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地宋朝一戰而失,令異族屠戮我華夏大地數百年

此地宋朝一戰而失,令異族屠戮我華夏大地數百年

唐宋時期,是騎兵在戰場馳騁的黃金時代。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馬鐙,大大增強了騎兵的戰鬥力,也使得騎兵成為了戰場上的重要力量。唐宋兩代都對於戰馬的管理加以重視,中國古代馬政制度在這一過程當中逐步走向了成熟。由於兩個朝代政治與內外形勢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因而對外戰爭的形式與特徵有著明顯的差異,由此也決定了唐宋兩個朝代的戰馬訓練必然會有所差異,最具有代表性的差異就是,宋朝的騎兵數量要遠少於唐朝,且宋朝騎兵的出彩戰例較少,這與多種因素有關。

同樣面臨著游牧民族的騎兵優勢

唐宋兩個朝代幾乎是與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交戰相始終的。唐前期的主要用兵方向是突厥,後來在中後期轉變為防範回鶻與吐蕃。而宋代的前半段北宋時期,主要是與契丹和西夏相對峙,後半段的南宋時期則是抵抗金和蒙古的進攻。而上述提到的這些政權,都是典型的游牧或漁獵生產方式。相比於中原王朝,在戰馬的來源與騎兵的訓練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這一優勢也在特定的軍事思想的指導之下轉變為巨大的軍事優勢。游牧政權講求以利為戰,也就是認為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在戰爭指導思想方面提倡主動進攻,側重野戰,主張速決戰和無後方作戰的原則。在建軍思想方面崇尚勇武、善戰的思想,堅持兵民合一制度;在軍事技術思想方面積極學習漢族的軍事技術,尤其是攻城技術。強調發展進攻型武器,注重提高武器的殺傷力和軍隊的機動能力。而戰馬則是保持高機動能力的重要載體,歷代胡人入寇,鮮有不全身而退者。而身處邊地的百姓,則時常處於被劫掠奴役的對象。

(戰馬與騎手豐富的北方游牧政權)

面對北方民族的軍事威脅,中原的統治者往往採取屯兵、設堡、修築長城等方式來消極固守,這種方法耗時費力,而且容易被集中起來的敵軍形成局部優勢予以擊破。但是唐宋兩朝在主流上並沒有嚴格採用這種方法。唐代由於皇室崛起於西北的關隴地區,擁有強有力的騎兵力量,是唐太宗實現全國統一所仰給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況且唐代的疆域在大多數時候都跨過傳統的長城界限,而將安西北庭都護府作為國家的最外層防禦圈。因而對於外族入侵,唐代多是同以騎兵相制。由於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導致了而宋代建立之初,長城就基本上失去了防禦作用,大部分的長城段被併入契丹的版圖。契丹的騎兵只要能突破河北諸路、渡過黃河,就能很快的來到東京城下。而西夏的崛起不但幾乎斷絕了同西域的聯繫,而且讓宋朝對這一戰馬的重要產地失去了直接控制。而南宋時期形勢更為嚴峻,淮河到大散關的的防線地勢難以同陰山燕山相比。天險的劣勢讓宋代難以擁有特彆強有力的騎兵部隊。

兩個朝代飼養戰馬的政策差異

唐代飼養戰馬的工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間段:第一時期為初唐至高宗、武則天時期。這一時期由於新朝初創,政府高度重視,隴右地區官營畜牧業發展極為迅速,從當初的五千匹戰馬突增至高宗麟德年間的七十六萬餘匹。唐初放馬的地域分布與突厥吐蕃犬牙交錯的地理區位,也讓高宗到武周時期的戰馬數量出現了一次明顯的衰退。第二時期為唐玄宗時期至安史之亂前。這一時期由於唐玄宗銳意開邊,在客觀上刺激了隴右等地區官營牧場的發展,官營畜牧業及民間畜牧業均達到唐代鼎盛時期。第三時期為唐安史之亂爆發至吐蕃攻陷隴右地區。這一時期由於安史叛亂,隴右兵力被調去平叛,吐蕃乘機攻陷隴右地區,進而奪取西域,嚴重威脅關內地區,唐政府在隴右地區所置的官營牧場也蕩然無存,軍中用馬改為從民間購買,戰馬的管理處於荒廢狀態,基本上戰死一匹就少了一匹。戰馬在軍閥混戰當中大量消耗,各個官營私營牧場紛紛落入地方勢力手中。馬匹數量及產地的減少,對後世宋代的馬政產生了重大影響。

(唐朝騎兵俑)

在一定程度上說,宋代的戰馬缺乏是唐代後期的惡果。戰馬的飼養在宋朝初年被予以高度重視,直接採取官營監牧的方式。監牧事務最初是由太僕寺管理,但由於宋初採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太僕寺的權力被削弱,加之監牧規模的擴大需專門機構進行管理,遂建立群牧司取代太僕寺。在此後八十多年中,監牧制度一直由群牧司管理。群牧司在管理的過程中暴露出很多的弊端,如管理渙散、農牧爭地等,使監牧制度走向衰落,政府轉而重視民間養馬和買馬。於是在元豐改制中,群牧司被裁撤。此後,管理監牧事務的權力完全歸屬於太僕寺,這種權力的分配又一次使太僕寺的權力過大,使各司、監之間權力不能相互制約,管理中出現問題。為解決這一情況,最終形成駕部和太僕寺共同掌管監牧事務的局面。這反反覆復層出不窮的機構,彼此職權相互重疊,行政效率低下。宋代的戰馬管理總體來說還是被當時的管理者等而次之,效法唐代「以騎制騎「的觀點不被統治者重視,宋朝總的戰爭政策還是以步制騎。宋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與唐朝有了一些差別,騎射技術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北宋的沈括說,「以為契丹馬所生,而民習騎戰,此天地之產也」,而宋朝「利強弩」,「舍我之長技,勉強所不能,以敵其天產,未聞可以勝人也。」

以步制騎,終究被騎所制

可以說,唐代的戰馬政策總體上還是實施的很成功的。雖然在高宗武周時期有一定的衰弱,但是在玄宗朝又得到了強有力的恢復。天寶後,「諸軍戰馬動以萬計。王侯、將相、外戚牛駝羊馬之牧佈於道,百倍於縣官,皆以封邑號名為印自別;將校亦私備馬」。遍觀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大規模出征漠北的的只有漢代出征匈奴、唐代出征突厥,明代出征蒙古。戰馬政策的成功極大地維護了唐代的邊疆安全,並通過動態的防禦方式增加了與周邊民族的交流,也促進了盛唐的開放氣象。唐代馬政與養馬之盛況可見一斑。

(宋朝總體上偏向發展重裝步兵,對騎兵的重視不足)

宋代開國伊始,就難以有效解決諸軍戰馬數額。同時,宋牧馬地多在今河南、河北地區,氣候不符馬之習性,養出來的馬習性溫良,難勝戰騎長途追擊之用。由飼養培育出來的馬與草原放牧方式的馬性情存在著較大差異。

宋仁宗即位後,武備漸弛,馬政開始衰敗,朝廷陸續關閉了在黃河以南的牧監,只留下河北諸監。之後,牧監存廢不定,罷停之議不斷。政府對定監養馬態度已趨消極,大有定牧不如游牧,游牧不如買馬之勢。故北宋養馬數最多的真宗時也僅20餘萬匹。從上述宋與夏、遼、金在軍事戰略戰術上的比較而論,宋軍一味消極防禦勢必取失敗之道,這歷史已作了充分說明。到了南宋時代、不僅西北養馬牧地盡失,華北地區的次等產馬地也丟失,步兵為主力的作戰方式與當時的火藥武器技術限制,使得兩宋始終在北方民族的鐵蹄壓迫威脅之下度過。而「元起朔方,俗善騎射,因以弓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蓋其沙漠萬里,牧養蕃息,太僕之馬,殆不可以數計,亦一代之盛哉」。故趙宋王朝終被蒙元滅亡,騎兵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朝怪事:士兵們為何餓死也不吃小米?
曾徑中國的這4種東西堅決不賣外國人,知道為什麼
歷史上的宋朝可能是個『慫朝』,殺岳飛,還用宰相人頭求和!
宋朝官員強娶民女他還付錢幫忙擺平?這是什麼皇帝?厲害了

TAG:宋朝 |

您可能感興趣

此民族威脅中原大地幾百年,第一次滅亡華夏政權,但最終神秘失蹤
這一戰的失敗讓宋朝軟弱了三百年,華夏文明由此沉淪
疆域是北宋兩倍,二百年歷史,這個朝代卻成為華夏的傷痛
游牧民族的一項戰術,滋擾了華夏二千多年
百年前徐樹錚收復此地,後來又丟了,如今這裡遍地美女,卻非華夏
這個皇帝多活十年,宋朝千年華夏最大的恥辱本可以避免
華夏有二王三恪傳統,為何這三個王朝滅亡,皇族還會慘遭追殺?
華夏大地十大古建築,令炎黃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 !
中東一大族群,人口破百萬,自稱為華夏後裔
四百年前,他從異國他鄉竊回一物,華夏人口從此進入九位數時代
華夏族即將滅族的3個時刻,都有英雄救世,其中一人殺光了異族
華夏「四大罪人」,自私的行為,讓中華倒退數百年,可恨可恨!
這個江南小國有功於華夏,卻被歷史黑慘了
受制於這三個方面,導致華夏王朝兩千年來始終無法戰勝游牧民族
中國有一地,領土每年新增百萬平方米,和華夏大地「兩條龍」有關
秦始皇為何能橫掃六國,一統華夏?只因秦國這三大逆天神器,威力驚人
荒蠻之地崛起的秦帝國,吹起了凜冽的西風,也吹響統一華夏民族的號角
大秦帝國留給華夏的三大水利工程,兩項入選世界遺產,這個最偉大
司馬懿留下一禍患,讓此地漢人幾乎絕跡,高句麗崛起差點滅了華夏
此座城市,既是華夏文化的祖脈,也是秦國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