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海德格爾與莊子對人類的忠告:切不要自以為是

海德格爾與莊子對人類的忠告:切不要自以為是

人應當放開橫亘於內心的各種成見,而以空明之心擁抱自然,特別是友善的對待其他生命,反對將人類的標準和要求強加在自然世界與其他生命身上。


文/行葦


老莊思想的魅力,不僅征服了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近現代也漂洋過海流傳到西方,並受到許多思想家的推崇。例如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就和道家思想存在許多的交集。


1


海德格爾與道家的故事


有人考證,海德格爾於1930年10月在不來梅(Bremen)曾經作了一篇題為《真理的本性》的演講,期間就曾經引用德文本《莊子》中「濠上觀魚」的故事。而他對道家學說的興趣顯然在之前就已經產生。1946年,海德格爾遇到了中國學者蕭師毅,為了更深入的了解道家學說,海德格爾希望兩人合作,越過已有的德文譯本而親自從中文直接翻譯《老子》。雖然最終因為蕭師毅的放棄沒能完全翻譯全本,但海氏的書房裡一直掛著蕭氏為他書寫的一副對聯:「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此後海氏對道家思想的興趣持續了數十年之久。中西方均有不少學者認為,道家給海德格爾帶來了許多啟發。

海德格爾與莊子對人類的忠告:切不要自以為是



人應當詩意地棲居(資料圖)


如當代著名學者張祥龍先生的《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一書,就曾經頗為宏觀的勾勒了海氏思想與東方思想之間溝通、互釋的可能,認為二者雖然存在許多差別,但總體而言思維方式接近,並不妨礙交流。


他指出:「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觀之間確有一個極重要的相通之處,即雙方最基本的思想方式都是一種……不離人生世間而又能構成盡性盡命、詩意盎然的澄明境域的思想方式」。(經海德格爾引用而為人熟知的那句詩「人應當詩意的棲居」。)


對海德格爾思想和道家思想做更為全面對比互釋的,是那薇女士的著作《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她認為海德格爾和道家哲學都是面向生活本身的哲學,道家哲學指導人們如何在現實社會中去過一種契合自然本性的生活。海氏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用豐富多彩的表述引導人們去尋找本源、尋找本真之性。


「海氏和道家哲學的目的是把人們從聰明智慮主宰的主觀客觀對立的狀態,引回到那個活生生的玄冥之中。」通俗的說,在此種哲學的指引中,人方能成其真性,物亦得以從人的奴役中釋放出來,呈現為物的本真狀態。

海德格爾與莊子對人類的忠告:切不要自以為是


對於物而言,凡有用於人,則必為人所盤剝。(資料圖)


2


反對人對世界的剝削


如果說上面的觀點還顯得晦澀難懂,這裡不妨再引入另一位學者的通俗解讀。南京大學的張異賓教授,是當前中國在研究西方現代哲學的學者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位。


他曾經做過通俗的解釋:海德格爾注意到了人對世界的認知其實是一種面向我們的湧現,這種湧現的「自然」永遠是「for us」(為人)的。——也就是說,人類認識自然界的任何事物,總體上總是從「這個東西對人來說有什麼用處」的角度來認識的。因而在人的面前,世界其實就是一個等待開採的礦藏一樣。人從自然中獲取糧食、衣物以及其他一切生產、生活所需的材料。就像現在,人們牧養牲畜,種植莊稼,開山採石,鑽井煉油等等,其目的都是為了讓人生活得更舒適。


但是人沒有想到的是:自然界的一切,並不是為了人的生活需要而存在的。人其實沒有資格只顧自己,無限制的掠奪自然資源。尤其是到了現在,我們看到大自然在人類生活的破壞下,已經變得岌岌可危。莊子曾經講過馬的故事: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本來在野外生活的好好的馬,因為人要用它,就對馬做了各種迫害,卻美其名曰:「馴馬」,馬最終被馴服了,卻也死傷了大半。人卻洋洋得意以為自己了不起,卻不知人的所謂「善治」對馬來說不過是一場災難。今天,在人類鐵蹄下的大自然何嘗不是如莊子筆下的馬一樣?


作為一位現代哲學家,海德格爾呼籲讓世界不被人強制的為人而存在,人不再盤剝外部對象,而是如牧羊人看護羊群一樣看護外部世界。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不是功利性的,而是夥伴式的共在的關係,交流的平等的關係。海氏形象的稱這種形態為「讓物物著」。——即讓世界像他自己原來的樣子存在,而不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存在,僅供人類壓榨。

與此相似,在莊子那裡,則稱之為「無用之用」。所謂「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世間》中匠石之齊見櫟社樹的故事,也是這樣的意思。


社樹碩大無朋,而匠石視若無睹,以其不堪為材,而樹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


對於物而言,凡有用於人,則必為人所盤剝。樹木有用,就被人類砍來燒火,果實能吃,生長果實的枝葉就被人折斷,牲畜的肉能吃,就被人宰殺。唯有那些對人類來說無用之物,才能保守自身,其於人所無用,於其自身正為大用。

海德格爾與莊子對人類的忠告:切不要自以為是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本是自然而然的(資料圖)


3


人類不要自以為是


不僅如此,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本是自然而然的,並不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在,人類說這個事物有用,那個事物無用,也不過是自以為是的判斷而已,根本就不是絕對正確的標準。如莊子所說:


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齊物論》)


在解讀這些文字時,一般學者傾向於認為莊子是表達了一種相對主義的觀點。如馮友蘭、任繼愈等學者認為這是對現實的歪曲,是「企圖以此引導人放棄對舊制度進行鬥爭」。然而,當視之為「相對主義」的前提,豈非正是預先認定有一個「絕對」可言嗎,好像人已經掌握了真理似的。回到文字本身,則人與魚、猴、鹿、鳥等的生活習性本自不同,可以必然以人的認知和選擇為正確嗎?《至樂》篇對此種人為自然立法的思路做了明確的批評: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曶啠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


鳥的生存是棲息於林間樹梢,食魚蝦,翱翔於天地,悠遊於水澤,而非作為人的玩偶寵物,居房舍宮室,享鐘鳴鼎食。人以五穀為美味,魚蝦不能認同,蜂蝶食花蜜,猛獸若食之則必然餓死。人見美女而生貪好之心,鳥魚見到美女卻深感恐懼迅速逃遁而未見其美。何必定然以人之是非為是非呢?


4


結語


在環境問題和價值混亂日益嚴峻的今天,回味道家與海德格爾的教導,至少可以有以下幾點重要的啟發:一者,不要過分的人類中心主義,無休止的掠奪自然資源,因為自然並不生來是給人剝削的。二者,人應當放開橫亘於內心的各種成見,而以空明之心擁抱自然,特別是友善的對待其他生命,反對將人類的標準和要求強加在自然世界與其他生命身上。三者,超越世俗的功利之心與是非成見,以洒脫、自在之心尋找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編輯:若木)


聲明

1.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行葦。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2.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3.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

海德格爾與莊子對人類的忠告:切不要自以為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遺世而獨立」:紅塵煉心後一位道長對生命的感受
厲害了Word道長,竟能邀請仙鶴:招鶴法探奧
談起百善為先,怎能不提道家、道教與孝道呢?
丹道修真崎嶇路,似曾相識《駐雲飛》(2)
道長修鍊也評「職稱」?正一派道士常用法印概述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莊子:人生的意義,是擁有自由的權利
莊子: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莊子:人生的根本,是懂得與自己相處
莊子: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
莊子:人生的根本,是懂得和自己相處老子微言
莊子:夏蟲不可以語冰,遇事永遠不要和這樣的人爭辯
莊子:不屬於自己的活法,不值得羨慕
莊子和西遊記:在對的人眼裡,你是珍珠;否則,你還不如一粒米
莊子追求的自由逍遙境界究竟是怎樣的?
《莊子》道家老子的「聖人」,莊子的「真人」,是什麼樣的人?
莊子也無奈:人,為什麼要自欺欺人?
莊子和海德格爾的死亡觀,驚醒無數夢中人!
莊子:老子說「善者不辯」,他也是這麼做的
莊子:不屬於自己的活法不值得羨慕
莊子:善者不辯,說的是動機,不是不能辯論
莊子:真正的快樂,源於你有一顆自由自在的心莊子智慧
莊子:「敬之不喜,侮之不怒」的人,可以得到最大的自在
莊子: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境界不夠
莊子:把名利看淡,把自己看輕莊子智慧
莊子:「敬之不喜,辱之不怒」的人,可以得到最大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