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號研齋,謚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總纂官,死後配享太廟。

張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完善軍機處制度。乾隆年間,加封太保,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仍依雍正帝遺命配享太廟,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生平

康熙朝

張廷玉是康熙朝大學士張英之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入值南書房,因父母喪事回家。服喪完畢,改任司經局洗馬。歷任庶子、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授刑部左侍郎。山東鹽販王美公等糾集眾人傳教,巡撫李樹德命令逮捕懲治,抓住一百五十餘人。清聖祖命張廷玉與都統託賴、學士登德一同審理,殺七人、流放三十五人戍邊。次年授吏部左侍郎。

雍正朝

清世宗即位後,張廷玉受命協同掌院學士阿克敦,勵廷儀辦理翰林院文章之事。不久即提升禮部尚書。雍正元年(1723年),張廷玉復值南書房,與朱軾等人同為諸皇子師傅。四月,任順天鄉試主考官。世宗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九月,調任戶部尚書,上書說:「浙江的衢州,江西的廣信、贛州,臨近閩、粵等地,那些流離失業沒有戶籍的人,進入這四地交界的山裡種植大麻,搭建草棚居住,稱作『棚民』。時間一久,繁衍的人口會一天天地多起來,那些體格強健剝悍的人就會四處搶劫。請下詔命令督撫謹慎選擇廉潔能幹的州縣長官,對棚民嚴加約束。那些願意讀書學習的,或力氣大武藝高強的,考察清楚,檢驗錄用,希望能聚集物力,教育訓練,不要歧視他們。」朝廷下詔讓督撫議定施行。

此後,世宗命張廷玉署大學士事。雍正四年(1726年),授文淵閣大學士,仍兼任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雍正五年,進文華殿大學士。雍正六年,進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雍正七年,加少保。雍正八年(1730年),世宗因為對西北用兵,詔令在隆宗門內設立軍機房,令怡親王允祥、張廷玉和大學士蔣廷錫兼管軍機房事務。隨後軍機房改稱為辦理軍機處。由張廷玉擬定各項規章制度:諸大臣陳奏,平常事務使用奏疏,經由通政司遞上,交給內閣擬旨處理;重要事情使用奏摺,經由奏事處遞上,交給軍機處擬旨,皇帝親自閱覽,硃筆批示處理,從此以後內閣權力向軍機處轉移,大學士一定充任軍機大臣,才可以參與處理國家政務;軍機大臣每天一定被召入內廷以備應對,秉承聖旨,評議奏章政務,參與國家機密的商討。

張廷玉做事周密敏捷勤奮謹慎,尤為世宗倚仗。世宗曾經生病,獎勵張廷玉等輔佐的功勞,各授予一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爵位,世襲。張廷玉請求讓兒子編修張若靄承襲。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廷玉上書說:「按照各行省的慣例,凡是那些犯罪的人,犯了重罪的要收押,犯了輕罪的只要取保候審即可。唯有刑部不論所犯罪行大小、主犯從犯,一律收押,且要牽連到無辜的人。請求按照各行省的慣例,根據情況分別罪行輕重取保候審。刑部引用律例,往往有刪截取捨,僅僅採用其中的數語,就用它來審案量刑定罪;甚至有的只求其相似,比照已有的定議:玩弄手法,串通作弊,一般因此而出現。請求命令都察院、大理寺改正駁回;連同草率審理者,同時給予處分。」世宗命六部九卿議定施行。

張廷玉父親張英入祀京師賢良祠,世宗又派人到本籍祭奠,命張廷玉回籍行禮,並令兒子張若靄隨從;弟弟張廷璐當時督江蘇學政,也命令來會面。世宗發帑金萬兩為張英建祠,並賜予冠帶、衣裘及貂皮、人蔘、內府書籍五十二種。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張廷玉上奏:「我經過直隸時,遭遇洪災的諸縣已予以賑濟,尚有積水不能種植小麥,請敕令再增加一個月的賑濟。」並討論以工代賑。世宗批准。雍正十二年二月,張廷玉返回京師,世宗派內大臣、侍郎海望到盧溝橋迎接,賜予酒膳。雍正十三年(1735年),世宗病危,張廷玉與大學士鄂爾泰等一同接受顧命。遺詔說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令以後配享太廟。

乾隆朝

清高宗即位後,命張廷玉總理事務,贈予世職一等阿達哈哈番,摺合三等子,仍讓張若靄襲爵。乾隆元年(1736年),《明史》完成,高宗命張廷玉仍兼管翰林院事。乾隆二年十一月,張廷玉辭去總理事務,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爵,特命與鄂爾泰一同進封三等伯爵,賜號勤宣,仍讓張若靄襲爵。乾隆四年,加太保銜。高宗旋即下諭:「本朝文臣沒有封爵到侯、伯的人,張廷玉是例外,命令他自己擔任,不必令張若靄襲爵。」又下諭:「張廷玉已經年過七十,不必凌晨入朝,酷暑和風雪時不必強行入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張若靄逝世。高宗因為張廷玉入內廷必須扶掖,命張廷玉次子庶吉士張若澄入直南書房。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老病乞休,高宗執意堅留。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再次請求退休,摺子內說「以世宗遺詔許配享太廟,乞上一言為券」之語,高宗感到不快,但仍頒布手詔賜之。次日有風雪,廷玉不親至宮門謝恩,僅交待次子張若澄代他前去謝恩,皇帝大怒,降旨切責,協辦大學士汪由敦為之乞恩,汪由敦提前給張廷玉通風報信,次日張廷玉立即入朝謝恩,忘了當時尚未下旨。高宗怒責汪由敦泄密,下令革去張廷玉爵位,並立罷到任不足一月的汪由敦協辦大學士之官職。張廷玉疏請罷配享治罪,自言「年衰識瞀,衍咎自滋,伏乞罷臣配享,並治臣罪。」

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皇長子永璜逝世,祭祀剛開始,張廷玉即請求南歸。高宗更加憤怒,命令書寫配享太廟諸臣之名給張廷玉看,命他思考是否應該配享。張廷玉惶恐,上書請求罷免配享並治罪。高宗聽從大學士和九卿之議,罷免其配享,不予治罪。七月,張若澄妻父朱荃在四川學政任內,因隱瞞母喪消息,「匿喪趕考」,此案牽連張廷玉。高宗決定收回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賞賜,以示懲罰。乾隆二十年三月,張廷玉卒於故里。高宗仍遵遺詔,配享太廟,謚文和。

乾隆三年,高宗打算親臨國子監舉行奠祭,仿古制行三老五更之禮,為此向鄂爾泰及張廷玉諮詢。張廷玉說沒有人能夠弄明白這些古禮,撰寫奏議認為此不可施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撰寫《三老五更說》,駁斥古說舛謬雜亂,命令將此說刻碑立於國子監。乾隆五十年(1785年),再次看到張廷玉以前的奏議,認為他所發表的評論與自己相同,便命令將其刻碑立於國子監,同時在碑文後題記,說:「張廷玉有如此的遠見卓識,朕竟然未能及時看到。朕一定尊奉父皇遺旨,讓他配享太廟。古人說年老時要警戒貪求無厭,朕要把張廷玉的樣板作為警戒,並為張廷玉晚節未全惋惜。」

評價

張廷玉在任期間的主要工作在於擔任皇帝的秘書,對清廷政治制度的貢獻是完善了奏摺制度與軍機處的運作規則。與其他直接處理政務的大臣不同,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關於張廷玉的具體事績。張廷玉的辦事能力強,應是事實,清史說:「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西北用兵時,「遵奉密諭,籌畫經理,羽書四齣,刻不容緩」,傍晚回家,仍然「燃雙燭以完本日未竟之事,並辦次日應辦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寢,或從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親自改正,於黎明時付書記繕錄以進」。雍正帝曾稱讚:「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汪由敦稱「雍正以來數十年間,吏治肅清,人民安樂……張氏從容坐而論道,享極盛之世……那麼張氏的慎密周詳,略可想見也。」雍正十一年(1733),張廷玉回鄉祭祖,雍正贈玉如意,祝他「往來事事如意。」又贈《古今圖書集成》2部,當時只印64部。又著「所過地方派撥兵弁護送,並文武官員迎接」。

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雍正亦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皇帝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雍正帝臨終,命其與鄂爾泰並為顧命大臣。乾隆朝,以兩朝元老為朝廷所重,乾隆說他:「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大臣配饗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內閣首輔葉向高生平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洪承疇簡介
黔中之戰經過
他被朱熹譽為天下第一流人物
南明首位皇帝弘光帝生平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他歷經康雍乾三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為什麼會成為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他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歷任三朝皆為重臣,怎麼做到的
大清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如此殊榮張廷玉是如何做到的?
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是三朝老臣,晚年卻漸漸失寵
張廷玉為什麼能得到雍正的重用,成為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雍正最愛用,乾隆卻看到他就生氣!
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密旨都交給他,但乾隆一上台悲劇了
此人是清朝唯一能夠配享太廟的漢臣!晚年為何遭受乾隆的打壓?
大清配享太廟的有哪些著名的王公大臣?
此人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他憑什麼獲得皇帝如此信任
配享太廟是一種什麼榮譽?清朝僅26人獲此殊榮,他是唯一的漢臣
康熙欣賞他,雍正令他配享太廟,有清一朝唯此一人
古代配享太廟的是哪些人?
唐太宗下令配享唐高祖廟庭的四大功臣中,為何有一人沒進凌煙閣?
雍正交代乾隆,讓一漢臣配享太廟,為何乾隆要百般挑此大臣的錯
張廷玉晚年不斷被乾隆責罰問罪,但仍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清朝近三百年,為什麼漢臣中只有張廷玉能配享太廟?他有何功勞
《延禧攻略》這個重臣不為乾隆所喜,卻是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深受雍正器重, 晚年卻被乾隆帝抄家