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對外賠了多少錢?總數你想不到,能買1000條定遠艦
前幾年國內外一直熱炒的一個話題是「清朝的GDP到底是不是世界第一」,有人(還是外國人)拿出數據說1820年時清朝的GDP佔世界經濟總量的33%,同期英國是5.2%。可是從1840年到1911年,清朝簽訂的條約中,中國一共對外賠了多少銀子又有多少人關心過呢?
雖然說大家或多或少從歷史課本中能記上那麼一點,但是總體的金額恐怕還沒有宏觀的了解。
清王朝對外賠款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算起,大家在上學的時候都背過這麼一組數字,中英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清政府賠款2100萬銀元。但實際上在戰爭中的1841年還簽訂了一個《廣州合約》,這個合約也賠款了630萬銀元,戰後一年的1843年,在《南京條約續約》中,清政府再度賠款670萬兩白銀。
當時的銀元是西班牙銀元,一塊約合白銀7錢1分,因此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一共對英國賠償了2544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1856年到1860年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其中在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中,清政府對英國的賠款金額為400萬兩白銀,對法國為200萬兩白銀。
到了1860年,英法聯軍在把北京皇宮洗劫一空的前提下在《北京條約》中竟要求向英國賠償1300萬兩白銀,向法國賠償800萬兩白銀!而在此期間,沙俄乘火打劫,割走了中國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又怎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而在1876年和1881年清政府又在其他條約中向英國賠償20萬兩白銀,向沙俄賠償900萬盧布。
到了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日本獅子大開口竟然開出了2億兩白銀的要求,而清政府竟然滿口答應。而在這兩億兩白銀之外,當時為了讓日本退出遼東半島還另外給了其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此外還有所謂的「威海衛駐軍費」150萬兩白銀!
當時在建設北洋海軍的問題上,慈禧太后以建設海軍耗資太巨為由,在1888年即停止了北洋海軍的軍艦外購。而戰爭失敗後,這兩億多兩白銀又能買多少條戰艦呢?說個大概的數字:163條定遠艦!
而甲午戰爭的悲哀沒有持續多久,5年之後世人皆以為大清可欺的八國聯軍攻陷了北京城,一年之後的《辛丑條約》簽署的賠款金額更是令人咋舌:4.5億兩白銀。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已經無錢可賠,因此需要貸款還債,而本息的合計是9.8億兩白銀,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個中國人,上至八旬老漢,下至剛出生的嬰兒都得承擔2兩銀子的賠償金!
很多人以為這筆錢在清政府完蛋後就不用給了,其實不然,繼續得給。有的人可能知道,這筆錢後來因為世界大戰等種種因素,對有的國家賠償中止,而另外一些國家則用用這筆錢來給中國人建教育,後來也停止後續款項的接受。
但是要知道,儘管有的錢是給中國人用的,但這錢必須還要交到外國人手中,據統計到1938年停止庚子賠款之時,中國已經支付了6.5億兩白銀。
綜上所述再加上一些零碎的賠款,也就是說清政府時期,中國名義上對外賠償的金額達到了近13億兩白銀,其中實際支付了(包括後來的民國政府)9.3億兩白銀。13億兩白銀能幹啥?如我們前面做過的簡單換算,相當於近1000條定遠艦的造價,即便按照實際支付金額來算也能購買664條定遠艦!
※千古智慧,中華禮儀之美
※清朝兵丁胸前補服上的那些文字分別表示什麼?當個兵都不容易
※兔死狗烹:劉邦封的七個異姓王,唯有他得以善終
※清朝武士射箭時為何要撅屁股?
TAG:清朝那些事兒 |
※清朝對外賠了多少錢?若變成大米,如今全中國13億人可以吃半年
※彩虹-4無人機對外銷售五年,一共賣出去多少架?賺了多少錢?
※女人過了40,這4件事千萬不要對外炫耀,否則會越過越痛苦!
※近代以來清政府到底對外賠款有多少?說出來簡直是天文數字!
※8萬噸的核動力航母,美軍寧可耗資100億拆解,也不對外出售!網友:有錢任性!
※菲律賓最賺錢海島年入70億,今變「糞池」,總統都不願意對外分享
※75年了,他對外宣布自己是希特勒,現高齡130,不想在隱藏了
※中國這兩款武器絕不對外出售,一個是殲20,另一個沒人能想到
※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70%,鈾礦也是70%?
※俄對外暗示中方又買蘇35戰機 有了殲20的解放軍為何還不滿足
※醜男花4萬多整容後吃1個月流食,現對外表滿意稱痛苦也值得
※人口近1億,領土還不到中國4%的越南, 憑啥還能對外出口糧食?
※蘋果A11領先驍龍845一個級別,為什麼不對外銷售呢?
※人口近1億,領土還不到中國4%的越南,憑啥還能對外出口糧食?
※F22為啥不對外出口?是怕隱身技術外泄,還是F22有缺陷
※中國石油對外依賴度到底有多少?這個數字真是驚了
※有了空警200還不滿足,現在對外採購新預警機,關鍵要求已曝光
※人口近1億,領土不到中國4%的越南,憑啥還能對外出口糧食?
※華為對外支付60億美元專利費,230項專利收10億美元真不貴
※《請回答1988》3年後珍珠依舊萌,她做錯事對外道歉,他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