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的陵區在陝西,為何一帝葬河南,一帝葬山東?
自公元618年起,至公元907年止,唐朝(含武周)國祚延續二百九十年,歷二十一帝。古無不死,唐朝諸帝的陵寢不能不提及。
皇帝的陵寢,通常在都城的周邊。唐朝定都長安,皇帝陵區安排在了渭水以北的第二道黃土高原和北山山脈各主峰的南麓。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唐陵以約102度的扇面形狀,分布在長安的西北、正西、東北三個方位。背依山原,面臨平川,兩翼展開,這種陵寢布局體現了大唐帝國的博大氣勢。
唐朝二十一帝,其中高祖、太宗、高宗(與武則天合葬)、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葬在陝西渭水以北的唐帝陵區,但昭宗、哀帝沒有葬在陝西,他們一個葬在河南偃師,一個葬在山東菏澤。脫離祖陵,是兩位皇帝無奈的悲哀。
皇位傳至昭宗李曄的時候,大唐帝國已經衰敗,藩鎮、宦官、朝臣三種勢力爭權奪利,儘管昭宗有力挽狂瀾、重振李唐之志,但回天乏力。昭宗是個天真而急躁的人,他想通過強兵征服藩鎮,認為中央軍所到之處,必定所向披靡,旗開得勝。事實上,藩鎮的軍事勢力遠遠強於中央軍,結果昭宗屢戰屢敗。
更讓昭宗頭疼的是,藩鎮還與部分宦官、朝臣相互勾結,結成同盟,昭宗焦頭爛額。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昭宗顏面掃地,多次被挾制、劫持,最終朱溫力挫群雄,成為最後贏家。公元904年正月,朱溫劫持昭宗遷都洛陽。同年八月,昭宗被朱溫派出的刺客殺死,時年三十八歲。次年二月,葬於和陵。
和陵,位於今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的景山之側,陵冢系堆土而成,規模卑小,應系草葬。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村民為了擴大耕田,將陵冢夷為平地,地表建築蕩然無存,地面了無遺迹。昭宗在位十七年,胸懷大志,但一直受制於強藩和宦官,最終死於非命。昭宗死後,大唐帝國名存實亡,離覆亡不遠了。
昭宗死後,朱溫立昭宗第九子李柷為新帝,史稱哀帝。哀帝即位時,年僅十三歲,此時,朝政大權已完全被朱溫所操控,哀帝不過是朱溫手中的一個高級玩偶。以朱溫當時的勢力,取代昭宗,自立為帝,易如反掌,但朱溫想的比較多,他要效仿曹魏,名正言順地篡位,而這個帝位必須是唐朝皇帝禪讓而來。
在滅掉昭宗諸子,以及三十餘名親唐的高官大臣後,朱溫加緊了篡權步伐。公元907年四月,朱溫逼迫哀帝禪位,稱帝建國,建立後梁政權,唐朝由此覆亡。在禪位後的哀帝如何安置方面,朱溫想到了漢獻帝。漢獻帝禪位後,封山陽公,與之相對應,朱溫封哀帝為濟陰王,安置於曹州(今山東省菏澤)。
哀帝即位後,沒有改換年號,仍使用昭宗的天祐年號。朱溫稱帝改元後,「時太原、幽州、鳳翔、西川猶稱天祐正朔」(《舊唐書·哀帝本紀》)。李克用、李茂貞等人仍奉唐天祐正朔,打著恢復李唐的旗號爭奪地盤。哀帝不死,朱溫睡不踏實。公元908年二月,哀帝被朱溫毒死,時年十七歲,葬溫陵。
溫陵,位於今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東北地帶,初葬時規模較小,陵冢系堆土而成。後唐庄宗時,加大了溫陵墓冢封土。文革期間,溫陵被夷平,墓前石刻被砸毀,石碑也被拉去修橋。哀帝在位三年,無權無勢,形同傀儡,禪位後本可以像漢獻帝那樣頤養天年,但被李克用、李茂貞等人忠唐把戲送上了黃泉路。
除了昭宗、哀帝,其餘的唐朝諸帝均葬於渭北的唐帝陵區,因高宗與武則天合葬,故有十八座正式的皇陵,稱「唐十八陵」。這些宏偉陵墓,雖然大多「因山為陵」,防盜措施嚴密,但仍遭到了後人瘋狂盜挖。曹丕的《終制》中有一句話,「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這份見識讓人佩服。(劉秉光)
※聽到一句傳言,他為孫權姬妾掃墓,皇帝大怒,將其車裂
※棺內發出吼聲,王妃說了一個著名典故,王爺最終被活埋
※一個瓜農,仙人指點選墓地,後世果然出了一位開國皇帝
※明朝四個特異年號,一個革除,一個加塞,另兩個更傳奇
※如果採用此人妙計,建文帝不會身敗名裂,朱棣難成氣候
TAG:劉秉光 |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歷史的另類臉譜:此人為光緒修陵風餐露宿,為陵區植樹不惜耍無賴
※【文物保護】零陵區凼底鄉發現明代古墓葬/江永縣文物局舉辦文物安全暨看守員培訓會
※西陵區紅十字會參加應急救援演練
※速度get!武陵區重大治安風險提示
※西陵區關於開展個體工商戶、低保戶 獨生子女家庭登記工作的通知
※零陵區第八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召開
※零陵區召開中元節期間禁燃、禁燒工作會議
※零陵區食葯監管局積極開展化妝品日常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