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畫祖」顧愷之

「畫祖」顧愷之

東晉顧長康,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後世諸多成語來源於他的軼事或者藝術理論,比如漸入佳境、點睛之筆、遷想妙得、雲興霞蔚、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等等。

在中國繪畫史上,顧愷之有著極高的地位。唐·張懷瓘《畫斷》評顧愷之人物畫:「象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而人物畫最能傳神的莫過於眼睛:「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晴,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畫祖」顧愷之

顧愷之畫像 資料圖

一半痴愚,一半狡黠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在中國美術史上是個大腕級的人物,他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堪稱人物畫的巔峰之作。其實繪畫並不是顧愷之才華的全部,他「工詩賦、書法」,而為人更是率真洒脫,當時人送了他「畫絕、才絕、痴絕」的雅號。在今天的人看來,他的有些行為不僅痴,甚至有些傻。其實在那讓人掩面而笑的怪誕背後,卻是他無奈的生存智慧。

1、一幅佛像募得百萬捐款

據《京師寺記》記載,東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年),南京修建了一座瓦官寺,寺里的僧人舉辦法會,請信徒和朝中賢士捐款贊助。有一個年輕人也來到寺廟,在捐款薄前提筆寫下了「百萬錢」。人們都驚訝不已,因為即使是那些朝中的達官貴人,捐款也沒有超過10萬錢的。大家都以為他吹牛,向他投去了輕蔑的眼神。

法會上要宣讀祝禱文,兌現捐款的數額。輪到年輕人時,他胸有成竹地說:「請貴寺選一面空白牆壁,我到那裡後,關好院落門戶,不許他人進入。」

「畫祖」顧愷之


洛神賦圖 局部

僧人們將信將疑,好在寺廟裡牆壁有的是,便給他空出了一個院落。年輕人落落大方地進了院,在一面牆壁前作起畫來,畫的是一幅巨大的佛像,整整幹了一個多月。在只剩下眼珠沒有畫時,年輕人對僧人宣布說:「我將當眾點睛,不過第一天來看畫的人,每人要捐10萬錢;第二天捐5萬錢;以後隨便施多少都可以。」

這件事引起了轟動,那天不少人都蜂擁而至。只見年輕人拿起畫筆,在佛像的眼睛處輕輕一點,畫像立刻像活了一般,「光照一寺」。虔誠的人們紛紛解囊,不一會兒,就籌集了上百萬錢。

這個年輕人的名字由此也不脛而走,他就是顧愷之。

顧愷之出身於江南的名門望族,從曾祖、祖父到他父親,都在朝為官,家裡的詩書氣息很濃。他從小就顯露出了聰明和才氣,喜歡博覽群書,寫詩作賦樣樣皆能。他與繪畫的淵源,則來自於母親。

顧愷之一出生,母親就去世了,他跟著父親和奶奶生活。長到四五歲時,跟他一起玩的小夥伴問他:「我們都有母親,你的母親在哪裡啊?」顧愷之跑回家裡,向父親問起了這個問題。父親只好以實相告,他禁不住大哭起來,從此變得沉默寡言。

因為思念母親,他不停地問母親長什麼樣,父親就把母親的樣子描述給他聽。回到自己的屋裡,顧愷之拿起畫筆開始畫母親。畫好一張,他就拿給父親看,父親搖頭,他也不氣餒,回去再接著畫,漸漸有了點模樣。就這樣畫了一張又一張,轉眼幾年過去了,有一天,當他拿著一張畫像給父親看時,父親驚呆了:「這就是你的母親啊!」這一年,顧愷之才8歲。

顧愷之以畫人物畫見長,特別擅長畫女人。他筆下的女性,身材都非常修長,面容姣好,看著別有一番柔美動人的神采。這都源於他對母親的想像。有人問顧愷之曾經拜誰為老師,他的回答是:「我的母親是我心中一直活著的老師。」

當然,為了學習繪畫的技法,顧愷之也曾拜過真正的老師,他就是衛協。衛協所畫的道釋人物,白描細如蛛網,線條簡潔有力,冠絕當代。顧愷之得到了老師的真傳,並發揚光大,特彆強調神韻,提出了「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思想。他說四體的美與丑,本來和畫的妙處無關,傳神寫照,正在眼睛之中。《世說新語》說他畫人,有時數年都不點眼睛,人們問他是何原因,他說一點眼睛人便活了。

顧愷之曾畫過一幅西晉重臣裴楷的畫像,臉頰上加了3根毛,別人不理解,他解釋說:「裴楷長相俊,有見識,這3根毛正是突顯他氣質的地方,看畫的人一定感覺這個人很不尋常。」

「畫祖」顧愷之

洛神賦圖 局部

還有一次,他想給曾任荊州刺史的殷仲堪畫幅像,殷仲堪眼睛有毛病,怕畫出來不雅,說什麼也不肯。顧愷之為打消他的顧慮,解釋說:「如果以飛白的手法來擦過,讓眼睛如輕雲蔽月那樣,豈不是很美嗎?」殷仲堪半信半疑,結果顧愷之採用了「飛白」技法,在筆法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給人朦朧飛動之感,巧妙地遮掩了眼睛的缺陷,殷仲堪見了連聲稱妙。

《晉書·顧愷之傳》記述了一件更為神奇的故事。顧愷之喜歡上了一個鄰家女孩,就大膽地去追求她,可是偏偏女孩對顧愷之一點也不來電,弄得他灰頭土臉,很是鬱悶。顧愷之不甘心,就發揮自己的強項,把女孩的畫像畫在了牆壁上,然後用一根針釘在了意中人的心上。結果,女孩不久就患上了心痛病,請了很多醫生也治不好。後來顧愷之如實向女孩做了表白,女孩終於為他的深情所打動,答應了他。顧愷之於是把針從女孩的畫像中拔出,說來也奇怪,女孩的病馬上痊癒了。

顧愷之以這樣的方式來俘獲愛情,聽著讓人有點毛骨悚然,大概只能歸於傳說的範疇,但人們對於他神奇繪畫技藝的膜拜,卻可見一斑。

2、開起了個人詩歌朗誦會

除了繪畫,顧愷之對於詩歌也相當有研究,而且水平很高。《全晉文》中說他曾著有《啟蒙記》3卷,文集20卷,可惜皆已失傳。

「畫祖」顧愷之


列女仁智圖 局部 宋摹本

顧愷之少年時就在文學上嶄露頭角。十幾歲時,父親請同事吃飯,宴席上有人彈箏,顧愷之即席寫了一篇《箏賦》:「端方修直,天隆地平,華文素質,爛蔚波成。君子喜其斌麗,知音偉其含清……」文句之優美,令在場的客人們都擊掌叫絕。顧愷之對此也頗為得意,他說:「吾賦《箏賦》之比嵇康《琴賦》,不賞者,必以後出相遺,深識者,亦當以高奇見貴。」意思是說,我所做的《箏賦》,可以與嵇康所做的《琴賦》相比。不願欣賞者必以為它是後輩之作棄之不顧,但深有見識者必因它不同凡響而倍加珍視。

關於顧愷之寫詩最有名的一件逸事,記載在《晉書》中。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年),顧愷之被任命為散騎常侍,相當於中央辦公廳秘書,隨時接受皇帝詔書、執行臨時任務等。一天晚上,他在官署值班時,或許因為新升了職,心情非常愉快,看到皓月當空,不由詩興大發,便高聲吟誦起來。恰好名士謝瞻的官署就在隔壁,這天他也在值班,聽到顧愷之的吟詠,便隔著牆稱讚說:「長康兄的詩立意深遠,才情高絕,佩服佩服!」顧愷之一聽,大受鼓舞,愈發忘我,一首接一首地隨口吟來,像開起了個人詩歌朗誦會,謝瞻也來了興緻,不停地鼓掌叫好。

這樣折騰了一個時辰,謝瞻沒精神了,困得不行,可顧愷之還在興頭上,謝瞻不好意思掃了他的興,便叫來自己的侍從,吩咐他:「只要顧愷之有詩作出爐,不管聽得懂聽不懂,作得好還是不好,你就高聲稱讚。」然後拍拍屁股睡覺去了。顧愷之絲毫沒有察覺聽眾早已換了人,還在稱讚聲中情緒飽滿地作詩吟誦,一直整到了天亮。

大司馬桓溫非常欣賞顧愷之的才華,曾經徵招他在自己手下做事,每有宴飲遊玩等活動,都會帶著他參加。顧愷之的才思敏捷,在這樣的場合經常露臉。有一次,桓溫在高台上觀看他修築的江陵城(今屬湖北荊州),很是愜意,便下令文士們以此為題,寫詩歌頌。當其他人還在搜腸刮肚、苦求佳句時,顧愷之早已隨口吟出一首詩,其中有「遙望層城,丹樓如霞」的描寫,桓溫聽了,十分讚歎,當即就賞給他兩個婢女。

「畫祖」顧愷之


列女仁智圖 局部 宋摹本

桓溫對顧愷之有知遇之恩,兩個人感情上很親近。桓溫死後,顧愷之有一次去拜謁桓溫墓,睹物思人,十分難過,當場賦詩說:「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後來有人問他:「您平時倚重桓公,哭拜的樣子可以描述一下嗎?」顧愷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

或許是得益於繪畫的修養,顧愷之的詩作視野開闊,境界高遠,描述風景別有洞天。一次他遊覽會稽山,歸來後有人詢問那裡的風景,他隨口而出:「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若雲興霞蔚。」這些佳句,直到今天還在為人們津津樂道。

顧愷之性格開朗,喜歡誇耀自己的詩作,自認為得到了先賢的風韻。有人聽了很不服氣,請他作「洛生詠」,他嗤之以鼻,十分不屑地回答說:「為什麼要作老婢女之聲呢?」洛生詠是一種洛陽書生吟詩的聲調,源於宰相謝安。謝安的鼻子患有鼻炎,吟誦詩歌時音色渾濁,洛陽的書生們也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多是追星族,為了學謝安的作派,故意用手掐住鼻子學那種聲音。顧愷之顯然沒有跟風這個興趣,不想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邊走,所以斷然拒絕。

說起顧愷之的「才絕」,還不能不提他的書法。中國書法自漢代的蔡邕、三國的鐘繇以後,已成為與繪畫並立的藝術種類,到了兩晉時期,更是名家輩出,達到了書法藝術的一個高峰。生活於這個時代的顧愷之,同樣是這一領域裡的高手,正如唐人張懷瓘在《書斷》中說:「顧長康,亦善書。」

顧愷之時常與當時的大書法家羊欣一起討論書法,兩個人談論起來「竟夕忘倦」,通宵達旦也不知疲倦。他還寫過專門的書法論著《書贊》,提出了不少極有價值的書法理論。顧愷之還把書法與繪畫緊密結合起來。明代大書法家、鑒賞家董其昌經過鑒定認為,《女史箴圖》上面所描寫的箴文也是顧愷之的手筆,很像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的筆意。顧愷之因此被稱為古代文人畫的始祖,後世文人畫講究的「詩書畫印」,詩文、書法、畫功、印章一個都不能少,顧愷之這幾樣都齊活了,於是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3、一片柳葉讓自己隱身

《史記》上說,顧愷之的性格「好諧謔,人多愛狎之」。「好諧謔」就是天生喜歡幽默,愛開玩笑。有一次,顧愷之請假坐船回老家,按照級別和慣例,是不能給他提供布帆的。他「苦求」上司,人家經不住他磨,就把布帆借給了他。結果船行駛到一個叫破冢的地方時,遇到了大風,弄得很是狼狽。於是顧愷之寫信給上司說:「地名破冢,真的死裡逃生,像破冢而出了,所幸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就是成語「布帆無恙」的出處,比喻旅途平安。李白在《秋下荊門》中的句子「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說的就是這件事。

「畫祖」顧愷之


斫琴圖卷 局部 宋摹本

顧愷之的「好諧謔」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有體現。據說他吃甘蔗和別人不同,別人總是從甘蔗根吃到甘蔗梢,先撿甜的吃,他卻總是從甘蔗梢吃到甘蔗根。有人問他為什麼,顧愷之回答說:「這樣吃才能漸至佳境呀!」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錢鍾書在小說《圍城》里寫的一段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葡萄裡面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葡萄裡面最壞的,不過事實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顧愷之很符合錢鍾書的話,他應該算得上是個「樂天派」,這讓他很討人喜歡,容易讓人接近,不過弊端也不是沒有,那就是「人多愛狎之」,別人也愛拿他開涮。

顧愷之曾在桓溫之子桓玄手下做事,有一次他要出遠門,就把自己最為得意的畫作收集起來,放在一個大柜子里,用封條封好,請桓玄代為保管。桓玄這個人「性貪好奇」,顧愷之走後,他打開柜子一看,立刻對裡邊精美的畫作愛不釋手,於是就把畫全部取出,據為己有,然後又把空柜子封好。兩個月後,顧愷之回來了,桓玄把空柜子還給了他,還故意說道:「你托我保管的東西現在原封不動地交給你啦。」顧愷之打開一看,裡邊空空如也。不過他並沒有質問桓玄,而是非常開心地驚嘆說:「看來我畫得太好了,我的畫都成了通靈寶畫,人間留不住,像仙人般羽化登天了,好呀!好呀!」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如果偷畫還算玩笑的話,那接下來的事就更為過火。有一天,桓玄送給顧愷之一片柳葉,鄭重地說這是「蟬翳葉」。蟬就是知了,翳就是遮蔽。民間流傳,知了躲藏的地方,有一片葉子蓋著,因此鳥雀都看不到它,這片樹葉就叫「蟬翳葉」,如果誰用「蟬翳葉」遮住自己,就能隱身了。顧愷之拿過葉子,非常高興,把它舉在自己的眼前,說:「看得見我嗎?」桓玄故意東找西看,大聲喊:「你跑哪兒去了,我怎麼看不到你啦?」顧愷之不吭聲,桓玄索性對著他撒起尿來,顧愷之卻歡喜得手舞足蹈,把那片柳葉當寶貝一樣珍藏起來。

說起顧愷之的「痴絕」,人們不禁要奇怪,難道他真的不諳世事,「痴」得近乎愚,好似傻嗎?一個人如果到了這份上,不是智商有問題,就是情商高得出奇;不是徹底的天真純樸,就是完全的大智若愚。還是桓玄的父親——梟雄桓溫的評價一語中的:「(顧愷之)痴黠各半,矜伐過實」,意思是顧愷之一半是痴愚,一半是狡黠。

「畫祖」顧愷之


斫琴圖卷 局部 宋摹本

顧愷之的痴,說白了,是形勢所迫。

東晉時期,權臣迭起,政局動蕩,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成為政治犧牲品。顧愷之對桓溫還算服氣,但對他的兒子桓玄則向來沒有好感。

桓玄自恃出身高貴,總認為自己是英雄豪傑,沽名釣譽,不可一世,後來更是起兵攻入南京,篡位稱帝。顧愷之早就看出了桓玄的野心,不想與他合作,但又懾於他的權勢,不敢表露,只好裝傻充愣,扯個那些畫是「通靈寶畫」的幌子,將所謂的「蟬翳葉」珍藏起來。顧愷之的「痴」並不是傻,而是一位藝術大師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讓人心酸的生存智慧。

事實證明了顧愷之的遠見,桓玄從稱帝到兵敗出逃,只有80天;從登上皇帝寶座到被自己提拔的老部下劉裕所殺,前後不到半年,死時年僅36歲。顧愷之雖然曾在桓氏父子手下做事,但因為那些早已馳名天下的「痴絕」逸事,不僅沒有在殘酷的政治風雨中受到衝擊、打壓,反而還升了官,直到62歲死在任上。

元代書畫家柯九思評價顧愷之:「人稱虎頭(顧愷之的小名)為畫中之聖,予又謂為畫中之神,800年來繼起亦多矣,誠無有逾於此者。」歷代美術界對顧愷之推崇備至,絲毫不吝於「畫聖」、「畫神」、「宗師」、「畫祖」這樣的稱謂。1985年,顧愷之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138位可立塑像的歷史人物之一,這應該是對他歷史地位的最好認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香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一句玩笑贏了一次戰役
閑章——書畫家對人生和藝術的感悟!
張作霖的「文憑」
瘦金體技法詳解
孟郊妙聯斗貪官

TAG:書香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