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圖自網路)


清明


《歷書》有


春分後十五日


斗指丁

為清明


萬物皆潔而清明


蓋時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故得名清明


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


明日清明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清明到,氣溫回升。春意正濃。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清明初候,桐始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二候,田鼠化鴽(音如)。鴽,鵪鶉屬。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鴽化為鼠。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三候,虹始見。虹,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倘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朧月清明風至。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軒台氣清景明。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遙看萬物生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皆清潔而明淨。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近羞草春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聽絲竹近音。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坐軒台醉茗。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思鄉油然來。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清明節


又名踏青節


仲春與暮春之交


祭祖掃墓、踏青賞春


這是一個非產特殊的節日


清明最早只是節氣的名稱


其變成紀念先祖的節日據說與寒食節有關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清明節與寒食節|


寒食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它的淵源一說是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當年的割肉之恩而設立的節日。說是第二年晉文公又率眾臣登山祭典,發現其墓前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其實從歷史實際來看,寒食節禁火冷食主要反應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先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為季節的變化而不斷變換,所以,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先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三月正值改火時節,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有漢一代寒食節稱為禁煙節。這天百姓不得舉火,晚上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宮外。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期,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秦漢時期,祭祖掃墓風氣始盛。不論士人百姓,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式,而清明節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文人詩人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白居易詩句:「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不但祭祖掃墓多在清明舉行,連寒食節的風俗如:冷食、蹴鞠、蕩鞦韆也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清明節與上巳節|


清明節還吸納了另一個較早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舉行,風俗有踏青、祓禊(臨河洗浴,祈福消災),它反映的是經過沈悶的冬天人們急需要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據說從唐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開始伴以踏青遊樂的活動。清明祭祖之餘,順便在明淨的春日裡與家人遊春踏青,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所以清明節也稱為踏青節。


融會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為中心,將寒食風俗和上巳踏青等活動融合在一起的傳統節日,直至延續現代。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壯族、苗族等其它一些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皆的習俗。


由此可見中國的節日真是源遠流長。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暮春雨紛紛。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路人慾斷魂。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清明的吃食|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饊子(南北通吃)。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青團(品相口味俱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古人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寒食節讀寒食帖
藝術家有一種氣質,叫自戀
音樂與數學
怎樣臨摹漢簡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明 | 天清地明,氣清景明,身清心明,儒釋道大智慧!
清明|天清地明,氣清景明,身清心明,儒釋道大智慧!
天清地明,氣清景明,身清心明,儒釋道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