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粵商自治
戊戌變法前夕,當時24歲的梁啟超已清醒地預見到:「今日救中國……在以湘之才,用粵之財,鐵路其第一義也。」
廣東擊響自由鍾
清末,長達十幾年的太平天囯戰爭造成城市商業不振,鄉村農業破產,國庫空虛如洗,朝廷難為無米之炊,不得不實行各省督撫「就地籌餉」政策,財政權於是漸次落入地方督撫之手。朝廷對南方的管治,更覺鞭長莫及。而督撫要組織民團打仗、籌措軍餉,在權力上與中央政府相頡頏,須與地方士紳聯手。紳權因而日益膨脹,許多影響中國政局的大事,都可以發現地方士紳在背後運籌的影子——這是清末商人自治運動勃興的原因之一。
戊戌變法前夕,梁啟超到湖南辦時務學堂,宣傳維新變法。當時他腦子裡,已有一個堅定的念頭:「今日救中國,下手工夫在通湘、粵為一氣;欲通湘、粵為一氣,在以湘之才,用粵之財,鐵路其第一義也。」他認為:「湘粵鐵路公司可望有成,若能成則東南生氣尚有一線。」今天重讀他的文章,不能不佩服其遠見:當時他只是一位24歲的青年,已經清楚意識到粵商在未來中國將發揮的作用,並準確地預見到粵商的發力點將在鐵路。
梁啟超向湖南巡撫陳寶箴提議:湖南自立!他說:「中國苟受分割,十八行省中可以為亡後之圖者,莫如湖南廣東兩省矣。湖南之士可用,廣東之商可用。湖南之長在強而悍,廣東之長在富而通。」湖南地處中腹,無外人干涉,若能與廣東相連,則有海疆。若中國被列強瓜分,則湖南可圖自主,用湘之才,用粵之財,實行「腹地自立」,為中華文化命脈留一線香火。
不過,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時,廣東的紳商還沒有這種自立的意識。兩宮西逃,一批廣東士紳商人竟跋山涉水,不辭勞苦趕往西安,向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貢獻方物,表示忠誠。
就在廣東紳商風塵萬里,奔走於西北路上時,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正緊鑼密鼓,醞釀東南互保。梁啟超昔日「湘粵攜手自立」的主張,經庚子之變的催化,逐漸形成地方自治的概念,在全國各地高唱入雲,愈炒愈熱。其中一個原因,根據《辛丑條約》,中國要向西方賠償關平銀四億五千萬兩,本息共計九億八千多萬兩。這筆賠款被分攤到各省,都是沉重的負擔,對於沒有捲入庚子之亂的南方省份來說,要為北方省份的動亂埋單,難免感到不公,這也刺激了南方省份冒出自治的訴求。
廣東瀕臨大海,得風氣之先,為中國近代的大變革提供了歷史與心理的準備。甚至連皇帝要了解西方國家,也主要靠南方官員的奏報,以及南方人所撰寫的書籍。南方成了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濫觴地。
一篇題為《新廣東》的文章,曾風行一時,它的原名更搶眼:《廣東人之廣東》。作者署名太平洋客,真名歐榘甲。文章感嘆:「夫以人才眾多如此,財力雄厚如此,地勢握要如此,人口繁殖如此,當今萬國稱為富強者,實不過此數者焉,而我廣東人有此,尚不足以自立,有是理乎?」他提出自立的「三策」,一是開辦自立報館,使全省人民知識開通,張獨立不羈之精神,不受朝廷束縛;二是開辦自立學堂,把自立的種子遍種全省,使全省人民皆有自立精神,不畏朝廷的壓抑,不畏外國的侵凌,而後建國的規模可起;三是聯結秘密社會,使秘密會黨改革進步,成為將來中國國會、議會和公開社團的起點、政黨的基礎。
國家有如人的身體,不同的地方有如四肢百骸,兩者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四肢百骸健康了,國家這個「身體」才會健康。易言之,只有把地方的事情辦好了,國家的事情才叫辦好。斷不會有地方一團糟,而國家欣欣向榮的情形出現。廣東地處邊陲,離「心臟」最遠,在「四肢百骸」中扮演「腳」的角色,所以廣東人從不指望自己能號召中原、左右朝政,每逢中原大亂,他們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逐鹿問鼎,而是保境安民。除非民族、國家處於緊急關頭,歷史需要廣東人再次站出來力挽狂瀾,否則,他們寧願生活保持著一種平穩而恆久、不急不躁、細水長流的狀態。
然而,那時的中國,已到了需要他們站出來行動的時候了。
拒約風潮中的粵商
這條漫長的道路,就是廣東這隻「腳」走出第一步的。誠如一位山西學者所說:「近百年來,中國所以危而不亡,主要靠湖南、廣東人物的努力。」
粵商參與地方事務,主要是通過「七十二行」和「九大善堂」。1904年,朝廷推行新政,頒布《商部奏定商會簡明章程》,要求所有舊式的行會、公所、會館,一律改為具有現代意義的商會。成立的初衷,是把商人團結起來,對抗外商,可以說是一種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對外組織。以前廣州的商品集散地,都叫「欄口」。清代有所謂「七十二行」的貨欄,俗稱「九八行」。早在甲午戰爭時,就是一個鬆散的「聯盟組織」,儘管它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也沒有章程,需要討論重大事項時,便由各行的代表在文瀾書院集議,決定集體行動。這個組織是行商內部聯絡感情、啟發見聞、調解糾紛、調查實業、研究商學的機構,並非是用來對抗洋商的。
粵商第一次對政治事件採取集體發言的方式,是1905年為抗議政府和美國續簽《限制華工法案》,由廣州商人發動大規模抵制美貨運動。法案最早簽署於1882年,規定十年內禁止華工入美。原屬臨時法案,後來幾度續簽。本來1904年法案有效期滿,廢約呼聲此起彼伏,但美國堅持無條件續簽,不僅變為永久有效,且將華工範圍擴大至小販、洗衣者等;華商和遊客入美,必須預報財產狀況和前往地點。
一名廣東籍的旅菲華僑,在上海美國領事館前自殺,留下遺書,勸告美國廢除苛例,並呼籲國人堅決抵制美國到底。自殺事件激起民間的反美情緒,一場狂飆,瞬間觸發。抵制美貨的浪潮,騰波洶湧,席捲廣州。1905年5月,廣州七十二行和方便醫院、愛育善堂、廣濟醫院、廣仁善堂、惠行善堂、崇正善堂、潤身社善堂、述善善堂、明德善堂九大善堂的紳董,在廣濟醫院舉行會議討論抵制辦法。
由商人與學生攜手,共同領導的廣東抵制美貨總公所,7月23日,在數萬商民的歡呼聲中宣告成立。南海、新寧、佛山、順德、東莞、香山、石岐、江門、肇慶、潮州、汕頭、韶關等地,相繼成立拒約分會,公布抵制辦法,號召民眾不買美國貨,不吸美國煙,不吃美國麵粉。面對排山倒海的反美浪潮,美國政府立場被迫軟化,同意對條約進行修改。
隨後,廣東總商會(初稱「商務總會」)正式成立。總商會不是誰都可以隨便進出的,得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才能加入。商會發行股份,每股10元,以行或幫為單位認購,要認購100股,才能從行或幫中推舉一人入會。認購1000股,才能推舉第二個人入會,3000股推舉第三個人入會。每個行或幫的入會人數,不得超過三人。用這樣的方法,避免某個行或幫坐大,操縱商會。
那麼,有多少商戶夠資格呢?民國成立時,政府對廣州入會的商號作了統計,有3500戶。若根據咨議局所稱,1909年廣州城內的商業店鋪為2.7524萬家的話,即有約13%的商戶搭上了總商會這條大船。廣東總商會宣稱,他們不參與政治,其目的十分單純,就是聯絡群情、開通民智、提倡激勵、興利除弊。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聯絡各個口岸,調查商情,抵制洋貨,挽回利權。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廣東紳商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集體亮相,集體發聲。
鐵路成了辛亥革命導火索
如果說拒約風潮是對外,那麼,1905年爆發的粵漢鐵路風潮,就是粵商對內的集體發言了。1903年,朝廷把鐵路劃歸商部通藝司經營,公布了鐵路簡明章程,允許一些支線由私人集資興建。廣東鐵路,核准由紳商集股自辦的有廣廈(門)、潮汕、新寧三條線路。但粵商最關心的是粵漢鐵路幹線,這是貫通南北的經濟大動脈。
粵漢鐵路最早由英國提出修築方案,鄂、湘、粵三省官紳集資興建,後來因為籌款困難,經官府提議,以三省名義聯合舉借外債,由三省分攤償還。粵漢鐵路的築路權,轉到了一家美國公司手上。不料,這家美國公司卻把部分股權偷偷賣給比利時牟利。
消息傳開,民族情緒被瞬間點燃。要求贖迴路權的抗議風暴,迅即在湖南、廣東掀起。當時日俄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朝廷對任何涉外問題,謹小慎微,如果直言廢約,恐引起列強反感,故只敢提商民備款贖路,希望把外交問題淡化為商務問題。
經駐美使臣梁誠再三交涉,最終與美國公司簽訂合同,以高於原價近一倍的價錢贖路。但所謂商民備款,不過是官府打著商民旗號行事而已,贖金是以鄂、湘、粵三省煙土稅作抵,向香港英國殖民地政府籌借。粵商嘩然,這是前門拒虎,後門進狼。廣東民間並不缺錢,為什麼不能自籌資金興建粵漢鐵路?
廣州七十二行商、九大善堂,公開倡議招股把粵漢鐵路廣東段改為商辦,而湖廣總督張之洞則主張湖北段全部由官款建,湖南、廣東段官款、民款各半。1901年曾經風塵僕僕到西安向兩宮行在進貢方物的幾位粵商,現在卻站在了反對朝廷政策的第一線,他們致電張之洞,表明鐵路商辦立場:如不廢約,「三省商民另築一路以圖抵制,粵民萬眾一心,有進無退」。廣東、湖南兩省紳商各派代表到武昌謁見張之洞,建議三省鐵路分開辦理。最後張之洞同意三省各籌各款,分段修築。湖北段官辦,湖南段官商合辦,廣東段完全商辦。商人們歡天喜地,回廣州後開始著手籌備成立鐵路總公司。
鐵路商辦與朝廷的官辦政策不符,兩廣總督岑春煊不同意把鐵路交由商辦,並且下令拘捕「鬧事」的粵商領袖。消息在廣州傳開,全城震動。廣州總商會召開緊急會議,通知全市所有商號一律罷市抗議,朝廷一日不嚴懲岑春煊,商店一日不復業。鑼聲一響,三街六市的店鋪全部上板落閂,停止營業。
數千地方紳民在明倫堂開大會,會場上人頭攢動,情緒激動。前閩浙總督許應騤、越秀書院山長吳道鎔、越華書院山長易學清等人連袂出席。大家一致贊成請在北京的同鄉京官代奏,撤革岑春煊,以平民氣。廣東全省士紳、同鄉京官、外埠僑商紛紛籲請朝廷「去岑安粵」。
總商會決定發起集股興建鐵路,當天廣州的行商便認了180 萬股。為了吸引普通民眾認購股票,商人們特意製作了一個火車模型,陳列在善堂,供人參觀認股。股票面值定得很低,每股5元,首期先收1元,二期收1.5元,三期收2.5元。當時坊間盛傳鐵路股票可有千倍收益,人們爭相購買,全城沸反盈天。許多小店員、小商販、學生、工人,甚至老弱婦孺,亦把僅有的幾個小洋、斗零用來購買愛國股票。
迫於無奈,岑春煊只好釋放被捕粵商。當他們出獄時,警察所外聚集了成千上萬歡迎的民眾,鞭炮聲經日不息,囂喧如市,像迎接凱旋的英雄。
粵漢鐵路廣東段最後改由商辦。如果不是廣東紳商實力雄厚,急公好義,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湖南的地方人士也想鐵路自辦,但怎麼也湊不起足夠的資金,最後不得不接受官商合辦的方案。梁啟超當初預言「用粵之財」,修築鐵路,可謂高瞻遠矚。
受到粵漢鐵路廣東段商辦的鼓舞,滬寧鐵路、蘇甬杭鐵路、廣九鐵路相繼爆發了贖路風潮。到1910年,全國各省成立了近二十家鐵路公司,全部都有商股,或完全商辦,或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粵漢鐵路之爭,為後來成為辛亥革命導火索的四川鐵路問題埋下了伏筆。
清末,廣州是革命黨最活躍的地方,1901年以後,洪全福暴動、保亞票事件、新軍起義和「三二九」起義等接踵而來,政府幾無一日安寧。是廣州的流血犧牲,推動了全國的革命。但歷史仍不禁會垂問:為什麼當武昌起義爆發後,全國各地都響起了獨立的槍聲,曾經碧血橫飛的廣州卻反而風平浪靜,沒有出現槍林彈雨、血流成河的慘烈場景,也沒有像北方某些地方發生仇殺滿人的悲劇,而是不費一槍一彈地交接了政權,滿漢兩族民眾和平相處,共商前途。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是獨一無二的。
僅此一點,已足顯廣州這個城市確實與眾不同。追根尋源,首先是它有歷史悠久的自治傳統,隨著紳商階層的崛起,逐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04年的廢約運動、1905年的鐵路商辦運動、1909年的禁賭運動、1911年的保路運動,時時可以聽到粵商的聲音在舞台的中心響起,而且愈來愈鏗鏘有力。
也許有人認為,所謂商人自治,就是形成了「利益集團」,並非好事。但什麼是利益集團?這是需要有一個定義的,應該是指一群身份相同、價值標準相似、利益相關的人聚合在一起進行經濟活動,他們會根據自身的共同利益,通過各種方式向政府提出利益要求,向社會宣示自身的價值觀,從而對政府的公共政策施加影響。
廣州的地理位置,面臨大海,毗鄰港澳,華僑眾多,信息流通相對自由。大部分粵商和海外都有密切的關係,他們的視野較為開闊,具有現代的政治意識,對待立憲派和革命黨,並沒有那種「不是同志,便是敵人」的心態。他們相信只要有良好制度的監督,誰上台都不要緊。所以辛亥革命時,為了能順利實現獨立,他們既願意推舉兩廣總督張鳴岐為軍政府都督,也願意推舉革命黨的胡漢民為都督。這並不是缺乏政治立場的牆頭草,恰恰相反,是擁有高度自信的表現。
以往的歷史學家對紳商多持否定態度,然而,揆諸史實,紳商在辛亥革命中發揮的作用,並不亞於革命黨,但最終卻被革命的浪潮所捲走,只能說歷史沒有選擇他們。辛亥革命後,一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的時代繼起,這是中國之幸,抑中國之悲,百年之際,回望來路,真讓人有欄杆拍遍之慨。
作者:葉曙明
※這本書讓我期待了好久——《宋詩選》傅抱石插圖版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納米防水防塵噴霧
※蔣氏父子在溪口的最後日子
※長征落腳點為何選在陝北
TAG:水煮百年 |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歷史
※新賓滿族自治縣現狀調查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始末
※塞上江南——寧夏回族自治區
※賀江楓:華北自治運動與地方實力派的政治選擇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與南寧市如何做為首府的由來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機場
※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嚴植嬋任自治區政府黨組成員
※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活動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介
※一些滿族自治縣(滿族鄉)的標語行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由來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發布暴雨橙色預警
※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倒翁」:閻錫山和他的自治夢想
※源頭稱綠寶石,流經中國唯一毛南族自治縣和長壽之鄉
※九三學社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原專職副主委邊占喜一行來我市調研
※青海互助縣,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六十華誕賦
※四處奔走,蔣百里能實現「聯省自治」的政治理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