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自戀不是病,是葯 | 積極錯覺也有益心理健康

自戀不是病,是葯 | 積極錯覺也有益心理健康

封面圖.jpg


文:melo0dy | 首發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
責任編輯:黃小希 半島
本文圖片:Unsplash


打開微博,主頁里的動態中又出現了一張帥雷雷的自拍。如果你點進他的首頁,便會發現頻繁的自拍照和不時冒出的自我讚美。我們通常用「自戀」二字來形容這一類人,也偶爾會用這個詞來調侃周圍的朋友,但你是否想過,其實自己也是一名自戀者?

許多人對自己的評價其實並不完全正確,我們眼中的自己總是更好些。Brown教授曾在自己課堂中對學生們進行了一次調查,他發現89%的學生讀自己的評價要比其他人積極,92%的學生則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消極——然而從統計學原理來看,如果大多數能夠客觀地評價自我,這個百分比應該保持在50%左右。不止是大學生有著這樣的傾向,Myers的一項研究中發現,90%的商務經理認為他們比其他經理更突出,86%的人則認為他們比其他同事更道德。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有偏差的自我評價稱之為「積極錯覺」。


積極錯覺產生於曲折的自我認識道路中


「認識你自己」是一個貫穿人生始終的命題。當成長到了某一階段後,我們會不由地開始尋求自我認識,渴望能掌握更多關於自己的信息。而在我們尋找這些信息的過程中,自我提升動機影響著我們對信息的篩選。自我提升動機指的是人們受激勵去體驗積極情緒並避免消極情緒的傾向。誰這輩子還沒點兒追求呢,這是我們普遍且正常的需要。


在這種需要的指引下,很多人便會選擇性地接觸對於他們有利的評價而避免那些消極反饋。例如我們喜愛與欣賞自己的人交往,以此來減少不利反饋,保護積極的自我觀念。還有一些證據也在支撐著這個觀點,Bloch等人發現在診斷測驗足夠準確的情況下,那些艾滋病和其他嚴重疾病的高危人群不願去確認自己是否被感染,個體在搜尋健康狀況的信息時,也體現出了自我提升的傾向。

甚至有時,我們會採取自我妨礙策略來維持積極的自我觀念。考前刻意不做複習或是比賽前故意不去訓練都是自我妨礙的表現,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順理成章地把失敗歸因於「我沒做好準備」而非「我能力不足」。成功和失敗的結果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並不是最重要的,將結果歸結於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才能真正影響自我觀念的形成。


除了內部動機的影響,還有很多社會因素促使我們產生積極錯覺。我們提倡父母去給予孩子更多的讚揚,鼓勵老師去發現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也是點到為止,「給人留點面兒」才能維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狀態。


所以我們都有「自戀症」么?


種種跡象顯示,我們許多人都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在很多方面誇大了自己的能力。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心理存在問題呢?事實上,正確認識自我並不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Lewinsohn等人在1980年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讓抑鬱被試與非抑鬱被試參與一系列團體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會有2-4名經過培訓的研究助手在單向玻璃後觀察參與者的行為(研究助手不知曉研究設計以及被試的分組)。每次討論結束後,研究助手將在17個項目對參與者的表現進行評分(例如是否友好、幽默、表達流利?),同時,參與者們也被要求在同樣的項目上進行自評。

實驗結束後,研究者們比較了人們的自我評價以及旁觀者的評價,他們發現抑鬱組和控制組的自評分數均高於旁觀者的評價分數。但是,抑鬱組得到的兩個分數更為接近,也就是說,抑鬱患者對自我的判斷相對更加準確,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客觀地評價自我。也就是說,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也是不能完全客觀正確地認識自我的。


積極錯覺如何促進心理健康?


1.讓我們相信自己擁有很多積極的品質


對自身能力的積極看法會讓我們去嘗試更多樣化、更複雜的行為,我們有勇氣也有信心去做新的事物,這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趣味。這一點處於兒童時期時的我們至關重要,勇於探索是兒童能接受到更多的外界刺激,有利於他們語言獲得、問題解決能力和運動技能的發展。


2.促使我們適當誇大自己產生預期結果的能力

知覺的控制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要素,積極錯覺則能夠讓我們知覺到更多的控制感。高控制感的人更善於應對逆境,並且在認知、操作任務中會表現得更加出色。


3.讓我們更加積極地看待未來


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未來比他人更加美好,概率論告訴我們,這種認識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但不能做出理性判斷的往往是非抑鬱的人,感到焦慮、抑鬱的人幾乎不會產生這種樂觀觀念。在Pyszczynski的研究中,兩組被試(抑鬱組與非抑鬱組)被要求評價一些積極的或消極的事件。研究者發現,非抑鬱被試認為在自己的生活中,積極事件比消極事件更易發生,但抑鬱被試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積極事件發生在他人身上的可能性更大。


相信未來是美好的,當下的苦難也就不再顯得那麼難熬,我們會更有動力去跨越重重障礙,追尋我們相信的那個目標。

4.有利於發展和維持人際關係


默里等研究者曾要求82對夫妻評價對自己、現在的配偶、以及理想中的配偶進行評價(例如是否善良、耐心,是否懶惰、決斷?),他們發現,比起那些能夠正確認識彼此的夫妻,給予配偶更高評價的夫妻擁有更多的滿足感,即便這些評價並不客觀。


但需要警惕的是,過度的自戀會使我們變得固執而武斷。當自戀成為一種病態,我們可能會因此而傷害到身邊的朋友,也可能因此忽略掉了身邊潛在的危險。


成為一個適度自戀者,先相信自己,別人才會相信你,先愛自己,才會有能力去愛他人。


《EVA》中有一句台詞——「討厭自己的人不能夠喜歡和信任別人」。假如我們不夠自戀,不夠喜歡自己,我們也難以對其他人生髮出充盈的愛意。王菲的歌中唱「自己都不愛,怎麼相愛,怎麼可給愛人好處」,真實生活中確實如此。


可如果自戀太多,變成了希臘神話中的納西索斯(Narcissus)——眼中只看得到自己,將他人的愛視作理所應當,也不是什麼很好的結果。所以人生就好似是在這狹窄的刀鋒上行走——要自愛,也要懂得自愛的限度。


參考文獻:


[1]喬納森·布朗著JONATHOND.BROWN. (2004). 自我. 人民郵電出版社.


[2]Bloch, M., Fahy, M., Fox, S.,& Hayden, M. R. (1989). Predictive testing for Huntington disease: ii.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life-style patterns, attitudes, and psychosocialassessments of the first fifty-one test candid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Genetics, 32(2),217-224.


[3]Lewinsohn, P. M., Mischel, W.,Chaplin, W., & Barton, R. (1980). Social competence and depression: therole of illusory self-perceptions. Journalof Abnormal Psychology, 89(2),203-212.


[4]Murray, S. L., Holmes, J. G.,& Griffin, D. W. (1996).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illusions: idealiz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tisfaction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Psychology, 70(1),79-98.


[5]Pyszczynski, T., Holt, K.,& Greenberg, J. (1987). Depression,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expectancies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ture life events for self and others. , 52(5), 994-1001


作者簡介:melo0dy。推薦本文首發高校心理類公眾號:京師大學堂(ID:bnupsychology)京師心理大學堂,北師大心理學院出品,奉行「打造中國最專業的心理學科普平台」的項目定位,努力將北師大心理學百年積澱奉獻於社會,凝聚師生力量傳播科學知識,讓心理學走進千家萬戶。


112.PNG


今日討論


身處這個精神物質壓力同在的社會


適度自戀也是一種自我治癒的方法


來晒晒你平常都是怎麼自戀的?



醫院專家都說我沒病,為什麼我還是那麼擔心?
一個人不自信的根源是什麼?
她在電視直播中開槍自殺,我們不應該忘記她
被開玩笑了,不敢生氣怎麼辦?
你眼中那麼多「別人」,自己在哪裡?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讀書不是努力,不要有幻覺和錯覺
經常感覺「乏力」這不是錯覺,最大的禍首竟然是這些!
如果沒有感覺,就不要給我錯覺,我怕我自作多情
「暗戀」的人有這些表現,只是想「玩玩而已」,別把錯覺當真愛!
讓人膽戰心驚的錯覺圖,懷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患上了老花眼?
愛情的最痛感悟:他對你的好都是錯覺
似曾相識的感覺?科學家:不僅僅是錯覺,可能是平行世界
5張讓你產生錯覺的圖片,不要懷疑自己的眼睛,這只是錯覺而已!
你堅守的愛,有時只是一種錯覺
死亡並不是消失,科學家稱那只是我們的錯覺,意識存在於平行宇宙
5張讓大腦窒息的錯覺圖,看錯的自覺舉手,別不好意思承認!
心理錯覺:越是高智商的人,越是難說話
愛的錯覺,往往是在你的愛沒有得到回應時,變成怨恨
時間只是錯覺?愛因斯坦和牛頓早已看破真相,人們卻不願接受
有些食物過敏可能只是錯覺,還是要去問問醫生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我總感覺婆婆想拆散我們的婚姻!」
平板性能總是比同期手機差?這不是錯覺是無奈
較真:喝酒禦寒?男人適量飲酒有益健康?這是要命的錯覺
護膚小白肯定有的3個錯覺,你可能也有!
自助餐一吃就飽,到家就會餓,並不是錯覺,和這四道菜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