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文 |

迎刃





韓寒電影《乘風破浪》竟然超出我的預期,笑料與笑果都遠超同期上映的《西遊伏妖篇》,遺憾的是少了很多像《後會有期》里的金句,例如: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你過不好這一生,不是道理聽得不夠多,只是」知道」和」做到"之間,還缺少若干個環節。




-01-




認識一個A君,他是個下載收藏狂魔,每天最大的樂趣和時間都花在刷微博、豆瓣、知乎等碎片化知識型網站上。




有人問他你把時間都花在手機上,為什麼不多看看書呢,他竟說自己在手機上看的都是有用的東西,還給我展示他的收藏量:




「快看,馬上就要突破10000啦,我網盤裡分門別類的存書都有十幾G。」




我於是問他:「這些收藏的內容,你平常反覆看嗎?」




他答覆到:「每次看到好東西,就直接收藏了,看不過來,只會撿重要的看。」




我又接著問:「那你收藏的意義在哪裡?」




他快速反回到:「難道你不覺得,這很有成就感嗎?每次看到那種醍醐灌頂的文章就很有啟發。」




我再問:「那除了收藏的成就感,你獲得了什麼認知和結果上的改變么?看完哪些啟發性文章後,你做了什麼?」




他說:「好像改變還是有一些的,不過感覺不是非常明顯,雖然很有啟發,但總感覺不太好應用。」




我解釋到:「那你這是屬於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也就是說你繼續這樣』努力』的收藏和看碎片化知識,並不能把這些轉化為有效的技能並精通,這是非常低效率的學習方式,不夠系統。"




A君:「好像是這樣喲,我想靜靜。"








-02-




還認識一個B君,是個學習狂,由於受到"斜杠青年」概念的影響,發覺自己能力太弱,擔心哪一天被炒魷魚,就沒飯吃了。




正所謂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於是在這股」知識焦慮」的大潮中,開始投入到微課學習中。




她只要一看到什麼網易雲課堂,騰訊課堂,就想每個類型的課程都積極的參加,一口氣報了10多門課,有免費,也有參加99元,199元的短期課程。




主題有寫作、攝影、整理、思維導圖、時間管理、英語、手繪等等一大堆。




朋友圈經常看到她,轉發報名參加某某微課的信息。




她發現每個課程都很好,都可以解決她某個問題,於是就快速報名了,可真正開始學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時間精力又實在有限,根本學不過來。




很多課程付費後一直躺在APP或微信里,每次打開發現自己買了很久都沒學的課程,就會莫名產生更大的焦慮感。為什麼我也有這種體驗?




我問她"為什麼不踏下心來鑽研一門呢,術業有專攻啊。每個人精力有限,應該把精力專註於感興趣或擅長的方向"。




他說"我都想學啊,學會了就什麼都懂,可以被重用啊"。




我反問到」你真的掌握了什麼技能么?」。




人生就像攀登一樣,有人直奔山頂努力,最後看到了獨特風景,有些人這看看那轉轉,在半山腰就停了。




-03-




還有一個C君,每天空閑,臨睡前都有刷公眾號的習慣,最喜歡分享情感雞湯類的文章到朋友圈。




有次,我問她」這些文章給你帶來什麼啟發?"




"有呀,有些文章看完後,會讓我看到自身上的不足,激勵我好好重新開始。"




"那激勵完後,你做了什麼?」




「有看一些書,更多的還是不斷的看這些文章,因為每當自己情緒低落的時候,都能給我帶來希望。」




「那希望之後,你覺得應該做什麼,可以改變你的現在或問題呢?」




「這個暫時還沒有,慢慢來吧,可能還沒碰到讓我完全悟透的道理吧。"




稍微有些獨立判斷的人,都知道雞湯是有問題的,但卻又是大眾剛需,雞湯道理只能起到一個」安慰劑」作用,所以要想過好這一生,還是得靠實力。







-04-




1.

28法則




大道理如果是未經過處理、消化、執行,那它只是一堆數據與信息,而不能轉換為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技能。





我們一直把時間精力花在如何提高」認知數量」,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人的心理總是習慣性的不斷獲取新信息,卻不用於實踐,並認為學習新知識比使用已有的舊知識更有意思。




但實際上,間隔性的重複學習與練習已有的重要經典知識,會比你不斷閱讀新知識帶來的價值要大得多。




李小龍說:我不害怕會一萬種腿法的人,但我害怕,把一種腿法練了一萬次的人。




所以,重點不是你看多少書,知道多少道理,而是應該掌握有價值的知識技能,大家都應該聽過28法則,幾乎在任何領域都適用,在知識領域也一樣。




20%的知識要比80%的有價值,我們應該花大部分的時間,學習這小部分的關鍵內容上。




2. 多元思維模型




知道單一某個道理(思維模式),或幾個道理(思維模式),會對你的認知有提升,但卻不一定能解決你某個具體問題,或只能解決部分問題。




舉例,我無意中看到《從為什麼開始》這本書,從此掌握了,萬事先問」為什麼」的思維模式,對我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提高,但還是會在實際的解決事情上,會出現執行不到位的情況。




直到看到成甲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里,提到的一系列」臨界知識」並綜合運用的概念,才發現我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道路上,還欠缺一些關鍵環節,或某些思維模型。比如我就缺乏」系統思考」這樣的思維模型。




比如,我要從A到B,需要走路+倒2趟車+地鐵換乘,大約要50分鐘,而我經過系統思考,權衡考慮用滴滴打車,雖然會貴一些,但只要20分鐘,節約了我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而我就存在這樣的思維漏洞,只使用了已掌握的有限思維模型,就會出現有些問題不能完整的解決。




而如果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有某些模型是沒有解決的,就需要其他的思維模型,作為替代或補充。




股神巴菲特的導師,查理芒格曾說過,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




你需要的是在你的頭腦里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他認為通過不斷學習,了解不同學科領域裡的核心思維模型,比如心理學、生理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化學、統計學、經濟學等領域的模型(規律)。




可以綜合培養出「多元思維」模式,每個領域中那最重要最基礎的1,2個概念,就足以支持解釋世界上絕大多數事情,可以幫你獲得解決所有問題的通用能力,這是一種「普世的智慧」。




3. 跟

進與重複練習




《知道做到》這本書里提到,要從知道並真正能做到,中間還欠缺一個環節。




很多人學習一門知識或技能,往往只看基礎的概念,缺少跟進與重複練習。




跟進重複與」刻意練習」、一萬小時理論里的」精深練習」是一脈相承,異曲同工。




從生理學成面,能讓人真真知道並做到,並形成習慣,是因為一個叫做」髓鞘質」的物質。




」髓鞘質」給神經迴路包裹上絕緣體,髓鞘質越厚,絕緣性越強,我們的動作和思維就越加精確和敏捷。




人通過訓練不斷獲得髓鞘質,則能有效提升技能迴路的帶寬和精準度。




大家可以把」髓鞘質」理解為是高速公路,你練習的足夠多足夠好,這個高速公路就越順暢。




你知道一個」道理",只是屬於」信息」,做不到,是因為還沒有把信息與信息,知識與知識之間鏈接起來,而鏈接技能的高速公路沒修建好,你只能走羊腸小道,自然速度和反應都會很慢,也就是不擅長這件事。




就像你剛學會開車不熟練,反應會較慢,而開過幾年車的老司機,所有的開車動作都是本能反應,而不用過度思考。







-05-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是你總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你總想著,我要學得足夠多,看的書足夠多,集氣憋大招夠了,再出擊,而你憋得再久可能也就是個屁。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你總聽道理,卻不學習具體方法。




道理對應一個事物的」為什麼/WHY」,具體方法對應」如何做/HOW」,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事物,只了解根源,不學具體操作步驟,那就是空中樓閣。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你總期望多知道一些武林秘籍,葵花寶典,而你連走捷徑都不願意付出代價。想減肥的胖子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吃多了,是要還的」。




都知道要成功,無非就是」管住嘴,邁開腿」,但你總覺得運動太累,堅持不下,減肥藥這個捷徑,你又怕有副作用,最後你都是淺嘗輒止,胖胖而終。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首先是你的懶惰,行動上的懶,還可以靠督促激勵等措施讓你動起來,慢慢形成慣性。




而如果思維上也懶,就很有可能沒治了。雷軍有名言:"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思維上的懶惰,也可以叫做」笨」,李笑來說過:"你面對相似的情況,採取相同的方式,還希望得到不同的結果,那不是笨是什麼?!"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大家都聽過,只知道學習,卻不知道思考,到頭來等於白學。




如何有效的思考,就需要藉助,已被驗證過無數次有效的思維模式與思維模型,拿來主義即可。




孔子同時也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我前面列舉的科學學習方法簡直一毛一樣:




反覆熟讀經典書籍,間隔性複習已有知識體系,可以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又同時吸收新知識,實現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完全可以成為老師。




最後,推薦成甲《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查理芒格《窮查理的寶典》,《知道做到》這三本書,它們會幫助你,用更高效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你過好這一生。








迎刃

,自信溝通教練 Linkedin專欄作者,簡書/豆瓣/百度/簽約作者。微信公眾號:迎刃(ID:yingrendao) 以自信/溝通/情感為核心的成長方法論。







公眾號回復

關鍵

「領讀包」


查看

39本

十點共讀書目合輯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入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前任如果去世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丨別笑,你執著時也像精神病人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里,如何擁有詩意的生活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丨在精神病人眼裡,你會是什麼?
你知道嗎?孩子也在「望父成龍」「望母成鳳」

TAG:十點讀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你過得這麼難?就是因為脾虛
這是我聽過我們為什麼要努力最好的答案
道理我都懂,但為什麼就是改不了壞習慣?
小時候背那麼多詩有什麼用?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什麼是成熟,這是我看到過最好的解釋
為什麼你對她這麼好,兩人到最後卻還是沒有在一起?
當一條太聰明的狗狗一點都不是什麼好事,看它就知道了!
儘可能不要去想幸福是什麼,這就是理想人生
你說我丑,可是丑有什麼不好的嗎?
這是什麼書?感覺信息量真的不少!誰看過給講講
為什麼你對她那麼好,女人還是覺得「滿足不了」她
除了喜歡你,我什麼都做不好
你那麼努力,為什麼還是留不住愛情?
你有錢有什麼了不起,我身材好過你!
做好你自己,這世界沒有什麼了不起!
中巴關係為什麼那麼鐵?這一組老照片能夠讓你懂得很多
我不知道你們究竟是看什麼?但是我們的血槽已空
做不了愛人,那我們做什麼?
為什麼吃那麼少還是瘦不下來?
你都遇到過哪些不遵醫囑的情況?有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