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要建雄安新區,聽聽北魏孝文帝的回答——經濟史話3

為什麼要建雄安新區,聽聽北魏孝文帝的回答——經濟史話3

這兩天,大家都在議論為什麼要建雄安新區。我們以史為鑒,看看歷史上類似的故事,也許能管中窺豹,從某個角度了解建立新區的深層次原因。

北魏孝文帝

公元493年年,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一意孤行舉兵三十萬離開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南征南齊。行至洛陽,恰逢連日暴雨,道路泥濘,行軍困難。群臣本不願南征作戰,便再諫停止南征,孝文帝不聽,堅持繼續南下。群臣眾將苦求,孝文帝表態:「既然你們都不願意南征,那就聽爾等的。不過我興師動眾,就此回朝,豈不狼狽,也被南齊笑話。我看洛陽物豐水美,索性把國都遷到此處。」大臣們誰也沒想到孝文帝突然來這麼一招,一時面面相覷。孝文帝趁著諸臣還沒回過神,接著說「都別愣著,同意遷都的站左邊,不同意的站右邊」。這些大臣雖然都打心底不樂意遷都,但是更不願去打仗,情急之下,只好紛紛表示同意遷都。如此,北魏於公元494年正式遷都洛陽。

想必讀者們都能猜到遷都這麼大的事,孝文帝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或真是為了挽回點面子。其實,這是孝文帝自導自演的一齣戲,南征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遷都洛陽。那麼孝文帝為什麼如此大費周章一定要遷都洛陽呢?

這是北魏推行漢化改革的需要。孝文帝本名拓跋宏,是鮮卑人。北魏是隋朝之前南北朝時期,由少數民族鮮卑建立的北方國家。控制著淮水以南的黃河流域。北魏是五胡亂華的終結者,以軍事見長,在內部統治上也是採用高壓政策,導致民族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動搖了北魏統治。

馮太后與孝文帝

至公元476年馮太后(孝文帝祖母)二次執政,痛定思痛,開始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進行漢化改革。要知道馮太后是漢族人,北燕的皇族。估計是厭煩了拓跋氏的簡單粗暴,給鮮卑人展示一下什麼叫禮儀仁治。而孝文帝是馮太后從小親自撫養長大的,用孝文帝自己的話講「朕的祖宗只專意武略,未修文教,是她老人家教導朕學習古道」。咱不能說孝文帝數典忘祖,必須是賢明之君。

的確,孝文帝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又跟著祖母見習良久,可謂雄才大略,也是漢化改革的堅定者。公元490年孝文帝親政之後,繼續其祖母馮太后的遺志全面推行漢化改革。政治上,重用漢族賢人,仿漢人官制,削弱鮮卑貴族特權;經濟上,實行均田制,扶持農業發展;文化上,從漢俗,如穿漢服、講漢話,甚至把自己的姓氏拓跋改為元。如今大姓劉就有一部分源自鮮卑獨孤氏,好潮呵。如此大刀破斧的改革,當然阻力重重。不管是遺老遺少還是既得利益者都明拖暗阻。孝文帝心想既然如此,那就來個釜底抽薪,連根斬斷——遷都。

北魏洛陽城

舊都平城地處北魏北陲,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其次與洛陽相比,在人口、氣候、耕地上都差距很大。最最重要的是,洛陽乃東周、東漢、三國曹魏、西晉的舊都,漢文化的千年古城,對於實行漢化改革再好不過了。就好比把你送到英國呆兩年,英語不好才怪。所以孝文帝看上了洛陽這塊寶地,不惜施展些小伎倆,假意南征,實為遷都,真心改革也。

還是那句話,歷史從不等待猶豫者、觀望著、懈怠者、軟弱者。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雖然個人對「經濟學帝國主義」並不感冒,但是從經濟角度解讀歷史,確實能幫助我們更全面深刻地認識歷史發展的脈絡和原動力問題,這也體現了唯物史觀。計劃推出《經濟史話》,用經濟學講述歷史,并力爭使用統一的規律、邏輯推理,形成一個有強內在聯繫的歷史演進圖景。而不是鬆散、局限的歷史小品。希望讀者能和我一起學習,一起探尋歷史背後的奧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宋朝為什麼經濟繁榮??
趙鼎新:晚清和民國為什麼經濟不成功?
李稻葵: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經濟大圖像
晉朝 講講司馬晉朝的歷史文化經濟及影響
陳來:市場經濟需要回歸儒家思想
帝國版圖:是什麼塑造了中國華北的政治經濟結構?
文在寅 要如何解鎖「新韓國」 經濟和外交 密碼
《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重要上新
雄安新區,中國經濟的破題之作?
吳敬璉、劉勝軍大話「經濟的基本問題」
劉鶴:經濟學者的歷史責任
劉斌聊經濟:中國房產變局來臨,京東、阿里看到的新掙錢模式是什麼?
奇怪!徐州沒有海,為什麼叫淮海經濟區
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為什麼在經濟上依舊富可敵國?
用解決吉林經濟的「藥方」來振興東北?這恐怕不夠
李乘伊:用中醫闡釋和豐富大健康理念-中國經濟新聞聯播網
《紅樓夢》里林黛玉有經濟管理才能?
王祥宇:新型數據帶動垂直經濟
閻錫山治理山西:教育為先,軍事為重,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