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有多靈?你一定要知道
綜合整理自:國學文化,第一閱讀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孝親祭祖是風水之源。我們想想我們的生命從哪兒來的?從父母那裡來的。那父母祖先就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根。我們澆水的時候,要連根一起澆,根深蒂固,枝葉自然茂盛,家族興旺。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不是開玩笑的。
祭祖有多靈
現在清明期間還有其他法定節假日,我們去祭祖,是不是真能想起祖先的好處?思祖先之恩,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我去過山東一個家族,二三百口人,每年大年三十,各家的長子長孫要幹什麼?祭祖守夜。所以這個家族在各個地方工作的公務員特別多。我就在看,這個家族為什麼這麼興旺,別人跟我講他們家風水好,我說你們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他們說為什麼,我說這個家族之所以風水好,是因為他們知道根在什麼地方,他們知道祭祖。 祭祖的時候,燒香成為陽,燒紙成為陰。古時候老人家都會講,那個家裡沒香火了。沒香火什麼意思?斷子絕孫。香火還代表財富。祭祖時要虔誠,我們現在家族能興旺,全是祖宗積德。
那應該在什麼時候祭祖?清明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加上大年三十,祭祖先應該是五次。
各個地方的祭祀風俗不同,我們可以根據各地風俗祭祀祖先。即使在外面工作不能回去,也可以遙祭,朝老家的方向燒點兒紙,燒點兒香,這叫不忘根本。懂得感恩圖報,才可以獲得祖先的護佑和眷顧,家族的運勢才會更好。如果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沒有顯露紀念祖先的心意,那就是不孝的一種表現。
紙就用那種傳統的黃紙,不用太多,幾張就可以。有很多人大把大把地買那種假的鈔票,千元的萬元的,一燒一大堆,其實一點兒作用也沒有。
有一個老闆,他的父母去世以後,他塑了兩尊小像在家裡供著,和供佛是一模一樣,早晚燒香,一天三頓飯。這個老闆有幾十個億資產。我當時還在想,這人怎麼有這麼大的福報啊?最後才明白,是孝心所感。
他說他父母去世五六年,他對父母的思念是有增無減,我們有沒有?很多家庭父母去世以後,包括拜祭父母的照片都要燒掉,說人都死了,要照片幹什麼呀?這多晦氣!送葬時把相片也就燒了,還跟我說:「老師,不是我們不留,我們家就一居室,沒地方掛。」再到他們家一看,他們夫妻的相片掛滿了。
祖先就是我們這個家族的根。我們看這個樹,樹根不動,樹枝再擺,擺一會兒就會停下來;但是樹根一旦動了,那這個樹連根拔起就死掉了,所以根很重要。我們不要認為我們自己能耐大,福分大,你看我掙了這麼多錢,告訴你,沒有祖宗之德護佑,你這福從哪裡來?我為什麼這麼講?你要論名字,跟你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你為什麼發財了?他就倒霉了?包括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的,命運也各不相同,這就是祖宗積德護佑。你要真明白這個道理,就會長時間思念祖宗之德。
這是從因果回報這個角度給大家談的。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祭祖的作用就是教育你的孩子,讓你的孩子懂得對祖先的敬重,對長輩的尊重,對生死的敬畏。如果有孩子能夠做到這些,就能把家裡長輩的好思想、經驗、好傳統繼承下來。這樣的孩子,是站在先輩的肩膀上行走的,自然他們的三觀就正、思維就棒、命運就好。
然而,很遺憾,過清明節的時候,很多家長的言行有的是一種形式,有的是錯誤的教育,這樣的祭祖,不僅不能傳承好家的風水, 更不能給孩子傳遞正確的生死觀與幸福觀……
注意
你的錯誤言行
正在影響著孩子!
錯誤
1
「寶貝你瞧,若是人有錢,人不在了都住得富麗堂皇,沒錢就只能草草掩埋上面種一棵樹,再沒錢就只能把骨灰往江里一撒!」
在某些家長眼裡,人生前死後都免不了有階層的區分。有的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將來掙大錢」,特意帶孩子去參觀那些「風水寶地一般的豪華墓園」,說樹葬、花壇葬等生態墓葬都「特別寒酸」,還說「江葬雖然省事,要被別人罵不孝」。
親,這樣的言論很明顯來自一顆花崗岩腦袋好嗎!豪華墓葬佔去的好地,有的是耕地,有的是山林,有的本可以建房子、培植果園,而正是生態葬的推廣,才讓墓園用地得到約束,才讓死去的生命成為養分,滋養蒼松翠柏、桃花杜鵑。正是依靠生態葬與江葬,人最終才得以回歸大地與江河湖海,進入又一輪生態循環。生命,才在某種程度上獲得永恆。
我們怎麼做:
清明也是感知人生意義之所在的環節,因為只有在此時,孩子才會意識到,人生是有限度的,將來能留在大地上的痕迹是什麼。
趁著風和日麗,帶著孩子在墓園中走一走吧,墓園中有為解救他人殉職的人,有為醫學解剖捐出遺體的人們,他們葬入了「功德園」;有為了「不跟活人爭地」,要求不留碑、不留灰的人,他們只留下一片花圃,一片樹林,供家屬前來憑弔;有生前叱吒風雲的富豪、藝術家,死後只留下小小的土墳,他們的後人,踐行了逝者「與普通人做鄰居」的遺願……
我們這一生,要從大地上索取什麼,又要回饋什麼?這種對生死的感悟,在國外,都是以「墓園教育」來完成的。
老師們上生死課的時候,會帶領小學生來到與教堂毗鄰的墓園,教他們閱讀墓碑上詼諧的文字,緬懷也許是素不相識的人留下的生命痕迹。而這種在人生終點回望我們怎樣才能不後悔、不留遺憾的教育,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孩子對成功,對幸福、對人生價值的看法。
我們當家長的,無須硬性灌輸些什麼,只需多買一把花,讓孩子在深有感觸的墓前,放上一小朵即可。那朵花的指引與點撥,將在孩子未來二三十年的成長中逐漸體現出來。
錯誤
2
「清明別回老家了,補習班調課多麻煩,已經找好了代我們祭拜祖先的人,待會兒他們會發視頻給我們看,打個微信紅包給他們即可!」
家裡的老人強調葉落歸根,這樣一部分家長覺得帶著孩子回鄉祭掃免不了舟車勞頓,現在什麼事兒都可以在網上辦了,為啥不找個人來代行義務呢?有需求就有商機,現在還真有靠代人行孝祭拜發一筆清明財的人。有的家長一盤算:費用比舉家回鄉省多了,合算!成交!
在這類家長心裡,祭掃只是一種形式,不去走這個形式,怕有人說閑話。他完全沒有意識到,清明祭掃也是孩子回到故鄉,找到自己的根的一個契機。
我們怎麼做:
能在莊嚴的祭掃事宜上,都借他人之手,敷衍了事的人,很難說對自己的長輩與親人有什麼真摯的感情。這種人一般都有利己主義的靈魂,遇事斤斤計較「投入產出比」,只要遇到需要付出的事兒,一定躲得遠遠的。您期望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嗎?他將來多少年不回家,只因「機票太貴」,多少年不盡贍養義務,只因「我的生活壓力大,沒時間」,他會在父母年邁體衰時,把他們往老年公寓一送,逢年過節都不去探望……這樣的奇葩孩子,其實不奇葩,他的利己主義思想,也許發芽於當年「找人掃墓多合算」這樣一個敷衍淡漠的想法。
帶著孩子清明返鄉的意義何在?現在不少生長在城裡的孩子,已經沒有了家族、鄉土意識,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不知道自己的祖先還有過哪些追求。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成為「浮萍一代」。浮萍沒有根系,隨波逐流;沒有定力與追求,只能在豐裕的物質面前獲得一時滿足,而過了這一時,空虛依舊如影隨形。
在網路更發達的日本與韓國,清明節前後已經有很多團體發動「親自祭拜承諾」,年輕人紛紛在條幅上簽名,承諾「不當浮萍,要趁此機會尋找自己的根系」,要「恢復家族的凝聚力與榮譽感,有力量造福故鄉一定要出力」!發起這一運動的團體聲稱:「最終年輕一代會意識到,他們返鄉祭掃的收穫,比一次常規的出國旅行要大!」這一變化,是否對我們有所啟發呢?
錯誤
3
「每次清明你爸都要巴巴地跑回老家,就好像家鄉少了他玩不轉一樣!你看各種捐助動員他一回也跑不掉!」
有的媽媽當著孩子的面,與丈夫為此爭執不休,認為所謂造福鄉梓就是老家人找借口募捐的策略,「每次清明祭祖後,鞭炮一放,團圓飯一吃,你那傻老爸就熱血沸騰起來,修路築橋建養老院,他都要出錢出力……咱家的房貸還沒有還完呢!再說了,這些公益事業不應該由留在老家的人出錢嗎?咱家起勁個什麼呀!」
聽著很耳熟?爸爸是農村考上大學的鳳凰男,媽媽是城裡生長的孔雀女,這種矛盾就會攤放在孩子面前,讓他無所適從:將來,我回家祭拜太爺爺、太姑婆、太叔公,要不要為他們逗留了一輩子的這片土地出點力呢?我究竟是屬於生長的那座城市,還是屬於這片僻遠的土地,這片有點清苦的桃花源?
我們怎麼做: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講親情、講故土情、老鄉情、家園情的鄉梓社會,這個社會講究的是「無論走多遠,你的根還在這裡」,「無論你有多大的發展,你與老家依舊有藕斷絲連的關係」。基於這樣一種觀念,清明祭祖也是家族聚會的時日,一些鄉村更形成了藉此機會議事、調解糾紛、商議為公益事業出錢出力的習俗。城裡來的媽媽先不要帶著抵觸的情緒,給這樣一種習慣貼上「落後」的標籤。它到今天為止都是鄉村社會行之有效的潤滑劑,一來平息了不同階層之間的怨念與矛盾,二來也讓遠走他鄉謀生的人,對家鄉產生持久的黏性與情感。
而這種情感,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落伍——掙得財富,回饋社會與家鄉,這即使是在21世紀的互聯網時代,也是讓心靈免於迷失方向的好辦法。我們的孩子將會如此,孩子的孩子也會這樣。
當年,美國的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還是一個無錢買書的貧寒少年時,曾經得到安德森圖書館的幫助,得以博覽群書,他後來創業成功,就發誓要把財富「用在社會福利上面,尤其是要造福我的家鄉」。他並不覺得這是對老家人高高在上的施捨,而是認為:
「
故鄉能給我回報的機會,讓我的心不至於在財富的漩渦中迷失,這是我的福祉。
這樣的胸懷,我們身為家長,能否給孩子言傳身教呢?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只是住大房子買奢侈品嗎?如果能拿出一部分勞動所得,讓家鄉建設得更好,我們的心靈深處,是否會得到更深層次的滿足與安慰?現在已經有一部分家長,趁著清明回鄉的機會,為孩子尋找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幫扶對象,讓孩子用壓歲錢或勤工儉學掙到的錢,資助家鄉貧困學童上學,為他們買文具及圖書;也資助老家的孤寡老人,買一些牛奶麥片等營養品,為老人送去溫暖。這都是有識見的家長,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種下的「善意回饋」的種子。
研究說話
美國已經有研究證實,在12歲之前養成幫扶他人習慣的孩子,在32歲時,做同樣的工作,有同樣安穩的婚姻,其幸福度,要比沒有這種習慣的孩子高四成以上。這就是「造福他人,惠及自身」最有說服力的統計學數值。
錯誤
4
「外公生前在幾個孫兒中最看好你,你要是沒考上牛校初中部我明年就不帶你來了,免得讓外公失望。」
孩子面臨升學的家庭,這樣的祭掃加壓也很常見!媽媽這樣耳提面命時,全然不覺有什麼不妥,反而振振有詞地辯解說:「難道外公不覺得孩子考得上牛校,光宗耀祖,全家人都面上有光嗎?」
而對孩子來說,這句話的潛台詞無非是:所有人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分數是掙得愛、讚賞與關注的唯一憑條。考得不好,連已經不在人間的長輩也會不開心、不滿意!
我們怎麼做:
家長不妨回過頭想想,如果時間倒退30多年,你的父母這樣發起「衝刺要挾令」,你會高興嗎?
清明節,本是追憶家庭親情,追憶長輩的勞作奉獻,追憶「子尚幼,父尚壯」幸福時光的一個獨特人生片段,它發人深省,引人反思,讓人格外珍視親情之醇厚,相聚之不易。它既告知父母,又告訴孩子,父母子女也是一場因緣,而這場因緣聚會唯一觸動人心、讓人此生難忘的,是無條件的愛。
「你不管是顏值爆表還是樣貌平凡,不管是名校牛娃還是普通學校的一個普通孩子,我都無條件地愛你,支持你!相信已經去了天堂的外公也是這樣!」明年,不管孩子是不是上了理想學校,進了競賽牛班,你一定還是會帶他來跟外公說說話的,對不對?因為,你們一定有了很多新變化,攢下很多私房話,要告慰已經去了天上的外公……
錯誤
5
「祭掃的排場要大,不放炮不燒個別墅汽車還不如不來!」
有的家長認為別人家只帶著一束花,靜悄悄來緬懷先人,甚至只帶著一杯酒,一本書,一封信,在墓前席地而坐開始讀書、讀信,是不懂規矩——不燒紙、不放炮,不熱鬧,哪像個正經祭掃的樣子呢?
在這些家長眼裡,清明上山緬懷,也是現實中滿足虛榮心的一個環節,有人燒名牌服飾的紙樣,就有人燒iPhone7的紙樣,有人燒寶馬汽車的紙樣,就有人要燒獨棟別墅的紙樣,一時間燒得墓園濃煙滾滾,製造了無數PM2.5。反正,看上去就是要給先人們與現代生活接軌的物質保障,絕對不能虧待了他們。
孩子看到這場景是個什麼感想呢?孩子一定會想:原來人去了另一個世界,也擺脫不了這些嘈雜鬧哄,這些俗事俗情啊。
我們怎麼做:
我們能否趁此機會,讓孩子領會一下生者對逝者最感人肺腑的懷念是什麼樣的?準備一封家書,念給對方聽,說一說全家這一年的喜人變化;寫一首短詩,說一說親人走了的這許多年,無時無刻不在的思念;逝者生前最愛的作家又出版了新作,「我帶了新書來,念一段給您聽聽」;帶來家人自釀的米酒,與逝者對酌一杯;把逝者生前最想去而沒有去成的美景,拍成視頻,放給對方看……一切都那麼自然,風吹山崗,野花搖曳,好像對方只是出了一次長差,他的音容笑貌,依舊頑強地浮現在眾人眼前。
這應該是一場超越了生死的愛的表達,一場只有你們會意的私房對話。可以與孩子討論:要不要把新做的手工帶去給祖奶奶看,要不要把新寫的書法、新買的風箏帶去給太爺爺看,這一切,都是非常新鮮、私密的體驗,關乎孩子的心靈成長。善待它,謀劃它,可以令整個家族的血脈綿延,為孩子帶來難忘的回憶。
我們應當這樣和孩子一起度過:
1、祭祀活動也是一種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內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親人、祖先送上思念與敬意,給孩子講講老人的故事,不僅讓孩子懂得歷史,更讓他們知道感恩。
2、和孩子踏青,親近大自然
因為清明正是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的時候,所以,清明節還有一個名字——踏青節。
一片綠意盎然、山花浪漫。
孩子們奔走于田間地頭,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風光,走進遠山近水的田園村落,踏著綠油油的青草,踩著軟綿綿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
與大自然的這種親密接觸,可以增強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媽媽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為教材,給寶寶講述各種顏色的特點,讓寶寶增加對顏色的認識和了解;可以讓孩子閉目傾聽風聲、松濤聲或是鳥鳴蟲叫聲,訓練寶寶的聽覺能力和辨別聲音的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在小溪邊玩水,在花叢中玩耍,在廣場放風箏……大自然才是開啟孩子心智的大師。
3、普及節氣小常識,講一份關於清明的詩詞情懷
在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最早是農事節氣,農村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有關清明的農事諺語。
比如:
「清明前後一場雨,勝似秀才中了舉。」
「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清明播谷,小滿栽秧。」
「清明前,好種棉;清明後,好種豆。」
「清明種棉多結桃。」
「清明種棉花,秋後大把抓。」
「清明種瓜,車裝船拉。」
「清明種菜,有吃有賣。」
「雨水清明緊相連,植樹季節在眼前」
這些諺語都反映了作為清明宜種植宜生長的時令節氣特點。
此外,古人的情懷,即使穿越了千年,也能感受到,可以帶孩子講一講唐詩宋詞中的煙雨清明。
4、帶孩子一起種花養草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在24個節氣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這個時候,也正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種花養草的最佳季節。
孩子在參與種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過程中,就是培養孩子的愛心。在這種情感和責任感的支配下,孩子會逐漸跟自然融合為一體,從而更好地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
5、和孩子一起玩傳統遊戲
清明節除了祭奠祖先,還有很多適合孩子的傳統遊戲,比如放風箏,就是古代清明節習俗。
古時候,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風箏。而且,晚上放風箏時,會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
古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還會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放風箏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了解到清明節的習俗,還可以強身健體。放風箏時,寶寶可以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有利於調節眼部肌肉和神經,消除眼睛疲勞,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
盪鞦韆也是清明時節的傳統活動。古時的鞦韆很簡單,用樹椏枝做個架子,再拴上彩帶就是一架鞦韆了。清明節,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自製一架簡單的鞦韆,外出踏青時帶上。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
在清明節的傳統活動中,「蹴鞠」也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綠茵場上踢足球。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相傳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父母和孩子一起回味蹴鞠習俗,去綠茵場上跑一跑、出出汗,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呢!
6、清明,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在祭奠親人或祖先時,孩子可能會問到和死亡有關的敏感話題。那麼,爸爸媽媽也不要刻意迴避這樣的話題,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接受能力,適當地跟孩子聊聊。
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對死亡的了解分為三個時期: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而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話題時,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
識別下方二維碼,幫您成為好媽媽
※孩子眼中什麼樣的媽媽最美
※被「母愛」綁架的可憐的孩子
※教育孩子如教游泳,的確如此
※「愚蠢家長」與「智慧家長」差別就在「輕重」二字
TAG:明智家庭教育 |
※清明祭祖有多靈?
※清明節 祭祖有多靈?
※祭祖有多靈?
※祭祖有多靈?不看別後悔!!!
※祭祖有多靈?特別推薦!
※「狗鼻子」到底有多靈?不可思議的實驗告訴你答案!
※靈芝到底有多靈?
※狗鼻子,到底有多靈?
※好神奇,汪星人耳朵有多靈?狗狗絕對不會告訴你的順風耳三大絕招
※【星話題】看一眼就被撩 這些「00後」有多靈?
※看一眼就被撩 這些「00後」有多靈?
※男神星太奇10:小孩子的話到底有多靈驗?禿老師用實際告訴你!
※熊本熊跳《戀》舞 魔性舞姿展現胖子有多靈活
※年僅19歲碾壓高定秀場,「西西里之花」究竟有多靈?
※深夜東西 | 年僅19歲碾壓高定秀場,「西西里之花」究竟有多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