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道醫養生的「嗇」到傳統醫學的「中」!

從道醫養生的「嗇」到傳統醫學的「中」!



從道醫養生的「嗇」到傳統醫學的「中」!



1老子對「道」的認識

老子的大道宗旨是:「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是老子對待宇宙萬物自然和諧生態的根本原則。


老子無限深情地揭示了天人合一、沒身不殆的根本途徑: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六章)


認識和把握了大道的根本規律,方能避免實踐中的盲目性,而虛懷若谷,無所不容。無所不容,方能廓然至公,不為親疏、利害、貴賤所左右,不為禍福、得失、壽夭所影響。廓然至公,方能全面周到,道溥天下,沒有遺落不及之處。「恆善救人,而無棄人。恆善救物,而無棄物。」(第二十七章)「人之不善,何棄之有?」(第六十二章)全面周到,方能天人合一,達到自我與宇宙萬物的渾然一體、和諧統一。天人合一,方能融化於道,而成為宇宙中「四大」之一的人。融化於道,方能「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第三十三章)

1老子對「慾望」的理解


老子進一步深刻揭示了天下無道的根源乃在於慾望:「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慘於欲得。」(第四十六章)對於商業對農業的巨大破壞力,老子深表不滿,並嚴厲指責商業社會是違背大道的非正常社會:「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


,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足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人類愚昧階段,也是人類異化的開始。對財寓的刻意攫取是人類社會所以異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切動亂的根源和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源。其實質,是人類中心主義而引起的道德危機。老子總結私有制社會制度的的本質在於:「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第七十七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


簿,而亂之首也。」(第三十八章)隨著人類的實踐,一面是生產能力不斷地提高,科學技術文明不斷地進步,物質生活不斷地豐富,一面卻是社會秩序、人際關係、精神境界卻越來越異化,越來越淪落,越來越遠離了自然大道。

2老子說「利、弊」


利與蔽永遠是對等的。人類擺脫愚昧走向文明和智慧的開始,也是災難的開始。利與弊的思考,老子首先想的是利物、利人、利他、利自然,強調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互利而不爭。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是靠智慧,不是靠爭鬥,也不是靠儒家所謂


的「道德」,而是靠素樸。「絕聖去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


2《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謂內守,即是全神。全神思想最早來自於《道德經》的「治人事天莫若嗇」。所謂「嗇」,就是要攝神、葆精、受氣、養形。《韓非子·解老篇》也說:「書之所謂治人者,適動靜之節,省思慮之費也。所謂事天

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智識之任。苟極盡責費神多,費神多,則盲聾悖狂之禍至,是以嗇之。」《素問·經脈別論》所提出的「


生病起於過用」的觀點,也與「嗇」的論述是一致的。如七情過用就成為治病之因,「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均是飲食的大飢大飽,或過寒過熱,或偏嗜,皆是「過用」現象,足以成病。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索問·宣明五氣》所說的「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也是「過用」所造成的損害,如房室過度則傷精,均與「嗇」的要義相悖逆。孫思邈沿襲了《道德經》「嗇」,的思想及《索問·經脈別論》「生病起於過用」的觀點,強調養生要堅持一個「嗇」字。還以「膏用小炷與人炷」作喻,認為人的精神氣血是有限的,不可濫用,必須處處注意攝養受護,要盡量減少它的消耗。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五色、五音、五味等皆是人之本能所必需,但如縱情於犬馬聲色,內在之神明為外在之物慾所牽累,必然不安守於神室,要麼導致心神的錯亂而失去常態而癲狂,要麼導致情氣神的耗傷而損及年壽。


「嗇」與「中節」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嗇」的含義是指人們對自己精氣神的消耗希望能減少到最低限度,而「中節」則是指不要超過身心活動的範圍。中醫以「中節」思想取代道醫「嗇」的思想,主要源自以下幾方面因素。


首先,「今時之人」以「樂」代「道」,長壽觀念不再被人尊崇

《黃帝內經》開篇之「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其次,中醫學以陰陽學說為治「病」之本,神治思想逐漸被人淡忘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於本。……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腫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再次,中醫學科特點決定中醫以醫藥學為學科內容架構,致使道醫精華思想游離於醫學之外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寫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中國有句古話:「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道醫「嗇」的目標看似高遠,多數人也不過得到一個「中」字罷了。而「中醫」所謂的「中節」思想看似圓融,如果能夠得到「下」的結果也實屬來之不易了。道醫對人體五臟之神的態度比較消極,認為是一種不正常的病態現象,唯有持戒方能長生。而中醫則認為,喜怒哀樂為人之常情,也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正常體驗和反映。人生在世總有喜怒哀樂之情志變化,豈能「如槁木,如死灰」?七情活動不可不發,可以用,只是不可過用,過用則神散氣耗,同樣足以致病。可以發,如果不發則隱曲不伸,反而郁而成病。因此,人若能把握「中節」之道,識得個中真諦,則身心健康有了基本保證。七情之發必須合道,貴乎「中節」,要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總之,「中神」是中醫的情志養生觀,中醫也發明了不少情志養生法。


常人不明道醫「全神」之理,不通「中神」之法,大多數的疾病,皆來自於對五臟之神的妄動和濫用。故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的「道林養性」篇中指出十二種過度情志變化的危害性:「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足,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可見造成人體傷害的關鍵存於「多」,「多」則超過了常度,破壞了人體的自我調節適應能力,從而導致氣血逆乩,臟氣戕害,形成種種病變。這時告誡人們對於七情之用要保持「中節」,使之沖和為度。誠如嵇康在「養牛論」中所說的:「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平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魏普時期的養生思想及影響!
這麼幾類人,你要刮刮心包經!
道醫學堂方士醫學!
保養後背比臉還重要!身體好不好,看看後背全知曉!
上善若水不看你永遠不明白人生哲理!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學中的治國大道!
醫學的神聖,醫學生的可敬,醫路的艱辛
傳統醫學:起死回生的針灸術
二本醫學院的醫學生,最後都去了哪裡?
中國中醫藥報:教學門診助「醫學生」向「醫生」蛻變
從中醫學徒的經歷看中醫之悲!
道醫學:還原中醫的真相!
中醫學的基礎理論 學習中醫的人必看!
【日本醫療事情】和中國的醫學交流是我們的驕傲
中醫藥學稱為「岐黃醫學」的由來
癌症的預防及預後,西方醫學和中醫養生學的思路,有哪些不同?
伏義古中醫學——中國中醫藥學的源頭
道醫學堂丨養生和生命的意義
送給醫學生的你
傳統中醫×循證醫學煮中醫藥「走出去」:上海市中醫藥循證醫學研究中心建設項目今啟動
中醫藥學是中華傳統文明所鑄就的,在醫學範疇佔據著緊張地位
我在學中醫,學的快哭了 - 致痛苦中的中醫學子
中國最頂尖4所「大學醫學院」!醫學院中的「戰狼」!
動物醫生:不一樣的醫學之路
被誤解的康復醫學,魔幻康復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