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清明 從節氣到節日

清明 從節氣到節日

清明 從節氣到節日

清明習俗

在我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獨有清明節兼具著節氣和節日的雙重身份。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

清明 從節氣到節日

清明 從節氣到節日

提起清明節,我們想到的往往是祭祖和掃墓。然而,清明是一個怎樣的節氣,又是如何由節氣變成節日的?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又有哪些傳統習俗?在這些傳統習俗的背後,又承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道德情懷和養生智慧呢?

清明源流 三節合一

清明本為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如《歲時百問》所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每逢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草木萌茂,桃紅柳綠,天朗氣清,萬物勃發。此時,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等農諺,足見清明節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係。這個標誌物候變化、敦促春耕的節氣,之所以會變成以祭奠祖先為中心的綜合性節日,首先要從古代非常有名的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

寒食節,又稱禁煙節,節日時間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講究,一般是從清明的前一或兩天開始,持續3天,期間禁火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它源於介子推的傳說:在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只得流亡於國外。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就是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

19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正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之後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但當時介子推因看不慣眾臣的爭功邀賞,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隱居。晉文公多次派人上綿山搜索,都沒能找到。後來他聽從他人計策放火燒山,只留下一條路,想讓介子推自己走出來。誰料大火接連燒了三天三夜,仍沒見介子推出來。大火熄滅後,人們上山一看,才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親,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被燒死了。晉文公悲痛不已,在厚葬介子推之後,他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並把介子推蒙難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此日禁忌煙火,只吃寒食,以示紀念。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墳前,只見那棵介子推死前抱著的老柳樹竟然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彷彿看到了介子推。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掐枝條編圈戴在頭上並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清明柳」。

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由於清明與寒食節日子接近,二者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就逐漸合二為一了,寒食節變成了清明節的別稱,禁火和掃墓的寒食節習俗,也被融合進了清明節。

上巳節

清明節還融合了上巳節的一些習俗。上巳,系指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因此上巳節俗稱「三月三」。 上巳節在春秋時代已經開始盛行,習俗活動繁多,其中一種是「修褉」,即人們為了去掉不祥、祈禱幸福而到水邊沐浴、采蘭、踏青嬉遊。

後世文人飲酒賦詩的集會,也稱為修禊。書法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就是記錄東晉永和九年上巳節時,文人墨客歡聚蘭亭,曲水流觴的情景。明代文徵明還以此為題材創作了著名的《蘭亭修褉圖》。由於時間上的相近,上巳節的踏青飲宴與清明掃墓後的春遊娛樂逐漸合而為一。

掃墓祭祖 慎終追遠

祭奠祖先、敬賢感恩是清明節的核心禮俗。祭祀掃墓的習俗起源很早,自秦漢相沿承襲,歷兩千年而不衰,成為清明節不可缺少的禮俗活動。正如民謠所言:「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

在唐代,為了使百官士庶都有充分時間致祭祖先墳墓,官員們在每年清明期間都會有四到七天的假期。因此,在唐後期,出仕外地的官員在清明期間返回家鄉拜掃親人墳墓已相沿成風,清明掃墓這一習俗民間也得到了普及。

自古以來,清明祭祀掃墓往往傾家出動,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時至今日,清明祭祖掃墓仍是全體華夏兒女一年中的重大事宜。每年清明時節,各家各戶都上墳祭掃。祭掃時要修理塋墓、剷除雜草、培加新土、祭獻食物、焚燒紙錢。許多地方清明掃墓後除要插柳外,還要在墳旁栽松柏等常青樹,這是人們對生的渴望,既希望死者永生,又祈望生者長壽。

《論語》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要慎重地為死者辦理喪事,虔誠地追念先賢。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去做去思考,激勵自己效法先古聖賢,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清明掃墓這一習俗的背後,其實正是承載著人們這種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道德情懷,更與祖先崇拜忠孝文化傳統之間有著深刻的聯繫。在祭奠與追思中,滲透出中國人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孕育著我們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意識,這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祖的文化精髓。

插柳戴柳 辟邪寄情

民間有俗語「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足見柳樹與清明的不解之緣。關於清明插柳戴柳的功用,解釋則眾說紛紜。其一是紀念介子推。傳說中,介子推抱柳樹而死,第二年柳樹復活了,晉文公將柳樹看做了介子推的化身,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表達對介子推的紀念。

其二是避疾疫。早在唐代,人們便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古人的這個習俗其實不無道理。阿司匹林是我們熟悉的一種解熱鎮痛葯,它的發明正是源於柳樹。我國傳統醫學還認為,柳樹入葯,一身是寶:柳枝是接骨妙藥,柳根能祛風利濕、消腫止痛,柳皮能除痰明目、清熱祛風,柳葉有清熱解毒之功,柳絮做枕芯則能鎮靜安神。

其三是避鬼邪。我國以清明節、七月半和十月朔為冥三節,其間百鬼出沒,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稱之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節是鬼節,又正值柳條發芽,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古人對柳樹強大生命力的崇拜。俗語道:「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生命力強,成活率高,正可作為人類生命的潛意識投射物。因此,人們在清明這個萬物復甦、草木萌動的時節,選擇最富有生命力的柳枝,或插或戴,希望能感染其頑強的生命力。諸種說法雖然不同,但可以看出,隨著歷史的演變,清明柳承載了越來越多的文化蘊含,人們借柳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

踏青郊遊 尋春健身

我國清明踏青的習俗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在當時,每逢上巳節,人們便會相互結伴,帶著春食、春酒,到郊外的溪水之畔「曲水流觴」,嬉戲為樂。到了唐代,清明踏青的活動更為盛行。由於古代禮教森嚴,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而只有在清明這個難得的時節,她們才能盛服結伴出遊,盡情的嬉戲賞春,因此民間有句俗語「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

在宋代,清明踏青出遊愈加盛行,達到了頂峰時期。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清明時節東京(今河南開封)人競相出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 生動描繪了當時人們踏青遊玩的盛況。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首段部分也展現出汴京郊野的春光里,人們掃墓踏青而歸的生動畫面。

清明寒食 百草入饌

早在春秋時期,我國人民在寒食期間便不生火做飯,只吃事先準備好的冷食,即寒食之具,也稱「寒具」。寒具在歷代的叫法不盡相同,有「細環餅」、「捻頭」、「環餅」、「粔粧」等。在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寒具的做法:「環餅一名寒具,以水搜,入牛羊脂和作之,入口即碎。」宋代林洪《山加清供》也有:「寒具,捻頭也。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余,宜禁煙用。」從文獻來看,這是一類將麵粉、糯米粉和油加以揉搓扭曲成環狀細條的油炸食品,類似我們今天的饊子、油條、麻花這些食品的祖先。

為什麼古人在清明禁火期間要吃寒具呢?在清明期間,古人不動煙火,因此只能吃冷食冷飯,清明時節天氣尚存寒意,吃冷飯對腸胃實在是一種負擔,遠不如耐儲存、高熱量的油炸食品對身體有好處。此外,寒具在中藥巨著《本草綱目》中也有一席之地,李時珍認為它具有「利大小便,潤腸,溫中益氣」的功效,因此,寒具在清明禁煙的時代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

在隋唐時期盛行全國的一個清明食俗就是吃畫卵。人們在清明頭一夜,把雞鴨卵煎熟,染成藍黃雜色,在卵殼上加以雕鏤成畫,作為冷食禮品相互贈送。唐代的人們還會在寒食節前製作很多「甜餳」,類似於今天的麥芽糖,來就著冷粥喝。李商隱的「粥香餳白杏花天」描寫的就是當時寒食的情景。

到了宋代,清明時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等現成的食品之外,富人家還會在在清明節前用麵粉和棗泥製成形似燕子的點心,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因此又叫「子推燕」。明朝人還會有意將一部分的棗錮飛燕留到立夏,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據說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蛀夏,即人到夏季,精神倦怠、胃納不佳)。

清代的清明食俗已不局限於寒食,熱食也開始成為應節食物,如清代趙筠《吳門竹枝詞》中描繪的:「相傳百五禁廚煙,紅藕青團各祭先。熟食安能通氣臭,家家燒筍又烹鮮」,說明當時熱食已經出現在清明節的食俗中。

如今,清明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已淡化,人們雖然仍喜歡吃清明餅之類的食品,但更多的是熱食,且注重營養。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青糰子是在糯米粉中加入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製成的,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甜而不膩。

浙江人清明節有吃艾餃的風俗,認為清明食艾餃能避邪驅毒。此餃採用鮮嫩艾葉和米粉和勻做皮,以白糖芝麻餡做餡,蒸制而成,其色澤翠綠,味道清香而略帶苦味,食之別有風味。

寧波一帶的人清明節喜歡吃用麵粉、馬頭蘭等野菜和青草製成的蒿餅,此餅翠綠清香,且富營養。溫州愛吃的清明果,是採用田野的棉菜同糯米粉搗和,餡以鮮肉、冬筍製成。棉菜即鼠曲菜,又叫清明菜,味微甘而清香,全草入葯,有祛痰止咳之效。

此外,黃河、淮河流域清明節還沿襲著吃「子推燕」的習俗,並將其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閩東地區無論城鄉,在清明節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因在當地語言中,「芥」與「轎」同音,寓意先人坐轎歸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而且在這段時間裡,在當地還可以吃到一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將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里,烙熟為時令小吃,頗具鄉野風味。

潮汕一帶清明時節則喜食蒸朴籽粿,朴籽樹是當地特有的一種植物,清明時節,朴籽樹葉滿叢嫩綠。人們采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陶模蒸製成朴籽粿。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此外,清明時節,蘇杭一帶還食紅藕,北方一些地方吃香椿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等食品。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各地清明的食俗五花八門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就是都會採用應季的藥用植物入饌。傳統醫學認為,每種食物都按照其生長規律在相應的節氣生髮榮枯,因此,食用應季的食物才最能得食物之精華。在清明時節,萬物生髮,將應季的藥用植物做成精緻的糕餅菜肴,不僅別具風味,還具有預防疾病的保健功效,更是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

清明節是一個同時兼具肅穆悲傷與歡快愉悅兩種情感氛圍的節日,既有緬懷故人的哀思,又有踏青嬉戲的歡顏。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清地明,到處生機勃勃,人們到郊外掃墓,悼念祖先、反省自身之餘,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賞春,嬉鬧遊戲,品嘗帶著春日氣息的清明美食,不但順應天時,有利健康,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也是節哀自重的一種調劑方式,映照著中國人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豁達心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孕婦手麻為哪般
孩子過敏應該這樣防
中醫如何看過敏
認識過敏 看看這些歷史腳印
世界自閉症日:夜空中閃亮的星

TAG:大眾健康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明如何從節氣變成了節日?
六一從節日感到儀式感
《中餐廳》開播,網友們紛紛吐槽,從節目組、明星到大廚無一倖免
從節目點綴到高口碑標配,綜藝後期如何玩出新花樣
超強剪輯!韓國明星頻出事,後制人員讓這些明星從節目徹底消失!
於可愛哭了,為回國拍戲,他從節目中提前下車,韓國明星冒雨送別
紀凌塵劈腿模特王藝,從節目中就能看出他對和闞清子結婚的態度
楊冪從節目里就一直力捧他,終於將他納入麾下,成功簽約!
節食減肥傷害了胃?從節食瘦身到狂吃胃藥,你是不是做錯了這些!
熊黛林曬產後照事業線驚人 從節食到運動減肥正能量滿滿
應采兒和程莉莎「開撕」!她們從節目一開始就是莫名尷尬啊…
「袁春望」在快本當過編導!他們也是從節目組工作人員逆襲成明星
減肥從節食開始:這套路居然也可以為M2重機槍所用?
Produce48日本松井珠理奈中斷活動,從節目中下車
宣布離開!在《RM》中飽受爭議的他 還是決定從節目中下車不再繼續......
鹿晗從節目下車,導演痛批其不敬業,竟任性陪女友去旅遊
視角 l 從節省資源出發的3D列印如何勝出傳統加工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