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初重臣范文程,死後入賢良祠,他的墓地和後代如何?

清初重臣范文程,死後入賢良祠,他的墓地和後代如何?

范文程墓地與後代追蹤

追蹤人

勘測員:范明文 北京懷柔人

研究員:范雲龍 遼寧海城人

2016年10月21日周五,剛剛下過小雨,天氣陰沉。上午九點在熟人的帶領下驅車來到范先全老先生家,老先生正好在門口,個頭不高不到一米七的樣子,經過歲月的滄桑和長年的勞作,老人家身體很結實,看見陌生人非常好客。家裡老伴也熱情地迎接客人的到來。

老先生家院落很寬闊,有六七分地的樣子,正房六間中式房,有西廂房和南房,新建沒幾年,院子乾淨整潔,涼台下種植著白菜、蘿蔔等蔬菜,還有兩顆柿子樹,掛滿了黃橙橙柿子,讓人垂涎欲滴。院里院外各栓著一條狗,看見陌生人接近不停地恐叫。院子西牆外是老先生的羊圈,七八隻潔白的山羊不停的「咩~~~~~」。寬大玻璃門擦得一塵不染竟然誤導本人撞了上去,幸虧玻璃門有厚度沒有破裂,狼狽不堪。

進得屋來自我介紹,我也姓范,對范姓很感興趣,特地前來向您請教,在我的提問下老先生慢慢向我講來。

據范先全老先生講,爺爺叫范一祥兩個兒子,一個是他爸爸范茂林,一個是他叔叔范茂◇,叔叔沒有後代。爸爸在他六歲的時候就被伙混打死了,那年是1946年,當年懷柔縣城以北是八路軍佔領區,爸爸是共產黨的村長,縣城以南是國民黨傅作義佔領區。打死他爸爸的人是懷柔縣南年豐人,那裡是國統區,老先生的姥姥就是南年豐的,和仇人還有親屬關係。

老先生有個弟弟叫范先山,小4歲,1944年出生,現在北京,沒有兒子。

老先生有三個閨女一個兒子,兒子屬牛1973年出生,叫范傳祥,住在縣城,時常回來看看。兒子結婚那年代正是計劃生育時期,只有一個孫子上初中,叫范偉康,孫子沒有按照老祖宗給定的字排序,應該是30代垂字輩,因為兒媳婦不喜歡「垂」(忘記問了,兒媳婦是不是四川人)。

老先生講,盧庄村就他一個范家,解放初和下庄村的親家范有來往,他們每年都要到盧庄拜祭老祖宗,給范文程上墳。

下庄村有兩戶范,哥倆個,哥哥叫范傳安無後代,弟弟叫范傳寶有個兒子叫范垂缽,解放初去了山西陽泉煤礦落戶,若在世應該將近90歲了。范各庄村解放初也有一戶范家,范傳寶的近親,遷移後來不知所蹤。

盧庄村三百多戶人家,老戶大部分姓盧,少量姓陳和姓雷,村子的形成直接和范文程墓地有關,盧姓人家是給范家扛長活來到這裡,陳姓人家是范家的奴,雷姓人家是看墳來到這裡。盧姓人見到范先全先生打招呼還能叫叔叔大爺,陳姓和雷姓啥也沒法叫,見面打招呼只好說「您您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范文程墓被盜,個別盧姓和陳姓參與的盜墓,其中一個陳姓被亂石砸死,他有個兒子現在60歲多。

說說范各庄村和下庄村來歷,清朝康熙初年還沒有這兩個村名,康熙大帝賜葬范文程於紅螺山腳下,風水寶地,緊鄰京北名剎古迹紅螺寺,以紅螺寺為中心,西邊有三個小村叫西三村,東面有四個小村叫東四村,南面村莊叫紅螺鎮。早先清朝皇帝大臣們去承德避暑圍場打獵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從懷柔縣城經密雲古北口,一條是從懷柔縣城經湯河口,僅有這兩條官道(現在是國道101和國道111),文武大臣們從官道至紅螺寺和范文程墓地最近的地方就是范各庄,范各庄就被命名為「范閣老莊」這四個字的村名。叫著彆扭,不知哪年哪月,人們就省略地叫「范閣庄」,後來在寫村名時為了省事,將范閣庄的閣字簡寫成「各」,就成了現在的「范各庄」,這個村的范姓人員都是范文程的後代,在民國後期都遷到別處了。

下庄的來歷也是與范文程有關,原來范文程在紅螺山賜陵後,經常有文官武將來謁陵祭祀,朝廷在這個地方立了一塊大石,叫下馬石,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一律步行去祭拜范文程墓,故此取名為「下馬石庄」,後來叫著彆扭,就省略成「下庄」了。

十點半鐘從范先全老先生家出來,帶我指認了墓地、石門、贔屓和大廳的位置,只有墓地還有可見墓坑,位置精確,石門在一個砍下,位置也比較準確,贔屓與大廳僅能指定大概位置。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范文程畫像》-范雲龍

明清史范文程研究會

范文程朝代:清

人物簡介

【生卒】:1597—1666

【介紹】:清初遼東瀋陽人,字憲斗,號輝岳。漢族,清時期著名傑出謀略家、政治家、教育改革家、原籍江西樂平,明初其先世自江西謫居瀋陽中衛。生員出身。好讀書,知兵善謀。天命三年投努爾哈赤,得寵遇。崇德元年任內秘書院大學士,參與軍國機務,為太宗所倚任。順治元年入關前後,曾建言應禁殺戮擄掠,嚴軍紀,收人心。奏請為明崇禎帝發喪,安撫明宗室舊臣,並建議減免賦稅,舉行科舉試,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實行軍民屯田墾荒,恢復農業生產。歷清初四帝,於清初政局穩定有一定貢獻。

范文程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三

范文程,字憲斗,號輝岳,漢軍旗人。官至秘書院大學士,加太傅兼太子太師,一等子爵。謚文肅。

七言律詩

盧龍兵備使者張君總戎劉君郡守彭君司理任君邑宰李君備游孤行城置酒清風台有作(清·范文程)

讓國清風百世師,陰陰松檜隱空祠。黃農事業應無異,山水蕭森自不移。

石動黿鼉分大壑,城荒烏鵲下高枝。接同醉花間酒,絕勝襄陽訪習池。

其二(清·范文程)

孤竹城空隱夕陽,山中笳鼓漫悠揚。穿林閑聽松杉韻,隔嶺遙聞薇蕨香。

漆水波瀾交宛轉,灤河島嶼自蒼茫。登臨賓佐多清興,長嘯高台明月光。

《遼東·盛京大族范氏四句五言字譜》

【清·范文程】

承時宜

建樹、

正一懋先傳、垂世②思③光④大、為⑤基在⑥本⑦原⑧、

同音不同字①鴻、宏、弘、②業、③須、④廣、⑤維、惟、戰、⑦北、⑧元、源

范文程墓地位於紅螺山南麓山前丘陵地帶,北高南低,現紅螺寺路西側五十米遠。墓地北側5米遠有一顆粗大的柏樹,直徑約90厘米,東南側有三座構築物,分別是石門、贔屓、大廳。東北側600米就是佛教旅遊聖地紅螺寺售票處,東側為懷柔鎮盧庄村,西南側為紅螺鎮村。

各構築物經緯度坐標如下:

墓地坐標:東京116.,北緯40.

石門坐標:東京116.,北緯40.

贔屓坐標:東京116.,北緯40.

大廳坐標:東京116.,北緯40.

《范文程墓碑》-范雲龍 《范文程諭祭碑》-范雲龍

《[范文程]妻(范承謨母)賈氏諭祭碑清康熙27年月15日》——范雲龍

當初陵墓很宏偉壯觀,墳丘有房子那麼高,起碼5米有餘,直徑五六米的樣子,土堆,上墳時常會埋到北邊那顆大柏樹。總佔地百畝以上,南北長700多米,東西寬一百多米。文革時期陵墓被炸毀,墳丘被挖掘,現只有墳坑,長有2.5米,寬1.5米,雙棺材,四壁都是毛石與砂土混合用石灰和糯米湯為粘結劑粘結,經過三百五十年的風風雨雨歲月滄桑,仍然堅硬牢固,勝過現代技術的鋼筋混凝土。

墳丘南面100米一道砍下是石門,兩邊是漢白玉石柱中間橫樑,寬宥兩米,高有三四米,石柱和橫樑都造型雕刻。

石門南200米是贔屓,也稱龜趺、霸下,當地人俗稱王八背石碑,形狀像烏龜,龍之九子之一,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迹勝地中都可以看到,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任勞任怨的大力士。在這裡贔屓深刻地表達了康熙大帝對范文程一生的功業認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大清江山出謀劃策,為百姓謀福祉安居樂業。贔屓漢白玉材質,四方基座,長寬一間房子那麼大約3米,高約半米,上面就是形似烏龜的霸下,1.5多高,霸下身上鑲嵌著石碑,石碑很高,兩米有餘。

贔屓東南200是大廳,現為農家院落。形似廟宇,前後有門。從京城來的文武官員及親屬在下馬石庄下轎子或下馬後,經過東四村步行四千多米,首先到達大廳休息,把帶來的財物貢品放下,然後順著贔屓、石門再到陵墓祭拜。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范文程1597年出生(後金清-1644)

從時間來看,大家不妨想想努爾哈赤1616年范文程19歲,1636大清國號范文程39歲,1644年范文程47歲,

努爾哈赤(太祖)1616年57歲登基,68卒

皇太極(太宗)1624年42歲登基,52卒

福臨(世祖)1644年6歲登基,順治帝24卒

玄燁(聖祖)1622年5歲登基,康熙帝69卒

范文程康熙五年(1666年)享年69卒

胤禎(世宗)1723年45歲登基,雍正帝58卒

雍正朝八年(1730年)大學士范文程入賢良祠

賢良祠碑文范文程

雍正八年,世宗下詔:「古者大烝之祭,凡法施於民,以勞定國者,皆列祀典,受明禋。我朝開國以後,名臣碩輔,先後相望。或勛垂節鉞,或節厲冰霜,既樹羽儀,宜隆俎豆。俾世世為臣者,觀感奮發,知所慕效。庶明良喜起,副予厚期。京師宜擇地建祠,命曰『賢良』,春、秋展祀,永光盛典。」

於是在地安門外之西營建,次年建成,頒御書「崇忠念舊」匾額,設位祭祀。

賢良祠有正殿、後室各五楹及東、西兩廡。

前殿以內大臣或散秩大臣、尚書、都統主之,後殿用太常寺長官。

每年春、秋仲月,諏吉,派遣官員致祭。

雍正朝

首批:僉議怡賢親王允祥宜居首。

大學士馬佳·圖海、那穆都魯·賴塔、張英,尚書伊爾根覺羅·顧八代、兆佳·馬爾漢、趙申喬,河道總督靳輔、納喇·齊蘇勒,總督楊宗仁,巡撫陳瑸。

此後陸續入祀,大學士范文程、覺爾察·達海、富察·阿蘭泰、李之芳、吳琠、張玉書、李光地、富察·富寧安、張鵬翮、寧完我、魏裔介、富察·額色黑、王熙;領侍衛內大臣一等公福善、董鄂·費揚古、鈕祜祿·尹德;尚書勵杜訥、徐潮、姚文然、魏象樞、湯斌;提督張勇、王進寶、孫思克、施琅;總督趙良棟、于成龍、傅臘塔、孟喬芳、李國英;都統馮國相、李國翰、納喇·根特,統領兆佳·莽依圖,將軍阿爾納、舒穆祿·愛星阿、科奇理·佛尼埒,副都統薩爾圖·褚庫。

雍正十二年:祀大學士田從典、高其位。

乾隆朝

乾隆元年,命入祀諸臣未給予謚號者,全部追授。

入祀尚書銜兼祭酒楊名時、大學士朱軾、內大臣富察·哈什屯與其子尚書富察·米思翰,上書房大臣與軍機處大臣兼大學士張廷玉

乾隆五年,祀總督李衛。

乾隆六年,祀尚書徐元夢、巡撫徐士林。

乾隆十年,釐定祠位。入祀超勇親王策凌,列怡賢親王允祥左次龕。

大學士富察·馬齊、伊爾根覺羅·伊桑阿、富察·福敏、黃廷桂、蔣溥、史貽直、梁詩正、喜塔臘·來保、富察·傅恆、章佳·尹繼善、陳宏謀、劉綸、劉統勛、舒赫德、高晉、馮英廉、徐本、高斌,協辦大學士烏雅·兆惠;左都御史董鄂·拉布敦,尚書汪由敦、李元亮、鈕祜祿·阿里袞;尚書銜錢陳群;都統富察·傅清,將軍馬佳·和起、納喇·伊勒圖;富察·奎林,總督戴佳·那蘇圖、陳大受、伊爾根覺羅·喀爾吉善、伊爾根覺羅·鶴年、吳達善、何煟、袁守侗、方觀承、伊爾根覺羅·薩載、提督許世亨,巡撫潘思矩、西林覺羅·鄂弼、李湖、傅弘烈。

撤出

乾隆二十年三月,爆發胡中藻案。

四月,西林覺羅·鄂爾泰的門生胡中藻被斬殺,西林覺羅·鄂爾泰被撤出賢良祠。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肅冒賑案發,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贊被處死,于敏中的牌位被撤出賢良祠。

嘉慶朝

大學士富察·福康安、章佳·阿桂、劉墉、王傑、朱圭、戴衢亨、董誥,尚書董邦達、彭元瑞、奉寬,總督碧魯·鄂輝。

道光朝

大學士富俊、曹振鏞、富察·托津、薩爾圖克·長齡、盧蔭溥、博爾濟吉特·文孚、王鼎,協辦大學士汪廷珍、陳官俊,尚書黃鉞、伊爾根覺羅·隆文,將軍哈達納喇·玉麟,總督楊遇春、陶澍,河道總督黎世序。

咸豐朝

大學士潘世恩、費莫·文慶、佟佳·裕誠,協辦大學士杜受田,侍郎杜堮,巡撫胡林翼。

同治朝

大學士瓜爾佳·桂良、祁雋藻、王佳·官文、烏齊格里·倭仁、曾國藩、石爾德特·瑞常、賈楨,大學士銜翁心存,協辦大學士駱秉章,總督沈兆霖、馬新貽。

光緒朝

恭忠親王奕訢,名臣大學士瓜爾佳·文祥、赫舍里·英桂、葉赫納喇·全慶、宗室載齡、左宗棠、宗室靈桂、索綽絡·寶鋆、葉赫那拉·恩承、宗室福錕、張之萬、宗室麟書、覺爾察·額勒和布、李鴻章、瓜爾佳·榮祿、宗室裕德、昆岡、蔣崇禮、宗室敬信,協辦大學士沈桂芬、李鴻藻,將軍長順,總督沈葆楨、丁寶楨、岑毓英、曾國荃、劉坤一,提督宋慶,巡撫張曜。

宣統朝

大學士王文韶、張之洞、孫家鼐、鹿傳霖,協辦大學士戴鴻慈。

范文程乃開國元勛、政治家、重學、重農

范文程秉承先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並且在清時期實行興學、開墾、還建議了禁止殺戮。

范文程家族是明朝治罪發配到遼東的,是明朝腐敗政治的迫害對象,加入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為反抗明朝暴政和民族壓迫鬥爭是進步合理。現代漢奸的標準是把中國領土和主權出賣給中國以外的異族,把中國領土變成外國領土的那才是漢奸。范文程善於把握歷史機遇,這是實現統一發展的重要能力,是統一強盛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歷史機遇把握不住就會導致分裂、落後,甚至亡國。若不是范文程把握歷史機遇促成清朝統一戰爭的實現,中國可能會陷入長期內戰,那很可能中國就不會獲得清朝極盛的疆域版圖,那就很難保證現在中國版圖是否能有西藏、新疆、甚至東北。

范文程,清初遼東瀋陽人,字憲斗,號輝岳。先祖范仲淹,三世祖范正國乃北宋范仲淹之孫,北宋丞相范純仁第五子。范仲淹為其祖父。終年六十二歲。靖康之亂時,因要侍奉趙姓生母,避難至蔡州,但不久其母過身。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元祐皇后任命范正國作樞密院幹辦官扈從,累官至朝請大夫。後因其荊湖北路漕運使之職位任期屆滿,需上京述職,但與宰相會面時有感不快因而選擇退休及遷往臨川居住。因為在任時一直沒有機會前往吳縣拜祭先祖,所以既然已經退休,范正國就往吳縣,但一到吳縣天平山白雲功德寺其先祖墓前,范正國就遇疾在那裡死去,及後葬在先祖旁。范正國有六子,長子范直筠任朝奉郎,居於臨川,後遷樂平,遂為樂平人。後明初其十二世祖自江西謫居瀋陽中衛。生員出身。好讀書,知兵善謀。天命三年投努爾哈赤,得寵遇。崇德元年任內秘書院大學士,參與軍國機務,為太宗所倚任。順治元年入關前後,曾建言應禁殺戮擄掠,嚴軍紀,收人心。奏請為明崇禎帝發喪,安撫明宗室舊臣,並建議減免賦稅,舉行科舉試,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實行軍民屯田墾荒,恢復農業生產。歷清初四帝,於清初政局穩定有一定貢獻。

范文程膝下有五子范承蔭,范承謨,范承勛,范承斌,范承烈,范承祚

我們就說說范承謨,范承漠(1635-1676),字覲公,號螺山、蒙谷,遼寧瀋陽人,范文程次子,隸漢軍鑲黃旗。順治年間進土,改庶吉士,人持朝廷。順治十一年(1645)授弘文院編修,累遷國史院學上。青少年時父親范文程對他要求嚴厲,諄諄告誡他應在年富力強時,多為國家

范承謨是清初很有作為的封疆大臣,他在撫浙督閩的過程中,倡廉懲貪,興利除害,勤政安民,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擁戴。他的寬弛海禁政策,不僅使許多百姓有了衣食之源,繁榮了市場,而且使國家財力增加,又安定了社會秩序。他為收復台灣苦心經營表現出的政治抱負,及抵制叛亂維護統一所表現的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尤為令人敬佩。

浙江巡撫任上,恪盡職守、察吏安民,造福一方;後授命總督福建,忠心耿耿、寧死不屈、為國殉節。其忠義之舉,源於早年所接受的傳統教育,以及康熙帝的器重;其忠義之舉,亦感染很多忠義之士。

這就是父子倆人一生為國為民正心、正德、正行

范文程其孫子五人都是為國為民

范時崇,官至左都御史、兵部尚書;

范時繹,官至都統、戶部尚書、工部尚書;

范時捷,官至提督、鑲白旗漢軍都統;

范時綬,官至左都御史、都統、工部尚書、刑部尚書;

范時紀,官至副都統、侍郎。

縱35.5厘米橫15.7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范文程,字憲斗,號輝岳,瀋陽(今遼寧瀋陽)人。他是清初頗有聲望的政治家,清朝主要開國元勛之一。

早在入關前,皇太極採取了振興文教的措施。天聰三年(1629),他首創文館,記注政事,翻譯漢籍,提出「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一改其父努爾哈赤屠殺文人的政策,並於當年進行考試,選取了滿、漢、蒙古生員200人。天聰五年(1631)閏十一月,他召集貝勒大臣說:「朕令諸貝勒大臣子弟讀書,所以使之習於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親上,實有賴焉。聞諸貝勒大臣,有溺愛子弟,不令就學者,殆謂我國雖不讀書,亦未嘗誤事。獨不思上年我兵之棄灤州,皆由永平駐守貝勒,失於救援,遂致永平、遵化、遷安等城,相繼而棄。豈非未嘗學問不明義理之故歟?今年明國築大凌河城,我兵圍之,經四越月,人皆相食,猶以死守。雖援師全敗,凌河已降,而錦州、松山、杏山猶不忍委棄者,由讀書明道理,為朝廷盡忠故也。若為父兄者,溺愛子弟,亦可任意自適,不披甲出征矣。」他規定凡貝勒大臣子弟年15以下,8歲以上,俱令讀書。由此可知,皇太極已認識到發展文教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

在此奏稿中,范文程認為「讀書一事,似易而實難,全在教師之得人」。如果教師善教,那麼其弟子數年便可成材;如果不善教,時間再長,也無益處。對於八孤山子弟「嬉戲頑笑,雖有(讀書)十年之名,未得一日之益」,他深表憂慮。他認為「汗(指皇太極)既有志中原,讀書實為第一急務」,因此表示願意接管八孤山子弟讀書之事。孤山即固山,滿語漢譯,即「旗」。八孤山子弟即八旗子弟。奏稿後有晚清大臣錫良題記,他盛讚范文程關注讀書之事,實為「知本之論」;聲稱曾見大內舊檔錄有此奏稿,內容較此為詳,認為此奏稿當為初稿。

此奏稿並未註明日期,但范文程稱皇太極為「汗」,表明此奏稿當作於皇太極天聰十年(1636)稱帝之前;稱自己當時「既不能摧鋒陷陣,作龍驤虎躍之臣,又不能決策定算,為運籌帷幄之士」,說明範文程此奏稿應作於他天聰三年進入文館之後至天聰十年被任命為內秘書院大學士之間,在此期間,范文程雖日益受到重用,但只是參與帷幄而已,被任命為內秘書院大學士之後,才「每議大政,必資籌畫」。奏稿所談子弟讀書之事,與上述皇太極振興文教的歷史背景有關,其內容亦與上述天聰五年閏十一月的上諭類同。因此,范文程此奏稿當作於天聰三年至天聰五年之間,具體可能在天聰五年。

清朝本為邊境外族,族人多不識漢文,忽然之間,十多萬兵馬入關,竟從此入主中原,國人愕然;旋即開闢一百五十多年的盛世,領導世界四分之一的疆土,此時國人已不分滿漢,各自安居樂業矣!故知清朝培養人才之方,人人皆可參考。

清重國師,非常注重尊師重道。開國期間,努爾哈赤雖然早亡,但他卻給國家找到良師,范文程公。范文程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十八世孫,曾祖父又是明朝的名臣,足見聖賢教育令家道超越朝代的更迭而持久昌盛。清太祖曾對諸位皇子說:名臣之後,務必恭敬對待!(藏於故宮博物院內的大清國史功臣范文程的列傳手稿。)從此,范文程成為了清朝的國師,得到年幼的順治皇帝和他母親孝庄皇太后的恭敬,進而好漢文,慕華制,行孝敬,並於一六五六年寫就一部《資政要覽》,當時皇帝才十八歲!順治皇帝在序言中說:「凡古人嘉言善行,載於典籍者,皆修己治人之方,可施於今者也。」有著漢人血統的唐太宗,即位後作《群書治要》,尚出自臣子之手;滿族的順治皇帝,卻親自錄成《要覽》。其真誠恭敬,由此可見。

印光大師說,學習聖賢教育,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太后與皇帝十分誠敬,得到的是一國的太平。值得注意的是晚清亡國,便亡於慈禧太后不能恭敬傳統文化,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故,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關係到一個家族數百年來後世子孫的命運、人才的培養乃至整個國家的興亡,能不重視嗎?此外,從清史中亦可看出能夠尊師重道的謙敬之德,乃一國興亡之所系,為學成敗之分野,君子立德之基礎,念佛往生之前提。今天的念佛人,一日不能拿到往生把握,一日必修謙敬,以增善根、積福德;否則,必致身壞命終而萬劫不復。只要生一念恭敬,學習祖宗教誨,勉力行之,必得祖宗護念而益發謙恭。以此心念佛,必因西方日近而法喜日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貝勒府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祭拜祖先的滿族人家
烏拉總管衙署奠基人 ――邁圖
京西探秘位於藍靛廠古鎮的曹雪芹故居二
滿族的民族性格是由生活環境決定的

TAG:福貝勒府 |

您可能感興趣

生前封貴妃,死後入裕陵,乾隆為何如此寵愛嘉嬪這名朝鮮族妃子?
清朝最凄慘的貴妃,死後入葬帝陵,全家被乾隆滅族,屍體拿去喂狗
活著住房,死後入墓,墓地的風水不可不知?
看看康熙這句話就明白,道光為何「不敢」死後入太廟,咸豐汗顏!
愛妃死後入棺,皇帝竟然爬進棺材做了一件事,超越人類極限!
皇后死後入殮,宮女們一個發現,令世人無不惋惜:給她立廟!
歷史上唯一一個在皇帝面前自斷頭髮的皇后,死後入葬太過凄慘
皇后死後入葬時,大臣寫下這四個字,皇帝大怒:摘掉此人烏紗帽!
清朝公主為什麼大多數都不能生育?在死後入殮時,發現了真相
父親正國級:他卻一生甘守平凡,死後入八寶山,人們才驚醒其身份
11歲嫁給親舅舅為皇后,一生沒有身孕,死後入殮時宮女發現真相
為何大多數清朝公主都不能生育?死後入殮時發現悲慘真相
清朝公主為什麼大多都不能生育?死後入殮時發現驚人真相!
為什麼大多數清朝公主都不能生育?死後入殮時發現驚人真相!
她11歲被封為皇后,受寵一生卻從未有一子,死後入殮宮女揭開謎底
這個人與蕭太后關係不明,幫助遼國大敗宋軍,死後入遼國皇陵
遭日軍便衣隊偷襲,集團軍總司令陣亡,死後入忠烈祠享受國葬
他曾是越南國防部部長,因反對對越一怒之下移居中國,死後入八寶山
她11歲成為親舅舅的皇后,直到40歲從未懷孕,死後入殮才讓宮女發現真相
11歲女童嫁給親舅舅,婚後29年沒懷孕,死後入殮時才發現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