫穿著生命、宇宙和萬物。佛教哲學家龍樹稱之為空性,也就是說,一切性空,無分別性。這實在不是什麼新鮮的觀點。
歸根結底,對於人為什麼會死這個問題,宗教和科學從不同的存在觀出發,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將兩者對立是蠢人的遊戲。就連在同一個宗教內部,對無上真理的闡釋也分很多派。
科學也是一樣:對於未知事物,解釋從來不會只有一種。宗教試圖指向一個神聖的權威,或是創造出新的宗教分支(有時求同存異),以此化解紛爭。科學家的解決方式是從物質世界的經驗中收集更多證據,這不僅能豐富我們對自身的理解,有時甚至還能延長我們的壽命。
在這個世界中,宗教和科學都是試圖利用人類的集體智慧,追尋有意義的一生。
於我們而言,面對生活中的問題,科學和宗教有著各自的適用領域,很少正面對抗。偶有衝突時,猜測性質更強的一方會輸。理應如此。
一件事,經歷它的人越少,其真實性就越低。這是常識。
翻譯:雁行
來源:Psychology Today
※華大基因沈玥:基因技術是把雙刃劍,用不好會毀滅人類
※吳恩達:我們忽略了AI帶來的更大問題,排擠就業
※DNA里能裝什麼?一部電影、一個病毒、一張禮品卡
※美國權威報告建議允許編輯人類基因,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雄性海馬為何懷孕生子?科學家終於找到原因
TAG:造就 |
※世界各地醫院餐是什麼樣,提供沒營養的食物只會讓病人更虛弱吧
※西非宗教「監獄學校」,免費提供教學卻沒人願意進去
※谷歌為什麼會為我們提供免費的服務?
※科學家或將找到暗物質?宇宙這一奇怪現象為科學家提供了線索
※澳大利亞年輕女孩為解決的有關性的困惑,搶著為殘疾人提供性服務
※土豪公廁這樣設計給女人提供方便,喚醒了不少人!
※想讓孩子有教養,家長請提供好的教養環境!
※吳雅凌:她們以自身的困境和突破提供了某種示範
※誰為林彪提供的毒品?
※古代神秘的女官,除了管理後宮,她們還給皇帝提供什麼服務?
※什麼!古代女官除了後勤管理還要為皇帝提供服務?
※對於想自殺的親友,我們能提供怎樣的幫助?
※尷尬的精液檢測還是自己在家做吧!哈佛教授提供最新技術支持
※誰給他提供了毒藥?「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自殺背後的謎團
※這些女孩專為殘疾人士提供性援助,幫助他們找回生活的信心
※你還在誤會中國哲學嗎?道家思想已經給20世紀西方哲學提供了無數靈感
※專訪劉嘉麒:科幻是基於科學的幻想 並為科學創新提供靈感
※古代女官都為皇帝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職業性治療師,專為女性殘疾人服務,提供及時治療和心理疾患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